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信息 一、必备知识 (一)考点解读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 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一定的 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 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 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 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 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考生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近几年单一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试题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域涉及的信 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目标: ○1 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 ○2 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 1.获取信息的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 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 第 1 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 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 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2.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 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摘取法。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的指向明确,甚至注明用文中的话回答,筛选的范围又不 大,因此难度较低。 ②合取法。从搜索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句,适当地加工综合,使答案简明扼要,准确到位。先 找答题区间,采用合取法,提取关键的信息,进行加工组合,简明扼要即可。 ③自撰法。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题信息,要我们透过文意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做这 种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文章中选用的所有事例,找到事例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即是。 这里信息筛选整合的考题大都属简答题,不管是否限定字数,用语要力求简洁,特别是采用答题纸后, 答案不能随意超出规定的空间,因此答题更要讲究“以空定字”。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或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 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要求考生根据题意理解相关语句的内容,辨析、筛选信息时要把握相应答 题区间的内容要点,要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要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注重题干表述与 原文在细节上的差异。 【典例分析】 一、【2019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 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 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走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 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 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 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 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 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 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 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 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 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 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 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 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 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 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 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 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 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 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 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 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 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 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 中心”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 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 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 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 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D 项,“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 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故选 B。 二、【2019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 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 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 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 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 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 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 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 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 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 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 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 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 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 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 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 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 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 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 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 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 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 视角的观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 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 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 B。 三、【2019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 3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 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 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 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 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 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 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 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 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 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 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 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 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 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 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 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 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 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 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 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 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 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故选 C。 四、【2019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书家和善书者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 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 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 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 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 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 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 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 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 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 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 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 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 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 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 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 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 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 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 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 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 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答案】 18.B 19.C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错误, 原文是“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故选 B。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 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原文是“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 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故选 C。 三、方法小结 【常见误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单选题型选择肢常见的设错类型主要有: 1.张冠李戴:选项在解释原文相关概念或转述有关信息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曲解文意,迷惑考生,使之 误入歧途。命题者经常采用暗中调换的方法,即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诸如属性、功能、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 改变或混淆的手段来迷惑考生。通常采用漏字、增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来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内涵。 2.混淆时态:选项在转述原文有关信息时,或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时,故意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 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把已经产生的事实说成未然的,这是在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 3.因果混乱:选项在转述原文有关信息时,通过颠倒因果,即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 以迷惑考生;或者通过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以制造陷阱。 4.无中生有: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增加了原文未涉及的;或者选项在根据原文进行推理判断时,增加 了不能从原文推断出来的信息,以信息冗余的方式来制造陷阱,迷惑考生。 5.以偏概全: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采用故意增删、改换文中表示范围、程度等限制的词语以干扰考生。 通常的“干扰手段”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 6.混淆关系: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故意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或相反)、把并列关系说成顺承关系 或递进关系(或相反)、或将主次关系易位等,从而制造陷阱。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应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命题的常设陷阱,排除选项 的信息干扰,跳出迷惑误区,以提高答题准确率。 【应对策略】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试题,应掌握“读”、“找”、“比”三要领。 1.读:读文审题,明确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角度与区间。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抓住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理清文章为 论证观点所用的论据材料。 其次,读文时应该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边读边勾画下列重要词句: (1)体现文章论题与论点(含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键词句; (2)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诸如重要的修饰性词语,标示年代、时间、数据的语词 与概括性词语,段首句、过渡衔接句等); (3)有助于理解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语等。 再者,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单选题型,务必看清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符 合的”还是“不符合的”,或“属于”还是“不属于”的。简答题型,务必看清问域指向。 2.找:紧扣问题,仔细查找信息,准确定位,谨慎筛选。 根据选项表述的信息,回视原文,找寻相关信息区间,比如上文、下文,本段、它段,或是所涵盖的 若干段;厘清选项信息表述的层次要点,从原文中找全信息点以便精确比对。查找信息时,可以借助角度 性标志词与结构性标志词,以便理清层次、辩明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差别。角度性标志词是指文本论述 的角度,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应注意文中的设问句及其之后的论述);结构性标志词是指表明论 述层次、段落结构、过渡衔接等思路展开的词语(诸如“例如”“总之”“因此”“此外”“但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与之相反”等类词语)。 3.比:文题比对,细心检验选项表述信息与原文之异同。 将试题的选项、题干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判断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与原文所述的相关信息吻合。 若选项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长句,可将其拆分成若干分句,分析其句间逻辑关系(可充分依据关联词来判 定逻辑关系),检验各分句表述的信息及其句间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符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