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了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是汉代的典型成就。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 3.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是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4.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政治上: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同时三省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进步,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文化上:佛、道、儒三家思想均发展,儒家受挑战。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政治上:政局上由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分割相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上: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成为官方哲学。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艺术上有苏轼等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6.明清时期(1368~1840)----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丞相制度自明代废除,随之出现了内阁、军机处,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上: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小说,更能适于市民生活需要。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政治:①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3、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1、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革命转入低潮。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2、经济: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 1、政治: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围剿与反围剿是国共双方的主要军事斗争形式。红军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长征,到达抗日前线。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经济: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改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3、思想文化: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在思想战线展开激烈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 1、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2、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 1、政治: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的主要形式。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但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偏向了多、快,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1973年和1975年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主持下,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回升。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科技文化教育:“两弹一星”研制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双百方针受到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妨碍了科学文化的正常发展。文革期间教育战线受到造反派冲击,学生停课闹革命。高考制度被取消。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和分配方式,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实行对外开放,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应对挑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积极合作,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文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科技教育: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返回地面成功。科学家袁隆平选育了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针对教育改革,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6世纪) 一、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 (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1.古希腊文明 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希腊工商业发展起来,推动了以雅典城邦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兴起,并走向了繁荣;同时,古希腊的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梭伦改革——为民主制奠定基础(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时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措施: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③ 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打击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改革的特点:“公平”、“中庸” 影响:使雅典走上了民主化轨道 (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 措施: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影响:使雅典最终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措施:①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取消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②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4)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特征的充分体现 ①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会议: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它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陪审法庭: 最高法院兼司法、监察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5)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①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行轮番而治,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 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②采用的轮流坐庄形式导致的结果并非总是公正的,限制、窒息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才能。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作? ——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举公职人员和定期审查制度、陶片放逐法反对民主的敌人、制定辩论的章法和发言人条件 古希腊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财富与启示: ——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的诸多形式和以“个人导向”为倾向的价值观 ——健全的监督机制、突出的道德建设要求、规范的管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二、古罗马文明(公元前6世纪——5世纪)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①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②《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积极)。根本上还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消极)。是罗马法的渊源,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影响 (1)在当时——维系帝国,影响后世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重视证据等。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②主张: 关注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③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 ④地位和评价: 智者学派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树立了人的尊严。 2.苏格拉底 基本思想: ①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名言; ②强调知识的作用,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名言,知德合一。 ③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古希腊是直接民主,容易发展为多数人的暴政。) 意义: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柏拉图:关注人类社会并划分人的等级 4.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类是最高级的 5.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四、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 指欧洲的封建社会,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实行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教权、神权高于王权。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15世纪至1917年) 1. 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西欧等国出现(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欧洲封建王权强大,但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鼓励工商业发展。 政治上: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荷兰、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17世纪诞生了经典力学。 国际关系上: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2. 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上:工业革命发生,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机器生产提供了动力。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德国完成统一并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英国则进行了议会改革;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潮流。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国际关系上: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3. 电气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政治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思想文化上:电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关系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经济侵略方式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 政治上:另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到危机动荡的社会交替。 经济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方面十月革命后,苏联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另一方面,面对30年代经济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摆脱了危机,并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文化上: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学派。 2. 两级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政治上:一方面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并在70年代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上:一方面苏联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另一方面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第三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表明战后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文化上: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及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3.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1991—— ) 政治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格局不断加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经济上: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