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九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九附答案

新课标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九)(附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第一卷 分叉部分 考生注意:‎ ‎ 分叉部分A组题适合使用“一期课改”老教材的考生解答,B组题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的考生解答。考生可以任选A组、B组试题,但不能交叉答题。若考生同时选做A组、B组试题,阅卷时只以A组试题记分。‎ A组题(适合一期课改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下列能体现统一王朝恢弘气势和中国人奋发向上精神面貌的是 ( )‎ ‎①巨龙般的万里长城 ②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 ‎③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④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 A. ①②③ B. ①② C.③④ D. ①②③④‎ ‎1.A 长城与兵马俑都是人类文明的奇迹,《史记》更是史学前所未有的鸿篇巨作。《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是统一王朝。‎ ‎2. 历史上有一位人物,愤于当时元老把持中央,大臣不思进取的局面,提出改革措施:“一、裁制诸王国。二、捍御匈奴。三、教育太子,尊礼大臣。四、阐扬文教,转移风俗……”此 人应是 ( )‎ A. 董仲舒 B. 贾谊 C. 李斯 D.魏征 ‎2.B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在西汉文帝、景帝时代,正是清平盛世的时候,人们称为“文景之治”,贾谊却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感和崇高的责任感,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太平年景背后潜伏的种种隐患与危机,写出了警世之作《治安策》。他的《治安策》是为汉文帝想出的让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治国安民良策。材料中所述观点即来自《治安策》。‎ ‎3.“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唐代诗人杜甫)诗句反映了作者当时处于右图中的哪一时期 ( )‎ ‎ A. ① B. ②‎ ‎ C. ③ D.④‎ ‎3.C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755年-763年)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根据时间判断,故选C。‎ ‎4.鉴真东渡与玄奘西游所体现的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 A.影响巨大 B. 世界领先 ‎ C.高度繁荣 D. 兼容并蓄 ‎4.D鉴真东渡传播了汉文化,玄奘去印度学习佛法,归国后翻译了许多佛经,成为研究印度佛教的重要史料。鉴真东渡与玄奘西游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代表性事件,它们充分体现了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5. 清代赵翼有诗曰:“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它涉及哪一个历史人物( )‎ ‎ A.周公 B.周世宗 ‎ C.安禄山 D. 赵匡胤 ‎5.D陈桥兵变是赵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实策划者们一手导演的黄袍加身的闹剧。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北宋,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6. 中国是航天技术的故乡,“火箭”是今天航天飞行器的雏形,其广泛运用的时代是 ( )‎ ‎ A.三国 B. 隋 ‎ C.唐 D.宋 ‎6.A 火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火箭这个名称在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兵家曾在多次战役中用过火箭火攻之法。当时使用的只是箭杆前部绑有易燃物,点燃后以弓弩射出的普通箭,即“燃烧箭”。‎ ‎7.下列是一组历史图片,请根据这些图片的内容选出最恰当的主题 ( )‎ A. 中原政权历来重视加强与藏族的关系 B. 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具有向心力 C.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和巩固 D. 中原政权平定边疆地区分裂势力 ‎7.A 《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藏族)使者的画面;唐蕃会盟体现了汉藏的亲密关系;顺治会见西藏藏族领袖五世达赖,体现中央对西藏重要地位的重视。‎ ‎8.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灌溉工具,其名称和开始使用的时间是 ( )‎ ‎ A.桔槔 春秋战国 ‎ B.翻车 三国 ‎ C.翻车 唐朝 ‎ D.筒车 唐朝 ‎8.B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等各种动力驱动链轮,使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据此判断本题选B。‎ ‎9.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争赔款太少 B. 外国商品滞销 ‎ 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9.B 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农民的购买力低,自然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这些原因造成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滞销,导致战胜国“不满意”。‎ ‎10.“九一八事变”后,有一幅“穿和服的巨人,抱着一个戴眼镜的小孩”的漫画。这幅漫画所表示的内容是 ( )‎ ‎ A.美蒋亲密关系 ‎ B. 日本与汪伪政权的亲密关系 ‎ C. 日蒋亲密关系 ‎ D.日本帝国主义与伪满洲国的关系 ‎10.D “戴眼镜的小孩”是指溥仪当皇帝的伪满洲国,“穿和服的巨人”是指日本。“巨人”抱着“小孩”意指满洲国是日本控制下的傀儡政权。‎ ‎11.右图是建国后出现的一张图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 ‎ C.整风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1.B 从夸张的画面和下面的题诗即可得出结论:它反映了大跃进时代的浮夸风。‎ ‎12.观察下表,导致1957年到196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年代 ‎1949‎ ‎1957‎ ‎1962‎ ‎1970‎ ‎1980‎ ‎1997‎ 粮食总产量(亿吨)‎ ‎1.13‎ ‎1.95‎ ‎1.60‎ ‎2.39‎ ‎3.20‎ ‎4.93‎ 人均产量(千克)‎ ‎209‎ ‎263‎ ‎238‎ ‎289‎ ‎329‎ ‎400‎ A. 自然灾害 B.政策失误 ‎ C.工业和城市的畸形发展 D.国际环境的变化 ‎12.B 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9年反右倾斗争,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明显的左倾错误,成为导致农业生产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 ‎13.马克思曾经说:“资本主义的农业,其前提并不是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恰恰是剥夺其劳动条件,即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下列史实符合上述论述的是 ( )‎ ‎ A.英国圈地运动 B.俄国农奴制改革 ‎ C.美国《宅地法》颁布 D.法国雅各宾专政 ‎13.A 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将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者(农民)的分离,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大农业。‎ ‎14. 有同学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前后作了一歌谣以便记忆“君权神授盛行,国王专横不减,查理一世筹款,克伦威尔揭竿”,请按其先后顺序编排以下续写的内容 ( )‎ ‎①资产阶级不满②专制国王被斩③丈人被婿所赶④查理二世重返 ‎ A.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14.C 专制国王被斩是1649年,1660年查理二世重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对外依靠法国,对内复辟封建制度,引起资产阶级的不满,1688年发动“宫廷政变”,丈人被婿所赶。‎ ‎15.“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 ‎ A. 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15.B 二战后,西欧经历战争的打击,百废待兴。美国首要的目标就是通过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15分)‎ ‎ 16.当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方兴未艾,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从一个角度反映着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概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西汉长安城平面图及北宋东京城布局图及城市景观 ‎ 材料二:《宋史河渠志》记载:“唯汴水横亘(东京城)……,首承大河(今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 (1)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西汉长安与北宋东京在城市功能上的共同特征。(2分)‎ ‎ (2)对照西汉长安城平面图,说明北宋东京城的重大变化。(3分)‎ ‎ (3)产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解析:结合所学的城市职能的相关知识可以回答(1)问;(2)问对照长安城平面图,北宋东京城更体现出了繁华的商业气息,更突出其经济中心的地位;(3)问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16.(1)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2分)‎ ‎ (2)北宋东京城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商业活动已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可以沿街开市;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还出现了“通晓不绝”的夜市;城内还有娱乐场所——“瓦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汴水横贯东京城,方便了商品物资的流通。(3分,以上任写三点即可)‎ ‎ (3)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比以往更加发达;封建经济的发展和高度繁荣。(2分)‎ ‎17.铁路改变世界(8分)‎ ‎1870~1900年世界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 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1870‎ ‎210‎ ‎105‎ ‎93‎ ‎8‎ ‎1880‎ ‎372‎ ‎169‎ ‎175‎ ‎16‎ ‎1890‎ ‎617‎ ‎224‎ ‎331‎ ‎34‎ ‎1900‎ ‎760‎ ‎284‎ ‎402‎ ‎60‎ 请回答:‎ ‎(1)这一时期全世界铁路发展的状况怎样?(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世界铁路网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4分)‎ ‎ 17.解析:(1)根据数据的变化即可归纳出结论。在归纳过程中,要注意既要体现全世界铁路发展的总体状况,又要注意每一部分的具体状况,回答要全面。(2)问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要结合铁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来分析:铁路发展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直接相关。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铁路便利了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 17.(1)世界铁路增长速度快;1870年是欧洲领先,1900年落后于美洲;美洲增长速度超过欧洲,1900年领先于世界;亚洲起点低,铁路增长速度快,但总体落后于美洲欧洲。(4分)‎ ‎ (2)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格局走向一体化;世界经济中心由欧洲转向美洲;(2分)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对华资本输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2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 B组题(适合二期课改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法律产生和演变有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在原始法律产生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 )‎ ‎ A.习惯—习惯法—法 B.习惯—法—习惯法 ‎ C.法—习惯—习惯法 D.习惯法—习惯—法 ‎1.A 习惯法由约定俗成的习惯来处理民众的日常纷争而逐渐形成,实际就是没有通过立法机关正式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惯例,而法是通过立法机关最终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2.在我国石窟彩塑艺术中,飞天的演变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其艺术风格所受的影响主要来自于 ( )‎ ‎ A. 基督教 B. 佛教 ‎ C.伊斯兰教 D. 道教 ‎2.B 我国古代石窟艺术最兴盛的时代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正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年代。‎ ‎3.曾有人戏言,“如果设立诺贝尔史学奖的话,那么获奖的第一人必定是费尔南·布罗代尔。”布罗代尔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是( )‎ ‎ A.强调研究政治史 B. 讲究史料的考据和校勘 ‎ C.提出“历史时段论”的理论 D.注重精英人物传记 ‎3.C   在代表作品《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中,布罗代尔从理论上阐述了历史时间的不同层次及其价值。他把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历史事件,第二层次是所谓“态势”、“周期”, 第三层次是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 布罗代尔分别将这三个层次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历史时段理论奠定了年鉴学派总体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布罗代尔被称为新史学的开创者、、划时代史学家等等,曾经占据了世界史学界第一人的位置。‎ ‎4.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而是要探索宇宙空间。他们起初会小心翼翼地越出大气层,然后大胆地征服太阳附近的全部空间。”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是 ( )‎ ‎ A. 加加林 B.阿姆斯特朗 C.奥尔德林 D. 杨利伟 ‎4.A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飞船完成有史以来的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 ‎5.诗人余光中在诗中说:“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复活节属于的宗教是( )‎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 道教 ‎5.B 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关于耶稣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义,是为了赎世人的罪。因此,在基督教中,复活节具有重要意义,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 ‎6.彼得大帝曾在西欧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考察期间他最不感兴趣的是 ( )‎ ‎ A.西方的议会制度 B.西方的科学技术 ‎ C. 西方的军事技术 D.西方的近代教育体系 ‎6.A 彼得大帝对西欧的考察,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利用西欧国家先进的科学、教育、军事技术,提高俄国的整体实力,最终落脚于维护自己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议会制度”不是彼得大帝感兴趣的。‎ ‎7.罗斯福新政中有不少有利于工人的措施,如工人有权同雇主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确定了工人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水平等。因而有人认为罗斯福是在“向富人敲竹杠”。还有人认为罗斯福是在搞社会主义。上述看法的主要错误在于 ( )‎ ‎ A.单单用阶级分析方法看待问题 ‎ B.只看到内容,没有看到形式 ‎ C. 没有用阶级分析方法看待问题 ‎ D.用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7.D 罗斯福采取有利于工人的措施,主要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材料中的观点没有认识到本质。‎ ‎8. 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地址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 ‎ A. 沙皇俄国 ‎ B.苏维埃俄国 ‎ C. 俄罗斯 ‎ D.苏联 ‎8.D 苏联从1922年到1991年。沙皇俄国称呼应该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苏维埃俄国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到1922年苏联成立以前,俄罗斯应该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 ‎9.右上漫画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时期 ( )‎ ‎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 C. 抗日战争时期 D.国共内战时期 ‎9.D 材料形象地反映了蒋介石统治时期为了对付共产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导致国家主权逐渐丧失的历史真实。‎ ‎10.“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反映的是 ( )‎ ‎ A.土地革命路线 B.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D 材料直接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对于产品分配方面的权力和义务。‎ ‎11. ‎2005年2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就美日发表涉台问题声明一事指出:“美日军事同盟是在冷战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双边安排。”推行冷战政策的首位美国总统是( ) ‎ ‎ A. 华盛顿 B.林肯 ‎ C.杜鲁门 D.克林顿 ‎11.C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而推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就是“杜鲁门主义”的实行。‎ ‎12. 21世纪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国成功地加入了WTO ‎③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④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 ‎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2.B 题干中要求是21世纪,①是1971年,故排除。‎ ‎13. 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每一架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海外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这说明 ( )‎ ‎ A.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B. 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不平等 ‎ C.高新科技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D. 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13.D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日趋成熟,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工发展成为同一行业内部更为精细的分工。这种分工更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现了全球化的趋势。‎ ‎14.近两年,西方媒体频频曝光美国和英国士兵在伊拉克监狱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丑闻,消息传出后,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这是因为他们违反了 ( )‎ ‎ A. 《战争开始公约》 B.《非战公约》‎ ‎ C. 《日内瓦公约》 D. 《联合国宪章》‎ ‎14.C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是日内瓦第3公约,它扩大了公约的适用范围和保护对象,详细规定了战俘待遇的原则和规则。‎ ‎15.人类社会自形成国家后,就出现了国内社会。此后,由于各民族国家间交往而形成了种种关系,又出现了国际社会。为维持健康的国际关系,保证国际交往,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规。由此我们看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最根本的基础是 ( )‎ ‎ A. 国际社会的形成 B.市民社会的形成 ‎ C.国际组织的形成 D. 民族国家的形成 ‎15.A 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际法就是为了保证国际交往,维持健康国际关系而制定的相关法规。‎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15分)‎ ‎ 16.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8分)‎ ‎(1)依据图中所绘,请你描述北宋交通的情况。(4分)‎ ‎(2)结合所学的知识,叙述北宋东京的城市功能。(2分)‎ ‎(3)北宋汴京繁荣的原因有哪些?(2分)‎ ‎16.解析:(1)问结合图片的描绘就可以得出结论。(2)问要联系古代城市职能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古代城市职能最初就是政治中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逐渐地向经济中心过渡,到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专门经济职能的城市。(3)问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16.(1)交通设施:城市街道、桥梁。交通工具:船、骆驼等牲口。(4分)‎ ‎ (2)首都——政治中心,经济文化的中心。(2分)‎ ‎ (3)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比以往更加发达;汴京水陆交通发达。(2分)‎ ‎17.世界人口的增长(7分)‎ 材料一: 公元1~2000年世界人口的增长图 ‎(1)上面的图表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长具有什么趋势和特点?(2分)‎ ‎(2)体现这种增长趋势的重要因素是什么?(2分)‎ 材料二:马尔萨斯在1798年出版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中提出:抑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3分)‎ ‎17.解析:(1)问从柱状图中人口数量和时间变化中可以得出结论。(2)问人口要迅速增长,满足更多人最基本的吃和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3)问不管是“积极抑制”还是“道德抑制”都是错误的,它没有体现出最基本的人人平等的原则。‎ ‎17.(1)世界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进入20世纪以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分)‎ ‎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重要困索。(2分)‎ ‎ (3)马尔萨斯的主张是错误的。(可从多方面阐述原因,言之有理皆可)(3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 第二卷 共同部分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此话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是 ( )‎ ‎ A. 弘扬传统、树魂立根 B.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 C. 精进学问、海纳百川 D. 以古为训、传承祖制 ‎18.A 材料体现的意思,国民意识存在的依托就是历史学,国民意识是民族独立发展的根本。‎ 据此判断史学社会功能就是要存续和弘扬传统。‎ ‎19.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由此可推知,中国进入青铜时代距今约 ( )‎ ‎ A. 1000年 B. 3000年 C.5000年 D. 7000年 ‎19.C 根据公元纪年法计算,这件青铜刀在公元以前就有3000年的历史,现在约为公元后2000多年,合计5000年左右。‎ ‎20. 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能够充分说明人类社会已经跨入国家文明时代的是 ( )‎ ‎20.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器的使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能充分说明人类社会已经跨入国家文明时代。A、B、C三项所体现的骨器、陶器制品这些文明时代早期就有的成就则不能说明。‎ ‎21.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 ‎ A. 男耕女织,完全可以做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B. 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 C.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 D. 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21.A 题干所述材料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征,但要完全的封闭,“老死不相往来”是不可能的。‎ ‎22.世界各地都有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或神话,比如中国古代文字是由一个名叫仓颉的人创造出来的,这表明 ( )‎ ‎ A. 文字是由某个历史人物创造 ‎ B. 文字发明即神秘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C. 仓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 D. 仓颉可能是若干个发明文字的人的集合词语 ‎22.D 文字的发明应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物发明出来的。那题干所述造字的仓颉更可能是发明文字的人的集合。‎ ‎23. 中国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据此指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是 ( )‎ ‎ A. 机器工业的出现 B. 民族工业的发展 C. 民主政体的建立 D. 传统观念的转变 ‎23.C 1911年开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尽管民国徒有虚名,毕竟从形式上建立了民国,使民主政体的理论真正付诸于实践。‎ ‎24. 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基于 ( )‎ ‎ A. 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 B. 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 C.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D. 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国共间的合作 ‎24.A 孙中山为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台湾仍然以民国纪年。‎ ‎25.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主张开明专制的是 ( )‎ ‎ A.Isaac Newton B. Voltaire C.Denis Diderot D. John Locke ‎25.B 主张开明专制的是伏尔泰。A是开创经典力学体现的牛顿,C是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D是主张分权思想的洛克。‎ ‎26. 1776年初在北美大地上流行一本小册子《常识》,其中有一句“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此意是指 ( )‎ ‎ A. 北美人民强烈要求英属殖民地独立 ‎ B. 北美人民与印第安人矛盾很深 ‎ C.北美人民与南部黑人奴隶制“分手”‎ ‎ D. 北美人民要敢于武装反抗英殖民者 ‎26.A 从“1776年”、“分手”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这是北美独立战争中要求打败英国殖民者,争取自身独立的最直接的体现。‎ ‎27.上海市的许多交通线路上已普遍使用“非接触式IC卡”。该卡应用了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世界上最早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 ‎27.C 最早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A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B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D是发明电话的苏格兰人贝尔。‎ ‎28. 西方人马士曾谈到:“总理衙门那时还没经验,因此一切国际问题上,从商议一个条约到解决一个土地纠纷,常常依赖北京总税务司的意见,并求得他们帮助,并照着意见行动。”此话说明 ( )‎ ‎ A.列强把海关作为控制清政府的工具 ‎ B. 总理衙门没有管理人才 ‎ C. 总理衙门引进西方列强的管理方法 ‎ D. 中国清政府崇洋的思想 ‎28.A 总理衙门的这种做法,使得列强更多地通过控制中国的海关来达到控制清政府的目的。‎ ‎29. 19世纪末,俾斯麦曾对欧洲国际关系作了一个比喻,说欧洲大国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陌生乘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互相戒备着,如果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做好了先扣动枪机的准备。这表明当时欧洲大国之间 ( )‎ ‎ A. 正在为建立一个新秩序而斗争 B. 欧洲大国间互不信任 ‎ C.法德矛盾是欧洲大陆主要矛盾 D.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9.B ‎ ‎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围绕着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争夺,欧洲大国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矛盾关系,彼此之间互不信任。‎ ‎30. 阅读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发展速度的数据表,它深刻地揭示出 ( )‎ 时代 原始社会 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 信息时代 生产力发展 的平均速度 每万年提高 ‎1%~2%‎ 每百年 提高4%‎ 每年提高 ‎3%左右 每年提高 ‎10%左右 A.人类文明分成四个阶段 B. 社会生产力呈匀速上升 ‎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生产发展存在平均速度 ‎30.C 图中数据显示,越接近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尤其是进入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1. 2002年7月,美国国防部发表了《中国军事力量》报告。‎7月25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冷战思维的“僵尸”——评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的署名文章。这里“冷战思维”的核心是 ( )‎ ‎ A. 打击 B. 遏制 C.合作 D.共存 ‎31.B 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美苏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冷战思维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国际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32.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一场瘟疫在非洲大陆的埃塞俄比亚降临,通过地中海的商旅船队依次流传到埃及、利比亚、波斯帝国之西的爱奥尼亚诸行省,最后于公元前430年春天在希腊世界的文明重镇雅典骤然爆发。有关记录这场瘟疫的历史资料有许多,而如何来判断历史资料的真伪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选项中你认为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 )‎ ‎ A.当时的历史文献 B. 当时的文学作品 C.当时的民间传说 D. 后人的研究资料 ‎32.A 当时的历史文献是当时经历人的记载,更直接地反映历史的真实。‎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45分)‎ ‎ 33.千年一脉(10分)‎ ‎ 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对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 材料二: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 ‎——摘自康有为《中华救国会》‎ 材料三: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四: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 ‎(2)汉代儒家学说的地位有何变化?(2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孔教(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4)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33.解析:(1)(2)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归纳即可。(3)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态度绝不相同,主要是两者的时代背景不同,要达到的政治目的也有所不同而导致的,但通过不同的态度,最终体现的反封建的本质是一样的。(4)问主要说明了儒家思想在维系中华文明中所起到的作用。‎ ‎33.(1)仁和礼、仁政(或民贵君轻)、制天命而用之。(2分)‎ ‎ (2)汉代:儒学取得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分)‎ ‎ (3)康有为借助儒家学说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陈独秀猛烈抨击儒家学说。(2分)原因:戊戌变法时中华民族还没有完全觉醒,封建思想还占主导地位,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来反对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激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2分)‎ ‎ (4)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2分)(言之成理即可)‎ ‎34.伦敦泰晤士河(7分)‎ 材料一 珍妮纺纱机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当时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喷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发明在英国和世界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1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2分)你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有何认识?(1分)‎ ‎ 34.解析:(1)(2)问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在最初的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提高,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环境的保护,避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34.(1)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分)‎ ‎ (2)反映了英国海外贸易范围广。(1分)因为英国较早开始工业革命,最先成为工业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分)‎ ‎ (3)关系: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后果。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分)认识: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分)‎ ‎35. 不朽的丰碑(8分)‎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张爱萍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请回答:‎ ‎(1)根据长征示意图,说出红军主力长征的出发的时间和地点?(1分)‎ ‎(2)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改变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列举史例说明长征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2分)‎ ‎(4)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35.解析:回答本题长征的相关知识,一要结合红军长征的背景,二要深入理解红军被迫长征的根本原因,三要结合长征的历史意义。而(3)问则是要在理解长征精神的基础之上,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35.(1)1934年,瑞金。(1分)‎ ‎ (2)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2分)‎ ‎ (3)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纠正文革的错误,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等。(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 (4)长征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在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长征精神下,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言之有理即可,2分)‎ ‎36. 走向合作的历史(10分)‎ ‎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宣称:“必须成立广泛的国际联合组织,制定专门条款,使各国不论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1920年,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成立。‎ ‎ (1)威尔逊为什么认为“必须成立广泛的国际联合组织”?(2分)‎ 材料二:国联是第一个宣称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但国联成立仓促,从建议的提出到正式成立,时间短,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美苏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长期处于国联之外,操纵国联的是英法这样的二流国家,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这些使得国联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联为什么不能维护世界和平,没能遏制二战的爆发?(2分)‎ 材料三:20世纪联合国亚非国家数量表(单位:国家数)‎ ‎40年代末 ‎50年代末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末 亚洲 ‎15‎ ‎23‎ ‎29‎ ‎36‎ ‎37‎ 非洲 ‎4‎ ‎10‎ ‎42‎ ‎50‎ ‎51‎ 拉美 ‎20‎ ‎20‎ ‎24‎ ‎29‎ ‎33‎ ‎(3)材料中的统计数据反映了联合国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 材料四: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你认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时好时坏”的原因有哪些?(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联和联合国这两个国际组织的认识?(2分)‎ ‎ 36.解析:(1)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因此才会有威尔逊的这番言论。‎ ‎(2)材料指出了国联因为成立过于仓促,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都未加入国联,因此缺乏权威性和普遍性。(3)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加入联合国的亚非国家迅速增长。(4)美苏争霸的长期存在,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等等,都会使联合国成为某些大国操纵世界的工具。(5)要结合所学国联和联合国的相关知识,全面评价其历史作用。‎ ‎ 36.(1)吸取一战教训,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1分)美国企图称霸世界(1分)‎ ‎ (2)成立仓促,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 (3)反映了亚非拉国家迅速增加;20世纪60年代成员国数量最多、非洲国家增加数量最多。(2分)‎ ‎ (4)“时好时坏”的原因:大国否决权、大国霸权的干涉、民主化程度不够。(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 (5)国联是第一个拥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多功能国际组织;国联为后来的联合国组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国联和联合国的成立是全球化时代人类试图通过超国家组织解决国际争端、加强交流和合作的努力;明确提出反对侵略战争,并在维护人类集体安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但是制止战争的措施过于软弱,产生的效力大打折扣。(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37.东亚现代化的榜样(10分)‎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 材料二:明治维新领导人大久保利通曾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1分)“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大久保利通怎样的经济思想?(2分)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分)‎ ‎(3)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亚洲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榜样,也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歧路,不可学习。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请说明另外一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2分)‎ ‎ 37.解析:(1)外国的侵略,使日本社会的一部分人认识了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世界。通过对世界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实力,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2)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殖产兴业的措施来实现。(3)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说是榜样,是从明治维新成功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机而言的;说是走上歧路,是从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给日本人民以及周边国家造成的巨大伤害而言的。‎ ‎37.(1)倒幕派等维新人士;与西方交往的获益者。(1分)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1分)‎ ‎ ‎ ‎ (2)思想:政府应鼓励人民发展工业,以增强国力,实现国家强盛。(2分)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废除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修建铁路,兴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等。(2分)‎ ‎ (3)走向现代化的榜样;(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走上了现代化的歧路(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 38. 从18世纪开始,西方工业文明作为一种强势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等进行大肆入侵和文化融合,这一融合过程就是200多年来全球范围的西方化和殖民化,它使得非西方世界、非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 1885年2月,日本政府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结束之后,双方都向本国方面发表了对对方的评估。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伊藤博文则认为: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来看,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 1895年3月,在甲午惨败之后,李鸿章来到马关与伊藤博文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次,两人又有一番对话。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回答说:“维时闻贵大臣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 阅读上述材料,自主命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 注意:‎ ‎ (1)应当充分理解试题中提供的材料。‎ ‎ (2)尽可能将论述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或评论。‎ ‎(3)观点明确,紧扣论题,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 ‎ 38.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分等加以评定。‎ ‎ (1)题目(3分)‎ ‎ 题论相符,确切明了,有新意(3分)‎ ‎ 题论基本相符,有议论色彩(2分)‎ ‎ 题论不太相符(1分)‎ ‎ (2)观点(12分)‎ ‎ 一类:开头能突出中心观点,有自己的见解,个性突出(4分)‎ ‎ 分层论证,层次分明,观点鲜明,紧扣中心观点(6~8分)‎ ‎ 二类:开头能提出中心观点(3分)‎ ‎ 分层论证,层次分明,有分层观念,能够说明主题(4~6分)‎ ‎ 三类:有观点(2分),分层论证,比较能够说明主题(2~4分)‎ ‎ (3)史实(12分)‎ ‎ 一类史论结合好,涉及史料10~12则,史料能够充分说明主题(10~12分)‎ ‎ 二类史论结合比较好,涉及史料8~10则,史料能够说明主题(7~9分)‎ ‎ 三类能够史论结合,涉及史料6~8则,史料可以说明主题(3~6分)‎ ‎ (4)文字表达(3分)‎ ‎ 文理通顺、条理清楚、语言简明扼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