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人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人民版

专 题 十 近 代 中 国 的 民 主 革 命 (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 10‎ 考点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一) 五四运动 ‎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经过 ‎ ‎ 兴起:‎ 第一次 国共合 作的实 现 条件 中国共产党认 识 到 必 须 建 立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国 民党在当时各政 党 中 比 较 是 革 命 的 民 主 派 共产国际的指导 标志 年 中国国民党 一大 的召开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高潮: 北伐 战争 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 推翻军阀统治 统一中国 对象 吴佩孚 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进程 势如破竹 歼 灭 吴 佩 孚 孙 传 芳 部 主 力 革 命 势 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失败 原因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 结 破坏 中国共产党犯了 右倾 错 误 放 弃 对 革 命 和武装的领导权 标志 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功绩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教训 必须坚持无 产 阶 级 的 领 导 必 须 掌 握 革 命 武 装 坚 持 武 装 斗争 ‎( 三) 国民大革命( — 年)‎ 10‎ 开始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年 月 日 北京 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 年 月 日 上海 工人阶级 10‎ ‎3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 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三人职务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 表 拒 绝在和约上签字 ‎4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 反 封 建 的 革 命 运 动 体现出强烈的 爱 国 精 神 和 敢 于 牺 牲 精 神 它 是 中 国 从 旧 民 主主义革命发展到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转折点 爱国救亡 民主科学 文化启蒙构 成 五 四 运 动 最 宝 贵 的 精神财富 ‎( 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 ‎1 条件 内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 ‎‎ 考点二 国共十年对峙 10‎ 益结合 ‎‎ 外部 共产国际 的帮助 10‎ ‎2 标志:中共 一大 召开 时间 地点 年 月 日开始 上海 浙江嘉兴南 湖游船上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 起 推 翻 资 产 阶 级 政 权 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机构 成立中央局 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内容 10‎ 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 ‎‎ ‎( 一) 工农武装割据 ‎1 武装起义 原因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 败 的 惨 痛 教 训 里 认 识 到掌握 军队 的重要性 概况 南昌起义 年 月 日 由周恩来 贺龙等领导 是创 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秋收起义 年 月 毛 泽 东 领 导 湘 赣 边 秋 收 起 义 进 攻长沙受挫后 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2 八七会议 10‎ 新” 中的“ 新”‎ ‎‎ 革命面貌焕然一“ 新”‎ ‎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10‎ 新的革 命范畴 ‎‎ 新的领 导力量 ‎‎ 新的指 导思想 ‎‎ 新的奋 斗目标 ‎‎ 新的斗 争策略 ‎意义 给正处于思想紊乱 组织涣 散 中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指 明了前进的方向 ‎3 “ 工农武装割据”‎ 10‎ 世界无产 阶级革命 ‎中国共 产党 ‎马克思 主义 ‎实现共 团结一切可以 产主义 团结的力量 ‎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土地革命 在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 分田 10‎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41‎ 10‎ 地 废除封建 剥 削 开 展 土 地 革 命 广 大 贫 苦 农 民 政 治 上 翻 了 经济建设 努力发展生产 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巩 固 了 红 色 政权 武装斗争 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大规模 围剿 政权建设 年冬在江 西 瑞 金 成 立 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临 时 中 央 政府 身 经济上分到了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根据地建设 ‎4 境外战场: 年 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 年初 在英美军队配合下 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5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 战 胜 利 年 月 日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宣 布 无 条 件 投 降 胜利意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 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 中国战场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 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 人民的抗战 对世 界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的 胜 利 做 出 了 重 大 贡 献 中 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0‎ 10‎ 原因 博古 李德等人坚持 左 倾错误 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经过 长征开始 年 月 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长征胜利 年 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开始了中 国 革 命的新局面 ‎( 二) 红军长征( 年 月至 年 月)‎ ‎‎ ‎1 比较两次国共合作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 ‎( — 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 ‎( — 年)‎ 不 同 点 社会 背景 大革命时 期 国 内 阶 级矛盾尖锐 全 面 抗 战 时 期 以 中 日 民 族 矛 盾为主 任务 打倒列强 除军阀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合作的 方式 党内合作 党 外 合 作 没 有 共 同 的 政 治 纲 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军队 共 产 党 没 有 自 己 的 军队 国共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 国际 条件 共产国际 苏 联 的 支 持 帝国主 义 国 家 反 对中国革命 苏 英 美等国 都 支 持 国 共 合 作 抗日 结果 国 民 党 右 派 叛 变 革 命 中国共 产 党 犯 了 右倾错误 导 致 国 共 合作破裂 尽管国共两 党 存 在 着 矛 盾 和 斗 争 但 合 作 坚 持 到 了 抗 战 的 最 后胜利 相同点 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 符合两党的利益 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实现的 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考点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0‎ 10‎ ‎( 一) 日本侵华 ‎1 制 造 事 变: 从 年 开 始 先 后 制 造 了 九 一 八 事 变 一 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 七七事变 ‎2 侵 华 暴 行:制 造 了 南 京 大 屠 杀 潘 家 峪 惨 案 在 中 国 东 北 成立 七三一部队 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 二) 全民族的抗战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2 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抗日战争的特点 民族性 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 以国 共合作为基础 包括了全国各阶级 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双重 性 抗 日 战 争 既 是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又 是 民 族 解 放 10‎ 原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 中 国 共 产 党积极倡导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日 本 侵 略 威 胁 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利益 过程 年 月 日 国民 党 中 央 通 讯 社 发 表 了 中 国 共 产党为公 布 国 共 合 作 宣 言 第 二 天 蒋 介 石 发 表 讲 话 事实上承认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合 法 地 位 这 标 志 着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正 式建立 意义 使抗日战争发 展 成 为 全 民 族 的 抗 战 是 抗 战 胜 利 的 根 本保证 战争 两个战场 两 条 抗 战 路 线 的 并 存 国 民 党 坚 持 片 面 抗 战 10‎ ‎2 正 面 战 场 的 抗 战: 国 民 政 府 组 织 淞 沪 会 战 太 原 会 战 ‎ 徐州 会战 武汉会战等 多 次 重 大 战 役 广 大 军 民 英 勇 抵 抗 日 军侵略 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 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 计划 ‎3 敌后战场的抗战 年秋 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 八路军 新四军深入敌后 开展游击战争 建立抗日根据地 年 由 彭 德 怀 指 挥 发 动 百 团 大 战 主 动 出 击 日军 ‎‎ 10‎ 路线 共产党在敌后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前期积极 后期消极是 正面战场的特征 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 积极抗战 两个战场 相互配合 相互依存 贯穿始终 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异决定 了该特点的存在 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 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 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以弱胜强 抗日 战 争 的 胜 利 是 中 国 人 民 一 百 多 年 来 第 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持久性 中国战 场 是 所 有 反 法 西 斯 战 场 中 开 始 最 早 结 束最晚的战场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从日本角度分析 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性的 非正义的法西 斯战争 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从中国角度分 析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建 立 使 中 国 实 现 了全民族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中共敌后战场的抗 战 人民的支持等 10‎ 10‎ 从国际角度分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 世界各 国人民的支持 ‎ 抗日战争结构示意图 考点四 人民解放战争 ‎协协议 ‎( 二) 人民解放战争 ‎1 全面内战爆发: 年 月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 放区 ‎2 经过 战略防御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 面 进 攻 对 陕 北 和 山 东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年 月 刘 伯 承 邓 小 平 率 晋 冀 鲁 豫 解 辽沈战役 攻占锦州 解放长春 攻下沈阳 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 以徐州为中心 先后歼灭黄百韬 黄维和杜聿明兵团 平津战役 攻克张家口 天津 北平 和平解放 放军主力挺进 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年 月至 年 月 渡江战役 北平谈判达 成 国 内 和 平 协 定 最 后 修 正 案 南 京 国 民 政 府拒绝签字 月 日 人 民 解 放 军 横 渡 长 江 国 民 党 军 队 的 长 江 防 线顷刻土崩瓦解 月 日 解放军 占 领 南 京 统 治 中 国 年 的 国 民 政 府 10‎ ‎( 一) 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 重庆谈判 ‎覆灭 ‎3 胜利意义 国内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 辱 的 历 史 迎 来 了 人 民 企盼已久的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国际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 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胜 利 是 毛 泽 东 思 想 的 10‎ 背景 蒋介石采取 假和平 真内战 的策略 电邀毛泽东赴重庆 商 讨 国内和平问题 成果 国共双方签署 双十协定 内容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协会议 保证人民权利 等 不足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胜利 10‎ ‎2 政协会议: 年初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 )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其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 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其一旦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就转化成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巨大力量。‎ ‎( ) 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条以无产阶 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最终取得 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一条重要经验。‎ 归纳整理 一 二 三 五四 运动 一条导火线:巴 黎 和 会 上 中国外交的失败 两个 标 志: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开 端,无 产 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三大精神:爱国 和 不 怕 牺 牲 精 神; 民 主 和 科 学 精 神; 追 求真理和解放的精神 国民 大革命 一个前提:国共两党合作 两 个 目 标:反 对 帝 国 主 义 和 北 洋 军 阀。‎ 两个教训:掌握革命武装和坚持党对革 命的领导权 三个阶段:国民党“ 一大” 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北伐战争是国民 革 命 运 动 的 高 潮; 反 革 命 政 变 标 志 着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国共十 年对峙 一 个 核 心: 革 命 道 路 的 探索 两项 成 就:开 辟 了 井 冈 山 道 路;形 成 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三个转移:工作重心由城市 转 移 到 农 村;革 命 中 心 由 南 方转移到 北 方; 中 国 时 局 开 始 由 内 战 转 移 到 “ 一 致 对 外”‎ 抗日 战争 一条战线: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线 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两条抗战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 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三个特点:全民族持久抗战;兼 有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和 民 族 解放战争的性质;中 国 共 产 党 是 全 民 族 团 结 抗 战 的 中 流砥柱 解放 战争 一个目标:和平民主 两种命运: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与专制独 裁政府 两次谈判:重庆谈判、北平谈判 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10‎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43‎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14‎ 主题一 从“ 以俄为师” 到“ 走自己的路”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0‎ 史料 1 年 月以后,同时 出现了 两 条 道 路 的 选 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 暴 动,如 南 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 武 装 暴 动。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 有 前 例的。 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 ‎———据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等整理 史料 2 因 为 强 大 的 帝 国 主 义 及 其 在 中 国 的 反 动 同 盟 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 须 把 落 后 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 上、政 治 上、经 济 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 命 阵 地,借 以 反 对 利 用 城 市 进 攻 农 村 区 域 的 凶 恶 敌 人,借 以 在 长 期 战 斗 中 逐 步 地 争 取 革 命 的 全 部胜利。 在这 种 情 形 下 面, 由 于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 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 ,由于中国土 地 的 广 大 ( 革 命 势 力有回旋的余地) ,由于中国的 反 革 命 营 垒 内 部 的 不 统 一 和 充 满 着 矛 盾,由 于 中 国 革 命 主 力 军 的 农 民 的 斗 争 是 在 无 产 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这 样 就 使 得 在 一 方 面,中 国 革 命 有 在 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史料 主旨 史料 中国革命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 史料 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 信息 解读 史料 表明当时中国还没有 形 成 一 条 适 合 中 国 国 情 的 革 命 道路 城市武装暴 动 与 农 村 武 装 暴 动 反 映 了 大 革 命 失 败 后 党内存在着 以 农 村 为 中 心 的 农 村 包 围 城 市 道 路 和 以 城市为中心的反对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分歧 史料 论述了 在 农 村 建 立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必 要 性 和 可 能 性 阐述了中国革命走 农村 包 围 城 市 的 道 路 是 由 中 国 的 特 殊国情决定的 读史指导 ‎续表 近代以来 资产阶级 照 搬 西 方 的 民 主 制 度 失 败 了 无 产 阶 级 照搬俄国的革命经验失败了 以毛泽东为 代 表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历史 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 体 实 际 相 结 合 走 结论 上了 农村包 围 城 市 的 道 路 取 得 了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胜 利 因此 我们在学习 外 国 先 进 文 明 成 果 时 要 根 据 国 情 进 行选择和改造 不能照搬照抄 ‎ 史料应用 ‎1 根据史料 和所学知识 指出十 月 革 命 开 创 的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道路的特点 ‎ 答案 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进行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 根据史料 和所学知识 归纳影 响 我 国 民 主 革 命 道 路 选 择 的 具体因素和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所做的贡献 ‎ 答案 因素: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社 会 性 质; 敌 人 力 量 在 城 市强大;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发展 不 平 衡;中 国 土 地 广 大;反 革 命营垒不统一;农 民 是 无 产 阶 级 的 同 盟 军; 以 城 市 为 中 心 开 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 贡献:发动 秋 收 起 义; 创 建 井 冈 山 革 命 根 据 地; 形 成 了 ‎“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10‎ ‎3 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 归纳 俄 国 的 十 月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 ‎ 答案 俄国十月革命是 社 会 主 义 革 命,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 月 革 命 是 以 城 市 为 中 心 再 转 移到农村,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走 的 是 “ 农 村 包 围 城 市 ” 道 路;俄国资产阶级 民 主 革 命 和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紧 密 相 连, 急 剧 发展,而中国资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时 间 漫 长;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推 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推 翻 了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10‎ 主题二 百年国耻,一朝洗雪———抗日战争 10‎ 史料 1 年 月中旬,周 恩 来 将 《 中 共 中 央 为 公 布 国共合作宣言》 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 ( 一) 孙中山先 生 的 三 民 主 义 为 中 国 今 日 之 必 需,本 党 愿 为 其 彻 底 的 实 现 而 奋 斗。 ( 二) 取 消 一 切 推 翻 国 民 党 政 权 的 暴 动 政 策 及 赤 化 运 动,停止以暴 力 没 收 地 主 土 地 的 政 策。 ( 三 ) 取 消 现 在 的 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 期 全 国 政 权 之 统 一。 ( 四) 取 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 编 为 国 民 革 命 军,受 国 民 政 府 军 事 委 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史料 2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 华 全 面 侵 略,最 致 命 的 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 民 众 内 部 深 深 蕴 藏 着 的 那 种 无 穷 无 尽 的 力 量,特 别 是 当 中 华 民 族 处 于 生 死 关 头 时 那 种 万 众 一 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 侵 略 者 眼 中 看 到 的 只 有 武 器 而 看 不 到人。 他们只 从 两 国 军 事 力 量 的 对 比 出 发, 以 为 只 要 给 中国有力的 “ 一 击 ” ,只 需 要 几 个 月 就 可 以 使 中 国 屈 服。 可 是,他们的算 盘 完 全 打 错 了, 结 果 大 大 出 乎 他 们 意 料, 深 深 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0‎ 10‎ ‎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 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信息 解读 史料 阐明了 中 国 共 产 党 与 国 民 党 共 赴 国 难 实 行 全 民 族 抗战 表明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 况 下 中 国 共 产 党 做 出让步 愿意接受南 京 国 民 政 府 的 领 导 和 改 编 体 现 了 中 国 共产党合作抗日的最大诚意 史料 从民族凝聚力 军事力 量 对 比 民 众 的 斗 志 等 角 度 分 析了抗日战争中日 本 失 败 的 原 因 说 明 日 本 对 中 国 实 行 速战速决的战争策略 历史 结论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 要 原 因 抗 日 战 争 的 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史料应用 ‎1 根据史料 概括指出 中共中 央 为 公 布 国 共 合 作 宣 言 的 主 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 答案 不同:取消武装反 抗 国 民 党 政 权 及 在 农 村 进 行 土 地 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 地 位;取 消 苏 维 埃 政 府;红 军 改编。‎ ‎2 根据史料 和所学知识 指出日 本 侵 略 者 对 中 国 形 势 的 错 误 估计 并举例说明 民族凝聚力 在政治 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答案 错误估计:日本认 为 中 国 国 民 革 命 失 败 导 致 内 战 纷 争,忽视了中国人 民 会 再 次 团 结 起 来; 日 本 认 为 其 在 军 事 上 强于中国,忽视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表现:‎ 政治上:国 共 两 党 合 作, 结 成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军 事 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 产 党 领 导 敌 后 抗 战,战 略 上相互配合。‎ ‎3 有学者认为 抗日 战 争 的 胜 利 是 中 华 民 族 复 兴 的 枢 纽 综 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说明 ‎ 答案 说明:抗日战争的 胜 利 促 进 了 中 华 民 族 自 我 意 识 的 觉醒,增强了中华民 族 的 认 同 感 ( 激 发 爱 国 热 情 ) ;抗 日 战 争 的胜利是中国人 民 一 百 多 年 来 第 一 次 取 得 反 对 外 来 侵 略 斗 争的完全胜利,大 大 提 高 了 中 国 的 国 际 地 位, 增 强 了 民 族 自 信心和自豪感;抗日战争的胜利 为 民 主 革 命 取 得 胜 利 奠 定 了 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民族解放。‎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