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 呐喊 ‎  ‎ 一、作者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3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二、内容辑要:‎ 内容辑要(故事梗概)‎ 提示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 记住篇目,勿与鲁迅其他小说混淆 了解主题 注意艺术手法 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极为强烈的对照映衬手法:一面将人物形象突现出来,一面将人物命运勾勒出来,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叫?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向,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人们能够看出,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致精彩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把握孔乙己形象 第一人称的手法的作用 ‎《药》的主题 双线结构要知道 记住人物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幅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书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了辫子,从而理性的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以致于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仍被辱骂,从而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在艺术形式上,本篇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忆,声情并茂,去掉头尾,去掉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显然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又使之与作者保持距离,以增强故事性效果。这样也使人物语言更自由更个性。N先生关于“本多博士”这一段议论。读来发人深思。那篇末的话,呼应了篇首的话题,更是余音绕梁。令人倍觉警策。‎ ‎《风波》,这篇小说创作于1920年,描写了1917年7月,封建余孽张勋乘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之际,带兵入京,捧出清废帝宣统(溥仪)复辟上台。这个反革命阴谋激起了广大人民的义愤。各地纷纷声讨张勋。作者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作品围绕“辫子”的危机,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整个中国的状况。本篇制造的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其他如七斤嫂的精明泼辣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等等,众多人物都是性格鲜明,语言极富个性,真实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虽然所花笔墨有限,而其中人物如九斤老太,赵七爷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不朽典型形象。‎ ‎《故乡》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小说在艺术上偏重抒情,基调是沉郁、悲凉、压抑的,面对中国农村的破败和凋敝,作者以感伤的笔触淡淡的写来,有看见故乡萧索的悲凉,有重逢少年时代的朋友时的喜悦,有与闰土隔起的障壁的困惑,有对下一代新生活的憧憬。作者流露出的浓烈、深切的悲凉之情真挚动人,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笔下真实的农村图景及特有风情,构成了作品极大艺术魅力,以致作家群起仿效;从而形成了“乡土文学”的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取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写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兵匪官绅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写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写迅儿哥和闰土之间感情前后二十年的对比,反映了贫困农民因生活的折磨而导致的精神上麻木、愚昧。这些都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振撼力,显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广忧愤。‎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 对比衬托手法要注意 阿Q的身份 性格特点 了解阿Q的革命观 我国国民性有哪些弱点?‎ 注意主题的深刻性 各类人物形象要区别 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作品采用了改造过的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分九章讲述了一个个既独立又关联的故事,形象的刻画了“阿Q”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引起读者会心一笑。但笑过以后却又不禁同情怜悯阿Q,作者揭露了国民的弱点,从而也就引起了疗救的注意。作者语言修养极深,独具匠心使用的词汇自然又恰到好处,如“阿Q”调戏了小尼姑而“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从城里发财回来,大名从“浅闺”传到“深闺”里去了。相对于“深闺”的“浅闺”和相对于“十分”的“九分”,用得十分形象而幽默。作品中鲁迅使用的词汇即新颖又妥帖,常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 ‎《端午节》说作于1922年,其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讽刺手法。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的风俗是逢年过节大家欢天喜地,大凡讨债一类事,都在年关前解决。本篇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作者的笔法从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败。对政府的官员,如方玄绰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无情的讽刺。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作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的活灵活现。‎ ‎《白光》作于1922年,此文通过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旧知识分子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阴鸷。为揭露这种阴鸷,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来描写小说独特的氛围:一是陈士成的幻觉,这种幻觉极易感染读者;二是环境描写,月光的阴冷,默认的静谧,都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祖母讲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写,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就写作风格而言,这篇小说明显受到安德列耶夫的影响,但更带有鲁迅小说那特有的犀利,敏锐之风格。‎ 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 喜剧外衣 悲剧内核 了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人物是鲁迅笔下难得一见的善良人物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射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作者以极强的观察力,传神的笔致把白兔的外形、动作、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为素材,作品结构简单明了,但内容丰富深广。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趋势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写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节性不强,但语言朴实、亲切、雅致、别有一翻韵味。‎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 三、人物鉴赏:‎ 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面按不同类型介绍:‎ 第一种:压迫者。‎ ‎《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猛: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风波》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总之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他们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种:是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  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的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 ‎。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给健壮的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壮举”,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 ‎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土”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夏瑜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用侧面描写,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话刻画他的形象的。 ‎ 第三种:帮闲。‎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人物形象。‎ ‎《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就像河底里的淤泥,无声无息。这类人物为读者熟知,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就是这些。写到这些人时,鲁迅的笔墨变得沉重起来。‎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鲁迅通常用轻快和嘲讽的语气来写这类小说,这表明这些人所代表的一些势力,在鲁迅的心中并没有占主要的位置。他只是在有心情的时候,顺便写了一些而已。‎ 第六种:善良人的形象。‎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闰土”。《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喜”、“阿发”。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双喜”、“阿发”“闰土”则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象,六一公公善良可亲。‎ 第七种:阿Q们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可以作为一个最为独特的形象而独自作为一个类型人物。在他的其他小说里,没有一个人物形象具有阿Q这样的完整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Q的身上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可亲的特质。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特点。作为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中的一个最大的成果,鲁迅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四、作品鉴赏:(重要作品赏析)‎ ‎(一)《狂人日记》赏析 ‎  对于鲁迅来说,《狂人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是典型的鲁迅式的作品,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鲁迅思想和文学气质。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另一方面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 ‎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表面看好象很荒诞,不过是一些梦呓式独白,但是这种梦呓暗示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否定。狂人是一个迫害狂,他对世界的核心感觉是恐惧: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要吃他。走在街上,所有的人都要害他,都要吃他,他大哥也要吃他,医生给他看病,也是看肥瘦,也要吃他,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曾经吃过人的。总之,狂人感到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在作品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语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礼教是在精神上“吃人”‎ ‎。就是说,礼教在根本上是扼杀人性的文化,既扼杀了人的良知,又泯灭了个性。但是,在作品中,这种精神上的吃人,是通过肉体吃人来象征的。狂人总是感到别人要吃他,同时也认为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人。甚至,吃过自己妹妹的肉。但是,这些肉体上的“吃人”却并不指向肉体吃人,而是象征着精神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鲁迅说,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筵席。‎ ‎  《狂人日记》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一是标题下面文言的序文,一是白话正文,狂人的疯言疯语。序文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两个不同的人。‎ ‎  文言的序文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社会现实的象征。文言在当时无疑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文言是旧的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象征。在旧的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狂人已经不是狂人,而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是与社会秩序、文化秩序对立,而是融合,或者说亲和。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迫害狂”精神病已经痊愈,去某地候补了。从这种社会现实立场去看,他的日记都是胡言乱语,唯一的价值是供医生研究精神病。‎ ‎  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独白,狂人是精神病患者,狂人的胡言乱语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意义,它是个人/自我/新文化的象征。鲁迅用狂人作为象征意义的载体,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发狂——精神病,才能与现实完全划开界限,才能斩断与现实、文化的联系,才能对现实进行毫不妥协的反抗。这里,狂人与现实、历史、文化是完全对立的,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所有的人都要吃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都是吃人的。‎ ‎  这里的关键是:狂人精神病一旦痊愈,精神恢复正常,成为正常的人,他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社会秩序、文化秩序之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叛逆性、反抗性。而狂人一旦发狂,就没有了社会束缚和文化压抑,就会露出自己的本性,他只要依靠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出真理,就是一个反封建文化的斗士。‎ ‎  这里,鲁迅无疑具有一种反文化的倾向。人只要在文化状态,就无法彻底反抗。鲁迅说,中国的“仁义道德”即中国文化“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资格等,都包含了这样的道理。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那么,在人的文化状态,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抛开了文化进入纯粹的自我精神领域才可以获得自由。但是,人一旦离开了文化,斩断与社会的联系,人也难以存在,所以,进入自我以后,就是只能的狂人。只有摆脱了文化束缚,才可以彻底反抗。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凡是反抗到底的,都是疯子。‎ ‎  《狂人日记》就是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情节几乎没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性格也不是很突出,可以说性格是比较单一的。小说人物方面不是特色。它是日记体式,全部都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是他对周围的一切的感受。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抒情小说。它的情感特征是比较激烈的,凄厉、压抑而愤怒。《狂人日记》主要表现方式是象征。象征,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形象暗示出思想、感情。狂人的风言风语象征着反抗的新文化的声音,或者说,用这些象征鲁迅的思想、感情。‎ ‎(二)《药》课文鉴赏 一、关于主题。‎ 作品的明线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 二 关于结构。 ‎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 三 关于人物描写。 ‎ ‎《药》的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都非常精彩。‎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从枕头 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 “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语言描写。在茶馆这一场景中,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华大妈的小心“搭讪”,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转述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至于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五少爷重复说“疯了”,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而且突出了群众的极度愚昧麻木,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 ‎(三)《阿Q正传》鉴赏——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探究 ‎《呐喊》中《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体裁属于杂感;《兔和猫》,《鸭的喜剧》体裁属于小品;惟《风波》,《阿Q正传》才得称为真正的短篇小说。在这14篇文字中,《阿Q正传》可算是鲁迅的代表作。已经翻译为好几国文字,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 ‎《阿Q正传》这样打动人心,这样倾倒一世,是由于它不单单教人笑,其中实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对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的探究。‎ ‎《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总结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卑怯,欺软怕硬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二、精神胜利法 ‎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于投机 ‎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善于投机是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每次革命起来,最先附和的总是从前反革命最出力的人,而后来革命事业便逐渐腐化于这些病菌滋生之中。这种劣根性同精神胜利法一样,与异族长久的统治大有关系。当异族侵掠进来时,我们种族中间那些忠愤激烈,有节概,有血气的人,不是慷慨死敌,就举室自焚了;而那些贪生无耻,迎合取巧之徒,反多得生存传种的机会。千余年来我们民族就不知不觉变成现在的模样。‎ 四、夸大狂与自尊癖 ‎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具有夸大与自尊癖性的人,也最容易变成过分的谦逊,与自轻自贱。阿Q被未庄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 五、“色情狂”,“卫道精神”,“多忌讳”,“狡猾”,“愚蠢”,“贪小利”,“喜欢凑热闹”,“糊涂昏愦”,“麻木不仁”,都切中中国民族的病根,作者以嬉笑之笔出之,其沉痛逾于怒骂。当《阿Q正传》用“巴人”‎ 笔名在北京晨报副镌发表时,有人在《小说月报》上表示对这篇文字的不满,他说阿Q不像真有其人,为的作者形容太过火了。沈雁冰便替他辩护道:阿Q有否其人我不知道,但阿Q确乎处处可以遇见,我好像同他面熟得很原来中国人个个都有阿Q气质。阿Q其实是中国人的典型。沈氏又道:我们不断地在社会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体中也不免带有一些“阿Q相”的分子。‎ 阿Q既代表着中国人气质,为整个中国民族的典型,所以最初发表时读者每疑阿Q就是指着他自己。《现代评论》涵卢(即高一涵)曾记他一个朋友初读《阿Q正传》时惴惴然,疑这篇文字出于某人手笔,阿Q的事迹样样都在对他讽刺。后来打听出来作者与他并不相识,这才释然。阿Q是个典型人物,同时也是个个性人物。《阿Q正传》之所以在文坛获得绝大成功,其原因无非在此。‎ 五、模拟测试(一)‎ ‎1、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B.《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D.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 E.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答案:(错项为CD。C项《祝福》收在《彷徨》中,D项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有哪些?(5分) ‎ 答案: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结合具体事例简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5分)‎ 答案: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等方面。例如阿Q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固有的,它是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后的一种自我解脱剂,有麻痹斗志的作用。今天,阿Q式精神胜利法仍然存在,可结合实例分析。 ‎ 模拟测试(二)‎ ‎1、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B.《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C.《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D.《药》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 E.《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答案:(错项为CD。C.《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D.《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 ‎2、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请结合《呐喊》有关篇目的具体人物简析帮闲形象。(5分)‎ 答案: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当大的粘滞性,而且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3、“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呐喊》中就有一些“曲笔”,试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5分)‎ 答案: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这“花圈”是“平添”上去的。所谓“平添”不仅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 ‎ 《女神》‎ ‎ 张宝新撰写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等人的著作。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写了《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内容辑要:‎ 内容辑要(故事梗概)‎ 提示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虽然略迟于胡适的《尝试集》,但却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1921年间的诗作,以作品式样和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它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驰,在中国开创了诗剧这种新形式。《女神之再生》前面题写了《浮士德》的诗句:“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 ‎《女神》的体例有何特点?‎ 郭沫若心中的女神是创造力的化身,在堆满男性残骸的世界上,女神创造出新的太阳,因此,女神又成为光明的象征。收入《女神》第二辑的30首自由体诗,包括代表作《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是《女神》最重要的部分,是《女神》的精华和灵魂。这些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期,明显地有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最能体现《女神》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第三辑收23首作品,大多是小诗。包括诗人最初的试笔及"五四"之后的作品。诗人受外国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诗作表现出一种恬淡清晰的格调。‎ ‎ 一、主要内容概括:‎ ‎《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的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通观整部《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 ‎ 第一,追求个性解放的彻底反抗精神。‎ ‎ 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他对长期封建社会中利用“忠”、“孝”观念禁锢人们思想,使人们完全丧失个性而沦为君主的奴仆的封建道德规范极为反感。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重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这种呼声往往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显得强烈、热切、无所畏惧,从而构成《女神》的一个突出特色。《天狗》篇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诗中的“我”是一条把日月等一切星球和全宇宙都要吞了的天狗,具有“全宇宙底能底总量”。“我”不仅要摧毁一切枷锁而且要毁灭掉旧我,在改造旧世界的同时还要改造自己。“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浴海》中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 ‎ 第二,向往理想社会,无限思念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五四”运动激发起诗人巨大的爱国热情,由于诗人旅居国外的独特经历而使这种感情表达的格外强烈,诗人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像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沫若文集》第七卷)。《女神》中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表现为对祖国的爱慕和怀念,而且充满着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诅咒和对光明前途的热切向往以及为祖国而献身的坚定信念。《女神》不仅对旧制度作了坚决的否定和猛烈的反抗,而且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急切的向往和热切的追求。这种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既基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炉中煤》是《女神》中表达爱国激情的代表作,是一首爱国主义的绝唱,正如诗的副标题所言,他表达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诗人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它“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感情真挚而浓烈。《棠棣之花》中为反抗强敌而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是出自爱国之心。盼望一个强盛的新中国的诞生,是与对旧中国无情的诅咒相联系的,《凤凰涅槃》中是烧毁了那"死期已到了"的旧凤凰,才在烈火中飞出永生的华美凤凰。《女神之再生》因对残破的旧中国的愤恨,才产生了再造一个新太阳的要求。五四运动本来就是反帝的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中了。‎ ‎ 第三,歌咏自然风光,充满向上进取的不断创造精神。‎ ‎ ‎ ‎《女神》主要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能够举出《女神》中体现“追求个性解放的彻底反抗精神”的代表诗篇吗?‎ ‎《女神》中哪一篇诗歌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 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人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和摧残,在很大程度上损失了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经过"五四"运动的震撼,压抑的活力和创造力爆发出来了。诗人从中外泛神论思想中吸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动因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唯物主义成分,相信自然和社会永远处在变动的状态之中,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法则。郭沫若在《女神》中塑造了积极主动、生气勃勃的创造者形象,表现了时代巨人“不断创造”的精神。它告诉人们,革命不仅是反抗和破坏,同时也有创造。而这种创造精神,首先表现在描写与歌颂自然的诗篇中,如《太阳礼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金字塔》、《日出》、《光海》等。诗人描写和歌颂自然,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而是把自然高度人格化,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感情。在诗人笔下,宇宙的森罗万象都具有常动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量。这实际上是表现人、肯定人的价值。《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和“自然”俨然是合为一体的神圣巨人,具有恢宏的气魄和伟大的创造力:“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啊啊!力呦,力呦!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在《日出》中,把人类创造的摩托车前的明灯,比作二十世纪的亚波罗,表示要与太阳神一道驱除黑暗,迎来“凯旋的鼓吹”、“田野的鸡鸣。”《地球,我的母亲》中,诗人把地球当作哺育自己、哺育人类、哺育万物的“母亲”来写,而自己则是“地之子”。地球——“母亲”的形象实际上是五四时代爱和美的理想的象征,是无限创造力的象征,是不断变革、蓬勃进取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塑造地球——“母亲”的形象同时,还满怀深情地把地球——“母亲”的“孝子”、“宠子” ——农民和工人,说成是“全人类”的“保姆”、“普罗美修士”,热情歌颂了养育世界的农民和工人。在诗中,诗人把自我和自然熔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创造和劳动的赞美。这些歌咏大自然的诗篇,不仅倾心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它们又和《女神》中的其他诗歌一样,向往光明、新生和劳动,渗透着向上进取的创造精神。‎ ‎ 《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所创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个典型。这个巨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思想深邃,胸怀宽广,呼喊着时代最强音,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勇猛、不妥协的进击,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绪和愿望,又给寻求者和徘徊中路的人以鼓舞,促其前进。‎ 二、重点篇目介绍:‎ ‎《女神之再生》:‎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中的重点诗剧,运用了神话的题材、诗剧的体裁、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的。“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 ‎《凤凰涅槃》:‎ ‎  1、《凤凰涅槃》的“五四”时代精神。‎ ‎  《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最深刻地表现《女神》的基本思想和艺术成就。‎ ‎  思想上,它最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在“五四”时期热情奔放的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 ‎  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品采用 ‎《女神》中歌颂自然风光的诗歌有哪几篇?‎ ‎《女神》中歌颂大自然的作品,内容上有何特色?‎ ‎《女神之再生》象征什么?‎ ‎《凤凰涅槃》‎ 神话故事,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更生”的故事,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  二、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凤凰的破旧立新的宏伟气魄,显示出勇于自我牺牲、自我革命的精神,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又使诗篇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这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  2、分析凤凰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  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 ‎  凤凰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在于:①她们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在它身上,鲜明地表现了大胆的反抗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  特点和意义还在于:②她们是年轻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凤凰的涅槃之歌,是“五四”时代的最强音。预示着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民族振兴的新时期的到来。‎ ‎  3、简析泛神论在《凤凰涅槃》中的体现及意义。‎ ‎  泛神论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简单的说,就是“本体即神,神即自然”,神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本身,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它在十六、七世纪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僵死的封建神学和宗教唯心论起过有力的冲击作用。郭沫若曾经将泛神论内容概括为“泛神就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  在《凤凰涅槃》中,诗人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会在一起,寄寓了他的理想,表现了诗人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特别在凤凰获得更生以后,欢乐的唱了五段相似欢乐的歌。在这里,“一”指泛神论哲学中单一的本体,“一切”指宇宙万物。“一切的一”,指表现为万物的本体。“一的一切”,指由本体演化的万物,这是郭沫若对泛神论思想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自我同宇宙万物的融汇,这是泛神论思想在诗中的艺术体现,是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生动反映。‎ ‎  4、分析《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 ‎  《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强调表现自我,注重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追求美妙的想象,展现革命的理想。一、以火山爆发式的革命诗情,和大胆绮丽的想象,来表现革命的理想。二、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使诗作的构思富有浓烈的幻想色彩,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  5、《凤凰涅槃》的自由体形式及意义。‎ ‎  《凤凰涅槃》不但在内容上燃烧着“五四”精神,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它冲破了一切旧格律、旧程式、旧传统和新“套子”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郭沫若“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做到形式自由奔放;诗的划分、诗行的长短,都服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泻,没有固定的行数和字数;押韵自由,没有固定的规律,做到“大体押韵”;诗作还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叠句和对偶的手法;诗作采用了诗剧的形式。‎ 意义:《凤凰涅槃》采用自由体的形式,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使全篇感情汹涌澎湃,起伏回荡,节奏明快流畅,细致悠远;句法活泼多变,层次清楚分明。为新诗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天狗》:‎ 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凤凰形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是什么?‎ ‎《天狗》是《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炉中煤》:‎ ‎《炉中煤》是《女神》中突出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名篇。写于1920年初,最初发表于1920年2月上海《时事新报》上。诗人当时身在日本,遥念祖国,诉说自身眷念祖国的情绪,表达渴望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 这首诗一开始字里行间便充溢着热烈的激情:“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郭沫若找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比喻:祖国是“年青的女郎”,是自己的恋人,唯此才足以传达他当时所感受到的与祖国的亲近感。“五四”后的中国,新时代的曙光赋予郭沫若的心灵以灿烂的诗意,他心中奔涌着“爱”的激流。他多么渴望充当一个恋人的角色。他是春天的恋人,是太阳的恋人,是火的恋人,更是新生的中国的恋人,他的最为柔美又最为激烈的情歌,便是敬献给祖国的这首《炉中煤》。‎ ‎ 和许多年轻的诗人一样,郭沫若以一种热恋似的激情把自己与祖国融入到了一块,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国由衷的崇拜和爱慕,他又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深情的比喻:把自己比作痴情的黑小子--炉中煤。用燃烧着的煤比喻自己被革命烈火点燃起来的爱国热情。此诗的二、三节即是炉中煤自述经历,倾诉自己长期以来存在于内心的对“年青的女郎”的丝丝情意。炉中煤在地下埋了千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五四之后,郭沫若的内心升起了另一个太阳,他仿佛又开始了一次新的生命。他当然知道,祖国还不是一个自由、繁荣的国度,生活在异邦的他也时时感受着弱国子民的屈辱,但是,“五四”所带来的春天的信息使他充溢着对祖国的美好希望,自我的新生感与祖国的新生感结合在一起,凝聚成他向祖国恋人的衷肠倾诉。炉中煤“重见天光”了,是因为祖国正在“重见天光”。“我”这“原本有用的栋梁”将向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炉中煤”在燃烧,对祖国恋人的“爱”使它“燃到了这般模样”。质朴的诗句完好地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炽热激烈,表达了诗人为祖国不惜牺牲的决心,在燃烧着的诗情之火的激荡中,诗人向祖国恋人奉献出全部的爱,同时,自己也在爱的烈焰中实现着自我的重建和净化。‎ ‎ ‎ ‎《凤凰涅槃》的自由体形式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天狗》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炉中煤》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样的激动人心的比喻?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全诗通篇以比喻的形象抒发感情,诗句中携带着十分纯洁的火热气息,体现了充沛的艺术创造力。“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这对独特的生动意象,特别有利于诗情的升华。诗句悠扬隽永,抑扬顿挫,隔行押韵,形式精致完美。‎ ‎《地球,我的母亲!》:‎ ‎《地球,我的母亲》创作于1919年12月,通过歌颂祖国的主体——工农大众,抒发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思。诗的字里行间,作者完全是荡漾在抒情句。诗中郭沫若完全是一个人在和地球母亲对话,旁若无人。时而激昂,时而平静的语气扣人心弦。“我”不单单指作者自己,而且也泛指全人类。从地球母亲成千上万关怀举动透出地球也尽到了责任,而我们人类远未做到尽孝子的责任。作者以巧妙的手法让人们自然地行动起来。作为人类,有理由不报答母亲吗? 全诗丰富的意想和饱满的情绪组织在一个层次井然的结构之中,色彩瑰丽,而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地球慈母般胸怀,如:“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知道你的深思,我饮一杯水,纵是天降的甘露,我知道那是你的乳,我的生命。” 用比喻和比拟手法,表现地球上万物的珍贵,而全人类正是要有这样理念,才会尽到保护地球的责任。另外,本诗用意像来抒情,如“我羡慕那一切的动物,尤其是蚯蚓----我只不羡慕那空中的飞鸟,它们离了你要在空中飞行。”用“蚯蚓”和“飞鸟”抒发自己渴望亲近地球的依恋之情。作者笔触气势磅礴,“我想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需要是你呼吸的声威,雪雨使你血液的沸腾。”他把地球描绘成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伟大的女性。 人是地球的儿女,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地球的深恩。人类应报答地球母亲,不应做她的不孝子孙,通过作者的描绘,我看到的是一个辛劳母亲的形象,听到的是一个未尽孝道的孩子的心声,而在文章末尾更阐明了报答深恩的实际行动就是学着劳动的精神。 如“田地里的农人,炭坑里的工人”一切都用劳动来尽孝道,是作者想号召大家的,这也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他赞扬了工农兵的“劳工神圣 ”。 诗人用一颗纯粹的心在呼喊,报答地球母亲的深恩。‎ ‎《地球,我的母亲》歌颂的主体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作品鉴赏:‎ ‎《女神》是一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它在艺术上的重大成就,使中国现代诗歌真正达到了诗的境界。它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 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成功确定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的新形式。‎ 郭沫若在诗歌形式方面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让诗的形式服从于诗人感情的倾泻,让诗人的情绪支配诗的旋律。在《女神》里有三百多行的长诗《凤凰涅槃》,有短到只有三行的《鸣蝉》,有如《太阳礼赞》那样一行多到几十个字的长句,也有《凤歌》那样三四个字构成的短句;有诗剧如“女神三部曲”,也有古风式的《春愁》,还有类似散文诗的《胜利的死》。这些诗不固定行数、字数,不注重押韵、对仗,段落或分或无,诗篇或长或短,50余首诗没有一个统一的格调,真所谓变化多端,不拘一格。但是《女神》中的诗篇决非随意写出,而是篇篇都独具匠心,可以从不统一中找出一些统一的规律,这主要表现在诗行富于表现,参差中有着某种规律,节奏于和谐中有规律的变化和大体押韵等。如《凤凰涅槃》大量运用对比、对偶、复唱,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自由与严谨的统一。《炉中煤》更近乎新格律诗,每节首行相同,首尾两节有同有异,每节隔行押韵,全诗一韵到底。《女神》中就是有些外形散漫的诗,内在结构也是紧密的,行散而实连。诗人觅到了与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全新形式,创立了多样的自由诗形。‎ 第二, 在创作方法上,《女神》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表现了革命的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强光照亮了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作。《女神》中有不少的诗篇取材于“太阳”,把太阳当作生命的源泉和光明的化身加以歌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光明理想的渴慕与追求,还有一部分作品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巧妙地处理这些题材,既表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壮美,又使他们跳动着现代的脉搏,从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例如:《女神之再生》中借助“女娲补天”的神话,寄寓着抒情主人公“要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以取代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凤凰涅槃》中凤凰对中国黑暗现实和历史进行控诉,经过采集香木自焚,出现了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中国。这些美好理想反映了“五四”时代广大人民对革命的要求和对光明、民主、自由的向往。‎ ‎ 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女神》中的诗篇,立意构思别开生面,不落俗套。诗人在泛神论思想的启迪下,常在大自然中获得诗料,或从历史、神话、传说中选取题材,充分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比拟、象征等手法,使表现的对象变为诗人理想化的形象。在《地球,我的母亲》里,诗人把"缥缈的天球"想象成地球母亲的“化妆的明镜”;《日暮的婚筵》里,诗人把落入大海的夕阳,说成被情郎拥抱去的新嫁娘,诗人的想象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没有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便没有《女神》的诗。‎ ‎ 生动的比喻,奇特的夸张。《女神》中,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奇特大胆的夸张,如《炉中煤》里,诗人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祖国比作自己心爱的“年青的女郎”,表现了一个觉醒的“五四”青年炽热的爱国情怀;《天狗》中,诗人说天狗吞食了“日”、“月”、“星球”和“全宇宙”,非常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的彻底勇猛精神的“自我”形象。‎ ‎ 第三,雄浑豪放的崭新风格。  ‎ 五四运动前夕,由于受泰戈尔的影响,郭沫若写的都是或爱情、春愁、别绪,或飞禽、新月等抒情小诗,清新秀丽。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接触了惠特曼的《草叶集》后,诗人产生了“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他“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郭沫若《序我的诗》)。于是,就采取了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抒发出来。这些诗如《凤凰涅》、《天狗》、《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等。有的高歌,有的长吟,有的咏叹;其声音,时而嘹亮悠扬,时而悲壮急促,时而柔婉舒缓,使诗作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 四、模拟测试(一)‎ ‎1、 下列对郭沫若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郭沫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考古学家,他在诗歌及历史剧创作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B.《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诗集,诗歌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瑰丽的浪漫色彩,《炉中煤》《天上的街市》等均是其中的名篇。‎ C.《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该诗抛弃了传统诗词对于纯意境的追求,传达了像凤凰涅槃般在旧的毁灭中寻找再生的“五四”精神。‎ D.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常借用“史事”讽喻“今事”,《屈原》《虎符》《蔡文姬》等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 E.《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答案:B E (B《天上的街市》不是《女神》中的作品。 E应该“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 ‎2、《女神》这本诗集主要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世界?(5分)‎ 答:《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的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通观整部《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 ‎ 第一,追求个性解放的彻底反抗精神。第二,向往理想社会,无限思念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歌咏自然风光,充满向上进取的不断创造精神。‎ ‎3、诗歌《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是什么?(5分)‎ 答:《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强调表现自我,注重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追求美妙的想象,展现革命的理想。一、以火山爆发式的革命诗情,和大胆绮丽的想象,来表现革命的理想。二、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使诗作的构思富有浓烈的幻想色彩,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模拟测试(二)‎ ‎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郭沫若于1913年底到日本留学,这期间,他的兴趣逐渐移到文学上来,阅读了泰戈尔、歌德、席勒、海涅、雪莱、惠特曼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等人的哲学著作,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和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B. 郭沫若于1921年与成仿吾、鲁迅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等。1923年毕业回国,参加编辑《创造周报》、《创造日》等。‎ C. 郭沫若于1929年初写了《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并出版诗集《星空》《原野》《前茅》《恢复》等作品。‎ D.郭沫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甲骨文、金文研究,以及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E.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答案:B 应该是“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 C 应该是“《星空》《瓶》《前茅》《恢复》等作品。”(《原野》是曹禺的剧作) ‎ ‎2、诗剧《女神之再生》中“女神之再生”象征什么?请具体分析。(5分)‎ 答:《女神之再生》是《女神》中的重点诗剧,运用了神话的题材、诗剧的体裁、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的。‎ ‎“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 ‎3、诗歌《天狗》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5分)‎ 答:《天狗》是《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