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高考历史八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二轮专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版高考历史八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二轮专练

知能专练(八)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广州一模)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2.(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图1、图2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图1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 B.图2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 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 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 ‎3.(2013·宁波二模)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 C.②④ D.①③‎ ‎4.(2013·洛阳模拟)‎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5.(2013·滨州高考模拟)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  )‎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6.(2013·济南二模)有人说,中国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A.技术设备落后 ‎ B.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C.缺乏重工业基础 ‎ D.中国适合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 ‎7.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8.(2013·宝鸡高三质检)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9.近代民族工业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与近代化进程。下列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 ‎ 10.(2013·郑州高三质量预测)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种做法(  )‎ A.暴露了思想深处的封建纹章 B.是切合实际的理智考虑 C.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 D.躲避了卫道士们的愤怒反扑 ‎11.(2013·湖南五市联考)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12.(2013·潍坊高三期末)“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孙中山先生此观点 ‎ ‎(  )‎ A.反对个人自由,追求国家富强 ‎ B.对民权主义产生动摇 ‎ C.重视国家的自由,不排斥合理的个人自由 ‎ D.受中国传统专制思想影响 ‎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3分,第14题27分,共40分)‎ ‎13.(2013·临沂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 ‎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4分)‎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2分)‎ ‎14.(2013·潮州高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在一书中说:“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法国学者埃狄纳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请回答:‎ ‎(1)请你以同意“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和宋代处于“现代的拂晓时辰”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论据。(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近代西方的有关史实简要予以说明。(9分)‎ ‎(3)从现代化的特征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主要表现。(8分)‎ 答 案 知能专练(八)‎ ‎1.选A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形式和内容”“近代意义”,此处的“近代”的内容,应指近代使用机器动力的军舰。据此联系所学内容分析,中国近代化的北洋海军进行的黄海海战体现了上述特点。故选A项。‎ ‎2.选C 观察图片,可知图1中的“天命诏旨书”反映了太平天国浓厚的封建意识,其政权不具有民主性,图2所示文告的发布者是湖北军政府,故排除A、B、D三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具有反侵略性质,故选C项。‎ ‎3.选D 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说明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故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④错误。‎ ‎4.选C 清帝退位意味着清朝的结束,故C项正确;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但不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故A项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D项。 ‎ ‎5.选C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措施,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民族工业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故A项不正确;B、D两项说法不正确,由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等特点决定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民族工业生产结构不可能平衡或合理。‎ ‎6.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材料强调中国近代缺乏生产制造工业——重工业,造成中国近代工业只有装配工业或加工业。‎ ‎7.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演进过程,根据时间提示——同治、光绪年间,结合所学知识,应该理解为洋务运动,它最大的贡献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所以B项符合题意。‎ ‎8.选C 本题是从社会习俗中的发饰变革作为切入点,以习俗的变革反映政治上的斗争。太平天国的“蓄发令”的颁布,是华夏民族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体现。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在实质上又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A项答案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带来的附带影响,这对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习俗有一定影响,但与题干的问题“辫发之争”这个主要意思不符合。‎ ‎9.选A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近代民族工业尚未产生,而且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和改革奠定了阶级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 ‎ ‎10.选B 根据题干,在康有为看来人民群众的革命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变革,而依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会避免因革命引发的社会动荡,也会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选B项。‎ ‎11.选D 从时间上1918年来判断,从材料“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可以推断出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后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正确答案为D项。‎ ‎12.选C 根据所学史实,孙中山认为个人自由应该服从国家自由,两者辩证统一。故选C项。‎ ‎13.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从辛亥革命性质以及建立政治体制来分析。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第(3)问可以任选一个观点回答。同意观点可以从中华民国建立,这与“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相类似。不同意可以从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角度回答。‎ 答案:(1)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逊位诏书》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14.解析:第(1)问考查宋代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可以从经济、文化、对外关系三个角度分析,经济上主要把握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市镇的兴起、纸币的出现、商业税收成为重要财政来源、对外贸易的发展;文化上这主要把握四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世俗文化的出现及发展;对外关系则主要把握对外贸易的发展即可。第(2)问把握材料二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从政治民主化、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经济工业化、工业革命;文化理性化、启蒙运动等回答即可。第(3)问把握时间信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商业活动彻底打破时间、地域的界限;商业市镇的兴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或瓦肆的出现);商业税超过农业税;三大发明成熟并外传,这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先声;社会文化与生活日益世俗化(或平民化、大众化);对外贸易繁荣且范围广阔。‎ ‎(2)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如欧美代议制的确立;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城市化),如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提出人性和理性。‎ ‎(3)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政治的探索,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