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诗歌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真题——诗歌专题

一中高一语文组“读写一体化”之泛读:诗词之美,读题之旅 ‎201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诗歌专题 一、(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C 【详解】C项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其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一窗”指的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或者是说画就像是为观者打开的一扇窗子,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选项命题分析】‎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析: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肯定错不了。如果说首、颈联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颔、尾联重在抒情。而抒情也含蓄有味,因为这四句的情是隐藏在对画作的评价中的,这在分析C项与简答题时再说。‎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析:这是对首联的赏析。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但“苍然”。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析:错在“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诗人应是把对画家的评价和赞美写进了诗中。“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说,画家构图多么精妙啊,这幅图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析:为什么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呢?树在远山,其色苍苍,不可细辨,一在远端,二在“含晚”。“含晚”什么?含晚霭,含晚籁。诗人似乎看到了暮霭在林间游荡,似乎听到了傍晚林中的各种自然之声,这是诗人发现了画外意。而“孤云遂不还”,更是诗人新奇的诗性的想象。或许画中真的有一片云,或许纯是从诗人的心中飘来了一片云,但这片云徘徊留连在这片山水间,似是不舍,似是被山水吸引——山水有情,云也有情——说到底还是诗人动了情。‎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官方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整理答案】‎ ‎1、含意:‎ ‎①画中蕴含着诗意,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不合心中理想的诗句,即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②这幅画作可以激发诗人创作出绝美的诗文,但诗人觉得自己还是无法用最美的诗句来形容画的好。‎ ‎2、评价:‎ ‎①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画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②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出诗人浓浓的诗情。‎ ‎③诗人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对画家作品的由衷赞叹。‎ 延伸阅读 ‎【许道宁其人】  ‎ 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约970年-1052年。活跃于北宋中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北河间人。擅山水,师法李成,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端门前卖药,以画吸引顾客,渐为人所知。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人称能得李成之气。宋朝人张士逊曾写诗称赞说:“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黄庭坚激赏他醉后所作的画。在《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诗中写道:“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忽呼绢素翻砚水,久不下笔或经年。异时踏门闯白首,巾冠欹斜更索酒。举杯意气欲翻盆,倒卧虚樽即八九。醉拾枯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风物冷萧萧。”生动地展示了许道宁醉中作画的神情举止,见出他画技的高超。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两宋间杰出诗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2014‎ 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诗歌鉴赏曾考过他的《寻诗两绝句》。‎ 高考故人旧题回顾 (2014山东卷)14.阅读下 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试题答案】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 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二、(201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 ‎15.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知人论世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二十三·梁书第二十三·列传第十三》有其传)。‎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看诗识人 ‎《自叙》是唐朝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投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陈述怀抱,满篇韵味,生动感人。‎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翻译:酒瓮琴书终日与日渐衰病的身体相伴,虽然我熟知世道人情但也乐于孤寂清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翻译:我宁愿安守穷困,做一个天地之间的诗者,决不投身官场,成为世间利禄之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翻译:吟诗作赋时不忘济世救物,可叹的是,世道黑暗,人情深险,不能容忍正直本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 翻译:平生肺腑之言无处诉说,如今老矣,苍颜白发,只能遁身世外,做一个隐逸之人。 ‎ ‎【创作背景】‎ 所谓自叙者,自我言志也。杜荀鹤因身处晚唐离乱之世,有志屈而不能伸,故为此篇。本诗通过诗人自身感受,写出了对时事政治的不满。 ‎ ‎【试题训练】‎ ‎1.分析诗中暗示的社会背景。(2分)‎ 答:①天下庸俗的官吏、腐朽的统治阶级窃取俸禄;‎ ‎   ②世间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容纳不了敢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赏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5分)‎ 答:①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 ‎②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 ‎③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 ‎④诗人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充满着在昏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 三、(2019全国卷I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14. B ‎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15.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 【解析】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整体阅读 插田歌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连州城下,俯接着村落。偶然登上连州郡城楼,正好有所感受,于是把所感之事写成民间歌谣,以等待采风的人来搜集它。‎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只听哀怨的歌声响,不懂俚语不辨歌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时不时的一阵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戏。‎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水田平平苗儿漠漠,烟火升在村村落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大黄狗,来回地走,红公鸡,边叫边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路旁谁家的小伙子,戴乌帽穿着大袖衣。‎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自报说他是上计吏,年初才刚刚离京师。‎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田夫对计吏把话讲:“您家我可非常熟悉。‎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您一从长安回乡里,见人就装作不认识。”‎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计吏笑着上前答话:“长安真大得了不起。‎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省禁大门高大又威严,我可进去过无数次。‎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近来补卫士的缺额,用一筒竹布就可以。‎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您看二三年以后吧,我一定作个官人去。” ‎ 诗歌鉴赏:‎ ‎《插田歌》是唐代刘禹锡的诗作。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期间。‎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诗中前六句可以作为一小节来看,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且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一节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静态背景的铺叙,而这一节则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但由于唱的人心境之宽,整个气象是洋溢着欢乐与舒畅的。“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十分传神,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歌声与笑声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传达的情感感染了作为听者的诗人。农民们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毫发毕现、洋溢笔端。‎ 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落,处理得圆融机巧,不露生硬痕迹。以水田插完后“苗漠漠”的情景直接转向墟里烟火,既表现了地点的变更,也将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时空转换得巧妙无痕。并且诗人也将村落里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不着痕迹地展现出来,此间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同时这种套用不是毫无创意的搬用,其中渗透了作者自己的观察。同时,他在对村落描写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此诗的主人公——上计吏,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对上计吏的形象刻画,也是始于对其衣饰的描写,乌帽长衫的打扮同农妇农夫的白裙绿衣区分开来,不但显示出上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像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上计吏自我介绍的一个“自”字、谎称自己本生于帝乡,巧妙地表现了上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这些使他的登场成了与前半部分完全不和谐的音符。‎ ‎  诗歌自上计吏出场后,便以他与农人对话的方式将诗的主旨缓缓道来。汉乐府诗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情节、表达感情的比比皆是。刘禹锡借用这种古法与他反映时事、讽喻时政的写作目的相得益彰。然淳朴的农夫并未屈媚于他的特殊身份,对上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一言揭穿了他的底细。“君家侬定谙”可谓快人快语,说明农夫知道上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反驳了上计吏吹嘘自己的谎话。“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刻画了计吏自从当上小官、去过一趟长安后便自谓身份高贵、不认故人的作派。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仍极力炫耀自己。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然计吏的夸耀揭露出了朝廷卖官鬻爵的现象。“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一个“唯”道出了官位的不值钱。“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一个毫无见识,等同于农人的计吏凭借微薄的付出,竟然可以作朝廷官员。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朝廷不看重能力,甚至连身份也不再看重,眼中唯有铜臭二字。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农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  这首诗前面的写景、后半部分巧借对话委婉传达讽喻主旨,朴实简练,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未及一语表达诗人的观点,也没有评论的陈述和激动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叙述,但讽谏的意旨已达,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纸背。这首诗表情达意、深入浅出、题旨深远,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一株奇葩。‎ 然后以四句写景承上启下,使场景由水田转到村路,展现农民归来时村落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引出计吏的登场。通过农民与计吏的对答,揭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也揭露了大官僚贪贿卖官的弊政。‎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详解】(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9.(2分)【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答案】造访 朱门 ‎20.(6分)【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六、(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3. C ‎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选C。‎ ‎【解析】“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解读有误。‎ A项里,“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将墨梅与无盐相比较,用以突出梅花之美乃浑然天成,“此花风韵更清姝”,显得清新淡雅。‎ B项里,“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根据注释2得知乃运用了典故,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墨梅如人般的娇美,烘托出了画家的技艺高超。‎ C项里,“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说法有误。题目为《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说明画作的主要内容是墨梅,并没有说“还描绘了桃花、李花”,桃花、李花只不过是诗人用以与墨梅来构成对比的,并不能说明墨梅图中就“描绘了桃花、李花”。‎ D项中,“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说法正确。‎ ‎ 14. A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 B项里,“从教变白能为黑”‎ ‎,不必在乎梅花到底是红颜色还是白颜色,既使画成黑颜色,那又何妨,这些毕竟都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第一首诗的目的是展示梅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内在的风韵,并不是“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C项里,“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说法有误。它们居然是落于寿阳公主额头上的梅花,以公主之美丽,绝代之芳华,为公主妆饰之物件也必须美之又美,精中更精,写出了梅花像人一样的娇美。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 D项中,“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说法不正确。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画师通过描绘墨梅而展示其技艺,侧重刻画了墨梅的娇美。‎ ‎【15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是:惟妙惟肖,形神俱备,神似而意足。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的不同在于:第一首诗将桃李与墨梅相比较,突出了墨梅淡雅清新的特点;第二首诗运用了含章殿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与春秋时相马名手九方皋的典故,侧重刻画了墨梅的娇美。‎ ‎【答案】‎ ‎(1)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2)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诗歌鉴赏:‎ 张规臣,字元东,陈与义的表兄。他为一位人称花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题了诗,这是陈和作。‎ 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妇女,姓锺离,名春。因是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后人也就称他为无盐。她容貌丑陋,但有德行,后被宣王立为王后。清姝(音舒):清秀而美丽。这两句是说一个女人长丑了,再画得巧妙些,也不能将其丑除掉,可是,仁老笔下的水墨梅,虽然不红不白,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 第一首以反衬的手法来写梅花,以桃李的艳俗来衬托梅花的傲洁。因为桃李浓艳,难免媚俗;墨梅虽黑,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的高洁,“奴仆”一词,是对媚俗的鞭挞。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胸怀和冷眼阅世的人生态度。‎ 第二首,作者手法又有变化,改用赞美画师来赞梅花,“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两句,不但赞美画师遗貌取神,侧重刻画了墨梅的娇美。‎ 七、(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9.【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答案】‎ ‎“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翻译:精卫鸟为了报仇的心,复一年的嘴衔小小的木头和石头,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的信念真是坚定执著啊! (未完)‎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为精卫填海而作的,古代神话中,天帝的小女儿渡海时不慎溺死,死后化作精卫鸟,时时衔着石块或树枝投入海中,希望可以将海填平,便不会再有遇溺的悲剧。这么小的鸟,竟想去填平那么辽阔的海洋,确实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鸟儿的姿态与坚持,却又鼓舞着我们的意志与决心,使我们对于自己的力量有了更大的想象。‎ ‎  此诗最有名的两句为: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这两句话的意思为:别人都讥笑他的轻率;随便;可是我却欣赏他的专业、精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