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生物
专题一 组成细胞的分子 考点1 细胞中的有机物 (2015福建卷)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A、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基本知识,考查识记和判断能力。难度较小。 [解析]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数约有20种,不是每种蛋白质都含20种氨基数,A错误;蛋白质可以在细胞内外发挥作用,甚至可以在体外发挥作用,如某些酶,B错误;蛋白质是由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其特有的空间结构,C正确;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只有作为酶的蛋白质可以催化生物化学反应,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答案】D 【解析】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其元素组成是C、H、O、P、N;而ATP的全称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与核苷酸的组成相似,其组成元素也是C、H、O、P、N,A正确。tRNA只含有一个三联体,对应三个碱基,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正确。T2噬菌体为DNA病毒,其核酸为脱氧核糖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细菌为原原生物,其细胞内只有一种核糖体细胞器,不存在着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Ⅱ)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端粒的知识,考查知识的记忆及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小。依据端粒学说,端粒酶存在于染色体的两端,以此排除A选项(大肠杆菌无染色体);依据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判定端粒酶应该是逆转录酶而非RNA聚合酶,故B错;正常细胞的端粒DNA序列在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故D项错误。 考点2 有机物的鉴定及细胞中的无机物 专题二 细胞的基本结构 考点1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2 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015安徽卷)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 选项 抗体肽链合成场所 抗体加工场所 A 游离的核糖体 细胞质基质、内质网 B 游离的核糖体 溶酶体、高尔基体 C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溶酶体、内质网 D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糙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后,直接进入内质网,在内质网中经过折叠包装以小泡的形式从内质网中排除,然后,再与高尔基体的膜融合,经过一定的修饰之后,在从高尔基体上以出芽的形式被高尔基体的包被,以小泡形式逐渐接近细胞膜,再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排除细胞。D正确。 专题三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2015新课标卷Ⅱ)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 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C)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不同条件下幼根对离子吸收量实验考查实验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17oC条件下氮气(缺氧)环境下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量比氧气条件下低,说明幼根吸收离子需要消耗ATP,与空气环境相比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C、D错误。空气中培养,温度为17oC,离子吸收量明显高于3oC,可知该植物幼根对离子吸收与温度有关,B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Ⅱ)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胞吐作用的理解与判断,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胞吐是指大分子物质形成囊泡移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除细胞的现象。A、C、D项皆属于胞吐作用;B项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是通过核孔,不形成囊泡,不属于胞吐作用。 专题四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考点1 酶与ATP 考点2 细胞呼吸 (2015安徽卷)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和0.5℃)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1) 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_________________ 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_____________浓度的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1) 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和0.5℃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活性 CO2 O2 (2) a、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 b、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解析](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活性;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O2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2) 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根据可重复性原则,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考点3 光合作用 (2015福建卷)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菠菜叶肉细胞内B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酶催化的过程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CO2的固定,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正确;暗反应指反应过程不依赖光照条件,有没有光,反应都可进行, B错误;对14CO2中的C元素进行同位素标记,检测14C3的放射性强度,可以用来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C正确; 14C3的生成量的多少表示固定过程的快慢,可以说明该酶活性的高低,D正确。 (2015安徽卷)右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 B.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C.被还原的C3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C5 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CO2+C5→2C3是二氧化碳的固定,ATP中的能量转化到有机物中,成为稳定的化学能,不参与CO2的固定,A错误;CO2+C5→2C3是二氧化碳的固定,[H] 不参与CO2的固定反应,B错误;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再形成C3,称为卡尔文循环,C正确;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在短时间内,造成[H]和ATP减少,C5的合成速率下降,而其分解速率不变,所以C5的含量会下降,D错误。 (2015重庆卷)将题4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O2和O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 B. 光强度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 C. 光强度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 D. 光强度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 【答案】B 【解析】黑暗条件下该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胞外CO2浓度会增大,而胞外O2浓度会减小,A项正确;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同样会导致胞外CO2浓度会增大,而O2浓度会减小,B项错误;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胞外二氧化碳浓度和氧气浓度保持稳定,C项正确;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该植物需从外界吸收CO2而释放O2,导致CO2浓度会减小,O2浓度增大,D项正确。 ( 2015新课标卷Ⅰ)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 ;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 ,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 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 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1)高于 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 光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和还原型辅酶II 【解析】(1)在该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D组,其是全光照135s,而C组实验的处理是光照和黑暗交替进行,即其仅用了D组的一半时间的光照,但却合成的有机物的量是94%(D组为100%),故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高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C组光照时间的缩短,说明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些反应,如暗反应不需要光照,而这个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2)光合作用过程有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在光下进行,其将水分解,产生ATP和还原型辅酶II([H])用于暗反应。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光照时间间隔的减少,光照频率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ATP和[H]能够及时被利用与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专题五 细胞的生命历程 考点1 细胞的增殖 考点2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2015重庆卷)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A. 线粒体的功能 B. 发育的全能性 C. 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 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答案】A 【解析】胚胎干细胞发育的全能性高于胰腺腺泡细胞,B 项错误;由于胰腺腺泡细胞需分泌消化酶,因此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较多,同时不同功能的细胞中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可见C、D项均错误;线粒体在不同的细胞中均是提供能量,因此A项正确。 专题七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考点2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015安徽卷)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的过程 B.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 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 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因的复制和表达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QβRNA的复制不需要经历逆转录过程,是由单链复制成双链,再形成一条与原来的单链相同的子代RNA,所以A错误,B正确;由图可以看出一条QβRNA模板翻译出的肽链至少三条,C错误;由题意可知:有QβRNA复制酶,QβRNA的复制才能进行,QβRNA复制酶基因的表达在QβRNA的复制之前, 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Ⅰ)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答案】C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而朊粒为蛋白质,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A错误;朊粒通过诱导正常的蛋白质转变为PrPBc (朊粒)而实现朊粒的增殖,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是细胞的二分裂,B错误;“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说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发生了变化,C正确;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是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变化,遗传信息存在于基因上,它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才能形成相应的蛋白质,D错误。 (2015重庆卷) 结合题图5分析,下列传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 核酸苷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 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答案】D 【解析】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着遗传信息,A项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项正确;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C项正确;构成基因的两条链是互补的,其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项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Ⅱ)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中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实验,在番茄植株长处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 组别 乙烯释放量(μL·kg-1·h-1) 20d 35d 40d 45d A 0 27 17 15 B 0 9 5 2 C 0 0 0 0 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 ① ,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 ② 。 ⑵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 ① 组,其原因是 ② 。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 ③ 组。 【答案】 (1)X基因和Y基因(2分) 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3分) (2)A (2分)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果实乙烯含量(或释放量)高于其他组(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B(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实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1)B组果实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乙烯释放量比对照组在相应天数要少,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C组乙烯释放量为零,说明反义X或Y基因抑制X基因或Y基因表达后,就影响了乙烯的合成,因此,对照组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Y ;B组除X、Y基因 以外还有反义X基因与乙烯含量有关。 (2)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A组在相同天数释放的乙烯最多,因此三组果实中A组成熟最早;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存储时间较长的应该是B组,因为A组35天后释放较多的乙烯,B组释放乙烯量少。 专题八 遗传的基本规律 考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 (2015新课标卷)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答案】(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1)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0.5=1:1。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A+a)×(A+a)→1AA:2Aa:1aa,则A的基因频率为为0.5。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即基因A纯合致死。第一代Aa:aa=2: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2:1,自由交配,若后代都能存活,其基因型为AA:Aa:aa=1:4:4,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考点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015福建卷))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 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 ,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 。由于三倍体鳟鱼 ,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答案](1)黄体(或黄色) aaBB (2)红颜黑体 aabb (3)全部为红眼黄体 (4)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1)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所以在体表颜色性状中,黄体为显性性状。亲本均为纯合子,颜色中黑眼位显性性状,所以亲本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 (2)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会出现性状重组,则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个体,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双隐性aabb个体表现为黑眼黑体。 (3) 亲本红眼黄体基因型为aaBB,黑眼黑体推测基因型为aabb或A-bb,若子代全部表现为红眼黄体即说明有aabb。 (4) 父本为黑眼黑体鳟鱼,配子应为ab或Ab,母本为红眼黄体,热休克法法抑制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即配子为aaBB,形成黑眼黄体,两对均是显性性状,所以三倍体鱼的基因型为AaaBBb。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正常配子,所以高度不育。 [易错警示]写三倍体基因型时,注意结合表现型特点。 (2015安徽卷)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 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 _______________中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 (2) 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______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________________。 (3) 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 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1/3 (2) 显性 隐性 (3) 提前终止 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4) 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解析](1)由题意可知亲本的一只黑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tC,一只白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tC,得到F1的基因型为BbCC:BbCtC:BbCtCt=1:2:1,其中BbCtCt胚胎致死,所以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羽正常:蓝羽短腿=1:2;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的表现型的种类数为3×2=6种,其中蓝羽短腿鸡BbCtC所占比例为1/2×2/3=1/3。 (2)由于CtC为短腿,所以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t是显性基因;由于CtC没有死亡,而CtCt胚胎致死,,所以在控制死亡效应上,Ct是隐性基因。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提前终止或者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这种情况下,雌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形成的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Z或W,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所以后代都为雄性。 (2015重庆卷)某课题组为解决本地奶牛产奶量低的问题,引进了具高产奶基因但对本地适应性差的纯种公牛。 (1)拟进行如下杂交: ♂A(具高产奶基因的纯种)×♀B(具适宜本地生长基因的纯种)→C 选择B作为母本,原因之一是胚胎能在母体内正常 。若C中的母牛表现为适宜本地生长,但产奶量并不提高,说明高产奶是 性状。为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本地生长的母牛,根据现有类型,最佳杂交组合是 ,后代中出现这种母牛的概率是 (假设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 (2)用以上最佳组合,按以下流程可加速获得优良个体。 精子要具有受精能力,需对其进行 处理;卵子的成熟在过程 中完成。在过程4的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其作用是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母牛,过程5前应鉴定胚胎的 。子代母牛的优良性状与过程 的基因重组有关。 (3)为了提高已有胚胎的利用率,可采取 技术。 【答案】(1)生长发育或胚胎发育 隐性 ♂A×♀C 1/8 (2)获能或增强活力 ③ 供能 性别、高产奶和适宜生长的基因 ② (3)胚胎分割 【解析】(1)由于胚胎能在母体内进行正常的胚胎发育,所以可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纯种牛做母本。用纯种高产奶牛与适宜当地生长的纯种牛杂交,获得了C牛,表现为适宜当地生长,但产奶量并没提高,这说明不适宜当地生长是隐性性状,适宜当地生长是显性性状,高产奶是隐性性状,低产奶是显性性状。由于控制奶牛的产奶量的基因和对本地的适应性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他们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奶牛的产奶量的等位基因为A和a,对本地的适应性的的等位基因为B和b,可推知雄牛A的基因型为aabb,雌牛B为AABB,C为AaBb,可见要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当地生长的母牛(aaB ),最佳的实验组合为♂A×♀C,此时后代出现所需牛(aaBb)的概率为1/4×1/2=1/8。 (2)精子需获能后才具备受精的能力;由于排卵时排出的卵子只发育到减数MⅡ,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卵细胞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即 卵子的成熟是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完成;在胚胎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能为胚胎发育过程提供能量;为了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母牛,在胚胎移植之前需对胚胎的性别、高产奶和适宜生长的基因进行鉴定;母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具有优良性状基因的卵细胞,子代母牛的优良性状与此有关。 (3)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可产生遗传性状相同的多个胚胎,从而提高胚胎的利用率。 考点3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2015新课标卷)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B 【解析】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相等,A错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女病父必病,B正确;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具有世代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的特点,C错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会表现出来,且具有隔代遗传的现象,D错误。 (2015福建卷)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B、 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 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 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DNA分子杂交技术、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疾病,考查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X探针能与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说明这段区域中有一条链与其碱基序列相同,A正确;妻子染色体组成为XXX,为染色体异常疾病,B错误;妻子的父母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错误,会引起该病,C错误;该夫妇应该通过产前检查,避免孩子患病可能,D错误。 (2015新课标卷)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 ⑵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 ①(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 ② :此外, ③ (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答案】(1)不能(1分) 原因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有A基因,都可能遗传给女孩。 (2) 祖母 (2分) 该女孩的一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一定来自祖母(3分) 不能(1分) 【解析】该题考查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难度较大。 该女孩的其中一XA来自父亲,其父亲的XA来自该女孩的祖母;另一个XA来自母亲,而女孩母亲的XA可能来自外祖母也可能来自外祖父。 专题九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考点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考点2 染色体变异和育种 (2015新课标卷)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染色体变异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A正确,B、C、D错误。 (2015福建卷)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 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 ,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 。由于三倍体鳟鱼 ,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答案](1)黄体(或黄色) aaBB (2)红颜黑体 aabb (3)全部为红眼黄体 (4)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1)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所以在体表颜色性状中,黄体为显性性状。亲本均为纯合子,颜色中黑眼位显性性状,所以亲本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 (2)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会出现性状重组,则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个体,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双隐性aabb个体表现为黑眼黑体。 (3) 亲本红眼黄体基因型为aaBB,黑眼黑体推测基因型为aabb或A-bb,若子代全部表现为红眼黄体即说明有aabb。 (4) 父本为黑眼黑体鳟鱼,配子应为ab或Ab,母本为红眼黄体,热休克法法抑制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即配子为aaBB,形成黑眼黄体,两对均是显性性状,所以三倍体鱼的基因型为AaaBBb。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正常配子,所以高度不育。 [易错警示]写三倍体基因型时,注意结合表现型特点。 专题十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015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 C.42% D.21%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情况下合并为一个种群,可以认为原先两个种群的大小相同,得知两个种群合并后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根据哈迪定律可知下一代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70%×30%=42%,所以C正确。 (2015新课标卷)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答案】(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1)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0.5=1:1。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A+a)×(A+a)→1AA:2Aa:1aa,则A的基因频率为为0.5。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即基因A纯合致死。第一代Aa:aa=2: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2:1,自由交配,若后代都能存活,其基因型为AA:Aa:aa=1:4:4,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专题十一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1 神经调节 (2015福建卷)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 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 。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 (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 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 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答案](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细神经传导、有氧呼吸场所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1)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自变量为缺氧时间。 (2) 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义为0mV。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 (3) 缺氧处理20min,阈强度为30pA以上,所以给予25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 含氧条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形式实现跨膜运输。 (2015新课标卷)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 ,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 ,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 调节。乙酰胆碱属于 (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该过程中,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血压恢复。肾上腺素是一种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其功能是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这句话中的关键语句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故该过程中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需要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 )由题干分析可知,乙酰胆碱对心脏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也就是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减慢和传导抑制,表现在心输出量上就为减少。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为兴奋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传导,心率加快和提高心肌的兴奋新性,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就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它们各自与自己的受体结合后才能表现出相应的作用,同时二者分别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 考点2 体液调节 (2015重庆卷)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据化验单数据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通过反馈调节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胰岛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会减缓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B、D项错误。 (2015新课标卷)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⑴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 ①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 ②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⑵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 ① 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 ②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③ 。 ⑶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下丘脑 垂体 (2)细胞代谢 发育和功能 ③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3)高效(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作用特点,难度较小。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别是由下丘脑、垂体分泌的。 (2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3)激素的作用方式特点主要包括: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015安徽卷)右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1) 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细胞c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_______________关系。若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将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b的分泌。 (2)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如发生急性低血糖时,对血糖浓度敏感的神经元可通过细胞a促进细胞c分泌。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作用是将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 (3) 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原因之一是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化。 [答案](1)拮抗 促进 (2)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 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 (3)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4)T细胞 [解析](1)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细胞c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拮抗关系。若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将会使细胞b的分泌活动加强,来抑制细胞c的分泌活动。 (2)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如发生急性低血糖时,对血糖浓度敏感的神经元可通过细胞a促进细胞c分泌。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接受了相关神经元刺激后形成了电信号,之后分泌了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垂体起作用的,所以,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在这个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是将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转变为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 (3)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4)运动能提高集体免疫功能,原因之一是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T 细胞分化。 (2015新课标卷Ⅰ)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 ,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 ,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 调节。乙酰胆碱属于 (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该过程中,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血压恢复。肾上腺素是一种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其功能是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这句话中的关键语句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故该过程中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需要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由题干分析可知,乙酰胆碱对心脏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也就是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减慢和传导抑制,表现在心输出量上就为减少。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为兴奋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传导,心率加快和提高心肌的兴奋新性,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就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它们各自与自己的受体结合后才能表现出相应的作用,同时二者分别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 考点3 免疫调节 (2015福建卷)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自身免疫病概念、胰岛B细胞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从题目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攻击自身胰岛B细胞造成,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B细胞作用是合成并分泌胰岛素,胰岛B细胞死亡将导致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错误;效应T细胞将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致其死亡,C错误;促进T细胞增殖将加快对胰岛B细胞的破坏,使该病更加严重,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考查免疫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抗体只能在体液中与抗原结合,无法进入细胞内消灭病原体,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对细胞的黏附或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溶酶体杀灭病菌是靠酶将其分解,B错误;Rous肉瘤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后,能将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是致癌因子,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诱发人细胞癌变,属于致癌因子,C错误;人感染HIV后体内该病毒浓度与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D正确。 (2015新课标卷Ⅰ)[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 ,以其作为模板,在 的作用下合成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 。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 。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 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 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答案】(1)RNA 逆转录酶 cDNA(或DNA) (2)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T(或T淋巴) (4)监控和清除 【解析】(1)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它的遗传物质是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可以逆转录为cDNA,用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从而制备HIV的某蛋白。 (2)HIV的某蛋白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一种特殊的分泌蛋白——抗体;可用该抗体进行抗原—抗体进行杂交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HIV。 (3)HIV病毒营寄生生活,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少了T细胞,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丧失,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4)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可及时清除体内产生的癌细胞,艾滋病患者的整个免疫功能缺陷,机体会发生一系列顽固性机会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2015重庆卷)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博拉疫情。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 ,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 ,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 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 。 (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 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答案】(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T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解析】(1)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具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由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破坏了吞噬细胞,导致埃博拉病毒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无法暴露,导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T细胞,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2)埃博拉试验疫苗能刺激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机体除能产生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以外,还能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3)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是由免疫过的小鼠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获得的。 专题十二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015新课标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解析】维持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当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生理盐水为兔内环境的等渗溶液,内环境渗透压相对不变,细胞内液的量不会增加,故输入的溶液(主要是Na+)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A正确、B错误;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 专题十三 植物的激素调节 (2015安徽卷)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度高于幼根 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过 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以及生长素类似物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解析]在同一植株,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的顺序是根>芽>茎,A错误;顶端优势的产生,是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即极性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B正确;2,4-D是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与生长素相似,具有两重性,可以疏花疏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IBA也是生长素类似物,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以诱导生根,D正确。 (2015新课标卷Ⅰ)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在植物体内,幼嫩的叶片等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能将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A正确;韧皮部的韧皮射线平行于茎的横切面,所以通过它们进行的物质运输也平行于茎的横切面,这种运输为非极性运输,B正确;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成熟的细胞没有幼嫩的细胞敏感,C错误;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数量后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 (2015重庆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进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绿豆次之。(据《齐明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 新摘未成熟的红柿,每蓝放木瓜二、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 (据《格物粗谈》) 【答案】B 【解析】棉花适时打顶摘心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A项错误;绿豆能和根瘤菌互利共生,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起到固氮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与植物激素无关,B项符合;在水稻的根茬发芽长出新稻主要与生长素有关,再发育到成熟是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项错误;柿子的成熟与木瓜释放的乙烯有关,D项错误。 专题十四 种群和群落 (2015新课标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 (2015新课标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答案】(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400,3+→8+的个体总数及9+及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推知该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015新课标卷Ⅱ)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⑴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①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②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⑵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⑶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 (1)2.2头/km2 2头/km2(每空2分,共4分) 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2)大于(1分)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及能量流动,难度中等。 (1) ①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头/250km2=2.2头/km2 ;②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头/250km2=2头/km2。 (2) 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 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专题十五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5福建卷)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 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 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 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考查识记、理解和运算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25%,B正确;太阳鱼消耗的能量主要为呼吸消耗,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生态系统应包括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生物网中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方法技巧]1.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2.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3.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下一营养级若为多个,应先求和再计算传递效率 (2015新课标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A正确;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阶段,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确。 (2015安徽卷)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Ⅱ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解析](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性别比例。 (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随着栗瘿蜂的数量增长,长尾小蜂的数量也增长,而栗瘿蜂的数量先下降,长尾小蜂的数量随后也出现下降,所以二者的中间关系应该是捕食。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的能量去处还有: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 (4)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由于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 考点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5重庆卷)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9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 。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解析】(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0→a年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量的倍数(λ)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Nt=N0λa。若N0=24,则a年后种群数量为Na=24λa。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由题意可知,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减少,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专题十六 生物技术实践 考点1 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015新课标卷Ⅰ) [生物技术实践] 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于 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 (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 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 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 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 ℃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 ℃设计后续实验。 【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 萃取法 (2)油脂 (3)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4)45 40 【解析】(1)脂肪可被苏丹Ⅲ(Ⅳ)染液染成橘黄色(红色);题干中说明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则可以采用萃取法提取微生物A中的脂肪。 (2)油脂为有机化合物,富含C元素,故为了从自然界获得能够分解油脂的单菌落,应以油脂为唯一碳源来配制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能分解油脂的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长,其他微生物不能正常繁殖。 (3)可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定菌液中的微生物数量,计数时,活菌和死亡的细菌都会被计数,所以测定培养液中的活菌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4)在45℃时,降解10g油脂所需酶的数量最大,则该温度下酶活性最低;由题干可知,40℃时分解10g油脂所需的酶的数量最少。应在40℃左右范围内设置不同温度梯度来探究酶的最适活性。 考点2 酶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015新课标卷Ⅱ)【生物技术实践】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⑴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 (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 ,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病疾称为 ,胡萝卜素是 (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⑵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新鲜的岩藻干燥。 ⑶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 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 【答案】⑴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 夜盲症 非挥发性(每空2分,共8分) ⑵需要(2分) ⑶乙酸乙酯(2分)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属于水溶性有机溶剂,影响萃取效果(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解析】该题考查胡萝卜素的相关知识及与其萃取有关的知识,难度较小。 ⑴胡萝卜素的化学分子式中包含多个碳碳双键,根据双键的数目可以将胡萝卜素划分为α、β、γ三类,β-胡萝卜素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一分子的β-胡萝卜素在人或动物的小肠、肝脏等器官被氧化成两分子的维生素A;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暂时性夜盲症可由补充维生素A得以痊愈)。 ⑵提取胡萝卜素时新鲜的岩藻具有大量的水份需要进行干燥。 ⑶乙酸乙酯属于水不溶性有机溶剂与水不互溶,能够溶解胡萝卜素;乙醇是水溶性有机溶剂,因萃取中能与水混溶而影响萃取效果,所以不用它们作萃取剂。 (2015新课标卷Ⅰ) [生物技术实践] 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于 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 (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 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 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 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 ℃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 ℃设计后续实验。 【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 萃取法 (2)油脂 (3)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4)45 40 【解析】(1)脂肪可被苏丹Ⅲ(Ⅳ)染液染成橘黄色(红色);题干中说明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则可以采用萃取法提取微生物A中的脂肪。 (2)油脂为有机化合物,富含C元素,故为了从自然界获得能够分解油脂的单菌落,应以油脂为唯一碳源来配制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能分解油脂的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长,其他微生物不能正常繁殖。 (3)可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定菌液中的微生物数量,计数时,活菌和死亡的细菌都会被计数,所以测定培养液中的活菌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4)在45℃时,降解10g油脂所需酶的数量最大,则该温度下酶活性最低;由题干可知,40℃时分解10g油脂所需的酶的数量最少。应在40℃左右范围内设置不同温度梯度来探究酶的最适活性。 专题十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考点1 基因工程 (2015重庆卷)下列有关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达载体中的胰岛素基因可通过人肝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 B.表达载体的复制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均启动于复制原(起)点 C.借助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将含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D.启动子和终止密码子均在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 【答案】C 【解析】由于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因此在肝细胞中无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A项错误;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启动于启动子,而不是复制原点,B项错误;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将受体细胞筛选出来,C项正确;终止密码子位于信使RNA,不位于DNA上,启动子和终止子均在胰岛素基因转录中起作用; (2015新课标卷Ⅱ)【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 进行改造。 ⑵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 基因或合成 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 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 。 ⑶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 和 ,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 进行鉴定。 【答案】(1)氨基酸序列(或结构)(1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2)P P1 (每空2分,共4分) DNA和RNA(或遗传物质)(2分) DNA→RNA、 RNA→DNA RNA→蛋白质(或转录、逆转录、翻译)(3分) (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 推测氨基酸序列(每空2分,共4分) 功能(1分) 【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相关知识,难度较小。 (1) 对蛋白质的 氨基酸序列(或结构)进行改造,可达到改变蛋白质的功能的目的。 (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可以对P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也可以用人工方法合成P1基因;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 DNA的复制、 DNA→ RNA、RNA→DNA、RNA→蛋白质(或转录、逆转录、翻译)。 (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设计蛋白质结构和推测氨基酸序列,推测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并获取基因。经表达的蛋白质,要对其进行生物功能鉴定。 (2015新课标卷Ⅰ)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 ,以其作为模板,在 的作用下合成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 。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 。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 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 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答案】(1)RNA 逆转录酶 cDNA(或DNA) (2)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T(或T淋巴) (4)监控和清除 【解析】(1)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它的遗传物质是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可以逆转录为cDNA,用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从而制备HIV的某蛋白。 (2)HIV的某蛋白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一种特殊的分泌蛋白——抗体;可用该抗体进行抗原—抗体进行杂交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HIV。 (3)HIV病毒营寄生生活,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少了T细胞,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丧失,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4)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可及时清除体内产生的癌细胞,艾滋病患者的整个免疫功能缺陷,机体会发生一系列顽固性机会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2015安徽卷)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转基因绵羊,以便通过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凝血因子IX医用蛋白,其技术路线如图。 (1) 由过程①获得的A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核移植之前,必须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体应选用___________期卵母细胞。 (3) 进行胚胎移植时,代孕母羊对移入子宫的重组胚胎基本上不发生______________,这为重组胚胎在代孕母羊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4)采用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理论上可获得无限个转基因绵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 (2)保证核遗传物质来自含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 MⅡ (3)免疫排斥反应 (4)整合有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要将人凝血因子IX基因导入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必须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所以由过程①获得的A为基因表达载体。 (2)为保证核遗传物质来自含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在核移植之前,必须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核。受体应选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MⅡ中)期卵母细胞。 (3)进行胚胎移植时,代孕母羊对移入子宫的重组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重组胚胎在代孕母羊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4)采用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理论上可获得无限个转基因绵羊,这是因为整合有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考点2 细胞工程 (2015福建卷)【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G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含GDNF基因的表达载体(如图1所示),并导入到大鼠神经干细胞中,用于干细胞基因治疗的研究。请回答: (1)在分离和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的过程中,使用胰蛋白酶的目的是 。 (2)构建含GDNF基因的表达载体时,需选择图1中的 限制酶进行酶切。 (3)经酶切后的载体和GDNF基因进行连接,连接产物经筛选得到的载体主要有三种:单个载体自连、GDNF基因与载体正向连接、GDNF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如图1所示)。为鉴定这3种连接方式,选择HpaI酶和BamHI酶对筛选的载体进行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DNA片段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第 泳道显示所鉴定的载体是正向连接的。 (4)将正向连接的表达载体导入神经干细胞后,为了检测GDNF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用相应的 与提取的蛋白质杂交。当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达到一定的密度时,需进行 培养以得到更多数量的细胞,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 [答案] (1)使细胞分散开 (2)XhoⅠ (3)② (4)抗体 传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时,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作用,使细胞分散开。 (2) 质粒上有XhoⅠ识别位点,而且在启动子之后,所以选用XhoⅠ限制酶进行酶切。 (3) 泳道①仅有一种条带,属于载体自连;泳道②有两种条带,且长度分别与质粒和GDNF基因长度相同,为正向连接;泳道③有两种条带,长度与BamHⅠ酶切后结果相同,为反向连接。 (4) 检测基因是否表达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培养动物细胞采用动物细胞培养法,当细胞密度达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分瓶,进行传代培养。 考点3 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 (2015重庆卷)某课题组为解决本地奶牛产奶量低的问题,引进了具高产奶基因但对本地适应性差的纯种公牛。 (1)拟进行如下杂交: ♂A(具高产奶基因的纯种)×♀B(具适宜本地生长基因的纯种)→C 选择B作为母本,原因之一是胚胎能在母体内正常 。若C中的母牛表现为适宜本地生长,但产奶量并不提高,说明高产奶是 性状。为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本地生长的母牛,根据现有类型,最佳杂交组合是 ,后代中出现这种母牛的概率是 (假设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 (2)用以上最佳组合,按以下流程可加速获得优良个体。 精子要具有受精能力,需对其进行 处理;卵子的成熟在过程 中完成。在过程4的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其作用是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母牛,过程5前应鉴定胚胎的 。子代母牛的优良性状与过程 的基因重组有关。 (3)为了提高已有胚胎的利用率,可采取 技术。 【答案】(1)生长发育或胚胎发育 隐性 ♂A×♀C 1/8 (2)获能或增强活力 ③ 供能 性别、高产奶和适宜生长的基因 ② (3)胚胎分割 【解析】(1)由于胚胎能在母体内进行正常的胚胎发育,所以可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纯种牛做母本。用纯种高产奶牛与适宜当地生长的纯种牛杂交,获得了C牛,表现为适宜当地生长,但产奶量并没提高,这说明不适宜当地生长是隐性性状,适宜当地生长是显性性状,高产奶是隐性性状,低产奶是显性性状。由于控制奶牛的产奶量的基因和对本地的适应性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他们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奶牛的产奶量的等位基因为A和a,对本地的适应性的的等位基因为B和b,可推知雄牛A的基因型为aabb,雌牛B为AABB,C为AaBb,可见要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当地生长的母牛(aaB ),最佳的实验组合为♂A×♀C,此时后代出现所需牛(aaBb)的概率为1/4×1/2=1/8。 (2)精子需获能后才具备受精的能力;由于排卵时排出的卵子只发育到减数MⅡ,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卵细胞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即卵子的成熟是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完成;在胚胎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能为胚胎发育过程提供能量;为了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母牛,在胚胎移植之前需对胚胎的性别、高产奶和适宜生长的基因进行鉴定;母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具有优良性状基因的卵细胞,子代母牛的优良性状与此有关。 (3)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可产生遗传性状相同的多个胚胎,从而提高胚胎的利用率。 专题十八 实验与探究 (2015安徽卷) 右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B. 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C. 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 D. 统计图中处于分列其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 [答案]B [解析]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A错误;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B正确;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N,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甲细胞中的2倍,但DNA含量相同,C错误;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不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不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但可计算分裂期所用时间在细胞周期中的比例,D错误。 (2015福建卷)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 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右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 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到达1.0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 。为探究可可碱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可能原因,某同学提出假设: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现欲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 [答案](1)盐酸(或盐酸盒酒精) 中 (2)减少 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1) 降低 以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分析可可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实验设计的思路等有关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析](1)解离液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成分为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右图中箭头所指细胞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在赤道板上,处于细胞分裂中期。 (2) 由表可知,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浓度,说明处于该期的细胞数目相对较少。而前中期变化相对较小,所以可能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 随着可可碱的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实验目的为:探究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自变量为可可碱浓度,因变量为赤霉素的含量。实验设计基本思路是以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分析可可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方法技巧:对于实验设计题,先搞清实验目的,分辨自变量及因变量,控制自变量,通过测定因变量的值,得出实验目的。 (2015重庆卷)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 ,步骤2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 。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 ;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 。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 。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 。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 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处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0.5 ml蒸馏水 控制pH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解析】(1)本实验是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由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酶活性的高低及有无淀粉酶,因变量是试管中颜色的变化,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管的步骤①中应加入0.5ml蒸馏水。因为酶促反应需适宜的pH,因此在步骤②的每支试管中均加入1 mL的缓冲液这有利于控制pH。显色结果表明白粒管颜色最浅,淀粉分解最彻底,红粒管颜色较深,淀粉部分分解,对照组颜色最深,淀粉几乎没分解。两种小麦相比,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最低。由题意可知,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白粒小麦,这表明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这时反应底物量减小,而酶量不变,底物被完全分解所需的时间缩短,因此,为了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 (2)本实验是探究淀粉酶的种类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由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酶的种类,因变量是试管中颜色的变化,因此Ⅰ中两试管使α-淀粉酶失活,Ⅱ中两试管应使β-淀粉酶失活。若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白粒小麦和红粒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则Ⅱ两试管中淀粉分解量几乎不受影响,而Ⅰ两试管中淀粉分解量明显减少,所以实验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