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 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 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 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 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 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 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 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 间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 间 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 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③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ēi) 暄哗 B.幢(zhuàng)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 D.淳(chún) 淋漓尽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喧哗,C 伫(zhù),D 淋漓尽致。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 识记 A。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复 D.优美 领悟 繁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优美:美好;美妙。幽美:(1)形容地方很偏僻、光线暗;(2)使人感觉宁静、 安闲的;(3)幽静美丽;幽雅,幽深。领略:有领会,理解,理会,理睬等意思。领 悟:就是体会,解悟。繁杂:事情多,繁琐而杂乱。繁复:指繁多复杂。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 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应用逗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 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 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 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 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答案】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 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 1.3 至 2 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 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 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 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答案】A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 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 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 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 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 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 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 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 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 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 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 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 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 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 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 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 (《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中强调指出“唐人 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 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 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 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 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 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 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 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 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 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 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 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 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 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 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 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 与以往古风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 项“因而”,强加因果;C 项“更似绝句律 诗”没有依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 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 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 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 失之偏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 项“继承汉魏古诗”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 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 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 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 扬顿挫,铿锵成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 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准确, 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三、(每小越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 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 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 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 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 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 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 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 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 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 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 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 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 “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 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动词,装饰花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 表转折,但、却。A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 介词,对于/介词,从;C 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答案】A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 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 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 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 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 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 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 分) 【答案】(1)那些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 是因为要避开潮湿。 (2)大王希望招徕诸侯(或:使诸侯到来),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或:错了)了。 (3)这样那么就算了。即使这样,君子难道就不想要求得富贵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 “其”,那些;“为”,动词,可译为“搭建”;“以”连词,来。(2)句中“致”,使动 用法,使……到来,也可译为招徕;“过”。过分(或:错误)。(3)句中,“是”,这样; “虽”,即使;“独”,难道。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 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 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 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 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 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 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 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 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 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 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 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 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 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 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 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 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 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 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 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 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 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 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 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 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 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 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 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 分) 【答案】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 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 “推开 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 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 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碇夜泊的背景: 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 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 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 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 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 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 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 “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 庄 子 · 逍 遥 游 》 描 写 迁 徙 南 溟 的 大 鹏 击 水 之 广 、 飞 升 之 高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杜 甫 《 登 岳 阳 楼 》 颔 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答案】(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解答时注意语境的提示,注意一些重点字的写法,如:抟、 扶摇、坼、乾坤。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五、(12 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 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 年前, ① 。那 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 而, ② 。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 “寸草难升”,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 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答案】①东滩的景象可不是今天这样 ②比偷猎更可怕的是遍地的互花米草 【解析】 试题分析:①处上文写了东滩的美景,下文写的是东滩 5 年前的景象,提示此处应填过渡性 句子,据此可确定答案应为“东滩的景象可不是今天这样”一类的句子;②处上文写到 了东滩 5 年前偷猎、毒杀鸟儿现象很多,下文写的是互花米草的入侵,而且明显可以看 出互花米草的入侵带来的破坏性更大,据此可确定此处应填“比偷猎更可怕的是遍地的 互花米草”之类的内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7.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 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 40 个字。(4 分) 【答案】示例:被拖延症牵着鼻子的人,做任何事都如同行走在沙漠里明知前面是绿洲也会 停步不前。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来看,拖延症的表现为“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 的事情一再推迟”,据此可分析出拖延症的危害:会使计划落空,会使理想付诸东流, 会使导致本来可以成功的事情失败,而且明知错误还不改正。考生答题时运用比喻、比 拟的修辞手法把上述危害表述出来即可。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 级为表达运用 E。 18.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4 分)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 10 月 18 日 下午 4 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 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炎 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 。 (2 分)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2 分) 【答案】(1)极高 一定(或务必) (2)奉送 拨冗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六、(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 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 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 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 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 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 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 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 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 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 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 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 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 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 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 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 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 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 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 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 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 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 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 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 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 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 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 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 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 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 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 情和爱。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 的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从内容上看,“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对猴子 进行实验而验证了一个道理,就是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 从结构上看,“绒布妈妈”实验写在文章的第 5 至第 7 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 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写的是吴秋明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 的作为也正验证了“绒布妈妈”实验所讲的道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 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 【答案】(1)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马骁奴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吴秋明已经走进了 马骁奴的内心,马骁奴已经爱上的吴秋明。 (2)运用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 出马骁奴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学识,并能学以致用;她 质朴善良、乐于奉献、细心、而且有爱心,她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 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心理学博士”“单身”;熟知儿童心理, 能够学以致用;为人质朴,“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善良,有爱心,真心 爱儿童村的孩子,并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第一次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奴“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 秋明的冲动”,表明马骁奴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是在马骁奴听老师们讲述儿童村孩 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奴已经从内心里开始关心 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是在马骁奴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的时候,“马 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奴被吴秋明感动,对吴秋明产 生了爱意和敬意。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 说结构紧凑;表现出人物心理的起伏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使小说主题逐渐 得到升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但答案并不开放。考生解答时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题干中所 说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逐一分析每次冲动的原因,并思考“三次心理冲动”在展 开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人物、突出小说主题方面各起到什么作用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七、(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 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 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 【题目点评】属材料作文,题目范围要求较广。行囊随身带,有里面应有尽有,但有的有用, 有的没用,有的也许会用,有的也许永远不用,但却不会丢掉,直到永远。其实,事先 谁也说不准那个有用,那个没用,一切皆有可能。宁可带着不用,宁可带着不用,也不 能用着没有。 这个题目会有争议的,但不大。但写作角度还是有变化的。最后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 【立意分析】①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考 虑全面些,许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 能发现困难重重,充分的准备会使你从容应对,有备无患。 ②适当的的减负。总是带着沉重的行囊会加重负担,何况有的还是终生的负担呢。有的时候 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路想想办法,谁能事事提前就考虑周到呢,有时候再大的困难 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