2014年版高考物理专题目一直线运动的规律三轮提分训练题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版高考物理专题目一直线运动的规律三轮提分训练题目

专题一 直线运动的规律 ‎ 一、选择题 ‎1.(仿2011海南高考,8T)某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其v-t图象如图6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图6‎ A.在0~1 s内,物体做曲线运动 B.在1~2 s内,物体向左运动,且速度大小在减小 C.在1~3 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左,大小为‎4 m/s2‎ D.在3 s末,物体处于出发点右方 解析 由于运动图象表示的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不是运动的轨迹,故0~1 s表示的是变速运动,故选项A错误;1~2 s速度是在减小,但位移为正,表示仍然向右运动,所以选项B错误;1~3 s速度图线为直线表示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速度减小表示减速,故加速度方向向左,大小为a== m/s2=‎4 m/s2,所以选项C正确;由图象可知1~2 s与2~3 s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大小相等,相互抵消,故3 s末的位移就等于0~1 s的位移,方向向右,故选项D正确.‎ 答案 CD ‎2.(仿2012山东高考,16T)“星跳水立方”节目中,某明星从跳板处由静止往下跳的过程中(运动过程中某明星可视为质点),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7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7‎ A.跳板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0 m B.该明星入水前处于失重状态,入水后处于超重状态 C.1 s末该明星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D.该明星在整个下跳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 m/s 解析 由图象面积的意义得跳板距离水面的高度为h=×10×‎1 m=‎5 m,A错.入水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入水后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B项正确.1 s末速度方向不变,C项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得= m/s=‎5 m/s,D项正确.‎ 答案 BD ‎3.(仿2012江苏高考,4T)某人将小球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下抛出,经过一段时间小球与地面碰撞,然后向上弹回.以抛出点为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小球与地面碰撞时间极短,不计空气阻力和碰撞过程中动能损失,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小球从抛出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的是 (  ).‎ 解析 从抛出到落地,小球竖直向下做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为正,图线在时间轴上方);之后,小球落地原速率反弹,然后竖直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方向为负,图线在时间轴下方).整个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下(正方向),所以斜率始终为正,选项C图正确.‎ 答案 C ‎4.(仿2011安徽高考,16T)物体以速度v匀速通过直线上的A、B两点需要的时间为t.现在物体由A点静止出发,先做加速度大小为a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到某一最大速度vm后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为a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至B点停下,总历时仍为t,则物体的 (  ).‎ A.最大速度vm只能为2v,无论a1、a2为何值 B.最大速度vm可以为许多值,与a1、a2的大小有关 C.a1、a2的值必须是一定的,且a1、a2的值与最大速度vm有关 D.a1、a2必须满足= 解析 分析此题可根据描述的运动过程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速度图象容易得出“最大速度vm只能为2v,无论a1、a2为何值”的结论,加速运动时间t1=,减速运动时间t2=.又vm=2v,t1+t2=t.解得=.‎ 答案 AD 二、实验题 ‎5.(仿2012山东高考,21(1)T)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图8‎ 图9‎ ‎(1)上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9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得加速度a=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①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质量m1‎ C.滑块的质量m2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E.滑块运动的时间t ‎②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取后六个数据,分成两组,根据Δx=aT2,整理得a=‎ m/s2=‎0.497 m/s2.‎ ‎(2)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3g-μm‎2g=(m2+m3)a,所以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滑块质量m2、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②测量质量的实验器材是天平.‎ ‎(3)由(2)中的表达式得出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纸带与限位孔之间有摩擦或托盘下落时受空气阻力,加速度a的真实值偏小,所以实验测得的动摩擦因数与真实值相比偏大.‎ 答案 (1)‎0.497 m/s2(‎0.495 m/s2~0‎.497 m/s2均可)‎ ‎(2)①CD ②天平 (3) 偏大 纸带与限位孔间有摩擦 三、计算题 ‎6.(仿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24T)一传送带装置如图10所示,其中AB段是水平的,长度LAB=‎4 m,BC段是倾斜的,长度LBC=‎5 m,倾角为θ=37°,AB和BC由B点通过一段短的圆弧连接(图中未画出圆弧),传送带以v=‎4 m/s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转,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现将一个工件(可看做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A点,求:‎ 图10‎ ‎(1)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 ‎(2)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最大高度;‎ ‎(3)工件运动了23 s后所在的位置.‎ 解析 (1)工件刚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加速度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1,解得a1=μg=‎5 m/s2.‎ 经t1时间工件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解得t1==0.8 s.‎ 前进的位移为x1=a1t=‎1.6 m.‎ 此后工件将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至B点,用时t2==0.6 s.‎ 所以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t=t1+t2=1.4 s.‎ ‎(2)在倾斜传送带上工件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cos θ-mgsin θ=ma2.解得a2=-‎2 m/s2‎ 由速度位移公式得0-v2=‎2a2,解得hm=‎2.4 m.‎ ‎(3)工件沿传送带向上运动的时间为t3==2 s.‎ 此后由于工件在传送带的倾斜段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在传送带的水平段运动时的加速度也相同,故工件将在传送带上做往复运动,其周期为T,则T=2t1+2t3=5.6 s.‎ 工件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返回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变为零所需时间t0=2t1+t2+2t3=6.2 s,而23 s=t0+3T.这说明经过23 s后工件恰好运动到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为零.故工件在A点右侧,到A点的距离x=LAB-x1=‎2.4 m.‎ 答案 (1)1.4 s (2)‎2.4 m (3)在A点右侧‎2.4 m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