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项突破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项突破练

专项突破练(一) 学考第29题 ‎ (一)表格分析型 ‎1.(2019·杭州市萧山区命题比赛试卷)有一包铁粉和铜粉混合均匀的粉末样品,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将不同质量的该样品分别与40 mL 1 mol·L-1的FeCl3溶液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m(粉末样品)/g ‎0.90‎ ‎1.80‎ ‎3.60‎ ‎7.20‎ m(反应后剩余固体)/g ‎0‎ ‎0.64‎ ‎2.48‎ ‎6.08‎ 请计算:‎ ‎(1)实验④的滤液中c(Fe2+)=______________ mol·L-1。‎ ‎(2)原粉末样品中n(Fe)∶n(Cu)=____________。‎ 答案 (1)1.5 (2)1∶1‎ 解析 (1)因为还原性Fe>Cu,所以此混合物与FeCl3溶液反应的先后顺序为a.2Fe3++Fe===3Fe2+‎ b.2Fe3++Cu===2Fe2++Cu2+‎ 实验④中FeCl3完全与Fe反应(此时Fe应剩余)‎ n(Fe2+)=0.04×1× mol=0.06 mol c(Fe2+)==1.5 mol·L-1‎ ‎(2)从第②组数据可以看出,FeCl3全部参与反应,假设只发生a反应,则溶解Fe的质量为m(Fe)=56× g=‎1.12 g,‎1.80 g-‎1.12 g=‎0.68 g大于‎0.64 g,所以也有一部分Cu溶解,所以 ‎0.64 g全部为Cu,设在‎1.80 g样品中Cu、Fe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 ‎2Fe3++Fe===3Fe2+‎ ‎2y y ‎2Fe3+  +  Cu===2Fe2++Cu2+‎ ‎0.04-2y 0.02-y 依据Cu守恒得0.02-y+=x 即x+y=0.03‎ 结合56y+64x=1.80‎ 得到:=。‎ ‎2.(2019·杭州市萧山区命题比赛试卷) 炼铁厂生产的生铁常用于炼钢。取某钢样粉末‎28.12 g(假设只含Fe和C),在氧气流中充分反应,得到CO2气体224 mL(标准状况下)。‎ ‎(1)计算此钢样粉末中铁和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最简单的整数比)。‎ ‎(2)再取三份不同质量的上述钢样粉末分别加到100 mL相同浓度的稀H2SO4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Ⅰ Ⅱ Ⅲ 加入钢样粉末的质量(g)‎ ‎2.812‎ ‎5.624‎ ‎8.436‎ 生成气体的体积(L)(标准状况)‎ ‎1.120‎ ‎2.240‎ ‎2.800‎ 则该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0∶1 (2)1.25 mol·L-1‎ 解析 (1)n(C)=n(CO2)==0.01 mol n(Fe)==0.5 mol 所以==。‎ 在实验Ⅲ中,H2SO4完全反应 n(H2SO4)=n(H2)==0.125 mol c(H2SO4)==1.25 mol·L-1。‎ ‎3.有未知浓度的Ba(OH)2和NaOH混合溶液,量取四份该溶液分别通入等量的CO2(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不考虑CO2在水中的溶解),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实验序号 Ⅰ Ⅱ Ⅲ Ⅳ CO2体积(mL)‎ ‎2 352‎ ‎2 352‎ ‎2 352‎ ‎2 352‎ 样品体积(mL)‎ ‎20.0‎ ‎30.0‎ ‎40.0‎ ‎50.0‎ 沉淀物质的量(×10-2 mol)‎ ‎1.50‎ ‎4.50‎ ‎6.00‎ ‎7.50‎ ‎(1)该混合溶液中Ba(OH)2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 ‎(2)实验Ⅲ最后所得溶液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____。‎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答案 (1)1.50 mol·L-1  (2)0.045 0 mol 解析 Ba(OH)2和NaOH混合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依次发生①Ba(OH)2+ CO2===BaCO3↓+H2O ‎②2NaOH+ CO2===Na2CO3+H2O ③Na2CO3+H2O+ CO2===2NaHCO3  ④BaCO3+H2O+CO2===Ba(HCO3)2;根据图表数据,样品体积依次增大10 mL,实验Ⅱ比实验Ⅰ沉淀物质的量增大0.03 mol,实验Ⅲ比实验Ⅱ沉淀物质的量增大0.015 mol,实验Ⅳ比实验Ⅲ沉淀物质的量增大0.015 mol,说明实验Ⅳ、Ⅲ、Ⅱ没有生成Ba(HCO3)2;实验Ⅰ生成沉淀比Ⅱ少0.03 mol,说明实验Ⅰ上述4个反应均有发生,氢氧化钠完全转化成碳酸氢钠。‎ ‎(1)根据Ⅲ数据,设混合溶液中Ba(OH)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 ‎    Ba(OH)2+CO2 ===BaCO3↓+H2O ‎  1 mol     1 mol ‎0.‎04 L×c mol·L-1   0.06 mol = 解得c=1.50。‎ ‎(二)图像分析型 ‎4.(2019·浙江10月选考,29)量取8.0 mL 5.0 mol·L-1H2SO4溶液,加蒸馏水稀释至100 mL,取两份稀释后的H2SO4溶液各25 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Zn和Fe,相同条件下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氢气体积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请计算:‎ ‎(1)稀释后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mol·L-1。‎ ‎(2)加入Fe的质量至少有__________ g。‎ 答案 (1)0.40 (2)0.65‎ 解析 (1)加蒸馏水稀释至100 mL后,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0.40 mol·L-1。‎ ‎(2)m(Fe)=×‎56 g·mol-1=‎0.56 g;‎ m(Zn)=×‎65 g·mol-1=‎0.65 g。铁、锌与H2SO4反应都生成了224 mL的氢气,说明参加反应的铁与锌的物质的量相等,由于加入等质量的Zn和Fe,且每份硫酸的物质的量刚好为0.01 mol,说明铁有剩余,锌和硫酸刚好完全反应,所以铁至少为‎0.65 g。‎ ‎5.取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10 mL,通入一定量的CO2,再继续滴加入0.1 mol·L-1的盐酸,标准状况下产生的CO2‎ 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 ‎(2)原NaOH溶液中通入CO2后,所得溶液加盐酸后产生CO2气体最大体积(标准状况)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0.75 mol·L-1 (2)112 mL 解析 (1)当加入盐酸75 mL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最大,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为NaCl,Na+来自氢氧化钠,Cl-来自盐酸,n(Na+)=n(Cl-)=n(NaOH)=0.007 5 mol,所以每份溶液中c(NaOH)=0.75 mol·L-1。(2)由图示可知不产生气体需要盐酸的体积少于产生气体需要盐酸的体积,说明所得溶液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 设溶液中Na2CO3物质的量为x mol,NaHCO3物质的量为y mol;‎ ‎0→25 mL时发生反应:CO+H+===HCO ‎25→75 mL时发生反应:HCO+H+===H2O+CO2↑‎ x=0.025×0.1 x+y=0.05×0.1‎ n(CO2)=(x+y)mol=0.005 mol,V(CO2)=112 mL。‎ ‎6.(2019·宁波市高三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1.000 mol·L-1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体积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样品中物质的量之比n(CaCl2)∶n(HCl)=________。‎ ‎(2)V2=__________ L。‎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答案  (1)1∶2 (2)0.100 0‎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解析 分析反应的过程可知: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CaCl2完全反应,据此分析解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00 g,‎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n(HCl)=2n(CO2)=2×=2×=0.1 mol;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00 g,n(CaCl2)=n(CaCO3)===0.05 mol,n(CaCl2)∶n(HCl)=0.05 mol∶0.1 mol=1∶2。‎ ‎(2)根据C原子守恒可知:n(Na2CO3)=n(CO2)+n(CaCO3)=0.1 mol,‎ V2===0.100 ‎0 L。‎ ‎(三)直接描述型 ‎7.(2019·杭州市萧山区命题比赛试卷)将a mol Cl2通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产物中可能有NaCl、NaClO、NaClO3,且产物的成分与温度高低有关。‎ ‎(1)改变温度,产物中NaClO3的最大理论产量为____________ mol。‎ ‎(2)若某温度下,反应后c(Cl-)∶c(ClO)=6∶1,则溶液中c(ClO-)∶c(ClO)=___________。‎ 答案 (1) (2)1∶1‎ 解析 (1)只发生3Cl2+6NaOHNaClO3+5NaCl+3H2O反应,生成的NaClO3最大,其物质的量为 mol。‎ ‎(2)设c(ClO-)=x,根据电子守恒得:c(Cl-)=‎5c(ClO)+x x=‎6c(ClO)-‎5c(ClO)=c(ClO)‎ 所以c(ClO-)∶c(ClO)=1∶1。‎ ‎8.(2019·杭州市萧山区命题比赛试卷)将‎19.20 g CuO和Fe2O3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与足量的CO充分反应,反应后全部气体用200 mL 1.20 mol·L-1 Ba(OH)2溶液吸收,生成‎35.46 g白色沉淀(不考虑沉淀的溶解,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1)则吸收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浓度为_________。‎ ‎(2)混合物中CuO和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答案 (1)Ba(HCO3)2 0.30 mol·L-1 (2)2∶1‎ 解析 (1)假设‎19.20 g全部为CuO,此时生成的CO2最少。n(CO2)==0.24 mol,n[Ba(OH)2]=0.240 mol,n(CO2)∶n[Ba(OH)2]=1,此时恰好生成BaCO3沉淀,因为n(CO2)>0.24 mol,所以吸收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Ba(HCO3)2。‎ n[Ba(HCO3)2]=‎0.2 L×1.20 mol·L-1-=0.06 mol c[Ba(HCO3)2]==0.30 mol·L-1。‎ ‎(2)设CuO,Fe2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80x+160 y=19.20‎ x+3y=n(BaCO3)+2n[Ba(HCO3)2]‎ 解之得 CuO,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9.(2019·杭州市萧山区命题比赛试卷)室温下,将100 mL某盐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得沉淀‎2.33 g;另一份加入50 mL 1.0 mol·L-1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的 pH=13(溶液的体积为100 mL)。试计算:‎ ‎(1)原溶液中所含H2SO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mol。‎ ‎(2)原混合溶液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mol·L-1。‎ 答案 (1)0.02 (2)0.4‎ 解析 n(H2SO4)=n(BaSO4)=0.01 mol 所以原溶液中所含H2SO4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设每份中盐酸的物质的量为x 则=0.1 mol·L-1‎ x=0.02 mol c(HCl)==0.4 mol·L-1。‎ ‎10.室温下,向100 mL NaOH、B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100 mL 0.3 mol·L-1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得沉淀‎2.33 g,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13(假设反应后溶液的总体积为200 mL)。‎ 请计算:‎ ‎(1)原混合溶液中所含Ba(OH)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mol。‎ ‎(2)原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mol·L-1。‎ 答案 (1)0.01 (2)0.6‎ 解析 H2SO4先与Ba(OH)2反应再与NaOH反应。‎ 由题意可知:反应后c(OH-)=0.1 mol·L-1,n(OH-)=0.1 mol·L-1×‎0.2 L=0.02 mol,‎ n(BaSO4)==0.01 mol;‎ 反应前n(H2SO4)=0.03 mol 。‎ H2SO4  +  Ba(OH)2===BaSO4↓+2H2O ‎0.01 mol 0.01 mol 0.01 mol 所以原混合液中n[Ba(OH)2]= 0.01 mol H2SO4   +   2NaOH===Na2SO4 +2H2O ‎0.03 mol-0.01 mol 0.04 mol 所以原混合液中n(NaOH)=0.04 mol+0.02 mol=0.06 mol c(NaOH)==0.6 mol·L-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