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课程高考最后30天冲刺串讲课程课后练习 历史专题 改革工业化之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总复习课程高考最后30天冲刺串讲课程课后练习 历史专题 改革工业化之路

第5讲 2019年历史专题 改革、工业化之路 ‎ 题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题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曲折。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使其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来源:Zxxk.Com]‎ 材料二 ‎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题三: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题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实物分配、低租金的福利性城镇住房制度。当时住房建设统一按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安排,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90%以上)靠财政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均需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受基本建设规模的控制。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待遇,甚至其维修也由国家负责。‎ ‎——曹幸仁《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变迁看房地产宏观调控》‎ 材料二[来源:1]‎ ‎ 1980年1月,苏星在《红旗》杂志第二期发表了《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证住宅是个人消费品,而且依然是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矛盾。……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 ‎1604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在进行住房改革的试点工作,共向个人出售了1095.8万平方米的住宅。‎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住房的改革变迁》‎ 材料三 ‎ 从2019年开始,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歌,几年来房价同比月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当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批租土地,盲目进行大规模拆迁,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土地收益、房地产税费来直接填充地方财政,一些不法开发商炒卖地皮,人为抬高房价,“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一些利益集团演变成畸形的增长模式,老百姓住房供需矛盾突出时,“解决人民住房需求”再次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住房的改革变迁》[来源:学&科&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材料二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住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请你就应如何解决城市的住房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题一: 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这一举措表明( )‎ A. 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根本上扭转 B. 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 C. 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 D. 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 题二: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一措施( )‎ A. 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题三: 在历史上,中国一贯将外国视为“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夷”的提法方被“洋”或“各国”所取代。“洋务”遂成为“一时之世风”,“一时舆论之所趋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近代中国屡败于列强产生畏惧心理 B. 时人对“技不如人”的体认日益加深 C. 洋务派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风气 D. 西方文明完全取代传统的中华文明 题四: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 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 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来源:1]‎ 题五: ‎1915年7月南洋公司在北洋政府农商部申请立案,请农商部通咨各省以保护其所拥有的“飞艇”、“飞马”、“双喜”等十多种商标的产品。农商部对南洋公司所制各品牌均予立案,并承诺商标条例颁布后照章核准,这就使南洋公司的商标得到了法律保护。这说明( )‎ A. 实业救国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B. 政府政策支持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C. 北洋政府的统治有利于中国实现工业化 D. 商标法保护使南洋公司取得市场垄断地位 题六: 据材料显示:我国的民族工矿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新高峰”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 A. 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B. 清末新政的实行 C. “实业救国”的兴起 D. 辛亥革命的鼓舞 题一: 山东枣庄诞生的中兴公司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 ‎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被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攫取,八年间有4000多名矿工死于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法西斯血腥政策之下。‎ ‎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 ‎201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破产重组为新中兴公司。如今,它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 ‎——摘编自梁志旺《“一个活着的民族工业发展史”——枣庄“百年中兴”》‎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兴公司在三次战略调整过程中性质的变化。‎ ‎(2)运用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兴公司在历次战略调整中是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 题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列宁认为,自发的市场意味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因此必须对之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必须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竞赛中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和小资本主义因素,这样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曾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这种对小生产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的警惕,实际上一直在影响列宁和俄共(布)的决策者。列宁认为,实施自由贸易、商业精神和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都是一种“暂时的后退”,必须退得“适度”,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转入“进攻”,即实施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 ‎——摘编自《列宁“新经济政策”迷评》‎ 材料二[来源:Zxxk.Com]‎ ‎ 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不存在姓“社”和姓“资”之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作为手段,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没有区别,有区别的话就在于所有制的性质不同。‎ ‎——摘编自《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市场观与邓小平市场观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市场观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题三: ‎2016年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尽快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下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开 ‎②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题四: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体现在( )‎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题一: 下表是英格兰和威尔士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表。该表实际上反映出工业革命( )‎ 时间 ‎1802~1803‎ ‎1813年 ‎1817~1818年 济贫支出 年均530万英镑 ‎860万英镑 年均930万英镑 A. 增加了社会财富 B. 改变了政府职能 C. 加剧了贫富分化 D. 增加了财政收入 题二: 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主要经济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部门 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C.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2019年历史专题 改革、工业化之路 题一: ‎(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解析:(1)材料中“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皆降一等。”均是孝文帝庙号改革内容的描述,要注意概括,只写出措施即可,有关原因类的表述不用写。(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庙号改革使得北魏彻底告别拓跋珪以前部落联盟时代,表明其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的意图。孝文帝庙号改革大刀阔斧,表明其改革的决心。其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打击了北魏政权统治集团里面可能阻碍改革的势力,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题二: ‎(1)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如迁都洛阳。‎ ‎(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要意义。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解析:(1)由材料“大玩技巧,迂回曲折”可知,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注重策略来减轻改革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最能体现出这一策略。(2)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选取哪个观点均可,关键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材料反映出史学家的两种观点,一是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二是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 题三: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统治。内容:通过人事调整,重满轻汉;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 ‎(2)影响:加重了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立宪派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解析:(1)第一小问,清朝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期,清末进行官制改革无非是为了加强统治,根据“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能够得出改革的目的。第二小问,根据“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能够得出重满轻汉;根据“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能够得出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根据“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等等来达此目的”能够得出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综上再加以概括可得出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得出,清朝大力削弱汉族地主官僚势力,强化满族统治,会激化满汉矛盾;清末官制改革等无非是为了挽救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进一步强化专制和中央集权,与立宪派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近代民主政体背道而驰,导致清政府空前孤立;这一切都加强清政府统治内部的离心力,削弱了清政府力量,加速了清朝灭亡。‎ 题四: ‎(1)特点:由国家财政拨款统一计划建设住房;实行低租金的福利性分房制度。成因: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特征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的生产、流通乃至居民的住房等都纳入了国家计划。‎ ‎(2)变化:开始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允许私人购房。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3)原因:地方政府热衷于以房地产开发增加财政收入;不法开发商的人为炒作。建议:国家应加大房价调控的力度;政府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投资力度;严格审查和控制房贷;全面推行限购令,等等。‎ 解析:(1)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实物分配、低租金的福利性城镇住房制度”“‎ 当时住房建设统一按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安排,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90%以上)靠财政拨款”概括归纳得出。形成这种制度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确立的以公有制为特征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明。(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住房制度所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中的“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1604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在进行住房改革的试点工作,共向个人出售了1095.‎8万平方米的住宅”,可以归纳得出是开始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允许私人购房。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来说明。(3)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当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批租土地,盲目进行大规模拆迁,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土地收益、房地产税费来直接填充地方财政”“一些不法开发商炒卖地皮,人为抬高房价”概括得出。联系所学结合自身认识可知,解决城市的住房问题可以从调整房地产的供需状况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等角度去组织答案。‎ 题一: B 解析:近代中国海防空虚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故A项错误;清政府确立加强海防和建立海军的方针说明海防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近代海军的创办表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起步,但是材料只是体现出政府的意向,并未提到执行这一政策后的史实,故C项错误;此时国防战略仍然以陆地为主,故D项错误。‎ 题二: A 解析:材料中“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说明清政府限制华商创办企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D项错误;这一措施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B项错误;“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故选A。‎ 题三: B 解析:材料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产生了从蔑视到“‘洋务’遂成为‘一时之世风’”的变化,这体现出当时人们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故B项正确,A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风气,C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取代”。‎ 题四: C 解析:“不准、勉强同意”等字眼意在强调在近代化过程中充满着与传统观念的冲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统治集团抵制近代化而非愚昧无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工业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清政府对洋务运动的破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题五: B 解析:从材料“农商部对南洋公司所制各品牌均予立案,并承诺商标条例颁布后照章核准,这就使南洋公司的商标得到了法律保护。”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支持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业救国的理想难以实现。C项说法错误,北洋政府的统治未能促进中国工业化。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南洋公司取得市场垄断地位的结论,D项排除。‎ 题六: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初步发展。再根据题干“新高峰”时间段,即20世纪的头10年,结合所学判断各选项:维新变法运动推行是在1898年(19世纪末),排除A;C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就兴起了,排除;D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才爆发,排除;1901年清末新政与题干“20世纪的头10年”吻合,B符合题意。故选B。‎ 题七: ‎(1)变化:从官办洋务企业到商办股份制资本主义企业;由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私合营企业;由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转变为现代股份制跨国公司。‎ ‎(2)分析:20世纪初,面对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奖励实业,中兴公司实现第一次调整;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针对国民经济崩溃的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兴公司实现了第二次调整;20世纪末,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面对资源枯竭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兴公司实现了第三次调整。‎ 解析:(1)根据所给材料其三次转变分别为:由“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到“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更名为 ‎‘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再到“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再到“201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破产重组为新中兴公司。如今,它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三次转变为从官办洋务企业到商办股份制资本主义企业;由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私合营企业;由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转变为现代股份制跨国公司。(2)分析该公司进行战略调整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际上就是考查三次转变的历史背景,即从阶段特征和历史背景方面考虑。‎ 题一: ‎(1)不同:列宁认为市场属于资本主义因素,要对市场进行限制和管理,恢复市场只是一种暂时的策略;邓小平则认为市场经济不存在姓“资”姓“社”之分。列宁把市场作为战胜资本主义经济的途径;邓小平则把市场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手段。‎ ‎(2)影响:进一步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1)列宁对市场的态度从“列宁认为,自发的市场意味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因此必须对之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必须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竞赛中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和小资本主义因素,这样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可以看出市场是资本主义因素,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邓小平的观点可以从“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不存在姓‘社’和姓‘资’之分……市场经济作为手段,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没有区别,有区别的话就在于所有制的性质不同”进行概括归纳即可。(2)由材料可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确认识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题二: B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有: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故②③④正确,故选B;改革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故①错误,故排除ACD。‎ 题三: 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中只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符合“试点”的方法,故②③正确,选C。‎ 题四: C 解析:表格显示1802~1818年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数额逐渐增大,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故C项正确;表格没有说明财富的增加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故A和D错误;政府职能没有改变,故B错误。‎ 题五: B 解析:由表格可知,农林渔牧业收入变化不大,而其他部门收入变化很大,这反映了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所以答案选B。从表格中不能得出阶级矛盾的情况,排除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早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就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C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