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语文专题四小说类阅读训练
例 题 0 专题四:小说类阅读训练 (1)【2017全国百强名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限时12分钟) 打猎 阿成 在达斡尔族护猎员的带领下,我们开着一辆伤痕累累的吉普车,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大甸子。开始,我们以为护猎员是到森林里去,隐蔽在树林里的某处等待偷猎者的出现。其实不是,是在大荒甸子上寻找偷猎者。 正是收获的季节,金色的玉米地像莫奈笔下的油画,像梵•高笔下的秋天,十分的迷人,很辽远,很开阔。开着像战车似的大吉普车疾驰在七沟八梁的大荒原上,那种感觉非常的不寻常,非常的男人,当然,车也非常地颠。可以这样说,要是让我们在陆地上做出那种剧烈的被颠的动作,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几个人抱着枪坐在被桑开得飞快的吉普车里,很快就有一种美国大兵的感觉。吉普车前面的玉米秆已高过吉普车的机器盖子了,两边的玉米秆刮着机器盖子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在大坡地上横穿的时候,感觉吉普车要翻过去了。开始的时候,那个窄脸的诗人忘情地抱着猎枪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摆出一副美国大兵的样子,还很得意的。但是,没想到车子会这样颠,终于,那位窄脸的诗人有点害怕了,干哑着嗓子跟着桑说,桑,停下车吧,把枪放到后备箱里去好不好? 很显然,车这么颠,他担心猎枪万一走火,呯一声,直接就自毁了。 其实,上了车,桑就跟两个抱枪的诗人说,枪管不要冲着自己,也不要冲着别人,小心走火。 桑是这儿的护猎员,他的任务,主要是阻止偷猎野鸡之类的飞禽。桑说,野鸡一般下午三四点钟才出来觅食,这时候它们都跑到玉米地里找粮食吃去了。偷猎的人一般都选在这个时候打野鸡和沙半鸡。 我们听了都直点头,反正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桑说,野鸡和沙半鸡非常傻,比如你打其中的一只,枪响之后,另外几只也不会跑。我 说,不对啊,桑,不是有个脑筋急转弯儿嘛,树上十只鸟,打掉一只还剩几只?桑说,要是麻雀,树上就一只也没有了。但沙半鸡,打掉一只,肯定还剩九只。好运个胖脸的诗人说,这一点有点诗人。 我们在这个大甸子上跑了两个多小时,什么也没发现,无论是偷猎者还是允许打的野兔,都没看到。 桑看到我们有些失望的样子,便说,好,咱们开枪打打麻雀吧,过过枪瘾。胖脸的诗人说,行,不管咋说,我们一人扛一只麻雀回去也挺好的,像英国漫画一样。 正打算停车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了枪声,桑立刻开车朝着枪响的方向疯跑。车都快颠翻了,我们一个劲儿地劝他慢点开,可怎么劝也劝不住。此时此刻,我们已经颠得满脸憔悴,一脸苦难,这才知道当个护猎员的辛苦。 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偷猎者,最后,桑只好放弃。 就在我们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桑突然发现,在前面的玉米地里有六七只沙半鸡正在觅食。桑立刻把车停下来,拿起了猎枪说,我给你们试验一下。说着冲天上开了一枪。那几只沙半鸡像什么也没听见似的,仍旧在那里觅食。我们都看傻眼了。桑换上子弹,从容不迫又朝天上开了第二枪,几只沙半鸡依然岿然不动,照例在那里觅食。好运个胖脸的诗人像祈祷着似的举起了双手说,主啊,赐给沙半鸡以麻雀般的智慧吧! …… 在回去的途中,要经过一片湿地,此时夕阳烧得正旺,红彤彤地挂在西天,景色非常瑰丽。这时,我们在远处的芦苇荡里悠然自得地游着的三只野鸭子,一只大鸭子后面跟着两只小鸭子在款款地游,桑说,这是王八鸭。他的语音刚落,就听叭的一声枪响,那只大鸭子立刻被打死在水里了。桑立刻停下了车,下来向四处看不看,四处一点动静也没有。桑立刻仇恨地说,这是有人在跟我玩呢。 那个窄脸的诗人叹了口气说,你们看,那两只小鸭子在母鸭子旁边游呢。 这时候,桑打开吉普车的后备箱,从里面取出“水衩子”窗上,独自一人绕了很远的路才上到了那片沼泽的“硬地”上。我们远远地看到,桑每一脚下去都有一米深的稀泥。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有生命危险。 半个小时以后,桑从芦苇荡里把两只小鸭子抱了回来。 桑长得很帅,一脸的络腮胡子,是一个充满柔情的、硬朗朗的达斡尔族汉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描绘了北国的优美风光,寥廓的天空,广漠的荒原,金黄的玉米地,为小说奠定了着两浪漫的感情基调。 B.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对主人公桑只是简笔勾勒,以他日常的言行去表现他的个性,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最后描写了桑冒着危险抱着两只小鸭子回到岸边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桑的柔情,并揭露了偷猎者的残酷无情。 D.小说娓娓道来,语言平和朴实,人物对话隽永含蓄又带点幽默与诙谐,景物描写充满诗意,像一首淡雅含蓄的小诗。 2.小说中多次写到颠簸的吉普车,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5分) 3.小说的标题是“打猎”,但文中却几乎没有正面写到打猎,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1. 本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A项“浪漫”的感情基调不恰当。B项“简笔勾勒”不当。D项“景物描写充满诗意”不当。 2. 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题干“多次写到颠簸的吉普车”的作用,文中一共是三次涉及到,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第二次着重写吉普车的颠簸,突出守林人环境和生活的艰苦,衬托出桑性格的坚毅。 3. 本题属于探究题,探究作者标题安排的用意。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围绕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C 2.第一次写颠簸的吉普车,衬以广阔的背景,烘托出桑的粗犷的形象。第二次着重写吉普车的颠簸,突出守林人环境和生活的艰苦,衬托出桑性格的坚毅。第三次写桑在听到偷猎者的枪声后,桑把吉普车开得飞快,写出了桑强烈的责任心。(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3.①从小说的内容方面看,小说主要是通过描写护猎员桑的日常工作来展现桑的形象 ,揭示护猎员的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歌颂像桑一样的普通人的伟大精神,因而没有必要去写打猎的情节。②从小说的主题看,作者赞扬了桑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的愉悦与和谐,作者更希望保护区内人与自然也能够达到和谐共存。如果写打猎的情节,会损害这一主题。③从桑这一人物形象看,桑是一个护猎员,他的主要职责是看管林地,打击偷猎者,桑又是一个心地善良、忠于职守的护林人,如果写他打猎的情节,反而有损他的形象。④从小说的情节构成看,整篇小说情节平和轻松,虽然名为“打猎”,却丝毫没有打猎的紧张感,如果写打猎的情节,会破坏这一整体风格。⑤从表达效果看,标题为“打猎”,却没有写到打猎的情节,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点1分,五点全对6分) 基础回归 2017年高考对小说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选文、考查点、能力要求、等都保持相对稳定。选文情理兼容,散文、小说并重。近三年命题大都以中外现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为素材,有短篇文章,也有长篇节选。考查重点突出,形式灵活。试题侧重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个性化阅读以及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特别注重对作品形象、内涵的把握和结构的分析。①命题思想上,紧扣考纲,尊重全国卷命题习惯;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②选材上考查小说由过去中外小说轮考逐渐过渡到重点考查中国小说。选材上以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小说为主。作品主要反映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和精神追求。③ 考查侧重于对人物性格、形象、描写的分析综合,对情节安排、语句意蕴的鉴赏,对文本的题目、结构安排的作用及创意构思、艺术手法的特点的探究。④题目设置上有微调,一道4选1的分析概括类客观选择题,两道问答式主观题(结构或手法类试题、形象分析类试题和探究题);分值是14分,分别赋分为3、5、6分。 规范训练 一、【2017全国百强名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限时12分钟) 曾雪梅 任晓雯 曾雪梅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飞机。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地平线轰然颤动,团起阵阵乌云。曾雪梅觉得像是过年放鞭炮,便拍手欢呼。母亲兜头一掌道:“看啥西洋镜,东洋鬼子投炸弹呢。回头捉牢你这种不听话的小囡①,扯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 是年,曾雪梅已开始念书。读至十三岁,校舍被日本人炸坏。曾家弃了房产,逃到法租界,在寺庙院子里搭个滚地龙。曾雪梅又断续上了四年夜校后辍学,由邻居引荐,到日本人的福助洋行做工。曾雪梅定在门口,不肯进去。邻居反复诘问,她才憋红脸道:“日本人,会吃小囡吗?” 曾雪梅因为识字多,被派作车间记录员。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外加大米、菜油、黄豆各十斤。逾数月,养得颊圆颐润。工头二本松是日本人,夫人千代子,也在车间工作。一次,千代子邀了几个中国女工去她家吃饭。曾雪梅走过南京路时,浑身觳觫.谎称不舒服,让同事们先行,自己坐到街沿上,掏出用来送礼的苹果,边啃边想心事。食罢,核子一扔,返身往回走。 旬余,机修工钟阿宝问:“你觉得中国人好,还是日本人好?”曾雪梅睃一眼围观的同事,道:“我才不上你的老当。” 曾雪梅回得家来,说与母亲。母亲道:“当然中国人好,有啥不敢讲的。”曾雪梅道:“我也不晓得。听说中国工头都打人的。日本大班来视察时,还给每人发十块洋钿奖金。”母亲嘴唇一抖道:“小恩小惠的,就把你收买了。若不是鬼子杀人放火,我们家就不会穷,你就会一直念书。”曾雪梅默然一晌,问:“那为啥让我去日本工厂做事?”“嘁,赚鬼子的钞票,也是爱国啊。” 到月头,发了工资,曾雪梅背回大米和黄豆。母亲借了一座台秤过磅,忽道:“好像少脱了。”曾雪梅听得口齿有异,抬眼见她嘴巴歪斜,唇角拖下一径涎沫来。“妈,怎么了。”母亲想伸手去擦,感觉天花板一动,面孔已然贴倒在地。 一日工间休息,千代子问曾雪梅是不是有心事。曾雪梅犹豫了一下,说:“我妈跌了跤,半边身子僵掉了。找过郎中,不见好。现在她不肯吃饭,说要早点死掉,帮我们节省钞票。”千代子取了六十块钱,让她给母亲找西医,补营养。曾雪梅推却着,收下,回去说与家人。母亲回光返照似的,嗓门铿铿响道:“ 我是个强硬的人,不讨日本人便宜。”一口气接不上,眼乌珠翻了白。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 曾雪梅把钱还给千代子,自此避开她和二本松。 一年后,曾雪梅结婚。婚后,丈夫建议曾雪梅辞工。犹豫间,日本投降,福助洋行解散。曾雪梅归得家来,专心养胎。忽一日,那位老邻居捎来二本松的信,她才晓得,厂里的日本人,都被关到了提篮桥。她瞒着丈夫,买了六包稻香村鸭肫肝,学千代子的做派,将点心盒子包起来,去提篮桥探监。 登记、盘问、等待。听到喊她名字,已是入暮时分。晃眼见一个灰发女人,穿着空阔的囚服,挪着碎步出来,深鞠一躬,泪水甩在点心盒上。是日临别,千代子送了她一包童装,都是亲手缝制的。她本来以为,自己会在中国生孩子。曾雪梅怕丈夫见怪,留了一件电机纱短褂,其余的送去了典当铺。 三个月后,曾雪梅开始做母亲。她将电机纱短褂给大儿穿,很快短小了,便收起来,转与二儿穿。怀第三胎时,解放军来了。派出所唤了她去,“日本人撤离前,把工厂机器运到吴淞口,扔进海里了。你晓不晓得这件事?”她说不晓得。又盘问几句,才放她走。 曾雪梅把在弄堂里玩耍的二儿揪回家,闭紧房门,剥了他身上的电机纱短褂,剪成一条条,混着废报纸烧掉。二儿号啕不已,被她甩了一巴掌:“日本鬼子良心忒坏,啥人稀罕他们的破烂衣裳。”二儿道:“你说千代子阿姨蛮好的。”“呸呸,什么千代子万代子,乱话三千。当心日本鬼子把你撕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二儿嘶了一声,不再说话。 (选自2017年3月第5期《读者•文苑•浮生》,有删节) 【注】①小囡:方言,小孩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母亲的语言和结尾曾雪梅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大致相似,这使得文章首尾照应,既表现了母亲对曾雪梅的深刻影响,也表现了曾雪梅在现实面前变得清醒与坚强。 B.曾雪梅的母亲睿智、刚强,能够透彻看出日本人的本质,她不断教育曾雪梅要爱国、要看清日本人的实质,不能被日本人施加的小恩惠迷惑。 C.曾雪梅的老邻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开始是这位邻居把她推荐到福助洋行,后来又捎来二本松的信,引出后文曾雪梅探监之事。 D.千代子善于伪装,用邀请女工到家里吃饭、送钱给曾雪梅让她给母亲看病、在曾雪梅探监时送给她手工缝制的童装等方法来博得中国人的认可和同情,从而掩盖日本人的侵略本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 A项,“也表现了曾雪梅在现实面前变得清醒与坚强。”“坚强”这一分析错误。C项,“线索人物”错误,这位老邻居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但不是小说的线索人物。D项,“千代子善于伪装……掩盖日本人的侵略本质”错误,千代予的这些做法是可能发自内心的,请女工吃饭是想让女工们更加努力工作、送曾雪梅童装是感谢曾雪梅来探监,恰好自己没有生孩子且也不能在中国生孩子了。这不能说就是“伪装”,但可能有些虚伪,有笼络人心的意思。另外,“侵略”一词不准确,应该是“剥削”。 【答案】B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5分) ①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2分) ②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3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使用的表现手法,二是表述的具体意思,三是在刻画人物以及表达主题上的具体作用。第一句,主要使用比喻的修辞,从小孩子的视觉写日本人对中国领土的狂轰乱炸,表现了日本人的侵略行径;第二句,主要是动作和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曾雪梅对母亲的爱,又表现了母亲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日本人的愤怒之情以及对曾雪梅的做法的恼怒等。 【答案】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本人的飞机比喻成小鸟,把飞机扔炸弹的声音比喻为口哨声;从七岁孩子的角度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领土的狂轰乱炸,写出他们的凶残。(2分) ②使用了动作和细节描写,“扑过去”表现了曾雪梅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母亲去世前的泪水滴落在枕头上表现了母亲对日本人的极度愤恨以及对曾雪梅接受日本人资助的恼怒之情。(3分) 3.曾雪梅对日本人态度的前后变化是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的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曾雪梅对待日本人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解析】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是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正确领悟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题可以从小说的具体细节人手。因为母亲的吓唬,曾雪梅小时候就对日本人有恐惧的心理,就是开始工作的时候还对母亲的话记忆犹新;到了工厂后,曾雪梅看到二本松、千代子等日本人,感觉日本人并不可怕,有时候还有亲近、效仿的意味,因为她看不到日本人真正的凶残;后来,派出所的人告诉她日本人把机器扔到吴淞口后,她才真正了解日本人,对日本人的认识才变得清醒并、充满着憎恨。 【答案】曾雪梅对待日本人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年幼时的无知懵懂。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入侵的日本轰炸机。②刚工作时的胆怯惧怕。邻居荐她进入日本厂子她不敢进,询问邻居日本人吃不吃小孩子的问题;后来,日本人千代子请女工到家中吃饭,她也不敢去千代子的家里。③工作时的好感效仿。因为二本松不打工人、日本大班视察时还发奖金以及于代子给曾雪梅钱治疗她母亲的疾病等,曾雪梅认为厂里的日本人不是坏人,心怀好感;还效仿千二代子的做派;日本人投降后还到监狱探望千代子,后来还告诉自己的儿子千代子阿姨是个好人,等。④抗战胜利后的清醒愤怒(憎恨)。听到派出所的人说日本入撤离中国时把工厂的机器运到吴淞口扔到海里后,曾雪梅彻底清醒,对日本人充满愤恨,把穿在二儿子身上的纱褂剪碎烧掉。(共 6分,每点1.5分;能准确概括出每个阶段的人物心理,用词恰当,给1分;每个心理变化能举出较为恰当的细节给0.5分。)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二、【2017全国百强名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限时12分钟) 房东 庐 隐 (1)当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时,兜夫“哎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在这所房子的对面,是峙立着无数的山峦,当晨曦窥云的时候,我们睡在床上,可以看见万道霞光,从山背后冉冉而升。跟着雾散云开,露出艳丽的阳光。再加着晨气清凉,稍带冷意的微风,吹着我们不曾掠梳的散发,真有些感觉得环境的松软。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 (2)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在他们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戴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 (3)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容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到了晚上,大家同坐在院子里讲家常,我们从楼上的栏杆望下去,老女房东便笑嘻嘻地说:“师姑!晚上如果怕热,就把门开着睡。”我说:“那怪怕的,倘若来个贼呢?……这院子又只是一片石头叠就的短墙,又没个门!”“呵哟师姑!真真的不碍事,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过贼,我们往常洗了衣服,晒在院子里,有时被风吹了掉在院子外头,也从没有人给拾走。”我听了那女房东的话,由不得称赞道:“到底是你们村庄里的人朴厚,要是在城里头,这么空落落的院子,谁敢安心睡一夜呢!” (4)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他们家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搀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 (5)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6)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师姑!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我接着说道:“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那老房东忙笑道:“师姑!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我不觉叹道:“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为什么人不羡幕?!……” (7)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可是的呢!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8)我笑道:“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为了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 (9)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刺刺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 (10)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刺刺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节选部分的第(1)段似写景为主,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既将城乡环境的特点进行了对比,也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 B.文章写到乡里人不戴手表,家里也没有钟,充分体现出乡里人有着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城里人的那种时间观念。 C.第(5)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远近结合,变换视角,动静结合,描写了优美迷人的山中美景,使人如临其境,表达了喜爱之情。 D.文章最后几段主要写到房东与“我”的对话,言语中流露出乡下人物产丰富、生活便利的自得,也看得出作者对城市拥挤的厌倦,对乡下宽敞清静的热爱。 【解析】乡里人并非不需要时间观念,只是他们对时间的掌握来自自然环境,如太阳的位置等等。 【答案】B 5.文中画线句子说到老房东比我们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主要有哪些自然的趣味呢?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居住环境,贴近自然;可联系第(1)(5)段内容分析;②生活节奏,顺应自然;可联系第(2)段内容分析;③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可联系第(4)(6)段内容分析;④人际关系,淳朴自然。可联系第(3)(6)(9)段内容分析。(每点2分,既要有概括,也要有联系文本的简要分析;答到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小说的结尾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包含着“我”的复杂情感,请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6分) 【答案】 ①对乡下生活的不舍与离开的无奈;②对热情而诚恳的老房东的喜爱;③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④暗含了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三、【2017全国百强名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限时12分钟) 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好,眼睛也不好。 剡 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 ”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风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传教里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了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儿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 ”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 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 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 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错,文中没有体现;C项“引得四邻‘侧耳’”的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另外“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错误;D项“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错误,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是写杨瑞凤因剡剧老生行当没有人能传承而彻夜难眠。 【答案】A 8. 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5分) 【答案】①剡剧老生艺术功底深厚。第2段对杨玉凤年轻时舞台上表现的集中描写、第10段与公鸡对鸣的描写,表现出杨玉凤老生唱腔声音洪亮,力量铿锵。②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买公鸡、送公鸡、主动上门教弟子等情节都表现出杨对剡剧老生行当的热爱以及急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 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答案】 ①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情节。②烘托人物形象。买公鸡、送公鸡等情节写出杨瑞风对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与公鸡对鸣写出了杨玉凤深厚的剡剧老生唱腔功底。③杨瑞凤和李敏两人对公鸡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剡剧老生行当后继无人,优秀传统艺术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主题。(每点2分)四、【2017全国百强名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4分 限时12分钟)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 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 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 上发帖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1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是懒,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懒得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解析】C项错,“我”和木匠都是因为对自我追求的一种坚守。并不是懒。 【答案】C 11.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5分)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概况题,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主要的句子“是木匠里的天才”“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答案】①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②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12.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文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6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如何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可以从社会环境、手艺的传承者、手艺的本身等方面分析。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答案】 ①手工艺者不仅要有自己的坚守,有时还要懂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②世上的手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我们必须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活着的手艺”;③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适应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每点2分) 五. (2017百强名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4分 限时12分钟)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朵丫子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 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但也是线索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B.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对他们受折磨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文化”。 【解析】A项小说中的“姑妈”不是线索人物。 【答案】A 14.小说中,那些描写体现了科利亚的“没文化”?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5分) 【解析】注意从妻子调侃他“没有带图的”,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片段,他家中添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 【答案】①从妻子调侃他“没有带图的”可知,他平时可能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图。②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片段。③他家中添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答对1点1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5分) 15.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解析】注意答出文章中的主人公对待书籍的态度,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观点。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答案】本文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启示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做有文化的人,就应该爱惜书籍,静下心来多读书。(2分)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2分)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是浮躁的,他们静不下心来读书,他们认为读书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轻视读书。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