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阶段质量评估测试卷三牛顿运动定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阶段质量评估测试卷三牛顿运动定律

阶段质量评估测试卷(三)牛顿运动定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如图甲所示,小物块从足够长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下滑位移x时的速度为v,其x-v2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10 m/s2,则斜面倾角θ为(  )‎ A.30°   B.45°   C.60°   D.75°‎ ‎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甲、乙两球质量分别为m1、m2,从同一地点(足够高)同时由静止释放.两球下落过程所受空气阻力大小f仅与球的速率v成正比,与球的质量无关,即f=kv(k为正的常量).两球的v-t图象如图所示.落地前,经时间t0两球的速度都已达到各自的稳定值v1、v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释放瞬间甲球加速度较大 ‎ B.= ‎ C.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 ‎ D.t0时间内两球下落的高度相等 ‎3.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下端固定.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弹簧上端,将弹簧压缩至最低点.能正确反映上述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的大小随下降位移x变化关系的图象是下列图中的(  )‎ ‎     A          B ‎     C          D ‎4.如图所示,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某时刻(t=0)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在物块放到木板上之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 第4题图 A     B      C     D ‎5.(多选)如图所示,以速度v逆时针匀速转动的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现将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轻轻地放在传送带的上端,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能够正确地描述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可能是(  )‎ 第5题图 ‎    A    B    C    D ‎6.(多选)如图甲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叠放着A、B两物体,现对A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通过传感器可测得物体A的加速度a随拉力F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10 m/s2,由图线可知(  )‎ 第6题图 ‎ A.物体A的质量mA=‎‎2 kg ‎ B.物体A的质量mA=‎‎6 kg ‎ C.物体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 D.物体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 ‎7.(多选)(16年河北省衡水中学调研)如图甲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B 物体从静止开始受到一个水平变力的作用,该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运动过程中A、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在0~2t0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 A.t0时刻,A、B间的静摩擦力最大,加速度最小 ‎ B.t0时刻,A、B的速度最大 ‎ C.0时刻和2t0时刻,A、B间的静摩擦力最大 ‎ D.2t0时刻,A、B离出发点最远,速度为0‎ 二、实验题(共16分)‎ ‎8.(16分)(14年山东模拟)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秤和刻度尺,测量滑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最大速度.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秤测量橡皮泥和滑块的总重力,记作G;‎ ‎②用装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水平细绳和固定弹簧秤相连,如图所示,在A端向右拉动木板,待弹簧秤示数稳定后,将读数记为F;‎ ‎   第8题图(1)        第8题图(2)‎ ‎③改变滑块上橡皮泥的质量,重复步骤①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G/N ‎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F/N ‎ ‎0.59‎ ‎ 0.83‎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0.99‎ ‎1.22‎ ‎1.37‎ ‎1.61‎ ‎④如图所示,将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滑块置于木板上左侧C处,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与滑块和重物P连接,保持滑块静止,测量重物P离地面的高度h;‎ ‎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开始运动并最终停在木板上的D点(未与滑轮碰撞),测量C、D间的距离.‎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根据表中数据在给定的坐标纸上作出F-G图线.‎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第8题图(3)‎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2)由图线求得滑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3)滑块最大速度的大小v=__________(用h、s、μ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三、计算题(共56分)‎ ‎9.(16分) (15年湖南三校联考)如图(a),质量m=‎1 kg的物体沿倾角θ=37°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风对物体的作用力沿水平方向向右,其大小与风速v成正比,比例系数用k表示,物体加速度a与风速v的关系如图(b)所示,(sin37°=0.6,cos37°=0.8,g=‎10 m/s2)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比例系数k.‎ 第9题图 ‎10.(20分) 为了测定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用测速仪研究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装置如图甲所示.使木块以初速度v0=‎4 m/s的速度沿倾角θ=30°的斜面上滑,紧接着下滑至出发点,并同时开始记录数据,结果电脑只绘出了木块从开始上滑至最高点的v-t图线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求:‎ ‎(1)上滑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a1;‎ ‎(2)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木块回到出发点时的速度大小v.‎ 第10题图 ‎11.(20分) 如图所示的装置叫做阿特伍德机,是阿特伍德创制的一种著名力学实验装置,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绳子两端的物体竖直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总是小于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同自由落体相比,下落相同的高度,所花费的时间要长,这使得实验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从容的观测、研究.已知物体A、B的质量相等均为M,轻绳与轻滑轮间的摩擦不计,轻绳不可伸长且足够长,求:‎ ‎(1)若物体C的质量为M/4,物体B从静止开始下落一段距离的过程中绳受到的拉力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少?‎ ‎(2)若物体C的质量为M/4,物体B从静止开始下落一段距离的时间与自由落体下落同样的距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如果连接A、B的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2Mg,那么对物体C的质量有何要求?‎ 第11题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