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必修2部分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必修2部分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008年高考生物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必修2部分)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2008江苏高考卷7)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①蚕豆的雄蕊 ②桃花的雌蕊 ③蝗虫的精巢 ④小鼠的卵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要想观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必须要求观察材料能够连续地完成减数分裂的过程。蚕豆的雄蕊和蝗虫的精巢能够完整地进行减数分裂;而桃花的雌蕊中减数分裂已经完成,形成了卵细胞等生殖细胞,观察不到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动物的卵巢中的卵子的生成只能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也观察不到整个过程。‎ ‎2、(2008广东理基·48)对右图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 B.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结束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D.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根据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我们可以判断该图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图像。该期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中央,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纺锤体上。所以选项C、D不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进行部分交叉互换,选项B正确。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的变化。‎ ‎3、(2008广东卷·9)以下为某植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正确的描述是( )‎ A.①纺锤丝牵引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②纺锤丝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C.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④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考查了识图及图文转换能力。图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图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图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图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2008广东卷·21)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选项是( )‎ A.分裂问期DNA复制与相关蛋白质合成 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C.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DNA交换 D.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两者的异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在分裂间期都要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其染色体的行为和有丝分裂基本一致,都有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排列整齐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的现象等;二者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及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5、(08重庆卷·5)下列有关酿脓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DNA或RNA,其中贮存着它的遗传信息 B.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C.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肉眼可见链状排列的球菌 D.侵入心脏瓣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答案:B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免疫学的相关知识。题中A、B、D选项均涉及免疫过程,其中A、B主要涉及特异性免疫过程,而D项主要涉及非特异性免疫过程。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于免疫过程无关。‎ ‎6、(2008江苏卷·28 )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常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liangdui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 。‎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 ‎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是 ‎ ‎(5)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 ‎ 答案:(1)不遵循,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AbD.abd或Abd.abD(3)A.a.b.b.D.d (4)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从题图中得知,A和b 连锁、a 和b 连锁,D和d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该昆虫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两两相同,其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该细胞在有丝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基因也复制),在后期两套基因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即每一极都有A、a、b、b、D、d。该昆虫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这两种分裂的间期D基因复制,而两个D基因的分离是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即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验证A、a与D、d 的自由组合,要排除B和b基因的影响,即让交配后代中B和b控制的性状只有一种。所以是让该个体与aabbdd或aaBBdd进行交配(即测交:AaDd×aadd),也可与AabbDd或AaBBDd进行交配(即自交:AaDd×AaDd)。‎ ‎7、(2008广东卷·36)(8分)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 ,乙病属于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陛遗传病 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一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 ,Ⅱ一6的基因型为 ,Ⅲ一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 ‎(3)假如Ⅲ一10和Ⅲ一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 ,患乙病的概率是 ,不患病的概率是 。‎ 答案:(1)A D (2)1/4  aaXBY 8 (3)2/3 1/8 7/24‎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病显隐性性状及遗传方式的判断、个体基因型的推写、概率的计算等。‎ 患甲病的夫妇生出了一正常的女儿,甲病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正常的夫妇生患乙病的孩子,乙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由图可推知个体1和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则II-5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aaXBY,Ⅲ一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8。若只研究甲病,Ⅲ一10的基因型为Aa(概率2/3)或AA(概率1/3),Ⅲ一13的基因型为aa,则二者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 2/3。若只研究乙病,Ⅲ一10的基因型为XBXB(概率3/4)或XBXb(概率1/4),Ⅲ一13的基因型为XbY,则二者生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8.10与13生不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1/8),即7/24。‎ ‎8、(2008江苏卷·27 )下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A、a)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B、b)的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种位于X染色体上。请回答以下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 ‎⑴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 ‎⑵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⑶III---2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 ‎⑷由于III---3个体表现两种遗传病,其兄弟III----2在结婚前找专家进行遗传咨询。专家的答复是:正常女性人群中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分别为1/10000和1/100;如果是男孩则表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如果是女孩则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因此建议-------------------------‎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AAXBY 1/3或AaXBY 2/3 (4)1/60000 和 1/200 1/60000和 0;优先选择生育女孩 解析:该题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概率的计算以及遗传咨询等相关知识。根据系谱图,一对表现正常夫妇(I1和I2)的女儿(II2)是甲病患者,从而判断甲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其父亲(I2‎ ‎)正常,所以可以排除伴X遗传,即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正常夫妇(II2和II3 )的儿子(III3)是乙病患者,从而判断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基因的位置。根据题干,从而确定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系谱图分析得出II2的基因型为AaXBY、II3的基因型为AaXBXB,其正常儿子(III2已确定为正常)的基因型为AAXBY或者AaXBY,其概率分别为1/3、2/3。正常女性(III1)是甲病携带者(Aa)的概率为1/10000,其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10000×2/3×1/4=1/60000;正常女性(III1)是乙病携带者(XBXb)的概率为1/100,其儿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100×1/2=1/200,其女儿患乙病的概率为0。所以从优生的角度考虑,建议该夫妇生女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