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6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
专题 1 宇宙中的地球 【2017 全国卷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 2)吸引 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据此完成 4—5 题。 图 2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 12 时 【答案】4.A 5.B 【解析】 4.由题中芬兰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纬度高,位于北极极圈内,而且最佳测试时间是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最佳测试期即冬半年,气候寒冷,积雪结冰期长,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 5.题中测试时间是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该地纬度高达 68°以上,冬至日前后出现极夜 现象,所以会出现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故选 B 选项。冬半年北半球日出东南,但 极夜期没有日出,不会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 12 小时;由于该地 纬度高,气候寒冷,该地冷空气向南移动,位于西伯利亚西北方,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考点:区域不同时期的天气状况、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日出方位。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最佳测试期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 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回归线移动,后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一直移动到赤道以北的北半球,由 此可知该地在此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方位的变化,进而可以顺利获取正确答案。 【2017 全国卷Ⅲ】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 10~11 题。 10.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11.当天可能是 A.4 月 28 日 B.6 月 28 日 C.9 月 2 日 D.11 月 2 日 【答案】10.B 11.D 10.根据丁的描述判断,向北望去,小城上空有极光,则可知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此 时为北半球冬半年。而甲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而乙地将由秋进入冬,说明 乙位于北半球,且较丁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说明处于由夏至秋的阶段,应位于北半球, 且较乙纬度低,所以综合判断从北向南依次为丁乙丙甲,故选 B。 11.由上题判断,丁地出现极夜现象,且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结合四 个选项,4 月 28 日、6 月 28 日和 9 月 2 日太阳直射点都是位学#科&网于北半球,故选 D。 11.由上题判断,丁地出现极夜现象,且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结合选 项,4 月 28 日、6 月 28 日和 9 月 2 日太阳直射点都是位于北半球,故选 D。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规律。 【点睛】该题难度较大,关键是找到突破口,根据丁地“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小城上空的 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可以判断丁地位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该日为北半球的冬 半年,然后在以丁地的纬度为参照,依此判断其他三地的纬度位置。 【2017 天津卷】我国 A 市某中学(图 5 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 14:08 为一天中最短。 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 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 6—7 题。 6.A 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 7.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答案】6.C 7.A 【解析】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最短时,应该是当地 12:00 的时候,而此时北 京时间为 14:08,则根据地方时原理和计算方法可得:当地的经度为 120°E-(14:08-12: 00)×15°/h=88°E,由材料可知,天津市经度为 117°E,则该地位于天津市以西,排除 A、B;冬至日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日出时间越迟,根据北京 10:00 时该地日出, 根据其经度为 88°E,则可以计算出该地日出地方时为为 7:52 分,根据日出时间=12:00- 昼长的一半,则可以判断该地昼长为 8 个小时左右,而天津一年中昼长最短也应该长于 8 小时,因此该地位于天津以北,综上所述,该市位于天津的西北,故本题选 C。 7.日落时旗杆的影子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即由东北逐渐移向东南,说明日落太阳方 位由西南方向西北方移动。根据一年中太阳的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北半 球时,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春秋分时,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地的日落方 位由西南移向正西,再移向西 北,说明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北 移到赤道,再北移到北半球。结 合选项可知,惊蛰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南半球,春分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赤道,立夏时太阳直射点位 于北半球,该过程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地理位置的判断、太阳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 【点睛】本题以某中学旗杆影子的变化和我国的 24 节气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的 判断和太阳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 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 6 题,要能够利用时间、昼长的相关计算判断出该地的 经度和昼长,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该地与天津的昼长的比较结果,得出该地与天津 的南北方位;第 7 题,一是要明白题意,二是要掌握太阳日落方位的年变化规律,三是要根 据 24 节气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017 北京卷】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 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图 1 为甲城市工作日 机动车流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 1 题。 图 1 1.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A.西二区 B.西十区 C.东十区 D.东二区 【答案】1.B 【解析】城市工作时间是一般按照当地区时 8 点到 18 点,这和图中北京时间的工作时间相 差 6 小时,北京时间是北京时间 8 时上班,而甲城市是北京时间 2 时上班,比北京早 6 小时 上班,说明甲城市所处时区比北京早晚 6 小时,北京时间位于东 8 区,即往东加 6 个时区, 为西十区。 考点: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城市交通。 【点睛】解答该题关键是理解城市工作时间和城市日机动车流量变化的关系,然后根据甲城 市工作时间的北京时间与甲城市当地区时的关系,判断甲城市所处的时区。注意甲城市是北 京时间 2 时上班,说明甲城市的时区比北京(东 8 区)早 6 小时,而不是晚 6 小时。 【2017 北京卷】图 3 为某年内我国地跨 10 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 3~5 题。 图 3 3.据图可知,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 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 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 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4.该区域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5.芒种至小暑期间,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答案】3.B 4.A 5. C 3.春分(3 月 21 日)之后为一个节气清明,读图可知清明节之前 30°N 以北地区为多晴朗 天气,降水少,5 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35°N 以北地区秋高气爽,伏旱位于 35°N 以南 地区长江中游地区。 4.根据该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绝大部分属于外流区, 主要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东部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大;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 5.根据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芒种→夏至→小暑,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可知芒种至 小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夏至前后,我国普遍气温高,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小;塔里木河 蒸发量大,气温 高,高山冰雪融化量也大,不会出现断流;北京纬度高于上海,所以白昼 时间北京比上海大;此时南极出现极夜,不适合科考。 考点:二十四节气、我国降水和中国区域地理。 【点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 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 暖雪雨的指南针。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 秋、秋分、立冬、冬至 8 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5 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7 个节气;反映 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速记诗: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7 江苏地理卷】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 9 小时后抵达广州。图 2 为“航班起飞时 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 3~4 题。 3.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A.12 点 B.15 点 C.18 点 D.21 点 4.该日悉尼和广州 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朝 向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昼夜长短状 况相同 【答案】3.C4.A 【解析】 3.根据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 图,可知起飞时,赤道上 75°E 的地方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 6 时,北京时间则为 9 时, 约 9 小时后抵达广州,则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18 时。 4.读图可知,该日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上,该日悉尼和广州日 出同为东南方向,北半球广州是昼短夜长,南半球悉尼是昼长夜短;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悉 尼和广州之间,则该日正午树影朝向不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也不相同。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睛】根据图中昼夜分布规律,判断出晨昏线的位置,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 6 时,从而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 【2017 海南地理卷】 某岛国面积 700 多平方千米,由 170 多个岛屿组成,某首都是全球最 早迎接新年的城市,尽管可能遭遇飓风,但美丽的珊瑚,大片的椰林和新年第一缕阳光,仍 吸引了各地游客来此迎接新年。据此完成 12~14 题。 12.该国首都的位置可能是 A.21︒8'N,175︒12'E B. 42︒10'N,170︒22'W C.21︒8'S,175︒12'W D. 42︒10'S,170︒22'E 13.当该国首都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A.1:00 B.6:00 C.11:00 D.20:00 14.该国首都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为 A.1 月 B.2 月 C.7 月 D.8 月 【答案】12.C 13.A 14.B 【解析】 12、根据该国首都是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城市,结合选项可知该国首都的经度为 175°12′ E 或 175°22′E,A、D 符合条件,又根据该地有美丽的珊瑚、大片的椰林,可知该首都位 于热带低纬度地区,可能遭受飓风,则该国首都位于南半球,即南太平洋地区,即纬度为 21°8′S,即选 C。 13、当该国首都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时,即日出时,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距较小,日出的 区时约为 6 时,该国为 12 区,即北京时间(东 8 区)的时间为 2 时,结合四个选项最接近 的是 A。 14.根据上题结论,该国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由 170 多个岛屿组成,受海洋影响大,所 以该国首都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为与海洋最高月份一致为 2 月份。 考点:经纬度和区时计算、气温判断。 【点睛】本题以某岛国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 是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区域地理知识.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区时的计算 公式是:未知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注意,东加西减,并且相邻时区相差 1 小时。 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其中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夏至到秋 分,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从秋分到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其中秋分到冬至,太阳 直射点往南移动,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 专题 2 地球上的大气 【2017 全国卷 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 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 3 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 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9—11 题。 图 3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11.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9.B 10.C 11.D 【解析】 9.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 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 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昼夜温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所以选②。 10.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 温度日 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曲 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 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11.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 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 16 时左右,而当地时 间应为 14 时左右,且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 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考点:影响气温日变化和日较差大小的因素;经度与地方时。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经度的确定,地方时的计算,一天中气温最高一般位于午后 2 点左右,当地地方时 14 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京时间为 16 点左右,可知该地与北京的 经度差 30°,即该地大致位于东经 90°,由此可以大致确定该地的地理位置。 【2017 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 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 6—8 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 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 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6.D 7.A 8.B 【解析】 6、首先是对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的理解,刀耕火种,先放火烧荒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在没有 植被的土地上播种,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的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积 物上种植。 7、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源地,而其上游源地东非高原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 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8.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 11 月到第二年 5 月,即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 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的条件。故选 B。 考点:气候,农作物生长状况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植物是从周边区域引入的,其生长期与尼 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该地周边的气候区有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等,而尼罗 河泛滥区耕种期为冬季,由此即可排除热带草原区,得出正确答案。 【2017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 8—9 题。 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 7 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9.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 7 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答案】8.C 9.D 【解析】 8.读图分析可知,乙地高空气流是下沉,风速减小,浮尘沉积,A 项与图示相符;甲地扬 沙通过高层气流吹向乙地高空,后下沉形成浮尘,所以乙地浮尘来自高空气流,B 项与图示 相符;由上面分析可知,乙地为下沉气流,C 图示不符;甲地的扬沙主要是大风的作用,D 项与图示相符;故与图示不相符的为 C,故答案选 C。 9.根据上题结论,浮尘天气主要与下沉气流有关,读 A、B、C 三图可知,图示主要受低 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故 ABC 错误;D 图中,亚欧大陆主要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与浮尘天气的形成有关,D 正确;故选 D。 考点:等压线的判断,天气系统与天气。 【点睛】本题以浮尘天气形成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浮尘天气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的能力。第 8 题,要仔细阅读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结合图示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 合选项进行判断;第 9 题,首先要明确浮尘天气与高压天气系统有关,其次要对选项中的等 压线图进行判读、分析并加以判断。 【2017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 10 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 8 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 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0.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 8 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加快,海平面仍在上升,A 错误;地球表面增温 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B 正确;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 C 错误;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先降低后增加,D 错误。故选 B。 考点: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 对图示信息的获取、解读和应用能力。能够准确获取图示信息并加以分析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2017 北京卷】图 2 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 2 题。 图 2 2.该台风 A.夏季生成于我 国黄海海面 B.小 于 6 级风的范围 降水最强 C.气压值最低处 风速最大 D.西北 侧的风向为偏北 风 【答案】2.D 【解析】影响我国 的台风主要形成 在热带、副热带海区,台风是热带气旋形成的,台风中心为低压,北半球的台风西北侧的风 向为偏北风,台风中心为台风眼气压值最低,该处为下沉气流、无风;黄海纬度较高,位于 温带海区,台风生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台风中心附近狂风暴雨,读图可知 8-12 级风的 范围降水最强。 考点:台风、天气系统。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对台风的理解,台风是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热带气旋,其中心 附近风速在 12 级以上称为台风。 【2017 北京卷】41.(24 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第(1)题。 (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 1 月和 7 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 因。(10 分) 图 17 【答案】(1)热带草原 带。1 月植物繁茂,为热 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 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 低,气温高、降水多。7 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 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 响,纬度位置低,气温 高、降水少。 【解析】据图可知:该 国大部分地区地处 10° S-15°S 之间的区域,结 合 降 水 柱 状 图 不 难 判 断,该地气候类型主要 为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每年 1 月份,由于气压带和 风带的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这里,因此气体盛行上升运动,降水多,因此到处稀树高草, 呈现一派草木葱绿的景象,斑马、长颈鹿等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7 月,信风带控制这里, 受信风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响海洋,降水少,形成干季,到处草莓枯萎,呈现一派萧瑟的景 象。 考点:自然带类型和成因。 【点睛】自然带的类型和气候类型对应,自然带的类型可以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根据经纬网 和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南半球,属于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2017 江苏地理卷】2017 年 5 月 5—6 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图 4 为“5 月 6 日 0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 7~8 题。 7.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来源:学科网 ZXXK] A.甲 B.乙 C.丙 D.丁 8.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A.晴, B.阴,西北风 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 【答案】7.A 8.C 【解析】 7.立夏之后罕降暴雪,说明受到冷锋影响,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 气旋中心附近,形成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甲地位于冷锋锋后,所以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甲 地;乙地位于冷锋的锋前;丁地为暖锋锋后天晴晴朗,丙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晴晴朗。 8.读图可知,我国南方戊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5 月 6 日我国南方夏季风逐步增强, 即该地吹东南风;根据图中戊地位于高压中心的西侧,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知形 成东南方向的风。 考点:天气和天气系统。 【点睛】锋面类型的判读步骤: ①找槽线:图中 PM、PN 为两条槽线; ②定半球:图中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即是北半球; ③定冷暖气流:判断出是北半球后,则从偏北方吹来的是冷气流(冷气团),从偏南方吹来 的是暖气流(暖气团); ④结合旋转方向判出锋面类型:从图中可知 A 是冷气团主动向南运动,即 PM 为冷锋,则 PN 为暖锋。 【2017 江苏地理卷】中央气象台 2017 年 5 月 5 日 6 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图 10 为运用 3S 技术生成的“5 月 5 日 8 时至 6 日 8 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 19~20 题。 19.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A.甲 B.乙 C.丙 D.丁 20.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B.增加 PM10 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答案】19.AC 20.BD 【解析】 19.读图可知本次沙尘暴主要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交界地区,沙源来自于西北方向的蒙古 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即选 AC。 20.扬尘、沙尘暴天气,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能见度降低,增加 PM10 含量,加重大气污 染,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考点:沙尘暴和气象灾害。 【2017 海南地理卷】 21. (10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图 7 示意惠灵 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专题 3 地球上的水 【2017 全国卷 I】 图 2 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 为 210 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 2 000 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 6—8 题。 图 2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 2 000 毫米 B.约为 2 000 毫米 C.约为 210 毫米 D.远小于 210 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6.C 7.A 8.B 【解析】 6.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 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 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 210 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7.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 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 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 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 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 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8.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 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 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故正 确选项为 B。 考点:影响蒸发的因素农作物种植对环境的影响 【点睛】由于气温高,理论上可蒸发量很大,但实际上,受到下界面影响,如岩性硬,地表 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实际蒸发量可能远远小于理论上的可蒸发量。从该流域看,盐湖面积 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多年实际蒸发量与该流域降水量相差不大。 【2017 全国卷Ⅲ】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 3 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 某年 8 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 7~9 题。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7.D 8.C 9.A 【解析】 7.结合图例可以判断,8 月份,在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故选 D。 8.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 8 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密度逐渐增大,由于 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流水携带的泥沙到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的营养 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故选 C.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减少,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能 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因 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 A。 考点:海域浮游植物分布规律和成因。 【点睛】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浮游植物密度图例信息,判断出海域浮游 植物密度水平分布规律。 【2017 江苏地理卷】 A.[海洋地理]2017 年 4 月 20 日,一座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 部小镇费里兰,小镇突然成了拥挤的旅游景点。图 19 为“搁浅冰山照片”,图 20 为“北大西 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1)每年春季纽芬兰岛附近会出现大量冰山,这些冰山源自_______,其对附近海水性质可 能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3 分) (2)冰山分布范围与大洋表层水温状况有关。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水温分布特点有_______, 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5 分) (3)此外,冰山出现的时间、数量还受气温变化影响。随全球气温转暖,北大西洋中冰山 出现的变化趋势有_______。(2 分) 【答案】 (1)极地地区(格陵兰岛冰川;北冰洋冰川)水温降低;盐度降低 (2)同纬度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西部温差大,东部温差小洋流(西部寒流, 东部暖流);纬度 (3)时间提前;数量增多 【解析】 (1)纽芬兰岛附近受来自高纬度的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带来大量的冰山,所以这些冰山 来自极低地区,冰山融化导致附近海水水温降低,盐度降低。 (2)北大西洋中高纬的西侧拉布拉多寒流影响,水温低,东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 高,同纬度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根据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分布 密集程度,可知西部密集温差大,东部温差小。洋流和纬度是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水温分布 的主要影响因素。 (3)随着全球气温转暖,春季气温升高快,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时间提前,数量增多。 考点:海水性质、海水温度分布特点和全球变暖对冰山的影响。 【点睛】冰山是一块大若山川的冰,脱离了冰川或冰架,在海洋里自由漂流。冰的密度约为 917 千克/立方米,而海水的密度约 1025 千克/立方米,依照阿基米德定律我们可以知道,自 由漂浮的冰山约有 90%体积沉在海水表面下。冰山非常结实,加之极地的低温环境下金属 的强度降低,金属板很容易被冰山损坏,因此冰山为极地海洋运输中的极端危险因素。 专题 4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7 全国卷 I】 图 2 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 为 210 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 2 000 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 6—8 题。 图 2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 2 000 毫米 B.约为 2 000 毫米 C.约为 210 毫米 D.远小于 210 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6.C 7.A 8.B 【解析】 6.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 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 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 210 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7.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 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 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 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 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 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8.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 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 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故正 确选项为 B。 考点:影响蒸发的因素农作物种植对环境的影响 【点睛】由于气温高,理论上可蒸发量很大,但实际上,受到下界面影响,如岩性硬,地表 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实际蒸发量可能远远小于理论上的可蒸发量。从该 流域看,盐湖面 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多年实际蒸发量与该流域降水量相差不大。 【2017 全国卷Ⅱ】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 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 3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 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9—11 题。 图 3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 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 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解析】 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 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 1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 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 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11.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 积物均以 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 B。 考点: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少考生重图轻文字,只是千方百计想 从图上获取信息,忽视了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有“图 3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 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一段话,从中明显可以看出,大多数洪积扇的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土层薄,耕种条件差。 【2017 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3 题。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 A、C;图示岩层 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 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 B 正确、D 错误。故选 B。 考点:三大岩石的分类和特征,地质构造与地貌。 【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三大岩石的判断、地质构造与地 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该题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 照其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 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 【2017 江苏地理卷】 图 3 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 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 是 A.1 B.2 C.3 D.4 【答案】5.B6.B 【解析】 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 后才形成甲沉积岩。 6.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 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 的次数是 2。 考点: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 【点睛】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 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 地表);(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 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 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专题 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7 全国卷 I】 图 1 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 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 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 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 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 1—3 题。 图 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解析】 1.由题中 3 月 25 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 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特的植 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 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 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 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 类型相同,排除 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 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 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 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 的栽种范围。 考点: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影响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 【点睛】第 2 题,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 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2017 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 3 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 某年 8 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 7~9 题。 图 3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 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7.D 8.C 9.A 【解析】 7.结合图例可以判断,8 月份,在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则说明 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 D。 8.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 8 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密度逐渐增大,由于 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流水携带的泥沙到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的营养 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故选 C.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减少,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能 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因 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 A。 考点:海域浮游植物分布规律和成因。 【点睛】该题考查 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浮游植物密度图例信息,判断出海域浮 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规律。 【2017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 11 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 0℃或 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 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 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 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 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 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 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D 【解析】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活动层的厚度增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排除 A、C;全球 变暖,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春耕播种时间提前,B 错误;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 变差,D 正确。故选 D。 考点:全球变暖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全球变暖对冻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该题主要根据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从而对冻土、植被、河流、农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即 可。 【2017 北京卷】图 5 表示喜马拉雅山 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 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 8 题。 图 5 8.该山地 A.海拔 3000 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8.C 【解析】读图可知海拔 3000 米气温大于 0°,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是青藏高原,海拔 4000 米左右,而这四个站点海拔低于 4000 米,所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喜马拉雅山位 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考点: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板块运动。 【点睛】解答该题关键是获取图中信息,根据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可以判断 出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减,另外还需要掌握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在青藏高原上,北坡海 拔起点高,从而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2017 全国卷 I】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 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 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 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 2000—2600 米) 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 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 6)。 图 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 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 特征。(6 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 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 说明判断依据。(6 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 分) (4)说明从 2300 米至 2600 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 分)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 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 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 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 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 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 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可知,阳坡 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 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 2000-2300 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 2300 米 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 2300 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 米以 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 2300 米左右,低于 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 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 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 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 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 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考点:自然带、植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区位因素 【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 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 说明其受到干扰。 【2017 江苏地理卷】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 2017 年是加拿大建国 150 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 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图 14 为“加拿大 50°N 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2017 年 3 月,中国某旅游团从 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 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 次过渡为_______。这种景观带的变 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分异规 律。(3 分)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 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 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 其 冬 季 气 温 差 异 的 主 要 原 因 。 _______(4 分)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_______。(3 分)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 _____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_______。(4 分) 【答案】 (1)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湿度(经度,从沿海到内陆) (2)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 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 风效应) (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4)温带海洋性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解析】 【解析】 (1)根据图中经度值,可以判断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是从加 拿大东部地区往西到西部内陆落基山山地地区,莱斯布里奇位于太平洋的背风坡,降水量少, 所以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这种景观带的变化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2)根据两地气候资料图,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 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频繁受到下 沉暖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量少。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随着海拔升高,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依 次是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和冰雪带。 (4)温哥华位于 50°N 太平洋沿岸地区、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 风,沿岸受到暖流增湿作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所以降水量大。 考点:自然带分异规律、气候类型的成因。 【点睛】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图示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成因 典型地区 水 平 地 域 分 异 由赤道 到两极 的地域 分异 东西方向 (平行于 纬线)[ 南 北 方 向 ( 垂 直 于 纬线) 太 阳 辐 射 随 纬 度 变 化,导致热量由赤道 向两极递减,即以热 量为基础,水分条件 也有重要影响 低纬和高 纬地区 从沿海 向内陆 的地域 分异 南北方向 (平行于 海岸线) 东 西 方 向 ( 垂 直 于 海岸线) 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 度不同,从沿海向内 陆 干 湿 状 况 差 异 很 大,即主要受水分条 件影响 中纬度大 陆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水平方向 (平行于 等高线) 垂 直 方 向 ( 垂 直 于 等高线) 水分条件、热量状况 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纬度低、 海拔较高 的山地 专题 6 人口 【2017 江苏地理卷】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 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 460 亿个。图 1 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 1~2 题。 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A.京→冀 B.闽→川 C.桂→黔 D.粤→湘 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 相似性 【答案】1.D2.C 【解析】 1.根据图中提示,箭头方向表示红包流向,粗细表示红 包流量大小,广东流向湖南的箭头最大,所以省际间红 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粤一湘。 2.从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可知,前四位的都是发生在相邻省份,相邻省份 人口流量大,红包单向流量量也大,所以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空间邻近 性,与要素、环境和条件等因素没有多大关系。 考点:人口流动和红包流向的关系。 【点睛】该题关键是明白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与人口流动量是呈正相关关系。 【2017 江苏地理卷】图 7 为“某 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 65 岁及其以 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 图回答 13~14 题。 13.城乡 65 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 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 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 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14.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答案】13.A14.B 【解析】13.读图可知,城镇 65 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 最高,说明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14.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由于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老人多留守农村,则可知人 口迁移是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 考点:人口问题和人口流动。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 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 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 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 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专题 7 城市 【2017 全国卷 I】 图 1 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 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 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 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 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 1—3 题。 图 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解析】 1.由题中 3 月 25 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 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特的植 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 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 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 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 类型相同,排除 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 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 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 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 的栽种范围。 考点: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影响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 【点睛】第 2 题,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 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2017 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 2 示意该地铁线 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 4~6 题。 图 2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 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答案】4.B 5.A 6.C 【解析】 4.地铁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输 送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数量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 越高,故选 B 项。 5.读图分析可知,甲乙丙站点都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 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位于内环线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 此甲乙丙适合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故答案选 A。 6.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的,不是沿河流 呈条带状延展、也不是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河流东西两侧都 有几个相邻的一级站点集中区,可知所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 周扩展。 考点:城市服务等级、城市空间形态。 【点睛】中心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 技、文化的密集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 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 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2017 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 1—2 题。 1.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 1 中受“三盘暮 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A.a B.b C.c D.d 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 2 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答案】1.C 2.A 【解析】 【解析】 1.据图片可知:盘山的上盘以松取胜,中盘以石取胜,下盘以水取胜。在黄昏暮霭、烟雾 朦胧之时皆被云气笼罩,身处山中可见“似晴非晴、不雨是雨”之象。此时“山中云气郁勃 弥漫,浩浩如雪海峰峦,水汽较多,容易形成降水,雨水下泄,在下盘地区汇聚成河,形成 下盘飞瀑景观,因此下盘的飞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大,故本题选 C。 2.读图分析可知,天津凡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近些年来,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不断稳步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集 中连片,范围不断扩大,距离原来河流也越来越远,因此再称之为“沽”已经名不符实,导 致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难以寻觅,故本题选 A。 考点:自然景观的形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天津的旅游景观和村落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景观的形成和自然要素的 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需要利用地 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进行分析,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 1 题,在理解“三盘暮雨”景观形成的基础之上获取有效信息, 明确飞瀑景观主要是流水流经落差较大的区域而成,受区域降水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下盘飞 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大;第 2 题,要结合图示信息获取称“沽”的村落的分布特点,进 而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分析称“沽”的村落消失的原因。 【2017 江苏地理卷】图 11 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 21~22 题。 21.该城市 0—6km 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04 年增多 B.1985~2004 年减少 C.2004~2013 年增多 D.2004~2013 年减少 22.2004 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21.AD 22.BC 【解析】 21.读图可知,该城市 0—6km 的中心城区 企业数量,1985~2004 年增多,2004~2013 年又减少。 22.2004 年之后,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 减少,大量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已 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郊区化阶段。 考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2017 江苏地理卷】 B.[城乡规划]图 21 为“我国某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回答下 列问题。(10 分) (1)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 团式发展,其优点有_______。(3 分) (2)为发展工业,该城镇将工业用地集中 布局在西南方,考虑的自然条件主要有 _______。W 处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的理 由有_______。(5 分) (3)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形成有 机整体,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 (2 分) 【答案】 (1)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发展空 间大;有利于居住环境改善 (2)地形平坦;城镇盛行风下风向;城镇河流下游靠近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3)加强各组团联系的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任答两 点) 【解析】 (1)城镇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城镇发展空间增大,组团之间距离较远,各 个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亲近自然,有利于城镇居住环境改善。 (2)读图可知,该城镇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将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城镇西南方,处于城镇 盛行风下风向,位于城市河流下游方向,减少对城市大气和水污染,地形平坦,有利于工业 布局。W 处靠近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减少运输成本,所以适宜规划为工业 仓储用地。 (3)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需要加强各组团联系,主要通过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 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各组团之间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考点:城市发展规划及其变化。 【点睛】组团式城市是指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分隔为几块。进行城市规 划时,结合地形,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每块都布置有居住区和生 活服务设施,每块称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有便捷的联系。如合肥市由三 个组团构成,绿带楔入城市中心;宜宾市由五个组团组成。若组团之间的间隔适当,城市即 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获得较高的效率。大部分组团式城市都是中心城区在初期发展 时吞并周边县市形成的。 专题 8 农业 【2017 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 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 6—8 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 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 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6.D 7.A 8.B 【解析】 6、首先是对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的理解,刀耕火种,先放火烧荒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在没有 植被的土地上播种,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的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积 物上种植。 7、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源地,而其上游源地东非高原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 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8.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 11 月到第二年 5 月,即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 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的条件。故选 B。 考点:气候,农作物生长状况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植物是从周边区域引入的,其生长期与尼 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该地周边的气候区有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等,而尼罗 河泛滥区耕种期为冬季,由此即可排除热带草原区,得出正确答案。 【2017 北京卷】图 6 为 107 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 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第 9~11 题。 图 6 9.该段国道能够 ①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 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 ③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 ④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图示区域内, A.地形复杂多样,风能资源丰富 B.以水田农业为主, 水稻播种面积大 C.国道以西公路建设难度小,路网密度大 D.南部水 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 11.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该做法可以 ①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②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 ③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④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9.A 10.D 11.D 【解析】 9.107 国道沿线地区交通便利,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陇海铁路 线与 107 国道线垂直,对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没有影响;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受铁路、高铁、 河流和地形等多方面的影响,单一国道线不会造成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10.图示区域位于河北、河南和湖北省,属于我国中部地区,风能资源不丰富;南部的湖北 省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北部河北、河南省以旱地农业为主,小麦播种面积大; 国道以西地形起伏较大,公路建设难度大,路网密度小;南部湖北 省水资源丰富,可跨流 域向北部调水。 11.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有利于减少对地 下水的利用,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有利于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农作物抗旱能力与农作物 本身的习性有关,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不会提高农作物抗旱 能力,也不会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 考点:交通线和农业。 【点睛】该题要求根据图中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图中区域跨越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 南方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以旱地农业为主。 【2017 江苏地理卷】 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 消费者喜爱。图 8 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15~16 题。 15.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A.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 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16.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D16.A 【解析】 15.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说明淅川柑橘生长期内热量条件好,临近水库, 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16.①位于水库附近,海拔低,水热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②、③、④海拔较 高,气温偏低,不适宜亚热带水果柑橘种植。 考点:等高线的判读和农业区位条件。 【点睛】柑橘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低温。柑橘果树生长发育、 开花结果与温度、日照、水分(湿度)、土壤以及风、海拔、地形和坡向等环境条件紧密相 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 【2017 全国卷 I】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 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 1999 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 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 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 1000 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 时工超过 1000 人,预计 2020 年种植面积达 3000 公顷,年产剑麻纤维 1 万吨。该公司还帮 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 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 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 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 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 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 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 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 加工的原因。(4 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 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 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 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的矛盾,要结合题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 用途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较 小,产量较低;另外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剑麻的质量较差;而我国经 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利用领域较广,需求量大,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2)本题主要考查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要结合图示信息从区域交通、土地、劳动力等方 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基洛萨是距离首都有一段距离的小镇,该区域劳动力充足且廉 价;适合种植剑麻的土地面积广大且价格较低;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 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3)本题主要考查剑麻要及时加工的原因。主要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 剑麻生长在热带,温度高,降水多;刚割下来的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如果不及时加工, 则非常容易腐烂,从而会破坏纤维的质量,进而影响品质。 (4)本题主要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 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 1000 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 居民的经济收入;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考点:农作物生产与用途农产品及时加工的原因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分析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大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从产 量不足,需求量大分别组织答案。国内产量不足,从国内种植面积,产量及其质量方面分析, 需求量大,就从国内船舶及汽车制造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专题 9 工业 【2017 全国卷 I】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 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 1930 年,海德堡已成立了 6 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 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 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 4—5 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设备成本 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大 B.价格低 C.款式新 D.质量优 【答案】4.A 5.D 【解析】 4.造纸、油墨、制版企业与印刷机公司生产不同类型工业产品。因德国海德堡为全球著名印 刷机生产基地,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等相关产业在先后海德堡集聚,可以吸引购买印刷机 设备的客户就近了解并购买纸、油墨和制版企业的产品,减少这些企业营销成本。材料里提 到海德堡人力成本高,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布局在海德堡,它们的原料和设备成本材料中 没有体现,不会降低它们的原料和设备成本,故选 A。 5.材料中提到海德堡印刷机技术要不断革新,可知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 优势,主要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水平,使得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品质优良,表现在功能多、耐用 性高等方面,即印刷机的质量优。款式新,不等于质量好。质量优才可以满足挑剔的国内客 户,也能在人力成本高的竞争下处于优势,故 D 项正确。 考点:影响企业发展及影响企业集聚的区位因素。 【点睛】第 5 题需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材料中信息“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 使得其产品在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而 C 选项是一个干扰项,“款式新”只代表产 品的外观新颖,不能代表产品内在的质量优,故排除。 【2017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 4—5 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图 4 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 1987 —2010 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 2010 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4.据图 4 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 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 短缺 5.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答案】4.A5.B 【解析】 4.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读 图分析可知,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但年平均工资却较高,说明应该是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调整的结果;A 正确;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服装产品出口,这是其产业份额增长快的原因, 福建原有的工业基础并不雄厚,B 错误;苏浙为经济发达地区,其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是由于 这里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新工艺、新技术的提高,C 错误;新疆是我国的棉花重要产地, 因此其产业份额历年较低不可能是原料短缺所致,D 错误。故本题选 A。 5.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 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而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沿海地 区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 转移。故选 B。 考点: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 【点睛】本题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 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 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 4 题,要结合图示信息和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第 5 题,要 明确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 和地价的上涨是工业转移的原因。 【2017 全国卷Ⅱ】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 1998 年山西省有 1800 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 这些小焦化企业,至 2014 年已形成 4 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 14 个 500 万吨级焦化园区,极 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 6 示意 1994 年和 2014 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图 6 (1)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 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 在条件。(8 分) (2)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 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 重的原因。(6 分) (3)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 分)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 采取的措施。(6 分) 【答案】 (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 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 方政府有积极性。 (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 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 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 (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 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 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解析】 (1)分析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的原因,可以从该企业所需生产技术水平低,煤矿资源丰 富,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低,公路交通较畅通,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等等方面分析即可。同 时利于增加当地就业和地方经济收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2)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以从,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冶炼技术水平 低、设备落后、排放废弃物多等方面分析。 (3)分析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可以从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及带来的扬尘污染,以及 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等方面分析回答。 (4)分析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的措施,可以从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 用等方面考虑;为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可以从改变交通运输方式等方面考虑。 考点:工业企业的分布及形成原因,工业企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 【点睛】解答此类题需要抓住关键词,尤其是要关注限制性条件,如第(3)题,问的是焦 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而不少考生因没有看清限制词“运输过程”,而错答;再如 第(4)题,设问中明显问的是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而不 少考生回答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的措施,漏掉运输过程中减少污染的措施,从而失分。 专题 10 交通 【2017 全国卷Ⅱ】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白令海峡(图 7)宽 35—86 千米,平均水深 42 米,最大水深 52 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 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 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 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图 7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 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 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 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 分)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 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 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10 分) 【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 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 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 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析】 (1)人们徒步难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候寒冷、暴雪、强风等方面 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提示,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夏季气温较高,方 便通过。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影响因素。据图可知,该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 质构造复杂;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东西跨度大,施工难度大;该地人口稀 疏、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材料缺乏,需远距离运输;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 自然条件恶劣,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 考点:区域自然特点及影响跨海大桥修建的因素 【点睛】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不相连,只有 寒冷时结冰,才能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误判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要 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印象出发。材料中提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 连,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夏季该地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 【2017 江苏地理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图 6 为“1986~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 11~12 题。 1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 开始于 A.2000 年 B.2005 年 C.2007 年 D.2011 年 1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 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答案】11.D12.B 【解析】 11. “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乡城市市民所接受,是指提倡骑自行车和乘公共交通出 行,减少石化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读图可知,自行车出行方式从 1986 到 2011 年是逐步 下降,2011 后开始回升,公共交通也是在 2011 年后明显上升,小汽车出行比例则在 2011 年后快速下降,所以可知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2011 年。 12. 市民出行方式变化,骑自行车比重上升,减少汽车和公共交通比例,有利于改善城市交 通拥堵状况,但不会扩大城市地域范围,也没有改变城市服务功能,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没 有产生影响。 考点:城市交通运输方式。 【点睛】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既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 又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多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 保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出行等,只要是能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就是绿色出 行、低碳出行。 【2017 江苏地理卷】 图 9 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17~18 题。 17.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 B. 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 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 D. 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 18.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 是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B.加速临 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D.推动产 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答案】17.D 18.C 【解析】 17.读图可知,上海港口经历了 6 次区位 迁移,从最开始位于黄浦江与支流苏州河 的交汇处,到最后洋山港的深水港,所以 选 D。 18.洋山港位于东海,是深水港,洋山港 建成增加上海港口运输能力,提升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考点: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和变化。 【点睛】洋山港区,位于浙江省嵊泗县境内。由大洋山港口区和小洋山港口区组成。可供开 发的深水岸线 4900 米,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深水港区。 【2017 天津卷】14.(15 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图 13 所示信息,说明京、津 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 原因。请回答两项。(6 分)[来源:学科 网] 2016 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 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 度较大。据图 13 所示信息说明原因。(3 分)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 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 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请回答两项。 (6 分) 【答案】 14.(15 分)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 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 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 口越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而且,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 和技术力量雄厚,利用交通建设和技术条件越有保障;而且从图示来看,津、京两市是重要 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因此该区域的交通密度较大。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 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题干中可知,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 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能够带动该 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扩大区域的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完 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旅 游资源的破坏。 考点: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分布的因素、影响交 通建设的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 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 要求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交通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需求量和建设条件来分析,同时注意对 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第(2)题,注意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审题, 该题主要是考查的是区域在交通完善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后,进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 析的前提是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不要盲目地从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作答。 专题 11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2017 全国卷Ⅱ】 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 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 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 1)。据此完成 1—3 题。 图 1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 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 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 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1.C 2.D 3.D 【解析】 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该线是我国 800mm 年降水量线,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等,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 河段与之对应,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又因为洪泽湖以东地区以平原为主,地理环境南北 变化是渐变的,在理论线的南北两侧差异并不大。 2.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 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 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故选 D。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 更加广泛。故选 D。 考点:区域的划分及界线,区域特征。 【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 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 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 的主导作用。 【2017 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 年 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 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 1 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 1~3 题。 1.图 1 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图 1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来源:学#科#网]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 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1.D 2.B 3.D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 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 D。 2.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 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 故选 B。 3.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 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 D。 考点: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特征和地方剧种。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 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 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2017 北京卷】图 4 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 6、7 题。 图 4 6.甲和土地 利 用 类 型 Ⅰ、Ⅱ分别 为 A.新,耕地、 牧草地 B. 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6.A 7.B 【解析】 6.根据图中内蒙古Ⅱ用地类型比重最大,内蒙古草场比重最大,则可知Ⅱ为牧草地,黔为贵 州的简称,贵州Ⅰ用地比重较高,仅低于林地,可知Ⅰ为耕地,甲地区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 比重大是新疆。 7. 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西部离海 洋远降水量少,内蒙古虽然地势平坦,但水资源不足,荒漠化严重,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 建设用地比例;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考点: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区域地理。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图,判断土地利 用类型Ⅰ、Ⅱ分别是耕地、牧草地,从而再判断甲是哪个省级行政区。 【2017 江苏地理卷】图 12 为“2012 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 23~24 题。 2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 市为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 威海市 24.与 N 类城市相比,M 类城市 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单位 GDP 消耗大 B.城市调控 能力好 C.单位 GDP 污染小 D.城市发展 水平低 【答案】23.CD 24.BC 【解析】 23.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越高,说明可 持续发展水平好,读图可知青岛和 威海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最高。 24. 与 N 类城市相比,M 类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说明 M 类 城市单位 GDP 污染小、单位 GDP 消耗小、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较高。 考点: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7 江苏地理卷】 图 13 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 25~26 题。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 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 速的特征有 A.东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 年,东中 西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 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 年,西部 地区与全国的人均 GDP 年均增速最接近 26.1978~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 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答案】25.BD 26.AB 【解析】 25.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在 2000-2015 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 人均 GDP 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1978~1990 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较接 近,但不是相同,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 GDP 年均增速最接近。 26.读图可知,1978~ 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年均增速差异较大, 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 2000-2015 年增速最快, 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考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2017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 4—5 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 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 市场。图 4 显示了我国省 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 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 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 平均工资。 4.据图 4 判断,下列省级 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 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 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 ——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调 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 短缺 5.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答案】4.A 5.B 【解析】4.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 业转移。读图分析可知,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但年平均工资却较高,说明应该是该地区产 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结果;A 正确;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服装产品出口,这是其产业份额增 长快的原因,福建原有的工业基础并不雄厚,B 错误;苏浙为经济发达地区,其产业份额逐 年递增是由于这里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新工艺、新技术的提高,C 错误;新疆是我国的棉 花重要产地,因此其产业份额历年较低不可能是原料短缺所致,D 错误。故本题选 A。 5.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 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而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沿海地 区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 转移。故选 B。 考点: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 【点睛】本题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 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 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 4 题,要结合图示信息和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第 5 题,要 明确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 和地价的上涨是工业转移的原因。 【2017 天津卷】14.(15 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图 13 所示信息,说 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 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 答两项。(6 分) 2016 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 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 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 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图 13 所示信息说明原因。(3 分)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 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 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 有何促进作用?请回答两项。 (6 分) 【答案】 14.(15 分)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 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 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 口越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而且,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 和技术力量雄厚,利用交通建设和技术条件越有保障;而且从图示来看,津、京两市是重要 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因此该区域的交通密度较大。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 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题干中可知,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 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能够带动该 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扩大区域的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完 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旅 游资源的破坏。 考点: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分布的因素、影响交 通建设的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 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 要求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交通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需求量和建设条件来分析,同时注意对 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第(2)题,注意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审题, 该题主要是考查的是区域在交通完善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后,进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 析的前提是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不要盲目地从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作答。 【2017 江苏地理卷】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 15 为“2012 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 16 为“2005~2013 年江苏省人 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6 分) (2)据图 16,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______(4 分)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 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______(3 分)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高缺粮省市的分布区域主要为长江以南沿海和京津地区,长江 以南沿海和京津地区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人均耕地少,进行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所以成为我国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 主要措施是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根据图 16 可知,苏州、无锡和常州市位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人口增 长快,耕地面积少,粮食增产慢;徐州、盐城等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江苏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需求、技术、生态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分析。 考点: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 【点睛】解答该题主要是理解人口变化和粮食增产之间关系,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不 断提高,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增产速度慢。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主要经验有: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 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 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2017 江苏地理卷】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材料一 2017 年 4 月 1 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 100 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 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图 17 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图 18 为“我国 1980 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 年国家首 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 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 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_______(4 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 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 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 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 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 _______。(4 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______(4 分)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 (1 分)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解析】 (1)根据材料三可知,1980 年,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 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与深圳特区相比,位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滨江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 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腹地大。 (3)读图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雄安新区基础设施条件好,快速交通 的发展好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善了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因地制宜的重要思想。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点睛】雄安新区位于中国河北省,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 容城、安新等 3 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2017 年 4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 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 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 100 平 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 200 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 2000 平方千米。雄安新区定 位二类大城市。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 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 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专题 12 以世界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17 全国卷 I】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 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 1999 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 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 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 1000 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 时工超过 1000 人,预计 2020 年种植面积达 3000 公顷,年产剑麻纤维 1 万吨。该公司还帮 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 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 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 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 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 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 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 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 加工的原因。(4 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 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 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 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 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的矛盾,要结合提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 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较小,产 量较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利用领域较大,需求量大,因袭供需矛盾突出。 (2)本题主要考查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要结合图示信息从区域交通、土地、劳动力等方 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基洛萨是距离首都有一段距离的小镇,该区域劳动力充足且廉 价;适合种植剑麻的土地面积广大且价格较低;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 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本题主要考查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要结合图示信息从区域交通、水源等方面进行分 析。读图分析可知,基洛萨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 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3)本题主要考查剑麻要及时加工的原因。主要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剑麻生长在热带,温度高,降水多;刚割下来的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如果 不及时加工,则非常容易腐烂,从而会破坏纤维的质量,进而影响品质。 (4)本题主要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 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 1000 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 居民的经济收入;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考点:农作物生产与用途农产品及时加工的原因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分析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大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从产 量不足,需求量大分别组织答案。国内产量不足,从国内种植面积,产量及其质量方面分析, 需求量大,就从国内船舶及汽车制造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2017 全国卷Ⅱ】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白令海峡(图 7)宽 35—86 千米,平均水深 42 米,最大水深 52 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 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 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 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图 7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 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 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 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 分)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 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 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10 分) 【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 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 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 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析】 (1)人们徒步难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温寒冷、白昼短、多暴雪大 风恶劣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提示,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夏季气温较高,方 便通过。 (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因素。主要从地质条件、建设难度和建设周期方 面来进行分析。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 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学科*网建设难 度大,成本较高;该地洋流的流向以及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作用都要进行考虑,海峡两侧 为山地,地形崎岖,因此建设难度大,施工期短,建设周期长,人工费用高,建设成本高。 考点:区域自然特点及影响跨海大桥修建的因素 【点睛】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不相连,只有 寒冷时结冰,才能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误判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要 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印象出发。材料中提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 连,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夏季该地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 【2017 全国卷Ⅲ】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 6a) 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 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 年引入 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 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 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 图 6b 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a b 图 6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 分) (2)分析 20 世纪 70~80 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 件。(6 分)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 分)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 分) 【答案】(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 8℃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 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 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 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 场。 (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 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 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解析】 (1)解题此题需要从看清限制性要求条件,从气候角度分析,也就是从气温、光照、降水 等方面分析。根据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图,可知甲地最冷月气温为 8℃左右, 冬季气温温和, 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夏季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 少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20 世纪 70-80 年代甲地日光温室快速普及,甲地相对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纬度低, 热量条件好,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 温,生产成本低,相对发达国家,甲地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所以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在西班 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优势明显。 (3)结合材料“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 展阶段”可提取出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包括新品种、新 技术的推广;设施、设备的及时更新和维护,保证生产的稳定;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 业,可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4)这是个开放性设问。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赞同,可以从扩大生产规模可利用原有 的优势条件、增加就业等方面回答;不赞同,可以从该地水资源缺乏、海水入侵等方 面回 答。 考点:日光温室、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点睛】该题以西班牙南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农业 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文字和图形 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 【2017 天津卷】12.(21 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 37%。 (1)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4 分) 宁波—舟山港是义乌市对外贸易的便捷出海口。 (2)从宁波—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输。为什么?请按 表格要求回答。(8 分) 冬季有利于海运的自然环境特点 对海运公司的好处 ① ② 近年来,由优质咖啡加工的白咖啡深受中国青年喜爱。这种优质咖啡适宜生长在热量充足, 光照适度,湿度大,土壤较肥沃的环境,由于易遭受虫害还需人工精心护理。 (3)怡保地区具备哪些种植优质咖啡的有利区位条件?提取图 10 中信息并说明。(9 分) 【答案】 (1)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 (2) 自然环境特点 好处 ① 盛行偏北风、洋流向西流 节约能源(节省运输时间) ② 海上台风(飓风、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少 航行更加安全 (3)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云量较多);地形 坡度和缓,土层较深厚(位于低山丘陵地区,利于排水;临近河谷,土壤肥沃);东南亚地 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义乌市为国际商贸之都,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 主要从发达的商业活动、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义乌市主要以 商业活动为主,是主要的商品集散地,第三产业发达,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社会服务设施齐全,人们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2)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和风向对航海的影响。选择冬季运输,一方面考虑风向和洋流的流 向与航行方向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考虑避开灾害性天气,保障运行安全的问题。冬季我国东 部盛行西北季风,且在季风的影响下,沿岸流自北向南,因此从宁波到南海路段,顺风顺水, 省时省力;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海水自东向西,因此对于北印度洋路段,同样顺 风顺水,省时省力;此时为冬季,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台风、飓风等灾害性天气较少,对航行 船只的安全威胁较少。 (3)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要结合材料中咖啡的生长习性和图示信息从气候、地形、 土壤、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怡保地区地处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能够满足咖啡生长所需的热量;怡保地区海拔 200—500m,为低山丘陵,具 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临近河谷,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人 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咖啡的生产成本低。 考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洋流、风向和天气对航海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点睛】本题以中国和世界部分区域为背景,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洋流、风向和天气 对航海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 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结合影 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根据义乌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第(2)题,在分析时可以对“洋 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并且能够结合航行线路所经地区的自然特 征进行分析、总结;第(3)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该题比较常规,但一定要 结合题干要求,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 【2017 北京卷】 36.(36 分)读图 14,回答下列问题。 图 14 (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 征。(8 分) (2)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 要过程。(6 分) (3)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 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 因。(10 分) 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历史悠 久,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 工业城市,拥有多家与汽车 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 构。近年来,杰尔、肖普朗,埃斯泰尔戈姆和松博特海伊等城市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公司和 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厂,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4)说明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和原因。(12 分) 【答案】(1)以平原、丘陵为主;多瑙河以东主要为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地势 总体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 (2)断层发育,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3)流经平原地区, 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4)集中分布在匈牙利西北部。汽车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汽车工业生产地域联系 紧密;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主要面向国外消费市场。 【解析】 (1)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应从地形类型和分布,以及地势起伏状况角度分析。据图可知, 匈牙利境内大半范围为匈牙利大平原,中部为山脉和巴兰尼亚丘陵,所以地形以平原、丘陵 为主;多瑙河以东为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根据多瑙河的流向,大致从西北向东 南方向流,可知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东南低。 (2)据图和图例可知,巴拉顿湖周边为断块山,所以该湖泊的形成应以内力作用角度分析, 即地壳断裂下陷雨水汇集而成的湖泊。 (3)河流的水文特征应从流速、流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应结合所 在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据图可知,甲河段流经山区,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域面 积小;流量小;且纬度高,结冰期较长。而乙河段流经平原,河流流速慢;流域面积大;支 流多,汇水量大,流量大;且纬度低,结冰期短。 (4)据图可知,匈牙利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以杰尔为中心的周边城市,位于匈牙利西北部。 据材料可知,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且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 构,工业集聚效应好,规模效益大,可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联系。同时据图可知,有汽 车工业分布的城市交通便利,有铁路、公路通过,便于运输。 考点:地形特征、湖泊形成、河流水文特征和工业布局。 【点睛】分析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需要充分利用图例信息,图中在巴拉顿湖附近的西 北侧是断块山,根据断块山的形成原理,另一侧岩层上升形成断块山,断层一侧岩层下陷形 成谷地,谷地地势低洼蓄水则形成湖泊。 【2017 江苏地理卷】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 2017 年是加拿大建国 150 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 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图 14 为“加拿大 50°N 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2017 年 3 月,中国某 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 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 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 过渡为_______。这种景观带 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______分异规律。(3 分)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 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 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 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 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_______(4 分)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_______。(3 分)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 _____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_______。(4 分) 【答案】 (1)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湿度(经度,从沿海到内陆) (2)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 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 风效应) (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4)温带海洋性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解析】 (1)根据图中经度值,可以判断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是从加 拿大东部地区往西到西部内陆落基山山地地区,莱斯布里奇位于太平洋的背风坡,降水量少, 所以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这种景观带的变化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2)根据两地气候资料图,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 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频繁受到下 沉暖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量少。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随着海拔升高,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依 次是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和冰雪带。 (4)温哥华位于 50°N 太平洋沿岸地区、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 风,沿岸受到暖流增湿作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所以降水量大。 考点:自然带分异规律、气候类型的成因。 【点睛】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图示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成因 典型地区 水 平 地 域 分 异 由赤道 到两极 的地域 分异 东西方向 (平行于 纬线) 南 北 方 向 ( 垂 直 于 纬线) 太 阳 辐 射 随 纬 度 变 化,导致热量由赤道 向两极递减,即以热 量为基础,水分条件 也有重要影响 低纬和高 纬地区[ 从沿海 向内陆 的地域 分异 南北方向 (平行于 海岸线) 东 西 方 向 ( 垂 直 于 海岸线) 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 度不同,从沿海向内 陆 干 湿 状 况 差 异 很 大,即主要受水分 条 件影响 中纬度大 陆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水平方向 (平行于 等高线) 垂 直 方 向 ( 垂 直 于 等高线) 水分条件、热量状况 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纬度低、 海拔较高 的山地 专题 13 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17 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 16℃ 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 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图 7)。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 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 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 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 点及成因。(8 分) (2)分析图示额尔齐 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 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 件。(8 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 量低的原因。(6 分) 【答案】 (1)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原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 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 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 生长缓慢。 【解析】 (1)解题此题首先需要从图中判断出该河流域的降水分布特点,北部支流多,降水多,冰 雪融水多,然后从该地所在区域,从降水来源方面分析其原因,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 体高大,能拦截水汽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增多。 (2)从材料中白斑狗鱼的生存条件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有适宜的水温,水质好, 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分析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主要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来分析,白斑狗鱼适宜生长繁殖 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繁殖速度慢,所以白斑狗鱼产量低。 考点:降水分布及成因,白斑狗鱼繁殖条件和产量低的成因。 【点睛】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源出中国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间两支源 头。喀依尔特河和库依尔特河汇合后成为额尔齐斯河,自东南向西北奔流出中国,一路上将 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等北岸支流汇入后,流入哈萨克 斯坦境内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2017 天津卷】13.(20 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 11 吉 林 省部分地区示意图 图 12 白山市主要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图 2016 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送量 (万人)0.0 0.0 0.0 0.0 15.6 42.5 72.8 110.8 135.1 156.3 156.3 156.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个月。(2 分) (2)说明图 11 中 a 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4 分) (3)据下列表格要求,提取图 12 中信息,评价白山市发展旅游业的条件。(8 分) 图中相关信息 旅游业发展条件的评价 有利 不利 (4)图 11 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 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6 分) 【答案】 (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3) 列举信息 条件评价 有 利 [ 来 源:学 * 科 * 网] 拥有 5A 级旅游景区(长白山天池等)[来 源:学科网 ZXXK][来源:Z,xx,k.Com] 旅游资源质量高(知名度高;有特色)[来 源:学+科+网 Z+X+X+K] 有朝鲜族民俗村、长白山大峡谷等 旅游资源种类多(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 景观) 部分景点位于主要交通线附近 部分景点交通的通达性好 不利 多数景点不临近铁路、高速公路(旅游 点分布较偏远) 有些景点交通的通达性较差(旅游活动耗 时较长;花费较多) 一般旅游景点多 多数旅游景点吸引力较差 城镇级别较低 接待能力较差(基础设施较差)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 旅游季节较短 (4)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航运的因素以及表现。河流在结冰期往往不能通航,因此运输量为 0。表格中的数据是吉林省境内河流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因此如果河流结冰,不 能通航,则累计数量为 0 或不变。读图分析可知,该省境内再 1 月到 4 月,每个月份累计数 量都为 0,这四个月没有旅客的发送为 0,因此可以说明河流结冰,不能通航;10 月到 11 月、11 月到 12 月 2 个月期间,旅客发送量的累积量没有变化,说明这两个月河流处于结冰 期,因此综上可知,该区域河流的结冰期一共持续了 6 个月。 (2)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的气候、植被覆盖率、地形等特征,从 水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a 河发源于吉林省 东南部的长白山,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的补给量大,流量大;季风气候 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季节变化也大;长白山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 高,河流含沙量较小;a 河上游流经长白山区,地形崎岖,落差大,水流流速较快,水能丰 富。 (3)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要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游览价值(包括旅游 资源的质量、地域组合、集群状况)、交通的通达性、距离市场的距离、旅游区的接待能力 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和“白山市主要旅游景点 的分布示意图”可知,白山市有长白山天池等 5A 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质量高;区域兼有 朝鲜族民俗村人文景观、长白山大峡谷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种类多;部分景点位于主要交 通线附近,交通的通达性好。但是也可以看出,多数景点不临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通达 性较差,导致旅游活动耗时较长、花费较多;该地知名旅游景点少、一般景点多,吸引力较 差;白山市城市等级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旅游接待能力较差;地处冬季寒冷漫长的东北地 区,旅游季节较短。 (4)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所产生的问题。矿泉水生产企业扩大规模,直接导 致矿泉水资源不断减少,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可知,矿泉水资源减少,进而会造成地 表水减少和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变化,又会影响区域的湿地、植被以及 生态环境。 考点:影响航运的因素及表现、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区域资源 过度开发产生的问题。 【点睛】本题以我国的吉林省为背景区域,以区域旅游景点的分布和水运旅客发送量相关数 据为材料,考查结冰期对航运的影响以及表现、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 评价和矿泉水资源过度开发产生的问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 明确表 格数据为累积量,结冰期河流不能通航,因此累积数据为 0 或不变时的时间段为河 流的结冰时段;第(2)题,要结合区域的气候、植被、地形等特征,从流量、水位变化、 含沙量、结冰期、水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依据区域特征,结合游览价值(包 括旅游资源的质量、地域组合、集群状况)、交通的通达性、距离市场的距离、旅游区的接 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要结合地理环境整 体性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解答。 【2017 江苏地理卷】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材料一 2017 年 4 月 1 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 100 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 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图 17 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图 18 为“我国 1980 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 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 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 最主要的区位特点。_______(4 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 年国家选择浦东设 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 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 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4 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____(4 分)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 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 (1 分)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 (2)滨 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解析】 (1)根据材料三可知,1980 年,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 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与深圳特区相比,位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滨江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 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腹地大。 (3)读图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雄安新区基础设施条件好,快速交通 的发展好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善了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 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因地制宜的重要思想。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点睛】雄安新区位于中国河北省,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 容城、安新等 3 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2017 年 4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 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 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 100 平方 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 200 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 2000 平方千米。雄安新区定位 二类大城市。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 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 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专题 15 环境保护 【2017 全国卷 I】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 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 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 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 物数量。 【解析】植物入侵足指某种植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在当地适宜的 土壤、气候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繁殖,并取代原有植物,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 入侵后,其长势难以控制,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 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怪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 量。 考点:外来物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点睛】该题考查生物入侵的危害。结合柽柳自身的特点说明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注意结 合材料,侧重说对周围物种生存造成的影响。 【2017 全国卷Ⅱ】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 (图 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 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 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 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 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 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 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解析】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 统,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噪音、净化空气。植被恢复是水土 流失治理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 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本题我们主要就是抓住以上几点进行分析的。 考点:不同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睛】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 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森林结构简单,树种单一,草本植物少,覆盖率差。 【2017 全国卷Ⅲ】43.[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 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 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 力较低。 【解析】首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较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截留的降水量多,涵养 水源的能力强。其次是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的保护,水分易散失,且土壤 蓄水能力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因而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天然的雨林湿度低。 考点:不同森林环境效益差异的成因分析。学科@网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区别天然原始林与人工林的环境效益的差异。天然原始林森林茂 密,涵养水源能力强,人工林树种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原始森林,又 称原生林,是指一个森林已经达到非常长久的年龄而没有遭到显著的干扰,从而表现出独特 的生态特征,并可能被归类为顶极群落。原生特性包括多样化的树有关的结构,提供多样化 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树结构的概念包括多层树 冠和树冠间隙,很大变化的树的高度和直径,多样的树种和纲,和多种大小的木质残体。 【2017 江苏地理卷】 D.[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 要的营养补给站,21 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图 24 为“渤海 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1)滨海湿地 的 生 态 环 境 功 能 主 要 有 _______。(2 分) ( 2 ) 2000 — 2010 年 渤 海 湾 岸 线 长 度 变 化 的 主 要 特 征 有 _______ , 其 原 因 有 _______ 。 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6 分)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_______。(2 分) 【答案】 (1)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 (2)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围海养殖;填海造地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 少;环境污染加重 (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等(任答一点) 【解析】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 (2)根据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图,可知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由于围 海养殖和填海造地,导致人工岸线增加。渤海湾人工岸线增加,导致湿地资源减少,红腹滨 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人工岸线的环境污染加重,使得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恶化。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 区。 【点睛】滨海湿地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 6 米处(习惯上常把下限定在大型海藻的生长区外缘), 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或半咸水湖沼以及海水上溯未能抵达的入海河的 河段。地形上包括河口、浅海、海滩、盐滩、潮滩、潮沟、泥炭沼泽、沙坝、沙洲、泻湖、 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湾、海堤、海岛等。滨海湿地包括滩涂湿地、浅海湿地、岛屿 湿地等。滩涂湿地包括低潮线以上到高潮线之间、向陆地延伸可达 10 千米的海岸带湿地, 包括潮上带湿地和潮间带湿地。 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 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 的水源。(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 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 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 就会减少。(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 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 储水系统。(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 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 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五)清 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 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 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 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六)保留营养物 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 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七)防止 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沿岸植被也有助于 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 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八)提供可利用的 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 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 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 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 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十 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 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 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 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 重要场所。 二、保护湿地的措施 1.加强湿地立法,完善湿地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2.加强湿地保护力度和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的协调机制; 3.增加对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来源:学科网 ZXXK] 4.重视湿地调查、监测、保护、恢复等的科技支撑工作; 5.加强对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与管理; 6.提高广大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