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 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24.夏商史官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这一变化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完全脱离 B .说明了史官的地位大幅提升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 .体现了周代政治趋向理性化25.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经济国有化政策萌发 C.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 .土地国有制完全瓦解 ‎26.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 白 ‎( 关白:禀告 ) 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材料说明 A.汉武帝对丞相失去信任B.丞相完全失去政事决策权 C.霍光专横跋扈独揽朝政D.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27.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 《庄子》来诠释《论语》 ,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 。这表明宋代 A.儒家思想重新获得尊崇地位 B .孔孟学说复兴和儒学振兴 C.理学形成并成为官方哲学 D .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融合 ‎28.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的 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 1840~1864)‎ 第三卷 ‎⋯⋯(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1895~1901)‎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 1901~1912)‎ A .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 ‎.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 ‎.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29.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这反映出的本质问 ‎‎ 题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复兴 C.向西方学习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30.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 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 歼灭日军 1000 余人 亡 167 人,伤 94 人 役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 20 余万人 自身伤亡 3 万余人,因病减员 ‎6.7 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 5‎ 万余人 伤亡 3.2 万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 2‎ 万余人,伪军 5000‎ 亡 302 人,伤 1719 人,皇协军 余人,俘日军 280 余人、伪军 ‎(伪军)伤亡失踪 1202 人 ‎1.8 万余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 日军受到沉重打击 C. 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 D.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31.1983 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 、“不要公开宣传” 、“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三不”政策 A.说明左倾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B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D .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32.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 质。”这项“原则”‎ A. 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 确保了罗马帝国居民权利平 等 C.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 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1‎ 33. 二战后初期美国认为 , 美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日益提高的国民经济潜力 ,‎ 可以解决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 货币短缺等问题 , 从而为美国在多边自由贸易国际体系下进行经济扩张提供有利时机。为此美国 A.实行对德分区占领 B .倡导成立联合国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 .发起成立关贸总协定 ‎34.1921 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拟定计划,并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了 1926年,这些计划数字已经成为苏联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 联)‎ A.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 .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基本一致 35.1961 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独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 A. 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 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 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 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 面 二、非选择题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唐代制定并颁布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成 , 为中国古代法律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唐律疏议》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 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刑辅”,“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其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 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 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 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唐律疏议》体现了古代中国“法自君 出,权尊于法”的原则,在中央 , 刑部隶属于尚书省,受制于丞相;在地方,‎ 法律由州、郡、县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由于法律的严酷和传统观 念的影响,认为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 ,因而息讼、 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 ‎‎ ‎——整理改编自百度《唐律疏议》等 材料二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 “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 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而私法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法律文化与古罗马法律文化的异同。 (10 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法律文化与古罗马法律文化不同的历史原因,并说明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 时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间 ‎4 世 范缜的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 纪 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 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论的思想 , 指出人的神 ( 精神 ) 和形 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 ‎( 形体 ) 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 美 13 朱熹认为 :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 世 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 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纪 类》载: “问 : ‘饮食之间, 孰为天 福, 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 理 ‎, 孰为人欲 ?”曰 : ‘饮食者 , 天 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 理也;要求美味 , 人狱也。”使人换得永恒的、 真正的幸福 , 即 来世的天国幸福 16 王阳明强调要知, 更要行,知中有 马基雅维利认为 , 共和国不会像世 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 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 ‎2‎ 纪 二者互为表里, 不可分离。知必然 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 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国更能长治久安 , 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 16 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 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 之设。天聪十年( 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 1658),改内三 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 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 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 官修图书不下 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 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 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 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 3457 种著作、合计 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 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 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 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9 分)‎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6 分)‎ 模仿练习 ‎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 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 62 个,贷款总额为 9.5 亿美元; 1981 年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3.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 动开放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5.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 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3‎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6.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 “团体 ”“膨胀 ”“舞台”“影响 ”“组织 ”“运动 ”“报告”“观念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7.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 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8.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 ,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 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 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 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 , 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 ‎‎ 门形成一个稳定的 “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 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 地治理一个社会 ( 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 <论法的精神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9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 (6 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C D B A D C D D C B D 二、非选择题 41 题 ‎( 1)同:①都注重立法;‎ ‎②都重视用法律来维护国家和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4 分)‎ 异:①古代中国:注重礼刑结合(侧重公法) ,过分强调统治阶级、家族利益;‎ 古罗马 : 重视私法,强调对私权的保护(保护个人权利) 。②古代中国: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注重人治(司法从属于行政机 关,不具有独立性);‎ ‎4‎ 古罗马:权力服从于法律,崇尚理性、注重法治。 ( 2)①积极:通过国家政府的组织,发挥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力量,对中国的 ‎③古代中国:侧重于息讼、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追求 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有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正义、公正、平等。(6 分) ②消极:禁锢思想,限制学术争鸣,阻碍文化事业发展。( 6 分)‎ ‎(2)历史原因:(提示)‎ ‎①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 有所感悟:‎ ‎② 政治:中国:宗法制度;专制统治;‎ 古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矛盾复杂。‎ ‎③ 思想文化:中国: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 ;‎ 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 (9 分)‎ 历史价值:①法律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 重要表现;都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②都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两点即可,6 分)‎ ‎42. 示例 论题 : 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3 分)‎ 阐述 : 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 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 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 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 王阳明 , 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 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 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 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 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 众对幸福的追求, 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 16 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 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 (9 分)‎ ‎( “示例”仅作参考 , 其他答案育之有理亦可 )‎ 45 题 ‎(1)①制度与机构设立较早;‎ ‎②专门机构负责;‎ ‎③统治者非常重视、钦定图书;‎ ‎④图书种类多;‎ ‎⑤编成时间快;‎ ‎⑥卷数繁多的巨著很多。( 9 分)‎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