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届高考复习新3高考2模拟非课改中国古代史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届高考复习新3高考2模拟非课改中国古代史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 (10年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 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D。材料通过谏官产生方式的变化说明了谏官职能由向皇帝进谏到评议宰相的转变,而这一转变说明要君权与相权这一矛盾中,相权受到制约,君权得到加强。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明显矛盾。‎ ‎2.(10年四川高考)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答案】:B ‎【解析】:甘使出使大秦(东罗马);一行主要贡献是天文历法;鉴真东渡日本。‎ ‎3.(10年上海高考)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 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 ‎4.(10年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5.(10年全国卷2)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 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 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解析】据史实,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故本题答案为C。‎ ‎2009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9年全国Ⅰ卷文综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 )‎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答案 A ‎2.(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答案 B ‎3.(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 C ‎4.(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 ‎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答案 B ‎5.(09上海文综30)中国古代艺术精彩纷呈,享誉世界,其中集彩塑、壁画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是 ( )‎ A.麦积山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大足石刻 D.云冈石窟 答案 B ‎6.(09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 )‎ 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 答案 C ‎7.(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 C ‎8.(09年全国Ⅰ卷文综15)表2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 宋代区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 D ‎9.(09年全国Ⅰ卷文综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答案 C ‎1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 D ‎11.(09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答案 C ‎12.(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 B ‎13.(09年浙江文综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厢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14.(09年浙江文综31)宋代时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 )‎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15.(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答案 A ‎16.(09年四川文综1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答案 B ‎17.(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8.(09年全国Ⅰ卷文综37题第(1)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答案 (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19.(09天津文综历史12题第(1)小题)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答案 (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唐太宗的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0.(09年四川文综37题第(1)小题)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 (《唐会要》卷86)‎ 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 思想:富民思想。问题:官吏经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 ‎18.(09海南历史26)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 ‎ ——编摘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答案 (1)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北方。‎ ‎(2)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 ‎19.(09海南历史3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 答案 (1)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 ‎(2)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 ‎20.(09辽宁宁夏文综4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期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21.(09江苏历史25题A部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2.(09年广东历史3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