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总复习 考查点3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物理总复习 考查点3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练习

考查点3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考点 突破 ‎1.(2019·徐州模拟)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磁体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D.若一物体是施力物体,则该物体可以不是受力物体 ‎2.如图所示,歼20战机是中国研制出的第五代隐身重型歼击机.它以具有隐身性、高机动性以及先进的航电系统让世界震惊.关于歼20战机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2题图 A.战机受到的重力指向地心 B.战机受重力的同时,它也对地球产生引力 C.战机向前运动的推力无施力物体 D.战机匀速飞行,它不受重力作用 ‎3.下列关于弹力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就是它对水平面的压力 C.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4.(2019·南京模拟)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物体上的滑动摩擦力只能使物体减速,不可能使物体加速 B.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 D.作用在物体上的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 ‎5.(2019·江苏真题)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加速运动,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 第5题图 A.mg B.F C.μmg D.μF ‎6.(2019·南通模拟)如图所示,磁悬浮地球仪悬浮在底座的正上方保持静止.已知地球仪的质量为m,底座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则地球仪对底座的作用力大小为(  )‎ 第6题图 A.0 B.mg C.Mg D.(m+M)g ‎7.(2019·徐州模拟)如图所示,将两本书的纸张交叉重叠起来,两组同学分别抓住每本书的一侧用力水平向外拉,两书仍在原处且没有被分开,此过程中 (  )‎ 第7题图 A.两本书之间是静摩擦力 B.两本书之间是滑动摩擦力 C.拉力小于摩擦力 D.拉力大于摩擦力 ‎8.如图所示,小明用8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小亮沿相同方向用100N的力拉木箱,能使木箱沿水平地面做匀速运动,此时地面对木箱摩擦力的大小为(  )‎ 第8题图 A.20NB.80NC.100ND.180N ‎9.如图所示,放在固定斜面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是(  )‎ 第9题图 A.垂直斜面向上 B.沿斜面向上 C.垂直斜面向下 D.沿斜面向下 ‎10.在研究摩擦力的实验中,每次用弹簧秤水平拉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木块运动状态及弹簧秤的读数如表格中所示(每次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相同),则由表可知(  )‎ 实验次数 小木块运动状态 弹簧秤读数(N)‎ ‎1‎ 静止 ‎0.4‎ ‎2‎ 静止 ‎0.6‎ ‎3‎ 加速 ‎0.7‎ ‎4‎ 匀速 ‎0.5‎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5‎ 减速 ‎0.3‎ 第10题图 A.木块受到的最大摩擦力为0.7N B.木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一定为0.6N C.在这五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三次是相同的 D.在这五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二次是相同的 ‎11.要使重400N的桌子从原地水平移动,至少要用200N的水平推力,桌子从原地移动后,为了使它继续做匀速运动,只要160N的水平推力就够了.求:‎ ‎(1)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和动摩擦因数μ;‎ ‎(2)如果在静止时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此时的摩擦力大小.‎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志在 夺A ‎1.用一水平力F将两铁块A和B紧压在竖直墙上而静止,如图所示,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1题图 A.铁块B肯定受墙给它的竖直向上的摩擦力 B.铁块B受A给它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 C.铁块A肯定对B施加竖直向上的摩擦力 D.铁块B受墙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 ‎2.如图所示,A、B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关于B物体的受力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第2题图 A.一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受到三个力也可能受到四个力 C.必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作用 D.必受地面的支持力作用 ‎3.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板上,用一轻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物体刚开始运动时,弹簧伸长了‎3cm,当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了‎2cm.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200N/m,取g=‎10m/s2.求:‎ ‎(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 ‎(2)物体和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