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城市与环境考点19城市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城市与环境考点19城市化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城市与环境考点19城市化 ‎1.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问题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 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1800年 ‎1850年 ‎1890年 ‎1920年 英国 ‎21‎ ‎39‎ ‎62‎ ‎65‎ 美国 ‎4‎ ‎12‎ ‎35‎ ‎51‎ 材料三 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具有自身的特点。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9.68%。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下图显示1980~2005年世界平均、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及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变化。‎ ‎(1)读材料一,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异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美城镇人口变化有何差异?‎ ‎(3)根据材料三,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 (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14 / 14‎ ‎(2)英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美国,美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比英国快。‎ ‎(3)特点: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归纳]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具体差异见下表:‎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 城市化 水平 高低 高 低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问题及 原因 问题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思考] 读“某城市相关地理要素变化图”,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城市绿地面积变化特点是什么?根据图中信息解释原因。‎ ‎(2)根据图中相关信息,描述城市面积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并推测可能带来的后果。‎ ‎(3)根据图中相关信息,描述市区与××区温差的变化特点。会形成什么现象?并解释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4 / 14‎ ‎(4)城市面积的扩大及建设,可能对地貌及土地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 (1)绿地面积比重减少。 原因:城市面积扩大,占用绿地;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成活率下降;城市污染,影响植被生长等。‎ ‎(2)地下水位下降,径流变率增大。 后果:造成城市缺水、城市内涝灾害增多等。‎ ‎(3)市区与××区温差增大。 形成热岛效应。 原因:主要是市区大量释放废热所致。‎ ‎(4)破坏地表形态和结构,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城市建设及工业、生活废弃物导致土地污染,使土地质量下降等。‎ ‎[知识归纳]‎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主要 表现 成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大气 污染 居民燃煤排放的烟尘,工厂排放的烟气,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 合理布局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地面径流 使地表水质和地下水质变坏,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建立污水处理厂 固体垃 圾污染 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理,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光污染 玻璃幕墙的广泛应用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适当控制玻璃幕墙的使用 14 / 14‎ 电磁波 污染 无线电设备的使用 影响人体健康 远离电磁波发射源;必要时屏蔽防护 交通 拥挤 城市人口膨胀,汽车数量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的浪费;使污染加重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居住条 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加快城市住房建设 就业 困难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产业结构调整 造成失业人口增多,以及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真题回顾 考向预测 ‎2015.10 2题、12题、‎ ‎   27题(4)‎ ‎2016.4  15题、21题 ‎1.城市化的进程与特征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4.以选择题、填空题或综合题形式考查 考向一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典例剖析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14 / 14‎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中心××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负值,表明中心××区人口减少。Ⅳ阶段后,费城中心××区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是增大了。Ⅳ阶段到Ⅴ阶段,巴尔的摩中心××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是负值,中心××区人口仍然在减少。第2题,以巴尔的摩、费城为代表的制造业中心,伴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退,中心××区人口持续负增长。纽约、波士顿由于制造业的外迁导致中心××区人口大幅减少,以后由于以金融、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中心××区人口增长。‎ 思维建模 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分析 ‎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跟踪训练 读“1990年与2008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单位:%)表”,完成1~2题。‎ 国家 ‎1990年 ‎2008年 阿根廷 ‎86.5‎ ‎92‎ 英国 ‎89.1‎ ‎89.9‎ 澳大利亚 ‎85.1‎ ‎88.7‎ 德国 ‎85.3‎ ‎88.1‎ 巴西 ‎74.8‎ ‎85.6‎ 美国 ‎75.2‎ ‎81.7‎ 加拿大 ‎76.6‎ ‎80.4‎ 14 / 14‎ 尼日利亚 ‎35.0‎ ‎49.0‎ 中国 ‎26.4‎ ‎43.3‎ 印度 ‎25.5‎ ‎29.5‎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晚 C.城市化速度慢 D.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有关下列四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阿根廷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经济高度发达 D.巴西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工业化水平很高 C.尼日利亚城市化水平低是因为经济较落后 D.印度城市化水平低是逆城市化造成的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尼日利亚、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1990年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起步较晚。第2题,阿根廷和巴西都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超前城市化现象,尼日利亚和印度城市化水平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有关。‎ 考向二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典例剖析 读“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1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 A.甲、丁 B.乙、丁 C.乙、丙 D.甲、丙 ‎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D 2.A 14 / 14‎ 解析 第1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第2题,甲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减慢,城市人口比重有所下降,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易混点拨 ××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相同点 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都导致了城郊差别减小 不 同 点 成因 城市发展,规模扩大 中心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结果 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市中心区衰落 所处 阶段 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发展到后期的成熟阶段 表现 国家 目前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跟踪训练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4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是(  )‎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再城市化 ‎3.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现象是(  )‎ A.功能分区不明显 B.逆城市化 C.城市中心空洞化 D.××区城市化 ‎4.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14 / 14‎ C.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答案 1.D 2.B 3.D 4.C 解析 第1题,1950年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水平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在1975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与丁折线吻合。第2题,中国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中期快速发展的阶段。第3题,中国现在处在城市进程的中期阶段,出现××区城市化现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第4题,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比较高可提供更多教育资源,A错误;工业化水平比较高,城市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再主要依赖工业化发展,B错误;此时的城市化发展仍然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C正确;因为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所以城市中心区人口有所减少,D错误。‎ 考向三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典例剖析 人口抚养系数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指15~64岁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读“安徽省常住人口变化表”,回答1~2题。‎ ‎15~64岁 人口(%)‎ ‎65岁及以 上人口(%)‎ 城市化水平(%)‎ 净迁出人 口(104人)‎ ‎2010年 ‎72‎ ‎10.2‎ ‎46.5‎ ‎914‎ ‎2013年 ‎71.11‎ ‎12.8‎ ‎47.86‎ ‎898.7‎ ‎1.2013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7.86%,但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仅为22.9%。有关2013年安徽省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C.城市化发展质量较低 D.城市人口大量迁出 ‎2.有关2010~2013年安徽省人口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14 / 14‎ A.人口抚养系数下降 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C.总体人口平均年龄减小 D.外出人口出现回流现象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2013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7.86%,但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仅为22.9%”说明安徽省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当地人口相对较少,工业、服务业与农业人口的转化率较低,城市化发展质量较低,C正确。第2题,2010~2013年,安徽省15~64岁人口比例减小,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增加,所以人口抚养系数上升,A错;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从表格中无法判断;老龄化人口比例增加,总体人口平均年龄增加,C错;净迁出人口从914万人变为898.7万人,说明外出人口出现回流现象,D正确。‎ 跟踪训练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其所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 降水量 ‎(%)‎ 蒸发量 ‎(%)‎ 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 ‎(%)‎ ‎1960年 ‎100‎ ‎40‎ ‎12‎ ‎48‎ ‎2012年 ‎100‎ ‎27‎ ‎41‎ ‎32‎ ‎(2)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答案 (1)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2)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14 / 14‎ 解析 第(1)题,根据该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表,可知该城市蒸发量和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大。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使得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第(2)题,根据题干“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可知,治理该城市交通拥堵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同时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城市化发展过快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增加 B.地表水下渗增多 C.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D.城市环境质量提高 ‎2.城市绿地减缓“热岛效应”的功能体现在(  )‎ A.调节气候 B.降低噪声 C.保持水土 D.涵养水源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城市化发展过快,使生物栖息地被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城市路面硬化,因此地表水下渗减少;城市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改变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出现城市“热岛”现象。第2题,城市绿地的作用有许多方面,如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其中减缓“热岛效应”的功能,即降低××区温度的功能应属调节气候的作用。‎ 14 / 14‎ 我国东部地区近年来经常发生雾霾,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读“某城市局部交通图”与“城市轻轨路段图”,回答3~4题。‎ ‎3.关于我国雾霾频发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空气势力强 B.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C.地面气温高,空气流动快 D.能源消费以天然气为主,缺少凝结核 ‎4.该城市大力发展城市轻轨,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 A.增加雾霾天气的几率 B.促使沿线房价降低 C.投资大,占用更多土地 D.促使商业点向轻轨沿线站点集聚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产生大量烟尘颗粒,从而易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产生雾霾现象。第4题,轻轨沿线交通便利,站点地区人员流动量大,流动人口多,因此易形成商业点。‎ ‎5.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答案 B 解析 此三图反映了北京××区面积扩大和××区规划范围扩大,因此反映出的北京地区城市化标志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读“我国某大城市2015年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表”,回答6~7题。‎ 14 / 14‎ 用地 类型 商业 住宅 科教文卫 体行政 工业 道路等基 础设施 休憩及绿化用地 其他 合计 面积 ‎(公顷)‎ ‎200‎ ‎1 300‎ ‎600‎ ‎800‎ ‎1 000‎ ‎1 800‎ ‎300‎ ‎6 000‎ 所占比 重(%)‎ ‎3.4‎ ‎21.6‎ ‎10‎ ‎13.4‎ ‎16.6‎ ‎30‎ ‎5‎ ‎100‎ ‎6.根据上表信息推断该项供地计划实施后,最有利于该城市(  )‎ A.改善人居环境 B.促进工业发展 C.调整产业结构 D.推动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7.上表各项用地中,商业用地最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城市以工矿业为主 B.商业活动高度集聚 C.该城市出现××区城市化现象 D.工业占用大量土地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根据上表信息,该项供地计划实施后,休憩及绿地面积占比重最大,最有利于该城市改善人居环境,A对。对促进工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影响,B、C、D错。第7题,上表各项用地中,商业用地最小的主要原因是商业用地的地价高,商业活动高度集聚,B对。从材料中不能判断该城市工业类型,A错。商业用地面积大小,与出现××区城市化现象无关,C错。也与工业是否占用大量土地无关,D错。‎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下图为“城市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8~10题。‎ ‎8.若X代表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则X最有可能是(  )‎ A.××市 B.××市 C.××市 D.××市 14 / 14‎ ‎9.若X、Y、Z代表三类城市发展模式,则Y类城市(  )‎ A.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B.交通拥堵状况严重 C.就业岗位分布均衡 D.住宅布局集中 ‎10.若X、Y、Z代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则Z城市化发展阶段(  )‎ A.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B.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C.特别注重生态建设 D.功能区分异不明显 答案 8.B 9.C 10.C 解析 第8题,读图,X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非常大,应是我国规模较大的城市。若X代表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则X最有可能是××市,××市是直辖市,城市规模大,B对。××市、××市等城市,规模较小,市中心与××区人口密度差异小,A、C错,××市不是沿××市,规模也较小,D错。第9题,若X、Y、Z代表三类城市发展模式,根据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曲线分析,Y类城市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变化最小,说明该类城市就业岗位分布均衡,C对,A错。交通拥堵与人口密度无关,B错。住宅布局集中,人口密度会出现明显的高峰,D错。第10题,若X、Y、Z代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Z城市发展阶段曲线分析,该阶段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小,外围人口密度大,城市出现空心化特征,是城市化的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A、B错。该阶段特别注重生态建设,C对。该阶段功能区分异明显,D错。‎ ‎11.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1为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4 / 14‎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级行政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开创了“苏南模式”。图2示意1978~2007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1978~2007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提高 ‎(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严重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3)加强对城市的科学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人类各种活动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解析 第(1)题,读材料和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其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提高。第(2)题,从资源、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第(3)题,从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 14 /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