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冲刺密档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的: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xx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践导学式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前面我们重点复习了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和虚词,并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串讲式地复习了文言文的句式及句子的翻译。这些基础知识的复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分析综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我们就来集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揭示课题: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板书) 三、考试要求: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今年高考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 1、筛选文中的信息: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各种信息——加以正确的判断。(板书)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进行逻辑思路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及主题。(板书) 3、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概括出作者对某一事件或道理的观点态度。(板书) 小结: 根据对高考说明的分析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加强阅读,提高文言词句的理解、疏通能力,是增强我们提高阅读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前提。 因此,我们首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疏通能力。 四、阅读下面语段,分组设擂翻译 要 求: 1、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为二组,每组选1---2人为组长。 2、每组各读一遍。(读得准确、流畅的,计5分;相对的,计3分) 3、以设擂台的形式,相互设疑、相互翻译。以翻译数量的多少和正误与否,确定胜负。每组最多只能设二句。(每句5分。翻译正误分。计:5、3、0分) 4、简述解题思路和方法。(每句5分。口述正误分。计:5、3、0分) 5、最后分组计总分,以总分高的为胜者,负者必须表演1---2个节目。 6、暂不参考课内、外资料。违者计:“0”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分之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出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A、阅 读:( 略 ) B、翻 译:( 略 :参黑板 ) C、简 述:( 略: 参口述 ) 归纳总结: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一般采取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到译文中,保持与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意译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特点,译出它的意思。 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是:信(忠实、准确)——达(通达、通顺)——雅(优雅、优美)。 我们认为翻译文言文只要把握了三个要素,就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一定会提高。 实词:方法:组词、换同义词、推敲含义(见附表) 文言翻译“三要素” (板书) 关键词 前提—信 虚词:方法:判断词性(用法),推敲含义(见附表) 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单句 纽带—达 句式 现代句式: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等 复句:确定逻辑关系:并列、承接、递进、假设等 词类活用:名作状、意动、使动等.划句子成分、检查完善。 关键—雅 附表:推敲文言实词虚词思路和方法 难 句 推敲文言实词虚词思路和方法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①利用汉字的音形义推敲关键词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怯夫慕义。 ②联系成语、现代词语推敲关键词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语法分析确定词性,推敲关键词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④利用文言句式特点,推敲关键词。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⑤联系语境确定词性,推敲关键词。 ⑥以事解文。 ⑦以理解文 五、筛选文中信息,加以正确判断 作业训练(一): 仔细阅读本语段,选出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C ) A、夫人情莫不贪生恶生,念父母,顾妻子。 B、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C、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D、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六、学生简述理由(略)。 七、教师点评: 做作业一定要认真审题,这道题的要求是让同学们选出,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因此要注意各选项的叙述角度和本质原因。 纵观近几年来,高考文言阅读试题特点,我们会发现一些带规律性的特点。即编者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经常将测试点,放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变化上做文章,造成一些备选项,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隐含错误,致使一些考生上当受骗,遗憾终生,希望同学们要千万注意。 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作业训练(二): 仔细阅读本语段,联系前后逻辑语意,简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作用,以及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作者采用旁征博引的手法,从侧面进一步说明自己遭受极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也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对贤能志士的摧残。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附:全课板书) 一、考试要求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感知信息,疏通语句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2、文言文的翻译要求: 3、文言文的翻译思路: 文言文翻译“三要素”(略,参资料) 三、筛选信息,加以正确判断 注意: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变化。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学历史人物“隐含苟活”而名垂千古 充分利用条件:角度:侧面 关键 分析思路———审题 方法:类比、旁征博引 作用:进一步说明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围绕要求分析: 决心:坚持完成《史记》 思想:精神:坚韧不拔 摧残:能人志士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冲刺密档 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 教学要点: 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 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 4. 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 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7.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3. 二. 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A.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 B.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 D.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 E.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 F.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 G. 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A.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 D.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 E.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 F.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A.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 C.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 D.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 E. 贫者语于富者曰(对) F.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 三. 一. 虚实兼类现象: 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练习]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1. 安 ① 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稳 ② 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形容词,安乐,安逸 ③ 可以为富安天下 动词,使安定 ④ 君安与项伯有故 代词,怎么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代词,哪里 2. 所 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 ②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名词,结果 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 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表被动 ⑤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量词,座 3. 与 ①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介词,同,和 ②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动词,给予 ③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动词,交好 ④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助词,同“欤”,吗 ⑤ 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 ⑥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介词,对 二. 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小练习]解释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用法。 1. 者 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 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 ③ 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④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 ⑥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2. 以 ①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凭借 ②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在 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 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并且 ⑤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 用以 3. 焉 ①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 ② 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 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 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⑤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 一. 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 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小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虚词。 ①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况且 ②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那 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呢 ④ 为众人师且不敢 尚且 ⑤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那样 ⑥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的 ⑦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⑧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岂”,难道 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于是写作 ⑩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