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学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学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学案 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一 翻译方法 ‎ ‎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 ‎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 ‎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 ‎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 ‎ 古文翻译口诀 ‎ ‎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 ‎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 ‎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 ‎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 ‎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 ‎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 ‎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 ‎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 ‎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 ‎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 ‎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二 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 ‎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 ‎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翻译 ‎1.(09高考全国I卷,语文,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 ‎【答案】⑴(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⑵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考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⑴中“相”译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⑵“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分,大意2分,共6分)‎ ‎2.(09高考全国II卷,语文,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 ‎(1)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1)注意“以”“颠沛”“乃”“立”“令”“足”的翻译。(2)注意“若”“以”“其”“耋齿”“屡空比室”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3.(09高考北京卷,语文,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4.(09高考上海卷,语文,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答案】‎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翻译: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翻译: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5.(09高考天津卷,语文,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考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 ‎(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 ‎;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6.(09高考重庆卷,语文,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翻译:  ‎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4分)‎ ‎【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解题指导】对举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结构相同,语意相近或相反,可以相互参照解释。此句词语活用应译出,“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此题容易作答,较好地体现了文言翻译“信、达、雅”的原则。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4分) ‎ ‎【答案】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解题指导】此题翻译时要明确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才能正确译出文意。重点词“陷、夫、何以”要正确译出,同时语意要顺畅,语气要恰当。‎ ‎7.(09高考广东卷,语文,9)翻译。‎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 ‎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  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 ‎8.(09高考山东卷,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答案】‎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 ‎9.(09高考江苏卷,语文,5)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参考答案】‎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10.(09高考浙江卷,语文,17)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 ‎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 ‎【答案】‎ ‎(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考点】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 ‎(1)句中的重要词语“释”(舍弃)、“胜”(尽)。‎ ‎(2)句中的重要词语“恐”(担心)、“予”(给),同时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式的翻译。‎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 ‎11.(09高考辽宁卷,语文,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答案】‎ ‎(1)(5分)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2)(5分)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推断主要实词的含义,把握好采分点,理顺句意。 第一句中要注意“嘉”“礼”“异”“效”三处;注意在语境中去推断:嘉——清洁(品行),所以要译成赞许,赞扬;(甚)礼,可以判断出,礼应该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厚待、礼待;异,是高祖的一种看法,应该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他)不一般,很奇特;效,前面的词是自,自效,不可能是自己仿效自己,所以否定了仿效的词义,那么应该是成效、效果,作动词,引申为验证、证明 第二句中要注意“笃”、“舆”、“厅事”三个词的解释。“笃”可以联系课文《陈情表》中的“刘病日笃”句,结合语境可以译出“重,病重”的意思;“舆”,语境中后面有“送”表明这是一种送的方式,所以作状语,解释成“用车”;“厅事”可以联想到课本中《口技》中的一句话“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厅事应该为大厅、厅堂之意 ‎【思路点拨】翻译句子是对考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多积累文言词汇知识,有了储备,才有了实力,在做题时才可以加以贯通,还有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2.(09高考湖南卷,语文,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 ‎【答案】‎ ‎(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采分点】(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断句式和两个“者”的含义的区别。‎ ‎【思路点拨】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3.(09高考湖北卷,语文,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考点】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各小题的采分点分别为:(1)省略的主语 (2)适 知 除 (3)意 “被之以威”倒装 被 ‎【思路分析】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阅读,可以试着断句,划分节奏,进而理解其大意;再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和所涉及的语法点 ‎14.(09高考福建卷,语文,2)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           译:                   ‎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译:             ‎ ‎【参考答案】‎ ‎⑴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⑵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方法之一。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代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题大都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 第1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 第2小题,“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15.(09高考四川卷,语文,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答案】‎ ‎(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 ‎【解析】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16.(09高考江西卷,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3分)‎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4分)‎ ‎【译文】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 ‎ 【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解析】各小题的采分点:(1)“名”活用,“饮啖”;(2)短语“大会戚友”,“沐棺更衣”;(3)“匪唯……抑亦”‎ ‎【思路分析】考生要有采分点意识:命题者往往将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等设置为采分点(或得分点),考生在翻译时如果只译出了大意,其翻译可能丢掉多一半的分,因此,平时训练时就要坚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 ‎17.(09高考安徽卷,语文,4)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 ‎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 ‎ ‎【答案】‎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18.(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答案】(10分)‎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1.(09高考全国I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2.(09高考全国II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 ‎3.(09高考北京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4.(09高考天津卷,语文,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答案】C ‎【考点】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思路点拨】考生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文言文涉及到语言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 ‎5.(09高考重庆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答案】D ‎【解题指导】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备考意见】此题设置错误的地方往往极不起眼,所以要求作答时一定要心细。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同时,此题对初读本文时帮助很大。‎ ‎6.(09高考广东卷,语文,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D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7.(09高考山东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8.(09高考江苏卷,语文,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答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9.(09高考浙江卷,语文,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D ‎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表达技巧和行文思路的赏析与评价。‎ ‎【解析】D项原文信息在第一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可见,“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综合分析能力。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 ‎10.(09高考辽宁卷,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B项所概括分析的“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此处在原文中是“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孙谦不是不愿意作官。而是不愿以这样的方式受到恩宠;明帝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放弃这一想法,而是因为孙谦“辄散甲士”,而气恼,虽然没有处罚他,但却不再任用他了。‎ ‎【思路点拨】这道题往往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边叙述边评价,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 ‎11.(09高考湖南卷,语文,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思路点拨】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12.(09高考湖北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思路分析】此类题目关键是读懂相关信息。‎ ‎13.(09高考福建卷,语文,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答案】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材料的基本涵义,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14.(09高考四川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15.(09高考江西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答案】B ‎【考点】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以及对文章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和对写作构思特点的赏析。‎ ‎【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思路分析】这类题目考生需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注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感情倾向;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考查较为明显的方面。‎ ‎16.(09高考安徽卷,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17.(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解析】D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 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 ‎1.(贵州省兴义市第九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8-9)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共22分)‎ ‎(一)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注】壅:堵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3分)‎ 译文: ‎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3分)‎ 译文: ‎ ‎【答案】‎ ‎8、D (复查的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9、和翻译。(共10分)‎ ‎①所以赦免,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几次赦免犯人!‎ ‎(判断、“数”、句意各1分,“圣明”翻译为“皇上”“皇帝”“圣明的人”均可)‎ ‎②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所以”、“旌”、“为……所”表被动各1分)‎ ‎2.(河北省承德实验高中2010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10-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题。‎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来歙任太中大失时,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以为忧。来歙主动请缨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 ‎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袭取略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诸将。‎ ‎ C.来歙与盖延攻打公孙述时被刺客刺伤,盖延痛哭不已,来歙叱责他说,正想委你以重任,可你却像小孩子一样哭个没完,你虽然有兵刃护身,难道我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 高考资源网wwww.ks5u.com D.来歙的一生,勇武壮烈,为人诚信,颇有远见,能攻善守,具有将帅之才,征战连年,出生入死,平定羌陇,削弱蜀国,对东汉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5分)‎ 译文: ‎ ‎(2)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5分)‎ 译文: ‎ ‎【答案】‎ ‎10.答案C。原文“刃虽在身”意思是“兵刃虽然还插在我的身上”,而不是“你虽然有兵刃护身”。‎ ‎11.(1)国家因为你知到得失,能看清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所以拿皇帝的亲笔信尽情地表达心意。(以君:因为您。臧否:得失。废兴: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手书:皇上的亲笔信。畅意:尽情地表达心意。5处,每处1分)‎ ‎ (2)我不敢顾惜自己,实在是遗憾没有尽到职责,因此使朝廷蒙受耻辱(或因此成为朝廷的耻辱)。(自惜:顾惜自己,宾语前置。诚恨:实在是遗憾。奉职不称:没有尽到职责。以:因此。为朝廷羞:使朝廷蒙受耻辱。5处,每处1分)高考资源网wwww.ks5u.com ‎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10-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1题。‎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④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以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   【注释】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②[家督]长子,因长子有督理家事的缘故,故称家督。③[星宿]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谓,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钱]本指夏商周对钱币所分的三等:赤、白、黄。黄为上,白次之,赤为下。这里指钱库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朱公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杀死了人,被囚在楚国。朱公认为家有千金的孩子,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前被处决。‎ B.朱公的老朋友庄生虽然家贫,却廉洁正直,朱公长子送的黄金,他并无意接受,只是想等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来表示自己的诚信 C.朱公的长子因为吝啬钱财,反而害了弟弟的性命,这说明他把金钱看得比弟弟的生命还重要。‎ D.朱公当初之所以要派小儿子而不是大儿子前往营救二儿子,是因为他对两个儿子非常了解,正所谓“知子莫若父” ‎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C(“他把金钱看得比弟弟的生命还重要”错)‎ ‎11翻译句子: (1)朱公别无他法,只好派长子去。替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生(“为”“遗”“故”各一分,大意2分)‎ ‎(2)这是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和我一起为了谋生,亲历艰苦,懂得生活艰难,所以对舍弃财物看得很重要。(“是”“俱”“重”各一分,大意2 分)‎ ‎4.(2009—2010学年郑州市第四十七中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1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1题 ‎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 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①。又陈蕃②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邵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动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 劭从祖敬,敬子训,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遗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作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靠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吏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六十八》)‎ 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昌人,醒帝时曾任太丘县长,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许劭认为即便是名重当世的陈寔和陈蕃也各有其缺点,所以不去主动探望。‎ ‎ B.袁绍突然改变招摇过市的做法,不是由于品行高洁,而是因为害怕舆论监督。‎ ‎ C.曹操为了得到许劭的品评,先是卑辞厚礼,继而伺机威胁,可谓用心良苦。‎ ‎ D.许劭与许靖名望都很高,每月作“月旦评”,汝南人称赞二人“平舆渊有二龙”。‎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 ‎⑴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3分)‎ 译文: ‎ ‎⑵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3分)‎ 译文: ‎ ‎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4分)‎ 译文: ‎ ‎【答案】‎ ‎10.D(被称赞“平舆渊有二龙”的是许劭与许虔。)‎ ‎11.⑴许劭普去颖川(颖川郡,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与德多有德行的人结交,唯独不去造访陈寔。‎ ‎⑵曹操尚未出名的时候,常常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地(见许劭),求许劭为自己品评。‎ ‎⑶陶恭祖外在表现是仰慕有名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招待我虽然优厚,将来势必会变得虚假刻薄。我不如离开他。‎ ‎5.(宜昌市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九月月考试卷,语文12-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3题。‎ 桓阶字佝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指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典选举。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两段内容各有侧重,前段着重于“举事本于义”的叙述,后段则突出“为谋本于势”的记述。‎ B、本文选取六件小事写桓阶言行,形象地表现了他“持义举事”的品格和“审势为谋”的智慧。‎ C、本文桓阶的言行所体现出的“义”,包括“忠义”“道义”“义举”等,意思与“舍生取义”中的“义”相近 D、从本文看,作者主要是站在公允立场上作客观记述,不着褒贬,以人物言行体现自身的性格特征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4分)‎ 译文: ‎ ‎(2)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3分)‎ 译文: ‎ ‎(3)公规密谏,前后恳至。(3分) 译文: ‎ ‎【答案】‎ ‎12.A ‎13.(1)明府要想建立功业申明大义,保全福分远离祸患,就不应跟刘表做法相同。(“全”“远”“不宜与之同”各1分, 大意通顺1分,共4分)‎ ‎(2)刘表征召桓阶做从事祭酒,还想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做妻子(“辟”1分,“妻”1分,大意通顺1分,共3分)‎ ‎(3)公开规劝或秘密进谏。态度始终都诚恳极了。(“公”“规”“至”各1分,共3分)‎ ‎6.(2009—2010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6-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指霍去病)之兵也。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 ‎ ——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十八岁的 ‎ 时候,做了皇帝的侍中。‎ B.霍去病擅长骑马射箭,两次跟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奉汉武帝之 ‎ 命,拨给他壮勇之兵,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八百骑兵追击敌人 ‎ 大军数百里,去夺取战功,杀俘敌人很多。‎ C.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敢作敢为。天子曾想教他兵法,他却说:“打 ‎ 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D.霍去病死后,皇帝很悲痛,为他建立的坟墓,外形就像祁连山一样。‎ ‎ 他的儿子霍嬗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他的后代断绝了,他的 ‎ 封国也就被废除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指霍去病)之 ‎ 兵也。‎ 译文: ‎ ‎(2)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 译文: ‎ ‎【答案】‎ ‎6.B(是甩开大军几百里,不是追击敌人大军几百里) ‎ ‎7.(10分)‎ ‎(1)匈奴单于因为身处西方的浑邪王屡次被骠骑将军率领的汉军打败,‎ ‎ 损失几万人而大怒。(共5分。语意大致正确,2分;3个采分点各 ‎ 1分:居,居守;数,屡次;为……所,被。)‎ ‎(2)霍嬗年令小,表字叫子侯,皇上喜爱他,希望他长大后任命他为将 ‎ 军。(共5分。语意大致正确,2分;3个采分点各1分。幸,希望;‎ ‎ 壮,长大;将,任命为将军。)‎ ‎7.(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6-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 ‎ 郑当时传 ‎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 ‎《史记》一二○卷 ‎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A:阅读材料:‎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3分)‎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3分)‎ B:必修一 二:‎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分)‎ ‎【答案】‎ ‎6.D(“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 ‎7. 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执”“贵”“下”各1分)‎ 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候”“间”“说”“长”各1分)‎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境,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削减,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既”“封”“肆”“阙”“之”各1分)‎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一”“齐”“彭殇”各1分)‎ ‎8.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语文,7-8)文言文阅读(19分) ‎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 B.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这些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力不足,死焉,职也。(3分) ‎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4分) ‎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3分) ‎ ‎【答案】‎ ‎7.C(李侃不在“弃城而逃的官员”之列) ‎ ‎8.(1)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3分。“力不足”1分,“死焉,职也”2分,应译为判断句。“死焉”也可译为“为此而死”) ‎ ‎(2)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4分。关键词“相与”“以”“忍”各1分,全句通顺1分) ‎ ‎(3)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3分,关键词“爨”“食”“无”各1分,全句通顺1分)  ‎ ‎9.(云南省昆明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10-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1题 ‎ 马存亮,字季明,河中人。元和时,累擢左神策军副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进左神策中尉。军所籍凡十馀万,存亮料柬尤精,伍无罢士,部无冗员。 敬宗初,染署工张韶与卜者苏玄明善,玄明曰:“我尝为子卜,子当御殿食,我与焉。吾闻上昼夜猎,出入无度,可图也。”‎ 韶每输染材入宫,卫士不呵也。乃阴结诸工百馀人,匿兵车中若输材者,入右银台门,约昏夜为变。有诘其载者,韶谓谋觉,杀其人,出兵大呼成列,浴堂门闭。时帝击球清思殿,惊,将幸右神策。或曰:“贼入宫,不知众寡,道远可虞,不如入左军,近且速。”从之。初,帝常宠右军中尉梁守谦,每游幸;两军角戏,帝多欲右胜,而左军以为望。至是,存亮出迎,捧帝足泣,负而入。以五百骑往迎二太后,比至,而贼已斩关入清思殿,升御坐,盗乘舆馀膳,揖玄明偶食,且曰“如占”。玄明惊曰:“止此乎!”韶恶之,悉以宝器赐其徒,攻弓箭库,仗士拒之,不胜。存亮遣左神策大将军康艺全、将军何文哲、宋叔夜、孟文亮,右神策大将军康志睦、将军李泳尚国忠,率骑兵讨贼日暮,射韶及玄明皆死。始贼入,中人仓卒繇望仙门出奔,内外不知行在。迟明,尽捕乱党,左右军清宫,车驾还。群臣诣延英门见天子,然至者不十一二。坐贼所入阑不禁者数十人,杖而不诛,赐存亮实封户二百,梁守谦进开府仪同三司,它论功赏有差。存亮于一时功最高,乃推委权势,求监淮南军。代还,为内飞龙使。大和中,以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封岐国公,卒赠扬州大都督。存亮逮事德宗,更六朝,资端畏,善训士,始去禁卫,众皆泣。唐世中人以忠谨称者,唯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而已 ‎ 《新唐书卷二百七》‎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宗在位初年,染署的工匠张韶在占卜者苏玄明的鼓动下,利用皇上日夜沉溺于打猎,出入没有节制的机会发动了叛乱。‎ ‎ B、张韶把兵器藏在车中伪装成运送染材混入宫时,阴谋被人觉察,有人来盘问车里载的东西,张韶就把那人杀了。‎ ‎ C、平时敬宗宠爱右神策军,每次观看左右神策军角抵比赛,敬宗总希望右神策军获胜,使得左神策军心怀怨恨。此时,因右神策军路远,不得已前往左神策军,却得到了马存亮的效忠。‎ ‎ D、在这次平叛中,马存亮功劳最高,但他却不愿意因此获得权势,而请求出任淮南监军。后来被封为岐国公,死后追赠扬州大都督 ‎ 11、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韶恶之,悉以宝器赐其徒,攻弓箭库,仗士拒之,不胜。(5分)‎ ‎⑵群臣诣延英门见天子,然至者不十一二,坐贼所入阑不禁者数十人,杖而不诛。(5分)‎ ‎【答案】‎ ‎10.B ‎11. ⑴张韶厌恶此言,把珍贵的器物全部赏给同伙去攻打弓箭库,仪仗卫士予以抵抗,不能取胜。‎ 群臣到延英殿去见敬宗,但前来的人不到十分之一二。因没有禁止贼人在深夜的时间里进宫而获罪的有数十人,敬宗只加杖责没有处斩 ‎10.(嘉兴市第一中学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月考,语文,19-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18分)‎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 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 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 D. 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心理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3分)‎ ‎ ‎ ‎ ②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3分)‎ ‎ ‎ ‎【答案】‎ ‎19.D (这篇传文主要采用的是对话描写,因而“许多心理描写”这一说法不准确。)‎ ‎20.(6分)‎ ‎①(3分)那些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由田野间出来从军,(他们)哪里了解军中的规章条令呢?‎ ‎②(3分)文帝很高兴,当天就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为云中郡守。‎ 翻译 ‎1.(2008年高考江西卷,语文,13)(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4分)‎ ‎【答案】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 ‎【解析】“不吾叛”倒装,“焉”、“治”各1分,大意1分。这里考察宾语前置的翻译方式,翻译后,宾语应该调到谓语动词后面 练习1:(06全国卷一,语文,11)翻译句子:‎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答案】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未有的过的事。‎ ‎【解析】考察宾语前置,翻译后宾语应该调到谓语动词的后面。‎ 练习2:(09高考天津卷,语文,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 【答案】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解析】“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2. (2008年高考浙江卷,语文,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答案】正确的省略成分补全应是:(公)问(妪)解(公)则录,意思白居易每次向老婆婆请教,凡是老婆婆能理解的,他才抄录下来。‎ ‎【解析】这道题考察省略句的翻译方式。‎ 练习1:( 2008年高考安徽卷,语文,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答案】(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在这句中“我作为”就省略句的补充翻译。‎ 练习2:(09高考湖北卷,语文,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解析】这句中省略了主语孟德,加上后需要加圆括号。‎ ‎3. (08高考江苏卷,语文,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答案】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解析】此题考查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应该将被动词“见”翻译成“被”。无被动词的,需要加上一个“被”字 练习1:(09高考上海卷,语文,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答案】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解析】考查被动句及定语后置的翻译。‎ 练习2:(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答案】‎ 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解析】这是考察有“被”字的被动句,翻译比较简单。‎ ‎4.(08高考江西卷,语文,13)翻译。‎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3分) 【答案】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解析】这道题考查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 练习1:(08高考湖南卷,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答案】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中的形容词作动词。‎ 练习2:(09高考江苏卷,语文,5)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答案】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 【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中的形容词作动词。 ‎ 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1.(08高考全国2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答案】B ‎【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 练习1:(08高考江西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答案】A ‎【解析】无中生有, “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练习2:(09高考湖北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B ‎【解析】无中生有。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2.(08高考山东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 ‎【答案】B ‎【解析】这道题是张冠李戴。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而B中表述和此不同。‎ 练习1:(08高考广东卷,语文,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答案】C ‎【解析】这道题A项就是张冠李戴。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练习2:(09高考广东卷,语文,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D ‎ ‎【解析】这道题的A项是张冠李戴。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C项是以偏概全 ‎3.(08高考浙江卷,语文,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 ‎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答案】D 【解析】这道题是以偏概全。 “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练习1:(08高考四川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换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答案】C 【解析】这道题是以偏概全。解析:“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 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 练习2:(09高考福建卷,语文,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答案】B ‎【解析】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