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高考作文详讲
考场作文(考试体) 第一讲 为何要学写考试体作文 这是高考作文阅读评分的需要。 高考作文阅读,既要保证阅读质量,又要有阅读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凡符合“考试体”的作文,判卷老师易阅读,给分也快,也易给高分。 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写好此类文体,便于国家选拔合格人才。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具备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提炼出自己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 第二讲 (一) 考试体作文以议论文为主。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式 破题开篇+分析论证+结题收篇; 供材料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引材开篇+析材明理+联材写事+点材收篇; (此模式也可简化为“引议联结”式结构。引,即用精练语言引述材料,并根据材料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议,即对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议论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取,就是联系个人、社会、历史、现实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论点进行论证;结,就是总结全文,深化观点。) “引、议、联、结”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优秀例文 1. (名师原创)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任性”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词汇。有人说,有钱就是任性;也有人说,青春就是任性;有人说,漂亮就是任性;当然也有人说,有权不可任性。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写一篇文章。①明确文体;②不脱离材料内容; 思路点拨 这是一观点型材料作文。材料没有明显的偏向性,观点可以从材料中选取一个,也可以加以综合或提炼。 参考立意:(1)生命就要任性;(2)任性有度,适可而止;(3)不可任性;(4)任性的利与弊。 优秀例文 任性有度 “任性”,就是由着自己的脾气来。小孩子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可爱的表现,青少年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叛逆的表现,成年人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不成熟的表现。“任性”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场合、时间、对象。“任性”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做到“任性有度”,否则,就会招致他人的不满甚至厌恶。(开篇引出“任性有度”的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有人说:“有钱就是任性。”对于有些大佬而言,不错,钱就是他们挣的,他们拥有对钱的支配权,该怎么花,别人无权干涉。然而,如果到处招摇过市,显富摆阔,仗着自己有钱就气势凌人,目空一切,那就不仅是庸俗,简直就是无耻了。有些人穿着名牌,住着豪宅,出则豪车,唯恐天下之人不知其富有,这种极尽所能的炫耀行为,实际上是心灵空虚的表现。有钱,可以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去帮助他人实现梦想,而不是任意地挥霍浪费。(确立第一个分论点,批驳“有钱任性的”的观点。) 有人说:“青春就是任性。”青春是非常美好的,清楚是朝气蓬勃的,青春是有一个人生命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青春需要任性,但也要有个度。有的年轻人整日无所事事,或者沉迷于游戏之中,或者纠集一批狐朋狗友吃喝玩乐、虚度光阴,这样的任性只会浪费青春、毁了青春。青春就是任性,但青春的任性不是任意挥霍时间和精力,而是把握时间,播种希望;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使自己过得充实且富有意义。(确立第二个分论点,批驳“青春就是任性”的观点。) 有人说:“漂亮就是任性。”漂亮是你任性的本钱,但不可因为自己漂亮就任性的作出一些伤害自己活着他人的事来。漂亮会使别人对你有好感,但如果你因此而自视甚高就没人会喜欢你。漂亮的外表之下也应有一颗善良的心。(确立第三个分论点,批驳“漂亮就是任性”的观点。) 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有权不可任性”。全力是人民赋予的,体现了人民对领导者的信任与支持。如果有权就任性,那么遭受灾难的就是人民了。有权不可任性,有权之人做事应当谨慎,为人民谋求福利,而不是利用职权去损害人民的利益。有权易使人走上弯路,所以有权之人一定要坚守底线,不可因有权而任性。(确立第四个分论点,论述“有权不可任性”的观点。) 刘墉说: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这就是有度的好处,任性也一样,适可有度,方为至善。(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和开头,前后呼应,突出主旨。) 点评: 文章开篇点题,从材料切入,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分论点式亦可),紧密结合材料论证了“ ”、“ ”、“ ”、“ ”四种观点。结尾部分照应开头和标题,进一步阐明观点,升华主旨。 1.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今时代,碎片化阅读正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传统阅读。对此,有人,忧心忡忡,有人不以为意;有人坚持创作长篇作品与碎片化相抗衡;有人顺应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将生活体验用凝炼的文字传递给读者,有人说,《论语》也是碎片化的形式,其思想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有人说,如果孔子能创作非碎片化的系统性论著,则会对后世产生更大的精神影响……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时事评论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观点没有偏向性,命题者要求考生谈自己的看法或感悟,考生可以从材料中选取主要观点,也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立意参考:(1)新时代需要碎片化阅读;(2)坚持传统阅读,拒绝碎片化阅读;(3)将传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有机结合。 经典范例 行走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如一股气势汹汹的激流,奔涌而来,势不可挡。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有人叹息经典被冷落,传统被颠覆,于是奔走呐喊,试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有人钟情于阅读只言片语获取信息的情感体验,于是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徜徉。(开篇揭示碎片化阅读的具体现状和人们的态度。) 一味地感叹、呐喊与抗拒者,虽然缺乏接纳新事物的勇气;一味的迎合、追捧与沉溺者,则未免过于肤浅,无法在阅读中形成深邃的思想,更无法在经典中汲取足够的生命养分,真正的阅读者,应该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倡导的那样,学会占有,学会挑选,如此,行走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才能不被乱花迷眼,不会错过前方的风景。(批判前文所说的两种态度,亮明自己的观点,学会占有,学会挑选。)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占有碎片化阅读资源,实在是一件太过容易的事。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智能手机,便是一片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上到国家大事,下到鸡毛蒜皮,无穷尽的内容,纠缠着每一个愿意亲近的人。心灵鸡汤、娱乐八卦、医疗保健、军事机密……一切的好奇心,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具体分析占有碎片化阅读资源的可能性。) 也正因为如此,学会占有才至关重要。唯有学会占有,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及时捕捉到真正有利于自身成长的那一部分信息,才能让阅读富有意义和价值。遗憾的是,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中,太多的人恰恰丧尸了占有信息的能力,于是人们的阅读总是浮于表面,总是远离思考,人们的思维变得日渐懒惰,精神世界日渐荒芜。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言语变得肤浅和乖戾,却偏偏还自以为这样的肤浅和乖戾是个性。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剖析碎片化阅读的缺憾,强调“学会占有”的重要性,论证更更深入。) 要学会占有,自然离不开学会挑选。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空闲时间极少,阅读时间更少。要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能,就必须了解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抱着一本名著仔仔细细地阅读,在当下似乎已成为极少数人的阅读形态,绝大多数人不过是在手机或电脑上,接收外界的碎片化信息。如此,学会挑选,就必须让着挑选远离低级趣味,也必须让着挑选超越饭后谈资或拉近关系的范畴。只有明确了自己的需求,挑选才有明晰的目标,阅读才能对个人的成长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学会挑选的重要性。) 如果能够将上述两方面落实到实处,即使我们身处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也依旧能够借助有效的阅读来丰富我们的生命。条件许可时,我们应该学会“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条件受限制时,我们借助于精心选择的碎片信息,也可以获取必要的生命养分。生活于人心日渐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广泛地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但必须精选那些有利于我们提高修养、完善品质的知识。此外,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读书却不思考,相当于开船却不扬帆,只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我们阅读的目的不在于消遣,而在于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与高尚。(论证只有占有和挑选相结合,才能借助有效的阅读来丰富我们的生命。) 身处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逃避者只是懦夫,完全排斥者也有些落伍,唯有积极应对者,才能抓住时机求得发展。既然潮流袭来,避无所避,那就“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结深化论点,突出主旨。) 例文点评 本文开头紧扣材料立意,入题迅速,揭示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特征,概括了人们对碎片化阅读的两种不同态度,接着简要分析,指出各自的不足,亮明应有的态度,确立全文的核心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展开分析论述,最后加以总结归纳。(先分后总结构)结尾借鲁迅《拿来主义》中的语言表明文章的观点,收拢全文,使文章语言更具有典范性。 3.优秀例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思路点拨 “坚硬”和“柔软”是对立的孪生兄弟,说它们“对立”,是因为它们的性质不一样;说他们“孪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它们,它们关乎每个人的成熟与成长。考生可以从两者的统一性来写,主张形成和谐人格,也可以侧重一个方面来写。行文前首先要弄清“坚硬”与“柔软”是什么?如正直、执着、刚毅、勇敢、无畏等都可算是人心中坚硬的东西,善良、通达、仁慈、温顺等都可算是人心中“柔软”的东西。题目意在考问中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可供参考的立意有:(1)以柔克刚;(2)亦刚亦柔成就和谐自我;(3)把“坚硬”坚持到底;(4)坚持自坚,柔者自柔等。写作时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多层次挖掘材料含意和中心论点,写出深度和广度来。总之,只要扣住材料,联系实际,深入挖掘,言之成理,文章就有可能出彩。 经典范例 亦坚亦柔,成就和谐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所谓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时,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引:引用老子名言,紧扣材料和标题,提出论点。)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诚如毕淑敏所言,人心,首先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以道德准则为盾牌、以理想信念为防线的我们是天赋使命的战士,应有勇气也有毅力捍卫生命中那些真正神圣的东西,就像英国文豪托尔金在《魔戒》中诠释的那样,“相信这世界并非不可救药,而是一定存在某种良善,值得我们奋战到底”。没有人能做到始终无畏不悔,那是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品质,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守护坚实稳固的初心,即守护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这样才能展现生命的伟大力量。(议:扣住材料分析,强化观点,阐明人心坚固的重要性。) 然而,人心的坚硬并不等同于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让心灵由寸草不生的荒漠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花园。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爱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冰冷的生活不配称为“人生”,甚至还算不上好好“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东西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亦坚亦柔,方能塑造和谐的自我。(联: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论证,唯有亦坚亦柔,才能塑造和谐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荀夜羽所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形态。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联:联系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歌手HITA,荀夜羽等人的事例,纵横拓展,强化观点的表达。) 心寄方寸,所求为何?亦坚亦柔,成就和谐。如此,方能一路携美好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结:总括议论,再次点题,收束全文。) 点评:本文结构模式:“引、议、联、结”。 开篇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接着紧扣材料和论点进行议论分析,充分论证人心坚固的重要性; 然后,宕开笔墨,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和经典事例,多角度阐述“亦坚亦柔”的必要性;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再次点题,升华观点。 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结构严谨。 (一) 常见的几种开头方法和结尾方法 一、 开头方法 考试体作文的开头必须完成一个任务:提出论点。 提出论点的要求:短、快、靓 (1)开篇点题。(2)概念解说法。(3)概述材料(社会现象、事例)法。(4)名言引出法。 二、 结尾方法 结尾必须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总结全文;二是重申论点; 常见结尾方法:(1)呼应开头法;(2)照应材料法。 (一) 核心段落写法 训练考试体核心段落写作,是获得考场作文高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核心段落,是集中、充分展示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的地方。是论据证明论点的地方。 同学们在用论据证明论点时,易犯直接罗列材料不会对材料(论据)分析的毛病。所以,要训练核心段落写作,避免只罗列论据材料二不会论据分析的毛病。 常见论据分析法: (1) 因果分析法 例: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汉城失利后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 毛病: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 修改:磨难,能历练人生,使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击,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写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李宁……。磨难,对已知坚强者来说,恰似进身之阶,能使人登上另一个高峰,使人生绽放出另一种光彩。 (2) 假设分析法 例:欧力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造出了新药606。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力西仅仅试验了一次,失败后就不再坚持了,那么新药会问世吗?正因为他失败后继续坚持实验,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总结:用假设分析法,易操作。就是如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例子是反面的,你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 再例: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于聋疾作斗争。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凭借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战斗。他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一生中最著名最具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靠顽强的意志,贝多芬走向了成功。试想,如果他在患病后缺少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3) 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就是对论据或揭示其本质,或指出其意义,或指出其要害、危害等。 例1: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就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是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是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1) 点面分析法(有的称为揭示实质法) “点”是指出具体的论据;“面”是指由具体的论据得出的概括性的结论。用点面结合法可使文章简洁,使论证显得更全面。 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幼时读书,由于苦读,而至于“口舌生疮”;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其间贫困疾病交加,可他从没有动摇过写作的信念。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毅力是治学成功的支柱。 (2) 引申类对比法 对所列举的论据(事例)加以引申或进行类比,联系实际,从而突出观点的现实意义。 例: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三百多位时就出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认真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 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常常听到有人后悔因为做事不认真而导致失败,后悔不该做此事时敷衍了事。但是,时光不会倒流,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一个从中吸取教训啊! 训练 例1 东汉建安五年,曹军与袁绍军队战于官渡。面对数倍于自己的袁军,面临粮少将寡而又不能速决的对峙局面,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直取鸟巢,火烧敌粮,致使袁军大乱,因而一举击溃了强大的袁军。 因果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 点面分析法: 引申类对比法 例2 因对梦想的狂热追求被业界誉为“雷布斯”的雷军,刚开始创业“小米”时,已经是一位相当成功的人士了。已经40岁的雷军,创业时确实犹豫了半年,然而,他追逐梦想的勇气战胜了犹豫,他带领十来个人,在中关村开始了追梦之旅。最终,他圆梦了,成功了。 因果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 点面分析法: 引申类对比法 第三讲 议论文写作常见结构 一、 经典式 模式图如下: 二、 正反对照式 模式图: 三、 并列式 解析:围绕中心论点,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模式图如下: 一、 一线贯珠式 模式图: 解读:“点”:开门见山,点明论点 “正”:正面举例+分析 “反”:反面举例+分析 “深”:对中心深入分析、掘挖 “联”:联系现实,展开议论 “总”:总收全文,呼应中心论点 佳作示范: 经典式: 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青春永不褪色 世界繁华如花,人生冷漠如茶。我们都是苍穹下生活的小人物,拥有喜怒哀乐,体验悲欢离合,但这些终会逝去。多少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似乎只有那般青春在不断地回放着。因为青春是不朽的,它记录了我们一去不返的年华,书写了我们荒唐的故事,更记载了无数年轻人的梦。 三毛的青春是不朽的。她曾经逃学,离家出走,打架……各种行为都透露着青春叛逆的气息。正是她青春时桀骜不驯的性格,成就了后来在撒哈拉沙漠中勇敢追寻生活的洒脱与随性。就是这个如此刚烈和顽强的女子,写出了许多精彩作品,感动和影响着一个个年轻人,激励着一颗颗追逐梦想的赤子之心。所以,我说三毛的青春永驻。 林徽因的青春是不朽的。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纪轻轻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五岁时,她跟随父亲出国,学习期间遇到了徐志摩;她的出现让徐志摩心动,无数的情诗为她而作。后来,她嫁给了梁思成,两人共同学习建筑,后来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这个传奇般的女子,不仅成就了一代诗人徐志摩,更成就了世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她用自己的青春,浇灌了这两位才子的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成就了如此“人才工程”,所以林徽因的青春常在。 奈良美智的青春也是不朽的。他自幼热爱绘画,父母的宽容教育使他拥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但初中时代,他还是经常逃学,去野外进行创作。那时候,他创作出极具代表性的卡通作品。现在,他仍不改初衷,继续少年时的风格,用独具特色的大眼娃娃影响着无数的青年人。他把自己对青春的感悟倾注到作品中,那些大眼娃娃的眼神中无不透露着叛逆和搞怪。他用青春成就了极具个性的辉煌与成功,当曰不朽。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青春。在每个人的心中,青春都是一个美丽的梦。这是一个勇敢、奋斗的时期。这是一道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风景。 青春很美,美到不朽,美到让人神往。 这是一篇践行“一三六九”式的经典范文。 第一段确立中心。第二到第四段连举三个人物的事例,第五段综述,第六段总结。 略带抒情的起笔之后,本文一口气列举三个人物的事迹,共同聚焦“青春不朽”。 高中生写议论文切忌“以例代议”,此文似乎有这个毛病。然而,对于那种各例寓意不同、数星拱月或递进关系自现的议论文,我们还是会心颔首的。 此文的三例,分别“点击”三个分论点:叛逆而求索的青春不朽;智慧激发智慧的青春不朽;审美二创新的青春不朽。请注意:这里说的“点击”,必须点都事理的“穴位”上,必须“四两拨千斤”,必须由“例”自然生成。这位考生,机智地做到了这几点,所以他从面广量大的罗列相似事例的作文中胜出。 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第二例:林徽因。今年作文试卷中的“林徽因”太多了,但至今尚未发现如此解读林先生之不朽的议论文!只有天才才能赏识天才,只有智慧才能燃烧智慧,只有青春才能滋养青春,林徽因无疑是这方面的卓越代表,她的青春浆汁默默地流动在根须和叶脉中,最终挺起了两株大树,她当然不朽。 分论点式: 青春永不褪色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须难得的一份沉稳。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此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紧扣“青春”、“永恒”展开,完全切题。 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新颖、深刻的中心论点: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这种概括和提炼,符合青春的本质特征。的确,青春绝非“驿站”,纯然是怀着不识愁滋味的乡愁、载欣载奔、寻求心灵家园的那种诗意,那种愿景,那种神乎其神的“状态”! 在匆忙答卷的考场上,能机敏地罚写和捕捉如此精彩的论点,难能可贵。 此文的又一长处,在于分解出不同视角的“分论点”:要保持青春状态,必须拥有乐观开朗的心;要学会“忘记”;要多一份沉稳。这里的“学会忘记”,相当中肯,颇富东方智慧,估计很少有考生能提出来。 如今的高中生写议论文,多不会“分解”和“剖析”,巷子里扛木头,直通到底;除了中心论点,还是中心论点!此文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进行阐释,似缺“文采”但不乏措辞之机智,如:某些人成了“小老儿”;治伤痕的“云南白药”;苏东坡的妙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等等。 正反对照式: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 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 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作文:优秀作文:学然后知不足。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 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1) 引论。类比引论法。类比体:雄鹰搏击蓝天,小溪奔入大海。引出论点:学然后知不足。 (2) 从反面论证。列举了“江南才子”江淹“江郎才尽”、井底之蛙、楚人驾船的典型事例,极具说服力。 (3) 通过“相反”,自然过渡到正面论证。 (4) 在正面,援引了芝诺的言行。 (5) 从正面援引了鲁迅、列宁和巴普洛夫的名言,使用了引证法。 一线贯珠式: 阅读所给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列子·天瑞》中有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孔子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生无所息”的“息”,这里指停息、停止) 请以“生命不息”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上面所给的两则材料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头靠近山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循环不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1) 纵观古今,无数的伟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道尔顿临终前还在实验室中记录数据,最后安息在了这个与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诗人海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在本上写下刚想出的诗句;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则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溘然长逝。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 反之,也有许多人,他们奋斗过,辉煌过,但随后便懈怠了,最后落得个“逸豫亡身”的下场。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将奋斗坚持到底。(3)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便是如此,奋斗可以使你前进、成功,甚至辉煌。但是一时的辉煌不可长存,时间久了就会腐烂变质。当然辉煌也有它的保鲜剂,那就是不懈地奋斗。这是为什么呢?从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时间不可能永远定格在那辉煌的瞬间,只有不懈地奋斗,才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生命是短暂的,奋斗使之不朽。道尔顿、海涅、马克思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原子学说、美丽的诗句和《资本论》,更宝贵的是他们那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4)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一时的成就当作永久的成功,从此松懈下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也正如我们学生的考试:一次考好不代表可以从此松劲,而要更加努力,奔向下一个目标。(5)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奋发进取,不可以松劲懈怠,时刻提醒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6) (1) 第一段:点——用故事开篇,提出论点。 (2) 第二段:正——正面列举两例,证明论点。 (3) 第三段:反——从反面举例,与上段形成对比。 (4) 第四段:深——援引典型事例,深入论证。 (5) 第五段:联——联系中学生的实际,谈怎么办。 (6) 第六段:总——首尾呼应,发出号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