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纲 卷别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汉字与中国书画 中国的戏剧艺术 文学成就 考情分析 全国卷Ⅰ ‎2014·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成果比较(宋应星、牛顿)‎ ‎——‎ ‎2012·宋代流传故事与市民价值取向 ‎——‎ 本部分知识在近几年成为隐性的热点,在全国卷上表现的特别明显,2016年全国卷Ⅱ与全国卷Ⅲ考查了汉字的演变与书法,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2017年全国卷Ⅲ再次考查了汉字的演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知识讲授上不能有缺陷;在命题立意上考查汉字、书法艺术的演变历程及反映的时代特征;通过中西科技的对比领会社会环境对科技成就的影响;考查中外文化的交流所体现的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征 全国卷Ⅱ ‎——‎ ‎2016·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2016·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013·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2013·明清小说 全国卷Ⅲ ‎——‎ ‎2017·春秋战国时期字体的演变;2016·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 ‎——‎ ‎——‎ 全国卷 ‎——‎ ‎ (2016·高考全国卷Ⅱ)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历程。‎ 9‎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 先秦古文、小篆和图片中的隶书,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汉字的发展演变 ,可以定位于先秦、秦和汉 史料实证 通过图片中的文字可判断是先秦古文、小篆与隶书,从而得出汉字发展演变的结论 ‎ ‎【解析】 A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可知,经文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 (2017·高考全国卷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特点。‎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 由“西周与战国”两个时间段可定位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特征 历史解释 通过图片中的文字可知文字有繁到简,可以推知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文字逐渐简化 ‎【解析】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 ‎【答案】 A ‎■练真题———————————————————‎ ‎1.(2016·高考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选C。A、D两项违背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这两项说法偏颇,排除;B项说法太绝对;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 9‎ 与唐初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 ‎2.(2013·高考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选C。解答本题应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促成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学形式的繁荣。小说成了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材料说明的正是这一点。因此,A项不正确,B、D两项是世俗文学的意义,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B、D三项。‎ ‎3.(2013·高考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选B。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故排除A、C、D三项。‎ ‎4.(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选D。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的结果,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得出。‎ ‎■练模拟———————————————————‎ ‎1.(2018·绵阳高三诊断)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解析:选C。材料中技术的变化与周期性动乱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行业技术确实被严格保密,但是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历代技术的命运背后反映的是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在于强调重农抑商,而是在于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受阻,故D项错误。‎ ‎2.(2018·济宁高三质检)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  )‎ 9‎ A.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 B.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社会变动促成主流文学形式变化 解析:选B。材料强调市民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实用科技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B项正确;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市民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社会变动,故D项错误。‎ ‎3.“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 ”,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 A.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解析:选B。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故A项错误;通过“会意”和“形声”,即形、音、义相结合来表达一定的意思,是汉字的构字特色,故B项正确;“会意”和“形声”都是汉字的实用功能,非艺术性,故C项错误;汉字的演变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不具有神秘性,故D项错误。‎ ‎4.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站着的老妇双手忙着引线团,疲惫而沧桑的脸上体现出体谅和爱抚,身上穿着补丁累累的破烂衣服,坐着的村妇一边怀抱婴儿哺乳一边摇轮。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民众生活安宁富足 B.作者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C.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B。据材料中“破烂衣服”可知民众的生活贫困,故A项错误;《纺车图》中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一幕,具有写实风格,所以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村妇操作纺车情景,不能代表纺织业,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四川高三黄金大联考)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9‎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解析:选B。“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 ‎2.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休耕轮作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提高地力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技术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8·赣州高三期末)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解析:选C。根据所学,明清时期思想文化专制严重,不存在普遍性的个性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作品,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的体现,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明清之际思想专制,人们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对自由、平等、公正、爱情等的向往,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明清小说是封建范畴内的理想诉求,故D项错误。‎ ‎4.(2018·如皋高三调研)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写实风俗画《货郎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画面反映南宋商业的凋敝 B.商业发展影响宫廷画家创作 C.风俗画只在宋朝民间流行 D.画风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 解析:选B。题干提供的时间是南宋,南宋的商业比较发达,且画面也反映不出南宋商业的凋敝,故A项错误;这是一幅风俗画《货郎图》,可以反映出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幅画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故B项正确;据材料“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写实风俗画《货郎图》”可知风俗画不只在宋朝民间流行,故C项错误;画风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不是风俗画的特点,故D项错误。‎ ‎5.下列邮票中以宣纸为材质、彰显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的行书作品是(  )‎ 9‎ 解析:选C。A是隶书 ,与材料中“行书作品”不符,故A项错误;B是楷书,与材料中“行书作品”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彰显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的行书作品”相符,故C项正确;D是草书,与材料中“行书作品”不符,故D项错误。‎ ‎6.“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解析:选C。魏晋时期的绘画多以宗教画为主,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主要反映的是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戏曲象征虚拟表意开始于元朝的元杂剧,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重视韵味,体现了作者追求风骨的特点,故C项正确;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的现象出现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7.(2018·德州高三期末)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 A.教化功能         B.娱乐功能 C.程式化特点 D.虚拟性特征 解析:选A。据材料“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可以得出古代戏曲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古代戏曲有娱乐功能,但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古代戏曲有程式化特点,但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古代戏曲有虚拟性特征,但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8.有书法评论者对各种书法字体的特色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如图)的评述是(  )‎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 B.“笔画网弧,富有奇趣” ‎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解析:选B。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状如龙蛇,钩连不断”是草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笔画网弧,富有奇趣”是篆书的特点,故B项正确;“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隶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行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9‎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下列作品中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解析:选C。材料中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描述的是文人画,阎立本《步辇图》是人物画,故A项错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风俗画,故B项错误;米友仁《云山图》为文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C项正确;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为现代人物画,故D项错误。‎ ‎10.(2018·湖南六校联盟高三联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 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 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 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 A.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解析:选A。根据材料“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 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可知元杂剧反映了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元朝政治黑暗的内容,故B项错误;元杂剧所反映是元代社会的现状,而基本没有涉及政治观点,故C项错误;杂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本题强调因为记录社会现象而体现的历史价值,故D项错误。‎ ‎11.宋朝岳珂《愧郯录》卷九云:“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编类条目,撮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检阅指考场检查)者,今充栋汗牛矣。建阳书籍,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这表明(  )‎ A.政制变迁与技术变革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B.活字印刷术在宋代的普及 C.宋代科举取士营私舞弊的问题非常严重 D.政府对出版业的严格管理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科举制推动形成对供科考检查书籍的社会需求,使此类书籍大量出版,结合史实可知宋朝印刷术的应用推动供科考检查书籍顺应时世快速出版,说明科举制与印刷术对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故A项正确。‎ ‎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主要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解析:选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等推动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实用性读物的出现,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9‎ 材料一 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形象,为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忠”,他们的忠君行为维护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维护了等级制度。‎ ‎——摘编自闫红艳《明前期教化剧研究》‎ 材料二 无论是孔孟的仁政王道,还是后世儒者倡行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存理灭欲的一整套道德纲常秩序,都嵌入每一时代的仪典制度,以正统意识限制、筛选、整合、打压违背官方意志的戏剧活动。……祀神演剧因维持普通民众的生活安宁,成为民间社会的一种象征性秩序。……而这恰恰是官方正教对与宗教同源同体而“同罪”的民间演剧活动严酷禁毁的原因。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敢于面对人性,切入人的真实生命状态,表现人的情感欲望,这就是艺术理想对纲常之理的一种否定和颠覆。……产生于庶民社会的戏剧活动,作为中国戏剧非常珍贵的一种活态传承方式,却因为它表现出的俗文化品格,一再遭到官方权力的打压和上层社会的贬黜。‎ ‎——摘编自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 材料三 光绪六年(1880年)《申报》报道:“香港华人近投禀于英总督铃辕,请准女伶在戏馆演戏。按此说殊不可解。香港既为英管辖,自当事事悉从西律。泰西各戏馆,均有女子登台,从未申禁。则居港之华人,何须多次喋喋也。”……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京剧女班戏园——美仙茶园……以后陆续又有‘霓仙’‘群仙’‘女丹桂’‘云仙’‘玉仙’等女戏园开班”,沪上女伶渐多,女班遍地。‎ ‎——摘编自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化剧的主要功能,并分析教化剧着力塑造“忠臣、孝子、节妇、义士”这些形象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官方禁毁部分戏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上海出现“女伶渐多,女班遍地”的原因。‎ 解析 (1)第一小问功能,根据材料一“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可知其有娱乐教化的作用;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维护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维护了等级制度”等内容可得出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求等影响。(2)根据材料二“而这恰恰是官方正教对与宗教同源同体而‘同罪’的民间演剧活动严酷禁毁的原因”“艺术理想对纲常之理的一种否定和颠覆”“表现出的俗文化品格,一再遭到官方权力的打压和上层社会的贬黜”可得出戏剧违背官方意识形态,表现人的情感欲望,世俗化等原因而遭到禁毁。(3)根据材料三“《申报》报道”可得出媒体导向作用,根据“泰西各戏馆,均有女子登台,从未申禁”可知自由平等思想在近代中国已经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化的发展,妇女觉悟逐渐提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答案 (1)功能:娱乐,教化。‎ 影响: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求,禁锢人的思想。‎ ‎(2)原因:部分戏剧违背官方意识形态;表现人的情感欲望;世俗化。‎ ‎(3)原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宣传语与引导;妇女觉悟的提高。‎ ‎14.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 近期汉译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 9‎ 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对于这种评述性的题型,答题时首先正确地归纳出材料观点,如本题首先得出“李约瑟之问”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分析作者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最后还要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案 “李约瑟之问”的含义是中国古代科学发达但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而古代科学并不发达的欧洲却最先发展出了现代科学。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主,专注农耕技术;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束缚人的思想;科举制盛行不能培养实用性人才加上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阻隔了中西文化交流。但在欧洲,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的兴起、宗教改革的进行、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的扩展创造了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总之社会条件决定了现代科学在近代中西方的不同命运。‎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