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3 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讲)(含解析)
专题03 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语言结构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语言结构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语言鉴赏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33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 33 .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中,B项对文意的分析有误,脱离了文本的内容妄加猜测。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先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再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意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本意思。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由于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辞知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由表及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小,故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题干问的是“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这是针对文章的语言设题。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赏析,词——炼字、语体色彩、词藻;句——长短、整散等。答案层次: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即“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2.(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33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请市调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33 ⑧其实并非如此。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再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贩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 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9.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1)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2)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题干没有明确说明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那么学生就要两方面都考虑到。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名师点睛】考查句段的作用是高考的常见题型。遇到这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看题干有否特别说明,比如是“内容上”“结构上”这样的限制;然后要回归文章,结合句段的意思和位置思考其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一是句段本身的意思。所以,回到文中,先要看所给的句段写了什么,比如本题,第二段主要是介绍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然后再看这样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本文主要讲的是四堡雕版,而四堡雕版是建安雕版的一部分,那么介绍建安雕版自然是为了引出四堡雕版。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2分) 【答案】(1)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2)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可见既要点出出手法,又要分析效果。“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如”“似”这两个字已经提示出第一种手法——比喻,“如花似锦”写出想象之美;前面是“如花似锦”,后面是“灰飞烟灭”,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落差巨大,可见失望之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这句话的对象是“历史”,而作者却用了一个“走”,用人的动作来写物,自然是拟人(或比拟);“历史”是抽象的事物,而这里却说“走”“背影”,可见是化抽象为具象,写出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的情形。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句子的提问方式:赏析、鉴赏、品味句子。词类题目答题的角度: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写景方式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选材角度。一般都是先考虑修辞,比如本题的两个句子,都是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分析。第一小句主要是比喻,“如花似锦”“灰飞烟灭”,第二小句是比拟,“走”“背影”。还可以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来优先选择答题的角度。如果是描写性的句子,一般是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入手分析;如果是叙事性的句子,一般从用词和描写的角度(细节描写)入手;如果是抒情性的句子,一般会从修辞和句式角度入手。 33 21.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 【答案】(1)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2)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3)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4)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可以根据题干中的这一内容来确定答题的区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当题干中出现“根据本文概括……”“为什么”等字样的时候,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是筛选,筛选要有依据,依据从题干来,本题题干问的是“衰落的原因”,那么自然是找衰落的表现;然后是概括,把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全部找出来,下面就是概括了,此时要看题干中所给的分值,依据分值进行概括,就可以避免疏漏。 22.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1)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2)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一是“意蕴丰富”,一是“设置巧妙”,前者是问这五个问句的含义,后者是问行文构思上的用意。如能从题干中审出这些内容,答题就没有难度了。先到文中找到这五个问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思。第一个问句“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因前面介绍了中国古代雕版基地的现状——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故这一问句中就包含了一种期待;中间三个问句,“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33 ,前面介绍了四堡雕版的现况,故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痛心,“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这里蕴含着的是不甘与无奈;最后一个问句“那么谁救四堡呢”,作为文章的最后,自然是发出呼吁。从这几个问句的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是层层递进,串起文章。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往往是难度最大的一题,本题也不例外。首先是提问,本题并没有明确要求从哪方面谈谈认识,学生可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其次是即使知道是针对“意蕴丰富”“设置巧妙”答题,却不知道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意蕴”,不知道结合这五个问句的内容来分析其内在的关联。所以,首先要能从题干中审出方向,“意蕴”“设置”,其次审出方法,意蕴应该结合文本,“设置”要结合五个问句的内容 【考点直击】 《考试大纲》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要考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评价能力。题型稳定。可单独设题,也可将本考点与分析手法、概括主题、分析结构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综合命题趋势。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命题角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考查,即理解句意,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二是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即鉴赏语言,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2017年高考四套试题考查散文阅读,均在语言考点设题。2018年高考仍会沿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前提,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散文阅读中品味语言类的问题了。 2.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品味语言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品味语言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品味语言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3.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3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语言表达方式表达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散文语言的理解能力。 4.掌握语言鉴赏的角度: 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选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语言的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5.了解品味语言类试题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1)常见的命题形式: 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意思; 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2)解题思路: ①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考查通常情况下是考查句子中某个或某几个词语的丰富内涵。 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 ②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有的重要句子,就是因为它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③结构复杂的句子——句子本身有时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对这类句子给以足够的重视。不同结构的句子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 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④品味表达效果 设题角度: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一般是从艺术效果、语言风格、语句(语段)赏析方面设题。 答题步骤:技巧+阐释+效果作用。 【训练提分】 1.【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4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33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 33 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簇簇海棠花儿大炫姿容,可是这样的海棠花儿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B.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过程;也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海棠花儿的枯萎凋落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过度照料,而作者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这也是野草顽强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原因。 D.本文托物抒怀,野草的生存处境隐喻着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处境,而野草的生存态度则应成为我们秉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答案】C 3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错,野草是在不经意中生长出来的,此后作者也仅是“浇了点水”,不能将其概括为“恰到好处”,文章凸显的是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姿态。 (2)请紧扣“飞”字,赏析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①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态感;②与细若游丝呼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③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赏析。结合题干要求,紧扣“飞”字赏析,先要理解“飞”,给人动的感觉,准确生 (3)文末写道“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作者不经意间写就的自由率性的散文,如同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生长的野草;②作者愿意将其奉献给读者,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动与遐想;③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野草及这类散文的热爱,以及与读者、野草共呼吸的愿望,深化了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结合文本内容“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分析,“这样的野草”应该指作者不经意间写就的自由率性的散文;“捧给亲爱的读者”,作者愿意将其散文奉献给读者,与读者分享;结合文本内容“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分析,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野草及这类散文的热爱,深化了主题。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结合文本内容“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分析,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野草及这类散文的热爱,深化了主题。 33 2.【广东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心灵的高地 陈世旭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岁月像水一样流逝。而山川依旧。 北国原野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仅仅是清新、古老与富饶吗?抑或只是遥远?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欢快,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对生命充满感激。 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全球化与城市化,雾凇和冰雕,古禅寺和旅游岛,滑雪场和度假村,火山温泉和森林浴,啤酒节和音乐会,人参、鹿茸和杀猪菜,红肠、列巴和苏波汤…… 一个严肃,沉思着人性的里程,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敬畏。 北国原野,远离繁华激荡的中心,在世纪的末梢舞蹈。略带伤感的节拍流露出舒缓和飘逸。原野上的心灵只渴望飞翔。诗人们以草原、寂寞、候鸟、江水和波涛命名。饮下整夜的黑,一条河流的疼痛和曲折,抵达诗人们的内心并且变得深刻。上升,或下沉,周而复始。从屈原开始的艺术高贵,至少在这里没有失落。岸边簇生的芦苇,细长的苇叶剪碎了天空的深蓝,新月是刚出鞘的银刀。江河,是诗人们的黑美人,在诗歌的怀中静静酣睡。 爱和坚守都与山河有关。精神探求者们足踏在哲人向往的自由而新鲜的土地,在北国原野守望着心灵的高地。他们以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河流行走。岸边的村庄,迤逦于自然的河流形态,曾经的风情气韵激荡,拖拽着明明灭灭的故事。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 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33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 朝霞燃烧起来,远处最高的山峰最先射出金色的光芒,一只不知名的鸟像个圆点悬在空中,仿佛一颗心脏似的颤动不已。一阵细雨般的、馥郁而温馨的花粉,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悄悄飘扬。凭这股香味儿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一切都极其真实,就像朋友陪伴在我身边。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不必费心地杜撰任何神话。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会儿以温情、一会儿以力量、一会儿以安静、一会儿以快乐来触动人的心弦的北方原野更庄严神圣的了。在这个宁静的北方原野上的早晨,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并且许诺,要努力地领会和创造其中的意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设问修辞,并巧妙运用选择问句进行回答。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含蓄表达了北国原野不只是清新、古老、富饶和遥远的存在。 B.文章善于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对朝霞的描写,最后一段的议论,这样写法更灵活,增强了感染力。 C.“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详细地描述了“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和“沉思人性、敬畏生命”这两种声音。 D.文章最后一段“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一句,表达了我对北方原野的依恋,北方原野用它的“自然静谧而神圣”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 (2)请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答案】①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我写成一阵轻风,为河流带来自由,为人们带来乐声,带来快乐。②表达了我渦望和北方原野融为一体的想法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北方原野的热爱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33 ,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这一句所写的对象是“我”,“我是风”运用比喻修辞,把“我”比喻成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给河流带来自由,给人们带来乐声,带来快乐;“想象着……”,这是运用想象,想象自己变成风,与北方的原野融为一体,可以自由自在的飘荡,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想象自己可以为河流掀起涟漪,可以给人们带来音乐,表达自己对北方原野的热爱。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这段话。 (3)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①适用第三人称便于展开叙述,使内容更客观、有说服力。②由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使行文富于变化。③最后交代“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加强了强调的意味,更能表达我被北方原野微发出的充满力最的主观感受。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作者在人称处理上的用意,题干中说“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点睛:人称指叙述人称,一般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三种人称在组织材料和表情达意上各有优势,有时人称的交互使用有着更丰富的意义。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1 33 )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2)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考向二:结构思路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 33 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答案】C 33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一是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作用,或反映深层含义或体现作者观点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或有修辞作用;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水平。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D项,“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与文中“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不符,字词“仍然”是关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既有对某一段落或某些段落内容、意思的归纳、概括,也有对全篇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要准确理解文章某一段落、某些段落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思想内容或中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前者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还应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防止要点遗漏。后者即概括出来的中心意思要能够覆盖全文或整个段落,不能离题太远、太笼统。这是互相联系的两方面:后者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方面基本内容为基础,前者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意思为宏观指导。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解析】该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及赏析作品内涵。解答本题对文本第二段的每一句进行筛选重点字词即可,如“巨大生命力”“纯真清洌”,而象征义从首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该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此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请分析某物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文中多次写到某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分析物象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①内容和结构上,或交代什么样的环境,或暗示什么内容,或成为全文的线索;②情感主旨方面,象征了什么内容,成为某种情感(精神)的载体。 33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答案】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解析】该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对“深奥”含义的理解及对“抵达不了”原因的分析,从文本第二、四、五、六、七等段落筛选重点字词理解,其中原因可根据文中“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来分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重要语句包括:①从内容上看,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②从表达上看,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③从结构上看,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语句等。④从修辞上看,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答案】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①理清概念:构思脉络其实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这种题型实际上就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②构思特色包括谋篇布局与选材。谋篇布局包括线索、行文思路(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构思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层层深入、设置悬念、伏笔照应、以小见大等)、叙述上的特色(倒叙、插叙等)。选材包括引用诗文,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 33 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名著阅读。A项,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只是大观园,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 【考点定位】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名师点睛】该题将名著考查放置在现代文阅读中,形式较为新颖。名著复习方法:一要积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名著关键细节的价值;三要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意,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四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 2.【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3 ,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33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4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应先找到“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这一段,看这一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上看这一段与上下文以及标题的关联。题干涉及的内容在倒数第六段,这一段写自己迷路时的惊慌以及看到人家时的安定,用这个来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安全感,这是它在内容上的作用;“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与标题中的“屋檐”相呼应,同时引出下面的议论,这是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段落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写了……,表现了……;结构上是指段落本身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比如本题,题干只是说“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里应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题干中也把该段所写的内容“回忆童年迷路”告诉考生了,考生就可以思考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答案】(5分)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33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特色的能力。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然后分析在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技巧的使用效果。比如本题,文中所给的句子中有一个明显提示手法的词语“就像……”,这说明从修辞角度来看,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联系比喻修辞的效果进行分析即可。 18.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答案】(8分)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既为“多重”,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是探究标题、句子含意还是文本的艺术特性。比如本题是要探究“母语的多重意义”,明确了这一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也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探究的方法如下:(1)因形悟神法。散文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2)见微知著法。要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4)“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此法多用在“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或“联系生活(社会)谈谈你的看法”这类探究题中。答题要注意:a.观点要明确;b.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探究过程);c.分析要紧扣文本;d.表达要清晰,有层次。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33 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4分)B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的主旨。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有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既考查内容,又考查方法和主旨的题目,考生需要做出的储备更多一些。首先要了解文章常用的技巧有哪些;然后再与文本进行对照。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比较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文中使用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母语的动人魅力;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这是考查作者安排素材的意图。 【考点直击】 “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2017年高考有四套试卷考查散文阅读,本考点有单独设题,也有与品味语言、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艺术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命题的形式。从近年高考散文阅读类试题来看,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划分文章的层次,分析段落作用;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特点;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加强阅读,积累素养。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大量阅读,熟悉散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掌握散文常见结构特点,提高对散文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以说,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答高考散文阅读中分析结构类试题。 2.勤写散文,提高对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结构方法和特点。另外,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 3.强化练习,参透高考。 33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4.掌握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类试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清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③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 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某语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①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②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③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3 附: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 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 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训练提分】 1.【天津一中、益中2018届高三四月考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 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 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 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 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 作的农人。 33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 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 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 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 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 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 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 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 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 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 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 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 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 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 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 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 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 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 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 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 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 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 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 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 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 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 33 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 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 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 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 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 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 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 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 B.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我不再喜欢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 C.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要的存在,想把它们统统连根拔掉,彻底赶出村庄。 D.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赐予我们不可复制的生活,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成为我快乐的主要源头。 E.文章采用记叙、抒情、说理等表达方式,叙述了在村庄贫穷而美好的生活,阐述了草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 【答案】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 33 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 遗憾。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该哭欧答题要点。 (3)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答案】运用拟人、排比,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首先名曲明确句子中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句“它们带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4)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 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同时,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 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的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 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从结构看,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 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 (5)“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对作者“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实际阐明自己的理由,如,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 33 2.【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第二学期模拟质量调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再生冷的微风,从一沟沟屋檐上抚摸而来,又在村前屋后刮瘦的杨柳枝条间游走,收拾着残冬腊月散落的枯枝败叶,而后又不停地向前搜索。这风,仿佛村姑手上的木梳,轻盈地把乡村蓬乱的鬓发梳理得柔顺而舒畅起来。这时候,人们也明显感觉到白昼在一天天增长。哦,春天来了! ②瞧!身着绿衫的春姑娘仿佛从天空与大地的交界处轻盈地走来,她带来的绿色的风,染绿了山,染绿了水,也染绿了起起伏伏的天涯路。田垄港汊间,残冬凝结的腐败气息消然融化,渐行渐远。几只不知名的鸟,轻轻地从天空飞过,身影如一朵朵花绽放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偶尔几声清丽的鸣叫跌落在大地上,溅起一片寂寞,一片空旷,吵醒了浓睡而灰暗天空,也唤醒了小草的梦。田埂上、溪头边,一片片、一簇簇绿紫相间的小草己破土而出。一场春雨打湿了屋檐下吊了一冬的干椒蒜头。渐渐的,太阳也变得暖和起来。那透亮的是披挂在毛茸茸的草尖上的清露;赤条条的枝丫上的绿色便是苞芽在骨节间吐绽。小狗也欢快起来,满院子围着小朋友们乱蹦乱跳。小鸡、小鸭在窝里“叽叽嗄嗄”乱叫,似乎在等着它们的小主人放学回来。暖阳和春雨就像两个赛手,你一程我一程地往前赶。受到滋润的万物,一个劲地摇旗呐喊。 ③早些时候,父亲参军在外,家里的农活便落到母亲一人身上。每年二月,母亲便开始整理家里的农具。锄头、铁锹、犁耙、鸡公车等耗力大的有时就叫我叔叔来帮忙,自己便把粪箕、竹扁担、草锄,翻捡出来,掸除灰尘,而后开始盘算一年的农活安排。捡粪、浸种、秧田、耕田、栽禾,到了夏季还要栽油莱、种棉花,一年下来,便是她一生的缩影。二月,看似无所事事,在乡村,一年的希望也就在二月埋下了伏笔。那个时候,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母亲都喜欢扛起磨得发亮的锄头,很勤快地往田畈走,不仅是看秧苗的长势,也修缺补漏。有时,锄掉些小草,看看菜畦,抓几只小虫。有时,边任由着牛儿喝水,边去扒那油莱地里的栏粪,疏浚田边的流水沟。这些,都是在母亲不经意间完成的。二月,真正的农事还没到来,但什么事都得慢慢地向主题靠拢,你看那日头,也是在寒意渐消的云层里,学会了放快节拍,才把晴朗的日子拉长的。 ④奶奶从不放弃房前后的瓜墩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是它让奶奶的残年多了等待。去年的瓜藤,干枯得只剩下轻飘的筋丝,挺过了狂风的横扫,依然贴在二月的土地上,不愿离去,断断续续中,极力表现出生命旺盛时期的姿态。奶奶一墩墩地深翻,埋肥。奶奶说瓜藤去年结的南瓜冬瓜,大又多,一家人吃不完。奶奶说这话时,去年留来的瓜子正怀孕在苗床里。 ⑤乡村的二月,一切都从残枝败叶中向着自然的常态而来,没有逆转,无法阻拦。上古歌谣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我读出这是先民对世间万物各行其道,一步步走进生命怀抱的诉求。时令中降临的二月,便是对这一愿景淋漓尽致地展示的开始吧! ⑥ 33 乡村的二月里浓淡相宜的色彩,尽染了田野的空旷,融解了的土壤,弥散着沁人心脾的气息,它的水嫩、多汁、清新、轻灵、芬芳,是一年中令我最留恋的时节。“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透过轻薄的雨帘,我的眼前分明展开了一幅画卷,那是二月乡间的闹春图。 (1)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抚摸”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比拟(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二月春风的轻柔、温暖,赋予春风人的情感特质,作者喜悦(欣喜)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第①段中加点词“抚摸”的表达效果分析,注意点明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感情。如本题,比拟、拟人,赋予春人的情感;写出二月春风的轻柔(或温柔、柔和、轻盈等);表达作者喜悦(欣喜)之情。 (2)第②段从多种角度描写了春天到来的景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天地之间充满绿意、草木萌发、露水晶莹等景象(写出点即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各种动物在春天到来时的鸣叫声;从触觉的角度写了太阳的温暖和煦。全方位(立体)地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生命力强、欢快热闹)的情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第②段从多种角度描写了春天到来的景象,立足文本内容分析。视觉 (3)有人认为第④段与第③段的内容有相似之处,第④段有些多余。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第四段不能删去,是上一段内容的深化(或深华、递进、提升)。第三段主要描写了母亲在春天的劳作(或准备农事)。而第四段提到了田里的植物成了奶奶生命中的寄托(或表现了奶奶对生命的期待、或以瓜藤象征奶奶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提到去年留下来的瓜子怀孕在苗床里,)揭示了万物各行其道,生命周而复始的哲理(二月孕育新的生命力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结构安排。需要明确观点,本题很显然是不能删去,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主要从第四段的作用角度分析。内容上,“奶奶从不放弃房前后的瓜墩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是它让奶奶的残年多了等待”“极力表现出生命旺盛时期的姿态”,提到了田里的植物成了奶奶生命中的寄托,表现了奶奶对生命的期待。“去年留来的瓜子正怀孕在苗床里”,揭示了万物各行其道,生命周而复始的哲理。 (4)第⑥段“闹春图”中的“闹”字内涵丰富。试结合全文内容,对其进行分析阐释。 【答案】“闹” 33 字运用比拟(如果写通感,必须点出化听觉感受为视觉效果);景色闹的场景概括、人的活动概括;形象地表现了春天(二月)到来时自然界万物萌发(天地之间充满生机的感觉;同时人的生命力在春天的蓬勃萌发(或人的活力、勤劳、辛勤、勤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词语的深刻内涵。“闹春图”中的“闹”字内涵丰富,需要注意“闹”的本意,结合手法分析,结合文本内容阐述“闹”的内容,最后点明表达的情感等。“闹”字运用比拟,第二段内容主要写出了景色闹的场景概括、人的活动概括,第四、五节内容主要形象地表现了春天(二月)到来时自然界万物萌发,“每年二月,母亲便开始整理家里的农具。锄头、铁锹、犁耙、鸡公车等耗力大的有时就叫我叔叔来帮忙,自己便把粪箕、竹扁担、草锄,翻捡出来,掸除灰尘,而后开始盘算一年的农活安排”“奶奶一墩墩地深翻,埋肥”,或人的活力、勤劳、辛勤、勤快。 3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