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四川卷及答案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四川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l至7页-第Ⅱ卷8至l6‎ 页。满3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    1.答第l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写在答题卡上。‎ ‎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    3.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l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读图回答l~2题。‎ ‎1.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  B.  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  C.  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  D.  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 ‎ ‎2.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 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  B. 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  C. 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  D. 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答案:1.C 2.D 解析:根据四川的能源生产结构判断①天然气比重在四省中突出,同时拥有煤炭和水电判断为四川,②原油比重占主导地位判断为黑龙江,③煤炭虽占主导地位,但是水电比重在四省中最大判断为甘肃,④原煤占比重最大为河北。‎ ‎1.原煤、原油、天然气都是非可再生资源A错,只有水电是清洁能源,比重很小B错,原煤、原油、天然气矿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C对,煤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会增加酸雨的危害D错 ‎2.根据判断结论①为四川,综合比较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是正确的。‎ ‎ ‎ 图2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2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合肥小于南宁 ‎  B. 株洲大于石家庄 ‎  C. 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 ‎  D.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4.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获得太阳辐射多少 B.  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C.  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D.  对流层厚度的不同 答案:3.C   4.B 解析:关键是抓住图的变化趋势,图中显示城市的最大降温高度数值越大说明纬度越大,在看其纬度变化会发现,整体上维度的地方降温高度偏大,具体地点需要具体分析。由此判断C是正确的,辽河平原在图中能代表的城市是沈阳,洞庭湖平原处于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 ‎4.据材料分析最大降温高度是连续3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平均值,再加上上题中分析的最大高度南北方向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主要影响因素是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图3是我国某省部分地区水系分布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虚线范围内的地貌是 ‎  A. 风蚀谷 ‎  B. 冰蚀谷 ‎  C.张裂谷 ‎  D.断层谷 ‎6.虚线范围内的地势特征,从图中可推测出的是 ‎  A.花莲溪西侧平缓、东侧陡峻 ‎  B.花莲溪西侧陡峻、东侧平缓 ‎  C.大富以南,北部高、南部低 ‎  D.大富以南,北部低、南部高 ‎7.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流众多,内河航运便利 ‎  B.暖流流经,渔业资源丰富 ‎  C.海岸平直,建港条件优越 ‎  D.地处低纬,利于海盐晒制 图4是某地气温、降水、潜水水位(潜水面海拔)年内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 ‎ ‎ ‎ 答案:5.D    6.A    7.B 解析:5.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区为台湾,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地壳活跃,地震频繁,图中虚线范围内的地貌属于地震造成的断层谷。‎ ‎6.根据图中河流的分布可以判断花莲溪西侧平缓、东侧陡峻。因为西侧河流较长,东侧河流短促。‎ ‎7.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台湾河流众多,但是比较短促,不便于发展内河航运;海岸线曲折。利于建港口;处于迎风坡降水多,光照差,不利于晒盐。‎ ‎8. 图4所示的这类气候条件容易诱发的地理现象是 A.寒潮                              B.泥石流 C.凌汛                              D.沙尘暴 ‎9.下列城市所在地域,与图4所示的气候类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是 A.天津                              B.昆明 C.新奥尔良                          D.加尔各答 答案:8.B    9.C 解析:8.据图分析图示气温最低在0以上不具备凌汛条件,一般少受寒潮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雨水比较充足少受沙尘影响,最容易诱发的是泥石流(降水集中时若地形较陡地表松散就容易发生)。‎ ‎9.以温定带,最低温0以上为亚热带气候,锁定昆明和新奥尔良(天津是温带季风气候,加尔各答是热带季风气候),两城市不同的是潜水水位。图示潜水水位在5米左右,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新奥尔良在墨西哥沿岸,潜水水位浅说明是新奥尔良。‎ 图5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10~11题。‎ ‎10.若图5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              地区的夜长约为 A.15小时~16小时20分 B.17小时~19小时20分 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 ‎11.若图5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与之相符的是 答案:10.A    11.D 解析10:若图所示6月22日状况,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北纬40°-50°昼长大约为15小时-16小时20分,而南北半球则关于赤道对称,即北半球的昼长就是南半球的夜长。所以A正确。‎ ‎11.若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根据曲线随纬度变化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当北京时间12点时,30°E为6点,150°W为18点,所以根据判断D是正确的。‎ 对外交流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回答12~13题。‎ ‎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 ‎ ‎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答案】:A ‎【解析】: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 ‎ ‎ ‎13.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答案】:B ‎【解析】:甘使出使大秦(东罗马);一行主要贡献是天文历法;鉴真东渡日本。‎ ‎ ‎ ‎14.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词是 “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②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 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 ‎ ‎ ‎  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答案】:A ‎【解析】: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 ‎ 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回答16~17题。‎ ‎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 ‎ ‎17.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                           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                           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只有①②④三项才是“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结合”,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 ‎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②项只是图8所述的“现象”,而并非“积极作用”。‎ ‎ ‎ ‎19.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法国采取了激进的斗争方式,对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造成了政局动荡  B.加快了反封建进程  C.传播了启蒙思想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D ‎【解析】:这里,法国的“激进的斗争方式”是指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一系列措施,D项是君主立宪派时期带有一定妥协性的产物。‎ ‎ ‎ ‎20.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答案】:B ‎【解析】:题中“灯光”是指欧洲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 ‎ ‎ ‎21.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答案】:D ‎【解析】:准确理解题中所述“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 ‎ 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回答22~23题。‎ ‎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 ‎【答案】:C ‎【解析】:既然“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是错误的,那么,就应该多角度地进行历史研究。‎ ‎ ‎ ‎2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线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答案】:B ‎【解析】:A项推论错在“开始了”,用“密切了”、“扩大了”更符合实际;C项推论错在“有效保障”;D项推论错在“全球化进程中断”。‎ ‎24.20世纪90年代初,某品牌移动电话每部售价1万多元人民币,年销售量不足1000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功能日益完善,2009年该品牌移动电话每部售价不到900元人民币,年销售量达100万部。这说明 ‎①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降低 ‎②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 ‎③该商品的市场售价不断降低,刺激了需求量不断上升 ‎④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断增加,导致了其价值不断降低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关系,所以①选项正确。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关系,所以②错误。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故③正确。供给增加,价格下降。④选项,使用价值增加,就是商品数量增加,供给量增加,所以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价值量相关的正比和反比关系。‎ ‎25.为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向金融机构注资,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看是否出现 ‎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超过纸币的发行量 ‎②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 ‎③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 ‎④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 A. ①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知识立意。本题考察了通货膨胀知识点,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难度适中。‎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①不符合定义错误。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出现,所以②正确。③不符合定义错误。④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购买力降低,故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 ‎26.观察图9“重拳出击”,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国家调控房价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自发要求 ‎②房地产商盲目追逐高额利润会推动房价高涨 ‎③房价过高会影响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要求 ‎④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国家必须及时干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知识点和记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宏观调控的主题是国家,不是价值规律的自发性的体现,自发性体现为:人们追逐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因此①错误。房地产商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会采取各种手段提升房价,故②正确。价格过高,人们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故③正确。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造成资源浪费,国家必须及时干预,故④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主干知识,排除①选项。‎ ‎27.2010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颁发了我国第一张互联网电视牌照,标志着我国“三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用户只用一条线路就可享受到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三网”融合有利于 ‎①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信息化取代工业化,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③满足人民日益多样的服务需求,不断改善生活质量 ‎④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和第三产业知识点,属于知识立意,考查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难度不大。发挥科技的作用,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①正确。以信息化取代工业化,夸大了信息化的作用,故②错误。“三网”融合,正确体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③正确。④符合“三网”融合的积极意义,故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主干知识,排除②选项。‎ ‎28.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拉动力量之一。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世界排名第二,出口总额世界第一。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出口贸易下降32%,我国下降21.8%,我国占全球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2%提高到9.4%。这说明 ‎①外贸的发展使我国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 ‎②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经济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 ‎③外贸长期顺差损害了我国自力更生的国际收支平衡能力 ‎④我国稳定和恢复出口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复苏有重要的意义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贸易意义、贸易顺差、经济全球化,考查了考生提取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本题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 ‎29.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基本派别的认识,考查了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材料《吕氏春秋·自知》中的“得钟者”‎ 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A项和D项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而C项属于不可知论。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应该是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材料和四个选项所蕴含的哲理。‎ ‎30.“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得最多。“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为“竹竿”,“竹竿”有多长,水平就有多高的道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 ‎③全局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要学会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 ‎④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有效促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次矛盾关系、整天和部分关系、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理解,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竹竿效应说明,要将竹竿 提高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就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一重点论的观点,体现了抓好关键部分以提高整体水平的观点,因此,①③正确。②项强调了两点论,与题干不符。题干材料说明了主次矛盾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非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④不能入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竹竿效应的内涵。‎ ‎31.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让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意味着 ‎   ①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对人民负责 ‎  ②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  ③政府要把人民利益与谋求自身利益相统一 ‎  ④公民对任何国家工作人员都有批评的权利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政府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④项有很强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因此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可以保证政府对人民负责,这也是政府的工作原则,因此①、②正确。政府行使行政权,让权力的行使接受人民监督,所以③正确。题干材料说明的是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而政府仅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并不能代表所有国家机关,所以选项④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政府并不代表所有国家机关,只是个行政机关。‎ ‎32.2009年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特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等工程。各级政府共投入民族专项资金2.85亿元,比上年增长l7.63%,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l2.4%。上述事实体现了 ‎①民族特色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②国家投入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的措施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根本动力来自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只靠民族特色不行,只靠国家投入也不行。因此,①、②错误。材料说明云南省人民通过各项工程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③、④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正确认识。‎ ‎33.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中人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从1898年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变化很多大,因此,①、②正确。③项“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错误的,人类认识是前进的。④项否认了认识的任务和目的,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人的认识的相关知识。‎ ‎34.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强调“所有”国家承担不加区别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要求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且这一承诺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材料不能说明在气候问题上 ‎ A.国家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 B.国家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D.国家间的冲突代替了合作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试题提供的有关信息、并组织和应用国家利益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有较强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是一道逆向式选择题:“材料不能说明在气候问题上”。分析题干材料,在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原则,说明有不同利益,“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各国有共同的利益,因此A、B都不入选,中国的承诺说明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处理问题,所以C不能入选。材料中各国有利益冲突,也有共同利益需要合作,中国的承诺就是合作的表现,因此,“材料不能说明在气候问题上”国家间的冲突代替了合作。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本题的逆向性特点。‎ ‎35.人们通常把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离我们很近,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善等都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说明 ‎①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②家庭要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③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④低碳生活要导致消费球平的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知识的理解,考查了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本题考查考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题目材料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等都是一些消费行为,这些行为对我国低碳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①正确,②项的消费理念是错误的,不能超前消费,③题干材料中的消费习惯于绿色消费,因此正确。④项是对低碳经济的错误理解,低碳经济会促使人们科学消费,不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所以不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低碳生活的正确感受。‎ 第Ⅱ卷 ‎36.(36分)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 ‎ ‎(1)图10中①河流与图11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①河流            ‎ ‎②河流                 。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                                      。(8分)‎ ‎(2)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10分)‎ ‎ ‎ ‎ ‎ ‎(3)分析图10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8分)‎ ‎ ‎ ‎ ‎ ‎ ‎ ‎ ‎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11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描述出来。(6分)‎ ‎ ‎ ‎ ‎ ‎ ‎ ‎ ‎ ‎(5)请在图12模式图中选择两条竖线,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确表示图11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4分)‎ 答案:(1)①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②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优势:光照充足,气温日差较大。‎ ‎ ‎ ‎(2)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 等温线弯曲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增温。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 ‎ ‎(3)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 ‎ ‎(4)平原广阔;地形坦荡;河流纵横,沼泽广布;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 ‎(5)见右图的箭头 解析:(1)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根据两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左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右图为中亚地区。①河流为松花江,②河流为锡尔河。①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由于②河地处内陆降水少,光照充足,气温日差较大,利于农作物糖分的积累。‎ ‎(2)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的变化,可以看出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可以看出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根据闭合等温线的位置,可以看出,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 等温线之所以发生弯曲是因为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增温,使得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高纬)弯曲。‎ ‎ ‎ ‎(3)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表长期有积水。‎ 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4)丙地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由于纬度较高,多沼泽,且地势平坦,分布有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5)丙地的河流属于外河流,因此参与了海陆间大循环,包括海洋水的蒸发、大气的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 ‎37.(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 ‎【答案】:(1)(4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分)。‎ ‎【解析】:从用“俑”随葬是“不仁”的行为可判明孔子的态度。联系课本知识指出“仁者爱人”思想主张。‎ ‎ ‎ 材料二 ‎ ‎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3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2)(15分)生存状况:实际工资收入下降;工作生活条件差(2分)。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1分)。认识:他们认为贫富分化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希望纠正这种状态(4分)。主要原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工人自身的斗争;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解析】:从图13中得出下降结论,从图14的对照中得出工人工作生活条件差。结合材料三提出“贫富分化严重”这一社会问题。从“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这一关键句概括英国有识之士的认识。从认识、观念、工人斗争、统治利益等角度分析英国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原因。‎ ‎ ‎ 材料四 ‎ ‎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3分)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3分)‎ ‎【答案】:(3)(10分)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3分)。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4分)。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3分)。‎ ‎【解析】:从材料四中所述“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从等额变差额、从8:1变1:1等信息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从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彻底性等角度思考这些变化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发展特点简述轨迹。‎ ‎ ‎ ‎(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3分)‎ ‎【答案】:(4)(3分)看法(1分)。用史实论证(2分)。‎ ‎【解析】:看法应该是赞成这一主张或指出中国政府正是这样做的。从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等角度用史实简要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38. (32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然,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 材料二 ‎   我国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0年,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如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如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各种惠农补贴等;中央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投入3185亿元,用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舍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1)       材料一(含图15)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8分)‎ ‎ ‎ ‎ ‎ ‎ ‎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对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10分)‎ ‎ ‎ ‎ ‎ ‎(3)  结合材料,运用因果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必要性。(10分)‎ 答案:(1)(12分)‎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4分)。‎ ‎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2分);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3分)。政府通过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分)。‎ ‎(2)(10分)‎ ‎①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分)。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增加“三农”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分);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城乡居民负担(2分);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分)。‎ ‎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1分)。国家履行职能,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分)。‎ ‎(3)(10)‎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3分)。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和合理现象是必须改革的原因,只有寻因究果,才能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2分)‎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增强收入分配中的预见性,通过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把社会财富分好(3分)。‎ ‎39.(60分)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城市职能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区域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条件的变化,城市的职能是可变的。如著名城市杭州,在历史上曾是南宋的都城(临安)。‎ 材料二 南宋时期临安地理位置图 ‎ ‎ ‎ ‎ ‎ ‎ ‎ ‎ ‎ ‎ ‎ ‎ ‎(1)       分析杭州历史上成为都城的区位优势,并评价杭州作为现代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铁路交通条件。(10分)‎ ‎ ‎ ‎ ‎ ‎ ‎ ‎ ‎ ‎ ‎ ‎ ‎ ‎ ‎ ‎ ‎ ‎ ‎ 材料三 表1 某城市热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 ‎ 时间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气温差(°C)‎ ‎5.2‎ ‎6.0‎ ‎5.4‎ ‎6.0‎ ‎5.5‎ ‎(2)据表1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10分)‎ ‎ ‎ 答案:(1)(10分)‎ 都城的区位优势:位于太湖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2分);位于京杭运河南端,水运方便,利于对外联系;北部大江(或长江)天堑,有利于安全防卫(2分)。‎ 旅游资源集群状况:西湖山水,钱塘江大潮、古运河(或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现代都市风光(2分),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的景观群,集群状况好(2分)‎ 铁路交通条件:位于沪杭、浙赣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旅游通达性好(2分)‎ ‎(2)(10分)‎ 原因与方向:城、郊气温差产生了成、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2分);上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2分),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2分)‎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2分),提高郊区绿化率(2分)‎ 解析:(1)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和区域地理特征。杭州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等优势。‎ 杭州拥有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西湖,有举世瞩目的钱塘江大潮,同时还位于京杭大运河上,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很好。加之位于沪杭、浙赣铁路交汇处,交通便捷,旅游通达性好。所以杭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2)从表1中可以看出城市比郊区气温高,成为一个热岛,与郊区间形成城乡风。由于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污染物也随之到达城市上空,并向郊区扩散,到达郊区,并随着热力环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如果要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就需要郊区把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同时提高郊区绿化率。‎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四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据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等)‎ 材料五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3分)分析其积极意义。(4分)‎ ‎【答案】:‎ ‎ ‎ ‎(3)(7分)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3分)。意义: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解析】:从材料四中的关键句“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等概括特点。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简析积极意义。‎ ‎ ‎ ‎(4)图17反映了1846-1900年上海城区构成的演变过程。以图中的年份为序,描述这一过程,(3分)概括上海城区变化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变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6分)‎ ‎【答案】:(4)(13分)过程:1846年,上海城区包括旧城区与英租界;1846—1861年,增加了美、法租界;1861—1900年,在旧城区与法租界之外,英、美租界进一步扩大为公共租界(3分)。特点:城区规模不断扩大;老城区规模长期不变;城区沿苏州河、黄埔江发展;租界扩张是造成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4分)。影响:经济主权受到损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近代城市开始兴起(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从图17中的草图及图下的说明归纳不同时间段上海城区构成的变化。从城区规模、城区地形、租界日益扩张增大等角度归纳特点。从国家主权、经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生活等多角度分析影响。‎ 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化进程建设,如何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某市从2003年开始,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围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进行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以城乡一体化为总揽,推进经理、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实施“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统筹经营集中;通过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 在7年的探索中,该市城乡经济社会连年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达4502.6亿元,比上年增加14.7%,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62:1,两万元社会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20%以上。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5)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该市城市化实践中的价值观及其作用。‎ ‎ ‎ ‎ ‎ ‎ ‎ ‎(6)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科学发展观在该市城市化进程中是如何得到贯彻落实的。(10分)‎ 答案:‎ ‎(5)(10分)‎ ‎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该市在城市化实践中,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实际,形成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和“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分)‎ ‎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该市在城市实践中 坚持的价值观符合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4分)‎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该市在城市化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了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4分)。‎ ‎(6)(10分)‎ ‎①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该市通过“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等措施,以实现城乡又好又快的发展来贯彻这一要义(3分)。‎ ‎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该市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群众能够共创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凸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3分)。‎ ‎③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该市在城市化 进程中,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经济和社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4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