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练习1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练习1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时训练16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以下与遗传物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B.甲流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S元素 C.T2噬菌体内,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有6种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是DNA;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绝大部分蛋白质含S元素;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它不能独立生活,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只有3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验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解析: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变化。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是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答案:D ‎3.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解析: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答案:C ‎4.水稻的雄蕊是否可育,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共同控制的,这种情况下水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  )‎ A.DNA和RNA B.RNA C.DNA D.DNA和RNA 解析:不管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C ‎5.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C.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D.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产生两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 解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只有DNA;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可产生4个2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 答案:D ‎6.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示踪法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即可将32P标记至噬菌体的DNA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一段时间后离心,结果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只有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再用这些细菌培养噬菌体,才能制备出DNA中含32P的噬菌体。‎ 答案:B ‎7.下列有关探究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得出的结论是DNA是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 B.艾弗里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得出的结论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是以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再侵染大肠杆菌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可检测出32P,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的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艾弗里等对S型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进行培养。 ‎ 答案:D ‎8.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 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 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 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 解析:细菌中除DNA含有P外,磷脂和ATP等物质也含P;子代噬菌体的DNA均具有放射性;9小时中1个噬菌体增殖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即繁殖了6次,故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5小时。‎ 答案:B ‎9.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2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细胞中控制合成子代噬菌体。若培养的时间过长,则子代噬菌体可能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答案:A ‎10.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B.要得到35S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35S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C.采用搅拌和离心方法,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该实验中,若改用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含32P和35S 解析:该实验中35S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用35S标记噬菌体时应该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搅拌和离心是为了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开来,从而可以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噬菌体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都含32P和35S。‎ 答案:D ‎11.实验1: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实验2:将S型细菌的DNA用DNA酶处理后所得物质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1的培养基上仅有S型细菌生长 B.实验2的培养基上有R型和S型细菌生长 C.实验1、2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实验1与实验2形成对照 解析:实验1的培养基上既有S型细菌又有R型细菌,实验2的培养基上只有R型细菌,A、B错误;实验1与实验2相互对照,只能说明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D正确。‎ 答案:D ‎12.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如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 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题图中锥形瓶中培养液内的营养成分应无放射性标记;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应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细菌裂解导致的。‎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3.回答下列有关人们利用肺炎双球菌对遗传物质进行探究的问题。‎ ‎(1)由图A可知,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  )‎ A.‎14C和35S B.35S和32P C.‎14C和32P D.‎14C和15N ‎(3)分析图B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更有说服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S型菌的DNA经酶处理彻底水解后,可得到__________种碱基,测得碱基A占x%,则碱基G占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培养,可转化出活的S型细菌。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将导致小鼠死亡,这是S型细菌的DNA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的结果。(2)用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时,通常标记其特有元素。对蛋白质和DNA而言,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故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3)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进行研究,使噬菌体侵染实验更有说服力。(4)DNA由4种碱基组成,由于碱基A占x%,故碱基G占(1-2x%)÷2=(50-x)%。‎ 答案:(1)死亡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2)B ‎(3)设法使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4)其将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5)4 (50-x)%‎ ‎14.如图为课堂上某小组用模型模拟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请回答:‎ ‎(1)正确的侵染过程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DNA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过程之间,原料是________,由________提供。‎ ‎(3)以32P标记组为例,搅拌离心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过程,如果在f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___。‎ ‎(4)以35S标记组为例,如果搅拌不充分,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 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d)→注入(e)→合成(b)→装配(f)→释放(c)。(2)图中可见注入后才发生DNA复制,至b时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的DNA。(3)32P标记的是核酸DNA,搅拌离心必须在注入之后、新的噬菌体释放之前,以确保放射性只在沉淀物中。(4)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如果搅拌不充分,吸附在细菌上的蛋白质外壳将不与细菌分离,与细菌一起存在于沉淀物中。‎ 答案: (1)(a→)d→e→b→f→c→a ‎(2)e b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细菌 ‎(3)e f 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4)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15.根据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研究的科学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该实验是在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请据图回答:‎ ‎①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的工作是对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__________________。‎ ‎②细菌转化的实质是________。‎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量变异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①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标记在同一种噬菌体上,这其中蕴涵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图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________的实验操作。‎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解析:(1)本实验图解实际上是艾弗里实验的部分图解,培养R型细菌之前应将S型细菌的各成分分离提纯,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开,分别观察其作用。噬菌体利用自身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答案:(1)①分离并提纯 ②B ‎(2)①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其作用 蛋白质外壳 ②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