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八省联考福建省2021届高三1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来历,《史记》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出早期的商人与秦人有 A. 一定的文化关联 B. 相似的经济生活 C. 相似的宗法制度 D. 共同的血缘关系 2. 西汉地方长官须每年定期向中央汇报本地户口,恳田,赋役等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汉宣帝曾斥责郡国“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漫,以避其课”。这表明当时西汉 A. 地方财政出现危机 B. 政府运行机制待完善 C. 君主专制趋向强化 D. 地方治理体系已崩坏 3. 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A. 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 消除鲜卑责族的改革阻力 C. 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 D. 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4. "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A. 佛教融入中国社会 B. 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 中国孝道文化发展 D. 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5. 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海外贸易的拓展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经济结构的变化 D. 消费市场的扩大 6. 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A. 科举制度弊端充分暴露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 D. 官商一体成为趋势 7. 如表所列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如表表明当时 16 书名 主要编纂者 成书背景 《四洲志》 林则徐 任职广东期间组织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摘译而成 《海国图志》 魏源 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 《瀛寰志略》 徐继畲 任福建布政使期间组织人员搜集、编译资料而成 A. 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B. 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 C. 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 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8. 1843-1894年间,中国出现了许多外国工厂,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据此推知,该时期 A.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发生转移 B. 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已涵盖各个领域 C. 洋货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D. 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 9.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凡暗码之电,概不传递”,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由此可知,电报在当时 A. 成为信息传递主要方式 B. 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 C. 因其即时性而倍受重视 D. 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 10. 1940年8-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武装在华北展开对日作战,参战人数近40万,动用民工20多万,总计大小战斗1824次,歼灭日伪军4.63万人。这表明该时期 A. 抗日根据地获得了较大发展 B.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紧密配合 C. 持久抗战思想得到贯彻落实 D. 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11.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决定旨在 A. 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 B. 实行政企分开 C.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发展乡镇企业 12. 16 公元前6世纪初,基尔哈人破坏德尔菲神庙,梭伦号召希腊人帮助德尔菲人维护神的光荣,援助德尔菲神庙。梭伦因此受到希腊人称颂。这表明 A. 梭伦在为改革做舆论准备 B. 梭伦改革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 C. 希腊各城邦以雅典为中心 D. 希腊各城邦拥有共同文化传统 13. 糖在中世纪英国属于奢侈品。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糖消费量变动如图所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 贵族饮食文化发生变化 B. 工业革命引发原料需求上升 C. 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 D. 世界性贸易引起的价格革命 14. 面对欧美列强要求开埠通商的压力,德川幕府多次派出留学生,引进欧美技术,但奉行避战缔约政策。明治政府加快了向欧洲学习的步伐,提出“挽回国威”的目标,并强调不平等条约应予修改。这表明日本向西方学习 A. 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 B. 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 C. 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 D. 具有计划性与策略性 15. 19世纪末,德国出现的“回归乡土运动”主张村庄绝不能模仿城市,反对出于美观考虑而移除古老树木,或出于其他考虑而弃除旧田梗。这体现了 A.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B. 城市规划中对历史传统的延续 C. 对乡村工业化振兴期盼 D. 工业化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 16.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建议政府在未来三年内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以满足欧洲的紧急需求。他认为:“如果欧洲经济还像今天这样,继续分裂成若干小的防水碎片的话,欧洲就不可能从这场战争中恢复过来。”这一主张目的是 A. 强调欧洲集体自救 B. 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C. 利用欧洲对抗苏联 D. 建立美欧经济联盟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19世纪前期英国没有出现法国式革命的原因归纳如下: 16 序号 原因 陈述 (1) 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改革派领导人吸取法国大革命滑向暴力、恐怖和军事独裁的政治教训,力图将改革限制在议会选举制度方面 (2) 宗教改革树立了国家权威 英国国王脱离罗马教廷的束缚,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保持了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国家认同感 (3) 光荣革命后议会主权的传统 (4) 社会结构的变化 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的陈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为进一步围堵社会王义国豕、于夺弟二世介失技术0以提高玉米、小麦、大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印度等受援国(地区)与中国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并说明各自效果。 16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历史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代汉口各个时期会馆设立概况 时期 行业类型 组织类型 商业 手工业 日常服务业 同乡 同业 兼同乡、同业 顺康雍(1644—1735年) 14 1 0 7 4 4 乾嘉道(1736—1850年) 22 4 1 13 10 4 咸同(1851—1874年) 18 5 3 3 21 2 光宣(1875—1911年) 23 7 2 4 22 6 ——摘自彭蛟《从会馆公所分布看清代汉口内部商业空间》 从如表中提取任一历史信息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丁文江,江苏泰兴人,著名地质学家。1911年,他在英国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学位后回国,投身于中国地质学的创建工作。1913年,参与创办地质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地质研究人才。1914年,他“登山涉水,不怕吃苦”,前往云南、四川、贵州进行地质调查。1916年,加入北京大学,帮助恢复地质学系。1922年,主持成立中国地质学会。1929年,率队赴西南进行大规模考察,绘制地形地质图,为经济建设和国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地质学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获得了世界声誉。1933年,他赴华盛顿出席国际地质学会第16次大会。1936年,他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去世。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丁文江对中国地质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丁文江、李四光取得科学成就的共同原因。 16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来历,《史记》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出早期的商人与秦人有 A. 一定的文化关联 B. 相似的经济生活 C. 相似的宗法制度 D. 共同的血缘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史书记载中,商人和秦人祖先的来历相似,由此可以说明商人和秦人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关联,故选A;商人和秦人之间相隔时间较长,不能说明有相似的经济生活、宗法制度,更不能说明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排除BCD。 2. 西汉地方长官须每年定期向中央汇报本地的户口,恳田,赋役等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汉宣帝曾斥责郡国“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漫,以避其课”。这表明当时西汉 A. 地方财政出现危机 B. 政府运行机制待完善 C. 君主专制趋向强化 D. 地方治理体系已崩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漫,以避其课”可知西汉时期的“计簿”是为了征收赋税提供依据,而地方官员对于“计簿”准备不足,由此可以说明西汉政府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政府的运行机制,没有体现财政出现危机和君主专制趋向强化,排除AC;“已经崩坏”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D。 3. 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A. 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 消除鲜卑责族的改革阻力 C. 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 D. 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16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体现的是孝文帝通过宣扬阴阳五行学说来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4. "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A. 佛教融入中国社会 B. 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 中国孝道文化发展 D. 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答案】A 【解析】 【详解】“寒食扫墓”是中国的伦理传统,而这一传统与佛教有关,由此可知佛教融入了中国社会,故选A;“韩式扫墓”并不是儒家的伦理传统,因此影响的不是儒家思想,排除B;这些习俗体现的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而非中国孝道文化的发展,更不能体现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排除CD。 5. 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海外贸易的拓展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经济结构的变化 D. 消费市场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因此出现了“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的现象,反映的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小农经济,C排除。故选B。 6. 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16 A. 科举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 D. 官商一体成为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无论是地主还是商人、高利贷者都热衷于让后代博取功名进入官场,这体现了社会群体对政治权力的依附,故选C;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弊端,排除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官商一体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7. 如表所列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如表表明当时 书名 主要编纂者 成书背景 《四洲志》 林则徐 任职广东期间组织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摘译而成 《海国图志》 魏源 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 《瀛寰志略》 徐继畲 任福建布政使期间组织人员搜集、编译资料而成 A. 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B. 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 C. 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 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答案】A 【解析】 【详解】《四洲志》是林则徐在任职广东期间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瀛环志略》是徐继畲任职福建期间编著的,由此广东和福建是当时士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故选A;这些书籍不是政府推动编著的,排除B;“广泛关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这些书籍是中国士人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没有体现中外交流,排除D。 8. 1843-1894年间,中国出现了许多外国工厂,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据此推知,该时期 A.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发生转移 16 B. 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已涵盖各个领域 C. 洋货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D. 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而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因此D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列强侵华进入到了资本输出阶段,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9.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凡暗码之电,概不传递”,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由此可知,电报在当时 A. 成为信息传递主要方式 B. 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 C. 因其即时性而倍受重视 D. 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电报传递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因为电报传递信息的即时性而备受重视,故选C;“成为……主要方式”过于夸张,排除A;局题意描述可知电报并没有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排除B;电报并没有改变近代战争的形态,排除D。 10. 1940年8-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华北展开对日作战,参战人数近40万,动用民工20多万,总计大小战斗1824次,歼灭日伪军4.63万人。这表明该时期 A. 抗日根据地获得了较大发展 B.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紧密配合 C. 持久抗战思想得到贯彻落实 D. 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A 16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取得了显著战果,说明抗日根据地获得了较大发展,故选A;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正面战场的内容,排除B;材料仅反映了中共武装取得的战果,没有体现是持久抗战的思想,排除C;材料中没有对敌我力量进行比较,无法说明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排除D。 11.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决定旨在 A. 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 B. 实行政企分开 C.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发展乡镇企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公社的废除是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表现,“废社设乡”说明我国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故选A;材料中反映的是我国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开无关以及发展乡镇企业,排除BD;我国在1980年就已经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 12. 公元前6世纪初,基尔哈人破坏德尔菲神庙,梭伦号召希腊人帮助德尔菲人维护神的光荣,援助德尔菲神庙。梭伦因此受到希腊人称颂。这表明 A. 梭伦在为改革做舆论准备 B. 梭伦改革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 C. 希腊各城邦以雅典中心 D. 希腊各城邦拥有共同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梭伦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呈送是因为他援助了德尔菲神庙,由此可知希腊的不同城邦之间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因此梭伦才会号召希腊人援助德尔菲人,梭伦也才会受到一致的称颂,故选D;梭伦是号召希腊人援助德尔菲人,并不能说明他是在为改革做舆论准备,也没有体现他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排除AB;雅典并不是希腊各城邦的中心,排除C。 16 13. 糖在中世纪英国属于奢侈品。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糖消费量变动如图所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 贵族饮食文化发生变化 B. 工业革命引发原料需求上升 C. 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 D. 世界性贸易引起的价格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糖在英国由传统的奢侈品到逐步普及,结合材料时间信息和所学可知,英国在18世纪中叶成为“日不落帝国”,因此这一现象主要和英国的殖民霸权确立有关,C正确;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B排除;A与材料无关,排除;价格革命主要推动的是欧洲社会转型,D排除。故选C。 14. 面对欧美列强要求开埠通商的压力,德川幕府多次派出留学生,引进欧美技术,但奉行避战缔约政策。明治政府加快了向欧洲学习的步伐,提出“挽回国威”的目标,并强调不平等条约应予修改。这表明日本向西方学习 A. 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 B. 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 C. 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 D. 具有计划性与策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德川幕府多次派出留学生,引进欧美技术,但奉行避战缔约政策”“明治政府加快了向欧洲学习的步伐,提出‘挽回国威’的目标,并强调不平等条约应予修改”体现的是明治政府对德川幕府的政策存在继承和发展的特点,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5. 19世纪末,德国出现的“回归乡土运动”主张村庄绝不能模仿城市,反对出于美观考虑而移除古老树木,或出于其他考虑而弃除旧田梗。这体现了 16 A.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B. 城市规划中对历史传统的延续 C. 对乡村工业化振兴的期盼 D. 工业化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回归乡土运动”是指要保持农村的原貌,保持农村的乡土特色,这与工业革命中的城市化倾向不符,体现了工业化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故选D;保持农村的乡土特色不属于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排除A;根据“村庄绝不能模仿城市”可知并不是城市规划中对历史传统的延续和对乡村工业化振兴的期盼,排除BC。 16.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建议政府在未来三年内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以满足欧洲的紧急需求。他认为:“如果欧洲经济还像今天这样,继续分裂成若干小的防水碎片的话,欧洲就不可能从这场战争中恢复过来。”这一主张目的是 A. 强调欧洲集体自救 B. 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C. 利用欧洲对抗苏联 D. 建立美欧经济联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建议政府在未来三年内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对欧洲的大规模经济援助是马歇尔计划,目的是通过振兴欧洲经济以对抗苏联,属于美苏冷战的内容,故选C;根据“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可知不是强调欧洲集体自救,排除A;这一计划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联合,但美国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欧共体成立,排除B;美国并不是为了与欧洲建立联盟,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19世纪前期英国没有出现法国式革命的原因归纳如下: 序号 原因 陈述 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改革派领导人吸取法国大革命滑向暴力、恐怖和军事独裁的政治教训,力图将改革限制在议会选举制度方面 16 (1) (2) 宗教改革树立了国家权威 英国国王脱离罗马教廷的束缚,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保持了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国家认同感 (3) 光荣革命后议会主权的传统 (4) 社会结构的变化 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的陈述。 【答案】(3)英国确立起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贵族特权遭到限制,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 (4)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为了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推动了议会选举制的改革。 【解析】 【详解】本题实际上是对相关因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光荣革命后议会主权的传统应该根据英国确立起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贵族特权遭到限制,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进行作答。社会结构的变化应该根据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为了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推动了议会选举制的改革进行作答。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为进一步围堵社会王义国豕、于夺弟二世介失技术0以提高玉米、小麦、大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 16 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印度等受援国(地区)与中国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并说明各自效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历史启示。 【答案】(1)美苏冷战;遏制中国;受援国(地区)无法实现粮食自足。 (2)途径:受援国(地区);全盘接受美国“绿色革命”。 中国:调整生产关系;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效果:受援国(地区)一定时间内实现粮食自足,但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 中国:独立自主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3)坚持党和政府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解析】 【详解】(1)根据“为进一步围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先进农业技术”等得出美苏冷战;遏制中国;根据“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得出受援国(地区)无法实现粮食自足。 (2)途径:根据“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得出受援国(地区)全盘接受美国“绿色革命”。根据“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出中国调整生产关系;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效果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得出受援国(地区)一定时间内实现粮食自足,但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根据“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出中国独立自主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3)综合材料二内容和所学可知,我国粮食增产道路启示主要是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代汉口各个时期会馆设立概况 16 时期 行业类型 组织类型 商业 手工业 日常服务业 同乡 同业 兼同乡、同业 顺康雍(1644—1735年) 14 1 0 7 4 4 乾嘉道(1736—1850年) 22 4 1 13 10 4 咸同(1851—1874年) 18 5 3 3 21 2 光宣(1875—1911年) 23 7 2 4 22 6 ——摘自彭蛟《从会馆公所分布看清代汉口内部商业空间》 从如表中提取任一历史信息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信息:清初至1850年汉口各行业会馆设立呈增长态势阐述:该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农业和手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长途贩运兴盛;汉口地理位置优越,号称“九省通衢”,成为重要的商业名镇;各地商人云集,设立了为数众多的会馆。 示例二信息:清代汉口会馆的组织类型经历了由同乡为主向同业为主的转变阐述:明清时期商人会馆是随着商业尤其是长途跨地域商业的发展兴起的。会馆与地域商帮密切相关,因此地域特色鲜明。随着清代汉口本地商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引发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在汉口的商人会馆出现超越地域限制,以行业来进行联合的新发展。这为商人同业公会甚至20世纪初商会组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卷,没有固定答案。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代会馆的变化情况,因此对提取的信息,可以论述会馆数量的变化,也可以论述会馆组织类型。从数量来看,会馆的数量呈增长状态,从行组织类型来看,经历了由同乡为主向同业为主的转变。对会馆数量的变化,可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长途贩运兴盛、汉口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丁文江,江苏泰兴人,著名地质学家。1911年,他在英国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学位后回国,投身于中国地质学的创建工作。1913年,参与创办地质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地质研究人才。1914年,他“登山涉水,不怕吃苦”,前往云南、四川、贵州进行地质调查。1916年,加入北京大学,帮助恢复地质学系。1922年,主持成立中国地质学会。1929年,率队赴西南进行大规模考察,绘制地形地质图,为经济建设和国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地质学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获得了世界声誉。1933年,他赴华盛顿出席国际地质学会第16次大会。1936年,他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去世。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6 (1)根据材料,概括丁文江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丁文江、李四光取得科学成就的共同原因。 【答案】(1)贡献:参与创建并推动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培养中国早期地质学人才;组织对西南地区的大规模地质调查,以科学服务国家建设;提高了中国地质学的国际声誉。 (2)原因:爱国精神;献身精神;科学作风;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投身于中国地质学的创建工作。……培养了一批地质研究人才”得出参与创建并推动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培养中国早期地质学人才;根据“前往云南、四川、贵州进行地质调查。1916年,加入北京大学,帮助恢复地质学系”得出组织对西南地区的大规模地质调查,以科学服务国家建设;根据“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地质学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得出提高了中国地质学的国际声誉。 (2)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丁文江、李四光取得科学成就的共同原因在于爱国精神、献身精神、科学作风、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等。 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