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考生物 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一) 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2高考生物 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一)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七 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专题知识网络】‎ ‎【高频考点汇编】‎ 考点一、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兴奋传导 ‎ 反射弧结构 ‎ ‎ 结构特点 ‎ ‎ 功能 ‎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感受器 ‎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 ‎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 传入神经 ‎ 由感觉神经纤维构成 ‎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细胞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由运动神经纤维构成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 ‎ 只有感觉而无效应 ‎ 效应器 ‎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 对内外界刺激发生相应的应答 ‎ 只有感觉而无效应 ‎ 相互联系 ‎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 ‎(1)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作用,有些神经元(如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2)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①感受器破坏无法产生兴奋;②传入神经破坏兴奋无法传导;③神经中枢破坏,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考点二、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实质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⑴静息电位的形成:①电位:内负外正。②机理:K+外流。‎ ‎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时兴奋产生:①电位:内正外负。②机理:Na+内流。‎ ‎⑶兴奋的传导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⑷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 ①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②解读:a线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注意:⑴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⑵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⑶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2.兴奋的传导特点及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 ‎ ‎ 过程 ‎ 神经纤维 ‎ 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区)→未兴奋区 ‎ 神经元间 ‎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细胞体或树突 ‎ ‎(2)兴奋传导方向与特点的比较 ‎ ①在神经纤维上:由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 ‎ a.在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b.在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 ②在神经元之间: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单向传递 ‎ a.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 b.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3.突触与递质 ‎ (1)突触的类型 ‎ ‎ ‎ ①轴突—树突型突触: ②轴突—胞体型突触: ‎ ‎(2)递质 ‎①概念: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②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④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糖蛋白。‎ ‎⑤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⑥种类:包括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等)和抑制性递质(如谷氨酸等)。‎ ‎(3)传递方向 ‎①神经元内:树突→胞体→轴突。‎ ‎②突触: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考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 ‎ (1)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小脑脑干、下丘脑、脊髓中的排尿排便中枢、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中枢。‎ ‎ (2)据教材P20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2.大脑皮层言语区 ‎ 考点四、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基本模型 ‎ 2.实例——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模型及信息解读 ‎(1)模型 ‎ ‎ ‎(2)解读 ‎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②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若胰管受阻,影响食物消化但不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经血液运输)。‎ ‎3.分级调节模型及信息解读 ‎(1)图示 ‎(2)解读:①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两大类。‎ ‎②正反馈:加强并偏离静息水平,如血液凝固、排尿排便、胎儿分娩、池塘污染后鱼类死亡更加剧污染等。‎ ‎③负反馈: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更常见,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011高考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1.(2011浙江卷)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相关的知识。a-b的Na+内流是被动运输的结果,Na+ —K+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b-c段的Na+仍然内流,所以B选项错误;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是恢复静息电位过程,d-e段的K+不是内流而是外流恢复静息电位,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选项是错误的。‎ ‎2、(2011江苏卷)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答案】A ‎【解析】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为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所以A选项正确;根据突触结构可以判断出a、b、c、d、e分别为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所以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所以B选项错误;结构c含有突触,所以兴奋在结构c的传导速度慢于结构b的传导速度,所以C选项错误;Ⅱ 为突触后膜,该处的信号变化应为化学信号到 电信号,所以D选项错误。‎ ‎3.(2011广东卷)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听到枪声后的起跑动作是后天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的,为条件反射,A错误;听觉中枢只能产生听觉,将相关信息传到运动中枢,产生起跑动作,B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中间神经元上的传导有先后之分,C正确;起跑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不在小脑,D错误。‎ ‎4.(2011新课标全国卷)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改、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习惯包裹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及同学们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由题目信息可以看出,肾上腺可以作用于心脏,说明其靶器官包括心脏,A正确。在恐惧时的心率加快,既有内脏神经的参与,又有肾上腺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激素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的,C错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正确。‎ ‎5.(2011天津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存在细胞衰老或凋亡现象 B.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相同 C.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D.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包括胚胎的发育过程,A错误。cDNA文库中的基因是由相应细胞、组织或器官的mRNA经过逆转录而来;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小鼠不同组织或器官的mRNA不同,构建的cDNA文库也不相同,B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来增加产热;垂体受损会导致幼犬的抗寒能力减弱,C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现象的发生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D选项描述的过程,只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发挥了作用,不属于反射现象,D错误。‎ ‎6.(2011海南卷)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C.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D.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答案】A ‎【解析】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是由于Na+通道开放,大量内流引起的。‎ ‎7.(2011上海卷)右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感觉神经中枢都没问题;阻断的应该是传出神经。‎ ‎8. (2011海南卷)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ABC描述的控制中枢都在大脑皮层。‎ ‎9.(2011四川卷)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_____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_____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 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_________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__________免疫的应答。‎ ‎【答案】(1)传出 融合 电位变化 (2)B细胞 化学信号向电 (3)造血干细胞 体液 ‎【解析】(1)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出,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递质。 ‎ ‎ (2)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因此使B细胞被激活而增殖。突触释放递质,导致肌膜电位变化,因此是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 (3)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处生成T细胞。根据题2 可知是抑制体液免疫应答。‎ ‎10.(2011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问题。‎ ‎(1)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在血压调节反射中,当血压升高时,主动脉和颈动脉管壁上的_____传入冲动的频率增高,到达心血管中枢后,_____神经兴奋,血压下降。‎ ‎(2)右表是哺乳动物神经元内外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___和____。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维持这种离子浓度不均匀分布的机制是________。‎ ‎(3)某些药物能特异性地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当这类药物作用时,右图中[ ]____内的神经递质因不被分解而浓度持续升高,并与[ ]____持续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方框内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4)若在离肌肉5mm和50mm的神经纤维上分别给予电刺激,肌肉将分别在3.5ms和5.0ms后收缩,则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____mm/ms。‎ ‎【答案】(1)压力感受器       副交感 ‎ ‎(2)Na+    K+             Na+、K+  通过细胞膜上的Na+、K+  运输载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3) [2]突触间隙     [6] 受体 (4)30‎ ‎【解析】(1)(2)(3)详解见答案。(4)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50-5)/(5.0-3.5)=30 mm/ms.‎ ‎11.(2011广东卷)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淋巴液 血浆 组织液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 物质流动 激素分泌调节 ‎ ‎ A B 消费者 生产者 分解者 葡萄糖 淀粉 肝糖原 血糖调节 能量流动 C D ‎【答案】AB ‎【解析】本题以概念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激素调节、血糖调节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相互交换,组织液可以渗透到淋巴液中,淋巴液不能反渗到组织液中的,淋巴循环最终到血液中,A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促肾上腺激素,进而促肾上腺激素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反过来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B正确;淀粉是植物中的多糖,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2.(2011山东卷)1.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激素作用。A选项是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是幼嫩的种子产生生长素作用的结果;B选项是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果;C选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中的顶端优势原理;D选项是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人体内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作用的结果;所以B选项与激素作用无关。‎ ‎13.(2011山东卷)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   Ⅱ核糖核酸  Ⅲ脱氧核糖核酸   Ⅳ信使RNA D.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以A符合;B选项中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内形成突触小泡,所以B不符合;C核酸包括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由信使RNA、核糖体RNA和转运RNA组成,所以C正确;D选项中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D符合。‎ ‎14.(2011福建卷)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答案】D ‎【解析】生产者既能固定大气中的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进入大气,故乙与丙是双向箭头;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碳元素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A正确。内环境成分中血浆与组织液相互渗透,双向箭头;组织液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液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丙)分泌的激素可以对下丘脑、垂体进行反馈调节。‎ ‎15(2011福建卷)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有的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的是固醇类物质如性激素等,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呼吸酶,有的酶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唾液淀粉酶。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酶是生物催化剂,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失去活性。故C正确。‎ ‎16.(2011重庆卷)‎ 下列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含量状况。‎ 分泌腺体 激素名称 补碘人群甲状腺激素含 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补碘前 补碘后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正常 降低 正常 垂 体 A 正常 B 正常 ‎(1)表中A是 ,B应 。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A起 作用。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控制枢纽是 。‎ ‎(2)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① 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②  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现象①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 ;现象② 说明该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 。通常,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症。‎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抑制(反馈调节);下丘脑 (2)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兴奋性。‎ ‎【解析】考查的是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识记、容易题。需了解激素的分泌、作用和调节——反馈(负)调节的知识。‎ ‎17、(2011江苏卷)图1表示北纬50°某地区不同月份母鸡平均产蛋数的波动情况,图2是母鸡繁殖活动的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甲、乙、丙表示器官,a、b、c表示相应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影响母鸡月产蛋数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 。‎ ‎(2)图2中激素a 器官丙的名称分别是 ▲ 、 ▲ 。‎ ‎(3)图2 中c→甲、c→乙的生理意义在于 ▲ 。‎ ‎(4)已知激素a分子为一种多肽,其受体位于靶细胞的 ▲ ,这是因为 ▲ 。‎ ‎(5)从丙的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血浆中含有的激素种类有 ▲ (填下列序号)。‎ ‎①1种 ②2种 ③3种 ④4种 ‎(6)烷基苯本分是一类洗涤剂,其分子结构稳定,具有类似激素c的生理效应。长期饲喂被烷基苯本分污染的饲料,会对器官甲、乙的分泌活动产生 ▲ ,从而引起激素c分泌量 ▲ 。‎ ‎【答案】(1)日光照时间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卵巢 ‎(3)通过负反馈以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 (4)细胞膜上 激素a不能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 (5)④ (6)抑制 减少 ‎【解析】甲、乙、丙表示下丘脑、垂体、卵巢 a、b、c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卵巢性激素、性激素抑制下丘脑、垂体进行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18.(2011安徽卷)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某人一次性饮1000mL清水,1 h 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_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______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__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些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______分解,抑制____________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2010高考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1.(2010海南卷)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答案】D ‎【解析】考查兴奋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适宜的刺激是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会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 ‎2.(2010上海卷)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 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答案】C ‎【解析】考查的是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树突不能通过突触到细胞体或轴突,故A、B、D。错误;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可以到达细胞体,再到轴突,由突触再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C正确。‎ ‎3.(2010江苏卷)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 B.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D.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答案】BCD ‎【解析】通光可以提高产蛋量首先是由鸡的神经系统接受光的刺激,神经中枢作出调节,在释放激素促进产蛋,所以这是一个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所以A错。‎ ‎4.(2010江苏卷)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田,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 b抻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D ‎【解析】依据突触部位的结构可判断图中Ⅰ所在的为传入神经,Ⅱ所在的为传出神经,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受传出神经元的末梢支配(效应器),A项正确;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B正确;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a处将由静息的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C正确;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5.(2010重庆卷)正常人即使闭眼,伸出手指也能触摸自己的鼻尖,这个动作属于( )‎ A.印随行为 B.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活动 C.木能行为 D.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控制的活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神经调节及动物的行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闭眼,摸鼻尖,这是一种躯体运动,人的运动由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控制,所以选D。‎ ‎6.(2010北京卷)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细胞功能的相关知识。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通过较长的轴突和效应器相连,而传入(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在神经结中,通过较多的树突和感受器相连。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完后就被酶分解掉。肽类激素在核糖体上合成。‎ ‎7.(2010湖南卷)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流导致,如果减少溶液S中的Na+‎ 的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流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 ‎8.(2010浙江卷)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答案】C ‎【解析】图①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相同,A错误;由于②电流方向为甲→乙,所以图② 中乙为受刺激部位,而甲为静息部位,甲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B错误;与图②类似的,图④电流方向为乙→甲,说明乙部位已经恢复为静息电位,而甲部位处于去极化过 程,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C错误;图⑤电流表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部位均恢复为静息电位,即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D正确。‎ ‎9.(2010海南卷)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答案】C ‎【解析】考查动物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主要有三点: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耗氧量,增多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促进骨骼成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C项正确。B、D错在大鼠为恒温动物,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正是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体温不会有下降或上升。‎ ‎10.(2010上海卷)下列有关人体中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和激素都是蛋白质 B.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 C.酶和激素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 D.酶和激素都要释放到血液中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考查的是酶和激素的有关内容。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错误;酶和激素的合成与分解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B正确;有些酶是由外分泌腺分泌,不需要释放到血液中,如唾液淀粉酶;C和D错误。‎ ‎11.(2010上海卷)下列关于人体血压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则收缩压也会相应升高 B. 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动脉血压回升 C. 心舒期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则舒张压降低 D. 长期过度紧张,可使大脑心血管中枢平衡失调,导致血压升高 ‎【答案】C ‎【解析】考查的是人体血压调节的有关内容。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血液流动阻力增大,则收缩压也会相应升高,A正确;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结果使心搏加强﹐动静脉收缩力加强﹐引起动脉血压的上升,B正确;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C错误;精神长期紧张和性子急的人容易得高血压 长期给不良刺激,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过度、噪音等,加上体内生理调节不平衡,大脑皮层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容易发生高血压,D正确。‎ ‎12.(2010山东卷)为了更好的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应。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 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 —— ——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 。‎ ‎(2)试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传感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 兴奋,导致 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为 。‎ ‎(3)试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长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导致了糖代谢一场。‎ ‎(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推测脑内 区域被损伤,引起了 缺乏。‎ ‎【答案】(1) 单 神经递质(或:乙酸胆碱) 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 ‎(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神经—体液调节 ‎(3)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4) 下丘脑或(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或:ADH)‎ ‎【解析】(1)在动物体内,兴奋的传导都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以化学物质的形式进行的。神经递质释放以后,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当对某一神经纤维的两端进行同强度的刺激后,传递到中间时,中间部位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且中点与相邻两点间的电位差正在消失,所以兴奋的传递也终止。‎ ‎ (2)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然后发出神经兴奋引起(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过程。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 (3)糖代谢直接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题中的应激性引起了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异常,所以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 (4)当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结构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异常增多,并产生渴觉增加饮水。‎ ‎13.(2010全国1卷)用去除脑但保留脊椎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其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映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段出现伸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皮肤;脊髓;(2)突触的结构;(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能;不能;不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第(1)小题中,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粘膜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结合题意,本小题的答案为:皮肤,脊髓。‎ 第(2)小题中,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突触的结构所决定的。‎ 第(3)小题中,刺激A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不能称为反射;刺激B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2009高考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1. (2009全国卷Ⅱ)2.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鸡肉抽搐 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答案】B ‎【解析】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依题意,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由于体液的调节作用,人体血钙浓度处于动态平衡。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所以B错误。‎ ‎2.(2009山东卷)3.右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高 A.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高考资源网 B.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高考资源网 C.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高考资源网 D.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高考资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图示的方式考查了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题目中的①②③中的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分别对应于课本上实例如下:①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这一内分泌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由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②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这一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这一靶器官的过程;③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神经元细胞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靶细胞)而完成兴奋传递的过程。显然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C正确。方式①②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且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不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速度相对较快,所以A,D正确。但方式③是也是需要通过体液的,因为上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B错误。‎ ‎3.(2009山东卷)5.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一肌内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高考资源网 A. 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高考资源网 B. 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 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高考资源网 D. 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高考资源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通过题目中的信息获取相关知识,并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题目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过于强大,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一肌内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从而使信息传递受阻而引发的。所以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阻止神经一肌内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继续遭到破环。‎ ‎4.(2009山东卷)8.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高考资源网 A. 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高考资源网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高考资源网 C. 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高考资源网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高考资源网 ‎【答案】C ‎【解析】本题通过图示的方式显示了钠离子的内流引发了动作电位的原理。未刺激时电位相同,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选项正确。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低Na+海水中的大。所以D正确,C错误。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钠离子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所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5.(2009广东理基)53.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多 少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多 少 ‎【答案】B ‎【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I的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两个现象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以及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 ‎6.(2009广东文基)74.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出汗是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健康的人所以内环境不会失调。在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排汗使机体三人加快。‎ ‎7.(2009四川卷)4.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粟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可以引起上肢的运动 C.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A中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导致代谢旺盛而抵御寒冷,不是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粟的原因,且骨骼肌不自主战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不能引起上肢的运动;C中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都受到下丘脑垂体调节体系的控制;D中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不能传递给下一个细胞的,只能通过突触传递单向给下一个细胞。‎ ‎8.(2009广东卷)18.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是酶。‎ ‎9.(2009江苏卷)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w.w.w.k.s.5.u.c.o.m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10.(2009辽宁、宁夏卷)4.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答案】B ‎【解析】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所以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因此,B错误。‎ ‎11.(2009辽宁、宁夏卷)5.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C ‎【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电位表现内在外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C错误。‎ ‎12.(2009上海卷)11.高的动脉血压引起降压反射。发生降压反射时 A.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C. 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降低 D. 依靠正反馈调节使血压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这一过程应为负反馈而不是正反馈。‎ ‎13.(2009上海卷)20.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曲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操作不合适的是 A. 环割后肢脚趾尖皮肤 B. 用探针破坏牛蛙的脊髓 C. 用0.5%HCl溶液刺激趾尖 D. 剪去牛蛙的脑 ‎【答案】B ‎【解析】该实验是证明感受器是完成屈腿反射的必要环节,则感受器应为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即感受器的有无,破坏牛蛙的脊髓无论有无感受器都不会发生屈腿反射。‎ ‎14.(2009上海卷)28.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答案】C ‎【解析】适宜的刺激是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A时,AB之间就有电势差会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B时,AB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 ‎15.(2009上海理综卷)21.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爆发出比平时更大的力量和产生更敏捷的反应,此时如测定其体内激素水平,明显提高的是 ‎ A.胰岛素 B.肾上腺素 ‎ ‎ C.性激素 D.甲状腺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的生理作用,肾上腺素有调节心肌、增高血压、活化交感神经、运送葡萄糖给肌肉、促进肌肉的活动用来应对压力或危险,它可以瞬间给人强大的机能提升和爆发力。‎ ‎16.(2009海南卷)6.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 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与于靶细胞 ‎【答案】C ‎【解析】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突触间隙到突触后膜,不经过血液运输;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17.(2009海南卷)8.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 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脊髓、脑干、小脑和延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呼吸中枢为低级中枢,但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18.(2009全国卷Ⅰ)33.(11分)‎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 和 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下丘脑、垂体、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 、 和 。C进入血液后,通过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 (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 ‎19.(2009安徽卷)30.(18分)‎ Ⅰ.(10分)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 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 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 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 ,此时Na+ (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 。‎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 的结合。‎ Ⅱ.(8分)在人体体温的神经—体液调节中,下丘脑是 ,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是 。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会出现寒 战,这是机体通过 增加产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剧烈运动后,机体降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 增加散热。‎ ‎【答案】Ⅰ.(1)静息 0mv 内 ‎(2)轴突末梢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Ⅱ.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 ‎ 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管舒张 ‎20.(2009重庆卷)30.(26分)‎ Ⅱ. 题30图2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 (能活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 ,表明部位d受损。‎ ‎【答案】Ⅱ. (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收缩 ‎【解析】‎ Ⅱ. (1)根据反射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刺激、有反应、有神经系统的参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不是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出神经,故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因为传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d,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一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肌细胞,而不由肌细胞传到传出神经。‎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说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可由传出神经经突触d传到骨骼肌从而引起骨骼肌收缩,如传出神经受损则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测不到电位,如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骨骼肌不会收缩,如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应测到电位,而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但兴奋传不到传出神经,电位计c应测不到电位。‎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动物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具体涉及到了反射、反射弧、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间的传递等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运用此知识点进行探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 ‎21.(2009广东卷)35.(8分)‎ 如图所示,铁钉刺入某人的脚底,随即她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请回答问题。‎ ‎(1)当铁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可产生传向中枢的 。此人还未感觉到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部位 (①;②;③)。‎ ‎(2)图中此人反应是一系列神经调节的结果,‎ 参与此过程调节的神经中枢有多个,包括 及丘脑。‎ ‎(3)途中此人肾上腺分泌增加,使垂体的 ‎ 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协同调节血糖、血压以应对该紧急情况。‎ ‎(4)此人脚底受伤后出现了红肿,医生担心她感染破伤风杆菌,立刻给她注射 进行应急免疫治疗。该方法属于 (A.非特异性免疫B.特异性免疫)‎ ‎【答案】(1)兴奋 ①‎ ‎(2)脊髓、脑干、小脑、大脑皮层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4)破伤风抗毒血清(抗破伤风杆菌抗体、破伤风抗毒素) B ‎【解析】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感受器的功能为产生和传导兴奋,将兴奋先传至脊髓的低级中枢,产生缩腿反应的同时将兴奋通过传导束传至脑干小脑直至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而且此过程还需要体液调节的配合,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途径,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共同完成,对于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应急治疗,应该直接用患者的血清,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抗毒素),能快速消灭抗原。‎ ‎22.(2009江苏卷)29.(8分)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乙是一种糖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 功能。‎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 ;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的分泌量 ,原因是 。‎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 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 。‎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 。‎ ‎【答案】(1)内分泌(分泌激素)‎ ‎(2)减少、减少 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乙(糖蛋白)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受体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23.(2009辽宁、宁夏卷) 右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 ‎(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 进入 ,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 ‎【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2)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解析】‎ ‎(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由题意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故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因此,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2011最新模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1.(2011届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对Na+和K+的通透性分别是(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和同学们的识图能力。知道静息和接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及电位变化的本质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后,表现外负内正,①符合题意;②中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始终为零,不符合题意。受刺激后电位的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外的Na+大量内流造成的,此时膜对Na+的电导率高;③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变化较大,符合题意;④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 ‎2.(2011届浙江省海盐元济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全真压轴)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 B.该受体很可能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 C. 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钠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D. 上图表示过程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C ‎【解析】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 ‎3.(2011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A ‎【解析】甲、丙、丁区域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该状态的维持需要膜内的Na+不断外流,膜外的K+不断内流。因为没标出局部电流移动方向,无法判断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4.(2011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以下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答案】B ‎【解析】Cl-内流使突触后膜仍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 ‎5.(2011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轴突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连,形成突触。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到突触时,会造成有的突触兴奋,有的突触抑制。导致兴奋和抑制是由于 A.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不同 ‎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的电信号不同 ‎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数量不同 D.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数量不同 ‎【答案】A ‎【解析】由题目信息可以看出,作用的部位是突触后膜,所以不是递质的原因,而应该是受体造成的。‎ ‎6.(2011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X物质可以抑制Na+载体将神经纤维内Na+向外主动运输,Y物质可以打开神经纤维Cl-通道,使Cl-向内自由扩散,现在分别用X和Y物质处理甲、乙两条神经纤维。则会出现的正确结果是 ‎①甲神经纤维静息电位无变化 ②乙神经纤维兴奋可能无法产生 ‎③甲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不能产生 ④乙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两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Na+向外主动运输可以维持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该过程受到抑制会影响该过程;Cl-向内自由扩散会使内负外正(静息状态)到内正外负(兴奋状态)的过程受到影响。‎ ‎7.(2011年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高处坠落造成人高位截瘫(颈椎损坏),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 A.大小便失禁 B.触觉完全丧失 C.躯干冷温觉丧失 D.躯干痛觉丧失 ‎【答案】B ‎【解析】有的触觉中枢在脊髓,如膝跳反射。‎ ‎8.(2011年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下图表示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⑦在反射弧中可分别表示的结构是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当图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作为效应器的主要内分泌腺是甲状腺 ‎ C.当血糖含量升高时,参与主要调节活动的内分泌腺应为胰岛。‎ D.上述涉及到的调节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很重要,主要用来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 ‎【答案】D ‎【解析】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为免疫调节,图示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9.(2011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4月模拟)下图为神经细胞的一部分膜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神经递质可被①识别 ‎ B.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 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 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D.若此图是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可通过结构②由A侧进入B侧 ‎【答案】C ‎【解析】突触后膜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10.(2011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下图从左至右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电位变化是一样的 B.K+外流和Na+内流过程都不消耗ATP C.Na+内流可能与局部电流的刺激有关 D.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可能与K+ 外流有关 ‎【答案】B ‎【解析】本题没标出物质跨膜过程中是否有物质的消耗。‎ ‎11(2011年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表示用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正确的说法是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毫伏 B.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B点的电位 C.适当降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将导致C点的电位增大 D.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答案】D ‎【解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60)=90毫伏,A错误;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为静息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A点的电位,B错误;适当降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兴奋时,内流的Na+将减少,导致C点的电位变小,C错误。‎ ‎12.(2011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①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该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其中1是极化状态,2是去极化过程,4是复极化过程。‎ ‎          ‎ ‎②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 B.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有表格数据可以直接推出①②③④分别为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线粒体膜、肝细胞膜、毛细管壁细胞膜,共5层膜,8层磷脂分子层。‎ ‎13. (2011杭州学军中学)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同 ‎【答案】D ‎【解析】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b相同,所以D项错误。‎ ‎14.(2011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神经元递质的释放也得经过组织液,才能作用在靶细胞上,所以B选项错误。‎ ‎15.(2011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 B.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产生激素 C.都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 D.都在发挥作用后被分解 ‎【答案】B ‎【解析】只要是活细胞,都能产生加快代谢的酶;但只有内分泌细胞才能产生激素。‎ ‎16.(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由同一器官分泌,并且生理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 ( )‎ ‎ A.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 C.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答案】B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胰岛细胞的分泌的,胰岛素促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升高。‎ ‎17.(2011届贵州省遵义四中组团7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某患者由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浓度过高而引起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使能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但形成的ATP低于正常值。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该患者 A.食量大,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 B.食量大,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C.食量小,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食量大,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答案】D ‎【解析】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生的热量使体温升高;形成的ATP低于正常值会加剧物质分解使患者食量大、消瘦。‎ ‎18.(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图2示有关腺体和激素对蛙发育过程的影响。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激素。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20天蝌蚪的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尚未成熟,后20天逐渐成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前20天中①②③的含量都比较低,并在此期间都逐渐增加 ‎ B.用含碘丰富的饲料持续喂养蝌蚪,可使蝌蚪早于38天发育成小型成蛙 ‎ C.若蝌蚪切除了垂体后不能发育成蛙,说明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发育 ‎ D.切除成蛙的垂体,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减少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用含碘丰富的饲料持续喂养蝌蚪,可使蝌蚪38天后发育成小型成蛙,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调节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C错误;切除成蛙的垂体,甲状腺萎缩,②③的含量都会减少,但①增多,D错误。‎ ‎19.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相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激素C直接参与靶细胞的物质氧化分解过程,使机体产热量增加 B.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A、B含量下降 C.寒冷刺激时;激素B分泌量增加,作用于靶细胞后立即失活 D.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毛细血管I、Ⅱ均有分布 ‎【答案】A ‎【解析】‎ ‎20.(2011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语听力考试中涉及言语医的W区、H区和V区 B.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C.体温调节中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实现 D.糖浆是糖尿病检测的最重要指标 ‎【答案】A ‎【解析】胰腺中含胰蛋白酶,会将胰岛素水解掉,B错误;体温调节中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实现,C错误;糖尿病检测的最重要指标不仅包括血糖,也包括尿糖,D错误。‎ ‎21.(2011届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三第七次月考)回答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问题:‎ ‎(1)上图1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 据图分析可知:图1中装置甲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   点的电位;图1中装置乙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   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    电位,导致这种电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离子大量流向膜内。‎ ‎(2)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    中,以防止被其他酶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位于     上的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      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②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                  ,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③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      (缩短/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答案】(1) A , C , 动作 电位,, 钠 离子。‎ ‎(2)① 突触小泡 , 突触后膜 , 阴(或负,或Cl-) ‎ ‎② 抑制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 ‎③ GABA受体 , 延长 。‎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机理。解题时,宜从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入手展开,并注意神经递质的类型(兴奋性和抑制性)及其图示所给信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GABA作用于离体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说明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癫痫病人体内GABA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从而表现异常兴奋,若想抑制其异常兴奋,必须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故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麻醉剂分子结合的结构位于突触后膜上,由于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所以结合的结构是GABA受体;该离子通道打开,阴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故麻醉剂通过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22.(2011届安徽省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________,细胞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及膜内电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____,该结构可能由____________(一种细胞器)形成,1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具有产生__________的作用,此反射属于____________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作用,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1)⑤   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2)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神经递质 (3)兴奋 非条件 抑制 ‎【解析】⑴根据突触(A)的结构可推出⑤为效应器;细胞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⑵突触小体有突触小泡,其中有神经递质;该物质的形成和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⑶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条件发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神经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前者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后者可以抑制突触后膜的作用。‎ ‎23(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6月热生考)下图表示突触结构及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图一的结构中,1的形成主要与              (细胞器)有关,3的化学本质是                  ,它对递质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神经冲动由A→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                                 。‎ ‎(2)图二表示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BCD段表示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为                                              。BC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         通透性增加并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产生电位差。‎ ‎(3)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分解。许多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下,昆虫的乙酰胆碱不能很快分解,神经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为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请依据所给材料,补充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材料:剥制好的两个相同的青蛙神经-肌肉标本、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任氏液(可以保持离体两栖动物的组织器官具正常的生命活动,相当于人类的生理盐水,是个等渗溶液)、培养皿等。‎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编号1、2,各加入适量等量的任氏液,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任氏液中。‎ ‎②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纤维施加适当的电刺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③                                                                       。‎ ‎④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纤维施加适当的电刺激,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结论: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答案】(1)高尔基体  糖蛋白(糖被)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然后又变为外正内负   Na+  ‎ ‎(3)有机磷杀虫剂   ②肌肉收缩后再舒张 ‎③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2号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任氏液 ‎④1号标本震颤不已(或持续收缩),2号标本正常收缩和舒张。‎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相关实验设计,详解见答案。‎ ‎24(2011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内部第二次模拟考试)胆碱是形成记忆所必需的神经递质和形成长期记忆的生理基础。“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乙酰胆碱并在兴奋时能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最死亡和丢失有关。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老年性痴呆的机制,定位损伤健康大鼠的脑,利用水迷宫测试观察行为学的改变。利用水迷宫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记忆巩固能力的测验,实验处理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秒)‎ A 不做任何处理 ‎8.76‎ ‎112.39‎ B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lL ‎15.72‎ ‎149.73‎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能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内部以 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 信号通过__ __结构来传递。‎ ‎(2)胆碱能神经元的活动与受体有关。毒蕈碱受体是其中的一种,B组实验处理的目的是让鹅膏蕈氨酸与 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与该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与 相似的效果,以达到研究老年性痴呆机制的目的。‎ ‎(3)表中的实验数据表明B组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巩固能力_ ___,从而为老年性痴呆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 ‎(4)B组的实验处理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才能将药物注射到大鼠脑的一定区域,如果仅有A组实验作对照,该实验在设计上不够严密,需增加一组 的实验,当新增一组实验所得的数据与____组相近时,可进一步支持上述猜测。‎ ‎【答案】(1)电 化学 突触 (2)突触后膜 胆碱能使神经元死亡或丢失 (3)下降 ‎(4)做与B组相同的手术,注射不含鹅膏蕈氨酸的溶液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相关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详解见答案。‎ ‎25.(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一模)如图为人体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器官,a、b分别代表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 ‎(1)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身高和体重都迅速增长,主要是 [   ]            激素的作用;神经调节功能大大增强,主要是 [   ]            激素的作用。‎ ‎(2) 进入青春期以后,性腺在激素的作用下迅速发育;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的激素是           。‎ ‎(3) 在青春期, [   ]           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 [    ]         ,通过其分泌的促激素调节和控制相应内分泌腺的功能活动;b作用于①和②的调节机制是            。‎ ‎【答案】(1) [a]生长 [b]甲状腺   (2) 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3) [①]下丘脑  [②]垂体   反馈调节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确定①、②、③、④、a、b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性腺、甲状腺、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6.(2011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模拟检测)某实验室对小白鼠的生命活动调节进行了相关研究。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 ‎(一)实验步骤:‎ ‎(1)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 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 (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 (2分)。‎ ‎(4)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5)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物血液中TRH的含量。‎ ‎(二)实验结果及结论(支持何种观点):‎ ‎(1)若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则 ;‎ ‎(2)若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 ;‎ ‎【答案】实验一:(一)实验步骤: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 甲状腺 (3) 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2分) (二)实验结果及结论: (1)支持观点二 (2)支持观点一 ‎【解析】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实验中要观察TRH的量的变化,因此开始要先测定其基础含量。然后实验之后观察其变化,进而可以推出结论:(1)若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则支持观点二;(2)若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支持观点一。‎ ‎27.(2011学年广东增城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分析回答问题:‎ ‎(1)在反射活动中,兴奋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2)在相邻的神经细胞之间,兴奋可由由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 ‎(3)人脑是整个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4)为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有人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步骤一:选两只                               的未成年狗,编号甲、乙。‎ 步骤二:将甲狗的甲状腺手术切除,在乙狗与甲狗颈部的同一位置做相同的手术切口,但不摘除甲状腺,并将两只狗的伤口缝合。‎ 步骤三:两只狗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者发育状况和活动状况的差异。‎ 试分析以上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 步骤二中对乙狗进行相同切口手术的目的是排除                 。‎ ‎② 有人认为以上实验只能说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                  腺体有关;若要进一步证明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你还需要增加怎样的后续步骤?‎ 步骤四:                                                              。‎ ‎【答案】(1)神经冲动(电信号) (2)轴突      细胞体或树突 (3)语言功能 ‎(4)步骤一:健康、月龄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 ①手术伤口对实验结果(观察现象)的干扰 ②甲状腺(写甲状腺激素不得分)‎ 步骤四:当两只狗出现明显差异后,给甲狗补充适宜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乙狗不补充,正常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解析】⑴⑵⑶见答案。⑷‎ 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人为施加变量不一致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其他无关变量(如材料、培养条件、时间等)应保持一致。本实验只对甲状腺进行了切除处理,实验结果只能证明甲状腺的功能;要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可对切除甲状腺的狗补充甲状腺激素,看其因失去甲状腺而表现出的异常状况能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应注意对对照试验的处理。‎ ‎28.(2011届河南省开封高中高三模拟考试)下左图是神经一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下右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 。‎ ‎(2)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特点,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图示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 。‎ ‎(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 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 。‎ ‎(4)结合图中信息解释人体血钙低时,肌肉抽搐的原因 。‎ ‎(5)“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 。‎ ‎【答案】(1)效应器(1分)‎ ‎(2)一定流动性(1分) 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地快速传递(1分)‎ ‎(3)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1分)‎ ‎(4)血钙降低导致突触间隙(细胞外液)中钙浓度低,Ca2+内流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2分)‎ ‎(5)肉毒毒素阻止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肌肉松弛(2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相关原理的应用。详解见答案。‎ ‎29.(2011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5月模拟)某研究小组研究雄性家兔中睾丸酮(ST,一种雄性激素)与生长激素(GH)的关系,得到实验结果如下表(切口不影Ⅱ向本实验)。‎ 分组 ST浓度(μg/mL)‎ GH浓度(μg/mg)‎ 甲组 m  ‎ n 乙组 ‎n  ‎ 根据资料,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                                                                       ‎ 实验假设:ST含量的增加能使GH的含量下降。‎ 实验材料:1月龄体重相同的健康雄性家兔12只,ST、GH测定试剂盒,手术器械用具等。‎ 实验步骤:‎ ‎   (1)将家兔分为甲、乙两组,每组6只。依次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FI的浓度。‎ ‎   (2)对两组家兔的处理:甲组切除性腺,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后,依次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分析讨论:‎ 要使实验更严谨,应再给甲组家兔注射                  ,乙组家兔注射            ,然后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的GH浓度,求两组的平均值。‎ 预期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的结果:甲组GH浓度    乙组GH浓度               。‎ 根据预期结果,请举出能促进雄性幼年家兔体重增加的一种处理方法:                            。‎ ‎【答案】(1)研究ST和GH之间的关系(2分) (2)不切除性腺(不作处理)(2分) 适量ST溶液(2分) 等量生理盐水(2分) 下降(1分) 不变(1分) 切除性腺(或阉割)(其他合理答案亦可)(2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详解见答案。‎ ‎30.(2011届山西省四校联考)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图(一)表示部分激素从分泌到发挥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图(二)表示的是激素的传送方式。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图(一)可知,既能够传导兴奋又能够分泌激素的结构是___,其所分泌的激素①的传送方式属于图(二)中的___。‎ ‎⑵ 激素③名称是___,当其含量过高时,激素①、②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这是一种___‎ 调节机制。‎ ‎⑶从图(一)可以得出,甲状腺分泌激素③的调节属于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 ‎⑷远距分泌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组织)而发挥作用。激素①、②、③中属于此传送方式的有___。激素②③的靶细胞分别是___和___。‎ ‎ ⑸下图A、B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方式,C、D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图激素④的通讯方式和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分别是___填A或B)和___(填C或D)。‎ ‎(6)激素①、②、③、④是否存在自分泌传送方式,请举例说明。______。‎ ‎【答案】⑴下丘脑 神经分泌 ⑵甲状腺激素 下降 反馈 ⑶神经体液(激素) ⑷②③ 甲状腺细胞 全身组织细胞 ⑸A C ⑹③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而自身细胞也属于组织细胞(或④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方式。以信息分子的化学本质和作用、内分泌腺在生物体的位置和生理作用为突破口解答该题,会使问题简单化。⑴下丘脑既是体液调节中枢,又是神经调节中枢,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其靶细胞垂体细胞。⑵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其分泌的激素减少,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⑶由图示信息可看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既受交感神经的调节,也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⑷在生物体内,下丘脑和垂体的距离近,其分泌部直接和垂体接触;垂体和甲状腺、甲状腺和组织细胞之间距离远,符合远距分泌特点。②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其靶细胞只有甲状腺细胞;③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作用的靶细胞包括了全身各组织细胞。⑸④胰岛素是内分泌腺细胞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只能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 ‎31.(2011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第五次模拟)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T4)分泌的分级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的影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       ”填写适当内容):‎ ‎(1)TRH和TSH是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激素,则两者依次是           和             。‎ ‎(2)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有               作用。‎ ‎(3)图中所示的T4对蝌蚪的作用表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个体            的作用。‎ ‎(4)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的作用,某人设计了相关实验,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一、准备2只玻皿,每只盛300 mL池塘水,玻皿内放少许水草,并分别编号。‎ 二、将第一只玻皿作对照组,然后,向第二只玻皿中加入                   作为实验组。‎ 三、取长度约10 mm的蝌蚪18只,分成2组,每组9只,放于上述2只玻皿内。‎ 四、各玻皿的水及所加物质隔日更换一次。每次换水时观察其变态情况,并对蝌蚪的     、      相应器官进行相关测量。‎ 五、测量数据填入记录表。‎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2)抑制  (3)生长发育 ‎(4)二、适量的甲状腺素 四、四肢     尾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详解见答案。‎ ‎32.(2011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碘元素被称为“聪明碘”,它进入人体后可以被甲状腺组织所摄取,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下面是与碘有关的两个实验。‎ ‎(1)实验一:每天用等量的不同浓度的碘制剂饲喂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甲状腺肿大的患病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分析该实验结果后,你对通过饮食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忠告是                                          。‎ ‎②该实验中,A组小鼠甲状腺肿大患病率很高,原因是食物中“缺碘”导致血液中             含量过低,通过反馈调节使血液中直接促进甲状腺组织细胞分裂增生的             激素的含量升高。‎ ‎③若用放射性“碘—131”(能发出β射线)重复上述实验,发现小鼠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大大 增加,其致癌机理可能是诱发了                  而导致原癌基因被激活。医学上给甲亢病人适当服用“碘—131”制剂又有治疗效果,原因是                             。‎ ‎(2)实验二:日本9.0级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以后,曾在我国一些地区引发抢购加碘盐的闹剧。某科研小组为了探究加碘盐中的碘针对“碘—131”诱发的癌变是否有预防作用,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①乙组实验步骤2的处理是                                              ‎ ‎②专家指出该实验还应增设一个对照组才更有说服力, 将乙组步骤中3的“碘—131”制剂去掉,其余步骤与乙组相同。设置该对照组的主要目的是                            ‎ ‎                                         。‎ ‎③若甲、乙两组小鼠甲状腺均未出现癌变,最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①适当补碘有效但补碘量不宜过高或过低  ②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         ③基因突变        “碘—131”发出的β射线会杀死部分甲状腺细胞 ‎(2)①普通饲料+等量NaCl   ‎ ‎② 排除“碘—131”以外的其他致癌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③“碘—131”制剂的含量不够(或碘—131制剂已经不能发出β射线)‎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详解见答案。‎ ‎【2010最新模拟题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1.(2010山西太原市)下图甲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图乙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基本形式,涉及的神经元性质相同。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经④释放递质的方式是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 B.图乙有两个图甲所示结构,图甲⑥处能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刺激b点,会导致c点连续兴奋或抑制;刺激c点,b点不发生电位变化 D.由于较多③结构的存在,增加了膜面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本题较难。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 其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故兴奋能从神经元b传递给神经元c,而不能反向传递,这是因为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该过程为外排,需要消耗能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改变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结构3为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其不能增加膜面积。刺激神经元b后,神经元c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而另一个神经元又通过突触将兴奋传递给神经元c,故引起神经元c的持续兴奋。对图B兴奋传递的分析不到位,不能理解神经元c持续兴奋的原因是本题最主要的错因。‎ ‎2.(2010哈六中)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水平衡的调节能力 ‎  B.条件反射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  C.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 D.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考查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知识。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A,水平衡调节中枢是下丘脑;C,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D,神经调节反应迅速,而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 ‎3.(2010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第三次检测)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 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 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过度紧张时,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故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分泌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故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故C错误;寒冷环境会引起下丘脑兴奋,故有电位变化,故D正确。‎ ‎4.(2010白银九中高三第四次模拟)下图是人体神经细胞模式图。据图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R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B.神经细胞释放物质到⑤与细胞器②有关 C.若抑制细胞器①的活动,则会影响神经细胞之间传递兴奋 D.若递质成功的作用于突触后膜,则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一定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由于A点在电流计R的一侧,因此若刺激A点,与电流计R的两个电极连接的神经纤维上将先后兴奋,导致电流计R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细胞释放物质(如神经递质)到⑤‎ ‎(突触间隙)的过程称为胞吐,需要②(高尔基体)产生的分泌小泡的协助;神经细胞之间传递兴奋依赖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的合成需要①(线粒体)提供能量;神经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种,故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可能产生兴奋,也可能产生抑制。‎ ‎5.(2010南通泰州扬州高三生物第二次模拟考试)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考查了神经调节与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选项叙述本身是正确的,但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该结论;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6.(2010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C 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出前膜而传递兴奋 D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是一致的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神经调节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对反射弧一般由三个神经元细胞组成,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反射弧(膝跳反射)却是由两个神经元细胞组成的;神经递质穿过突触前膜的方式属于胞吐,不是主动运输。‎ ‎7.(2010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下图1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2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 A.图1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 B.图1中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C.图2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 D.图2轴突中的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C ‎【解析】根据兴奋的传导、传递特点,刺激d,只能传到c,不能到a、b。③内有3个完整突触结构。⑦为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分解有机物,产生水和CO2。。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利用。图2轴突中的传导形式只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8.(2010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兴奋的传递。神经元中都有递质。‎ ‎9.下列各项关于正常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常被巨噬细胞吞噬、分解。‎ ‎ B.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的产生ATP的部位只有细胞溶胶 ‎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迅速被分解。‎ ‎ D.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代谢 ‎【答案】A ‎【解析】‎ ‎10.(2010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年级“十校”联考)下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a、b、c、d和e处 B.a、b和c C.b、c、d和e D.c、d和e处 ‎【答案】B ‎【解析】考查人体免疫、ATP产生部位、神经递质的作用特点及性质、生命概念等知识。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当抗体与其特定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使病原体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失去活动能力,进而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故A项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的产生ATP的部位有线粒体与细胞溶胶,故B 项不正确;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相应酶分解,故C项正确;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因此,所有的活细胞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11.(2010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二模)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A.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 B.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流 C.假设这是突触前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 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 ‎【答案】B ‎【解析】考查细胞膜结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突触相关知识。首先依据糖蛋白判断出上方为细胞膜外侧、下方为细胞膜内侧,其次理解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神经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变化,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钠离子内流是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12.(2010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高考模拟)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来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送到细胞2快 C.与甲图信息传递有关的体液环境依次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D.乙图中细胞4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 ‎【答案】C ‎【解析】甲图中细胞1的分泌物经过血管到达细胞2处,即由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或细胞内液)。‎ ‎13.(2010兰州五十五中)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鼠尿中有糖,且体温升高,这种激素是 ‎ A.胰高血糖素 B.肾上腺素 C.甲状腺激素 D.胰岛素 ‎【答案】B ‎【解析】小鼠尿中有糖,说明小鼠的血糖升高,而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使小鼠体温升高的激素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结合两方面分析,该激素是肾上腺素。‎ ‎14.(201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则( )‎ A.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使其激素分泌增加 B.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乙图有关,与甲图无关 C.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 D.信号从细胞c传递到d的速度比从细胞a传递到b的快 ‎15.(2010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图A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一种信号分子及信号传导方式,图B表示这种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的信号分子①是神经递质,它通过③血液的运输,与②受体结合,作用到靶细胞 B.若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有可能是肝细胞,激酶激活的功能是肝糖原分解 C.若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是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信号分子①是激素,A错误;胰岛素促进肝细胞中肝糖原的合成,B错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有一般的组织细胞、垂体细胞和下丘脑细胞,D错误。‎ ‎16.(2010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考前第一次模拟)题4图是雌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情况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雌激素相应的受体在细胞内 B.雌激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C.该“激素—受体”复合体能直接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D.雌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穿过两层膜并作用于核内DNA ‎【答案】 D ‎【解析】考查激素进入细胞内后的一系列情况,包括跨膜运输、转录等过程。A正确,由图中受体蛋白的位置可直接判断正确;B正确,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正确,由图可知,该“激素一受体”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后,与DNA相接触,能直接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 “激素一受体”复合体进入细胞核是通过核孔进入,没有穿过膜结构。‎ ‎17.(2010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第三次检测)如图是分泌细胞(甲)分泌的某种物质①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甲 乙 ‎①‎ ‎(1)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由 分泌的。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正常人A与糖尿病病人B(水平虚线表示正常值)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血糖浓度变化的是 。 ‎ A A A A B B B B 甲 乙 丙 丁 ‎(2)若分泌细胞为下丘脑细胞,那么靶细胞可以为 细胞(至少写两种)。‎ ‎(3)若图中靶细胞为病原菌,甲细胞是浆细胞,那么与此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送,最终完成的作用是 。‎ ‎(4)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 。简要说出理由: 。‎ ‎(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特点是 ,神经调节中神经递质的作用是 。‎ ‎【答案】(1)胰岛B细胞 甲 (2)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3)能与相应抗原(病原菌)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 (4)能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 (5)反应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在神经细胞间作为化学信号传递信息(或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 ‎【解析】(1)正常人饭后,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使血糖恢复正常,而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含量依然偏高;(2)下丘脑可产生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它们的靶细胞分别是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3)浆细胞会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病原菌)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4)考虑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传送,速度较慢、范围较广;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作为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18.(2010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胰液分泌的调节是一个复杂过程,下图为胰液分泌调节的示意图(部分)。请据图回答:‎ ‎(1)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口腔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为________________调节。‎ ‎(2)当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增加,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小肠分泌的激素B为多肽类物质即促胰液素。下面我们来回顾科学家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以下是科学家先后进行的三个实验:‎ 实验一: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液的分泌;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却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二: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结果发现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实验三:把狗的该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根据上述三个实验依次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 (2)神经和体液调节 ‎ ‎(3)实验一:胰液的分泌是盐酸刺激小肠粘膜引起的,(盐酸本身不会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实验二:盐酸刺激小肠粘膜后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并不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来完成的;实验三:盐酸刺激小肠粘膜后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是因为盐酸使小肠粘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通过血液传送至胰腺并促使其分泌胰液。‎ ‎【解析】考查胰液分泌的调节。‎ ‎(1)由图看出,口腔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仅由神经系统参与,属于神经调节。‎ ‎(2)当食物进入胃内后,由图示看出,中枢神经和激素A共同使胰液分泌增加,这一过程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3)对照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每一组实验都只有一个变量,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实验一中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实验二中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实验三中自变量是小肠黏膜是否产生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19.(2010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d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b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c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d刺激骨骼肌, (能或不能)在b处记录到电位。原因是 。‎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据此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 ‎  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表明 神经受损。‎ ‎  ②如果 ,表明部位c受损。‎ ‎【答案】(1)不属于 ‎(2)不能 在c处兴奋只能单几传递 ‎(3)①传出 ②用a刺激神经,在b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解析】考查神经调节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实验分析。反射过程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0.(2010河南省毕业班调考)利用下图中的甲所示结构进行下列有关神经传导方面的实验,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A、B、C三处中的_________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能引起肌肉收缩,则说明该材料符合实验要求。‎ ‎ (2)用电极刺激①处,如果观察到肌肉收缩,并在②处测到电位变化,则证明________;‎ 用电极刺激②处,在③处没有测到电位变化,再用电极刺激③处,在②处测到电位 变化,则证明__________。‎ ‎ (3)①处距离A处‎5cm,②处距离A处‎15cm。刺激①处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15×10-3;刺激②处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0×10-3。由此可计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______m/s。‎ ‎ (4)为了探究某种药物(可阻断反射活动)的作用部位,可把图甲所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I、Ⅱ两组。将该药物涂在I组材料的_________(填标号或字母)处,然后从B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将该药物涂在Ⅱ组材料的__________(填标号或字母)处,然后从B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能阻断乙图所示结构的兴奋传递。如果该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可能是作用于图乙中的[ ]________处。‎ ‎【答案】(1)B ‎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导 (3)20‎ ‎(4)①(②或③均可) C ⑦突触后膜(或神经递质受体)‎ ‎【解析】⑴根据突触结构可判断B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应给与感受器一刺激,看产生的兴奋能否传到效应器。⑵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⑶由“①处距离A处5cm,②处距离A处15cm”可推出①和②之间距离为10cm=0.1m;兴奋由①处传到②处所用的时间为(20-15)×10-3s=5×10-3s;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速度为0.1m/(5×10-3)=20m/s。⑷要探究药物的作用部位,就应该用药物对神经纤维和突触分别进行处理,看兴奋的传递情况。兴奋在神经纤维间的传递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突触后膜结合发挥作用及发挥作用后被降解;如果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降解等都没有影响,就是与突触后膜结合发挥作用时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 ‎21.(2010南通泰州扬州高三生物第二次模拟)下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据图回答:‎ ‎(1)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 (填字母),体温调节过程属于 调节。‎ ‎(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 ,‎ ‎(3)D代表激素的是 ,影响其分泌量的刺激是 。‎ ‎(4)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Ach(乙酰胆碱)传递信息,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图乙中 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Ach进入③中,然后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在Ach进入③的过程中,穿越生物膜的层数是 。‎ ‎(5)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 病。‎ ‎【答案】(1)ABC 神经-体液 (2)促进 抑制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血糖浓度变化 (4)① 0 (5)自身免疫 ‎【解析】以流程图、突触结构图为信息载体主要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1)据图甲 ‎22.多细胞生物调节生命活动需依靠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的反应的过程。下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请分析回答:‎ ‎(1)A图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物质,作用于肝细胞,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 。 肝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成分是 。‎ ‎(2)B图中,若在e处给以适当刺激,则a、b、c、d、e中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 ‎(3)上述两图中细胞间传递信号的物质有 ,上述过程表明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有 。 ‎ ‎(4)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要探究神经组织内乙酰胆碱浓度对信息传递的速度有无影响,实验人员在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兴奋感应时间测量点。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说明:实验已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Ach浓度(mmol/mL)‎ C处(ms)‎ d处(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 c处数据说明了 。d处数据说明了 。‎ ‎【答案】(1)突触 ⑤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3)c 自身免疫 (4)神经、体液、免疫(缺一不给分)‎ ‎【解析】综合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知识。(1)由反射弧的结构可以知道④突触。‎ ‎(2)人体在寒冷、紧张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题目中指出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该激素应该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3)图中a是B细胞,b是记忆B细胞,c是浆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都可接受抗原刺激,即能识别抗原,而浆细胞不能;理解自身免疫病的含义。(4)要求了解人体有三种生命活动调节方式。‎ ‎23.(2010湖南师大附中)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能产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现欲探究胰液分泌调节的机理,请根据下面的实验回答:‎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一 ‎1、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 胰液分泌量增加 ‎2、把少量稀盐酸从小肠的上端注入小肠肠腔 胰液分泌量大量增加 ‎3、切断所有支配胰腺的神经,重复第2步。‎ 胰液分泌量大量增加 实验二 ‎1、剪取甲狗的一段小肠,刮取黏膜并用稀盐酸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其研磨液注射入乙狗的静脉。‎ 乙狗胰液分泌量大量增加 ‎2、不用稀盐酸浸泡,直接将等量的甲狗小肠黏膜研磨液注射入乙狗静脉。‎ 乙狗胰液分泌量不增加 ‎3、直接将等量的稀盐酸注射入乙狗静脉。‎ 乙狗胰液分泌量不增加 ‎(1)根据实验一的实验现象,能得出胰液分泌受 调节的结论。‎ ‎(2)根据实验二的实验现象,请解释实验一中把少量稀盐酸从小肠的上端注入小肠肠腔中会导致胰腺大量分泌胰液的原因 。‎ ‎(3)在实验一的第1步中,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引起胰腺分泌少量的胰液,在该调节过程中胰腺的外分泌部属于反射弧中的 部分。‎ ‎(4)有人尝试从胰腺的研磨液中直接提取完整的胰岛素分子。根据题目中所介绍的胰腺结构,你认为能否成功? (能或不能)。为什么? 。‎ ‎【答案】(1)神经和体液 ‎(2)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促进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3)效应器 (4)不能;碾磨液中含有胰蛋白酶会分解胰岛素分子 ‎【解析】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胰液分泌量增加,属神经调节。切断神经,稀盐酸刺激,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使胰腺分泌大量的胰液属于体液调节。故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反射弧有五部分组成,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胰岛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胰液中含胰蛋白酶,会将胰岛素分解。‎ ‎24.(2010湖南师大附中)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刺激后,图中 激素(填名称)较其它激素更早增加, 激素(填名称)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2)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 功能。‎ ‎(3)如果用物质③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①、② 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 ;如果用物质②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②的分泌量 ,原因是 。‎ ‎(4)研究表明物质②是一种糖蛋白。物质②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 。‎ ‎(5)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②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②受体而充当②‎ 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 。‎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甲状腺 (2)内分泌(分泌激素)‎ ‎(3)减少、减少 没有明显变化 促甲状腺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4)信息交流 (5)自身免疫病 ‎【解析】本图体现的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细胞有部分细胞具有神经调节功能,还有部分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①就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②为促甲状腺激素,物质③为甲状腺激素,外源添加甲状腺激素,使体内甲状腺激素增加,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他们分泌的物质①和②减少;用添加②的饲料喂养,物质②本质是蛋白质,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所以物质丙的含量没有变化;物质②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人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25.(2010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蛙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其幼体蝌蚪有尾。为了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某人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15只同种并同时孵化的蝌蚪等分成三组,分别放在3个盛有2000mL提前晾晒3天的自来水和适量金鱼藻的烧杯中,分别标号甲、乙、丙。‎ ‎②向甲烧杯中加入5毫克甲状腺激素,向乙烧杯中加入2.5毫克甲状腺激素,连续投药7天,每天一次,药量相同,丙中不投药作对照。‎ ‎③三组放在相同的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按要求换水和喂食。‎ ‎④每天测量蝌蚪身体的长度,并记录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指出曲线A、C分别为哪组实验的结果A:__________C:__________‎ ‎(2)曲线B绘制不完整,请补充完整。‎ ‎(3)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人类饮食缺碘导致甲状腺增生。请从激素的关系和作用角度简要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人的体温将升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举一例能促进体温升高的激素__________。‎ ‎【答案】(1)A:甲组    C:丙组 ‎ (2)‎ ‎ (3)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后者有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的功能。‎ ‎ (4)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使产热增加  肾上腺素 ‎【解析】考查甲状腺激素功能的实验设计。‎ ‎(1)甲组中一次性投入5ml甲状腺激素,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发育。乙组每天投入2.5ml甲状腺激素,所以发育的时间相对甲较长,相对丙较短。所以A表示甲组,B表示乙组,C表示丙组。‎ ‎(2)乙组蝌蚪发育的时间比甲组长,当蝌蚪发育成青蛙后,尾部脱落,平均体长变短。‎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表现反馈调节。‎ ‎(4)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另肾上腺素也能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使体温升高,与甲状腺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26.(2010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第三次检测)如图是分泌细胞(甲)分泌的某种物质①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甲 乙 ‎①‎ ‎(1)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由 分泌的。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正常人A与糖尿病病人B(水平虚线表示正常值)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血糖浓度变化的是 。 ‎ A A A A B B B B 甲 乙 丙 丁 ‎(2)若分泌细胞为下丘脑细胞,那么靶细胞可以为 细胞(至少写两种)。‎ ‎(3)若图中靶细胞为病原菌,甲细胞是浆细胞,那么与此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送,最终完成的作用是 。‎ ‎(4)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 。简要说出理由: 。‎ ‎(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特点是 ,神经调节中神经递质的作用是 。‎ ‎【答案】(1)胰岛B细胞 甲 (2)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3)能与相应抗原(病原菌)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 (4)能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 (5)反应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在神经细胞间作为化学信号传递信息(或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 ‎【解析】(1)正常人饭后,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使血糖恢复正常,而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含量依然偏高;(2)下丘脑可产生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它们的靶细胞分别是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3)浆细胞会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病原菌)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4)考虑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传送,速度较慢、范围较广;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作为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27.(2010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下图表示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D表示的是 ,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2)如果图中细胞是肝细胞、B是葡萄糖,则在饭后半小时血糖调节的过程中,A是 , C是 。‎ ‎(3)如果图中细胞是参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和调节过程的垂体细胞,则A表示的激素是 。‎ ‎(4)如果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时反应过度,造成D的损伤而导致信息传递中断,则该类疾病属于 。‎ ‎【答案】(1)受体(或蛋白质或糖蛋白)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胰岛素 肝糖原 ‎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甲状激素(答出一种给分) (4)自身免疫病 ‎【解析】图中信息所表示的过程大致为:细胞外的A作用于膜上的D,D能使G蛋白活化,而活化的G蛋白又能使B转变成C。(1)D则表示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2)饭后半小时血糖调节的过程中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促进细胞合成肝糖元,所以A表示胰岛素,C表示肝糖元;(3)在甲状腺激素分泌和调节过程中,垂体细胞接爱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作用和甲状腺激素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合成促甲状腺激素,所以然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甲状腺激素;(4)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时反应过度,损伤自身的组织成分,并导致疾病的,称为自身免疫病。‎ ‎28.(2010北京顺义3月模拟)下图表示的是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体内一些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变化的外界环境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紧急状态下②分泌量的增加,会导致______分泌量减少,此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调节。在②分泌量增加的同时,_____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协调作用,保证机体应急反应的顺利进行。‎ ‎(2)在此过程中人常会出现瞳孔放大、手心出汗、心跳加快等现象,在这些反应过程中兴奋都是单向传递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紧急状态下,血液的PH、温度、化学成分等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说明人体在一般情况下能通过________调节来维持_________。‎ ‎(4)在此过程中血糖浓度也会有变化,胰岛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能降血糖。如果为胰岛B细胞提供3H标记的氨基酸,则过一段时间检测,3H将首先在____中出现。随后依次在_________________中出现,最后在细胞外出现。此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______过程。‎ ‎【答案】(1)①和③ 反馈 肾上腺素 ‎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3)神经和体液 内环境稳态(人体稳态、稳态)‎ ‎(4)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 有氧呼吸 ‎【解析】(1) 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是必须记住和理解的。根据此图,②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增多时,根据反馈调节机制,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③促甲状腺激素则减少。在机体应急反应中,肾上腺髓质则分泌肾上腺素,引起心脏活动加强,流经肌肉的血量增加,糖元分解增加,通气改善,等等。‎ ‎(2)兴奋的单向传递必然发生在突触,其机理就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来维持,教材对PH变化、血糖、体温、水盐调节的讲解还是很清楚具体的。‎ ‎(4)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标记氨基酸就是跟踪分泌蛋白的移动途径,合成蛋白质的部位在核糖体,随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包装,然后由高尔基小泡包着排出细胞外,整个过程需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提供能量。‎ ‎29.(2010年广东省广州市综合测试)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小白鼠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 ‎(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 ,维持该必要条件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 ‎(2)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 调节 ‎(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 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 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 ‎(4)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 ‎①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 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②表中第 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 ‎③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 。‎ ‎④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 ‎【答案】(1)内环境稳态 神经-体液-免疫 (2)体液(或激素) (3)促性腺激素释放 ‎ ‎(4)①雌性 ②1 ③切除垂体 ,同时注射等量溶剂 ‎④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 ‎【解析】考查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 (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内环境稳态,维持该必要条件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由于没有神经调节,所以是体液调节。(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 类比推理不难知道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4) ①实验设计要注意对照原则,探究激素的调节要注意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性别相同的同种动物,题干有“卵巢”、 “子宫”等相关信息,不难知道应该是雌性幼鼠。②表中第1组不作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本实验的对照组。③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切除垂体 ,同时注射等量溶剂。‎ ‎④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激素促 ‎1.下列有关突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必须贮存于突触前膜的囊泡内 B.不同的神经元的突触囊泡所含递质可以不同 C.突触前神经元接受刺激即可引起大量囊泡释放大量递质 D.人工将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同样的生理效应 ‎【答案】C ‎【解析】突触前神经元接受的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引起大量囊泡释放大量递质。‎ ‎2.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可表示突触小泡等各种膜结构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 C.假设这是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 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 ‎【答案】A ‎【解析】上图中e是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所以该图不可以表示突触小泡等各种膜结构。‎ ‎3.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答案】B ‎【解析】题中的关键词“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则B正确。乙酰胆碱不属于蛋白质。‎ ‎4.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进入细胞内,正确的判断是( )‎ A.使Na+通道开放 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抑制细胞兴奋 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答案】C ‎【解析】静息电位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外负内正,如果氯离子进入细胞内,那么将会造成原来细胞内负电位增大,因此将会抑制细胞的兴奋。‎ ‎5.如果将人脑比成森林,那么神经元就是一棵棵大树,有趣的是,这些大树都只有一根“树根”——细长的轴突;但都拥有许许多多的“ 树枝”——树突,而神经元之间就是通过树突来连接成网络的。为什么会只有一根“ 树根”?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研究,证明了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神经元“ 长相”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   ‎ B. 轴突末端含有大量线粒体 C.树突末端能含有递质             ‎ D. 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只有一根“ 树根”有关 ‎【答案】C ‎【解析】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轴突末端因有突触结构,离子、递质要大量出入细胞,消耗大量能量,因此线粒体较多,而树突末端没有突触小体,不含递质。故C项错误。‎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 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 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 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 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调节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射局部麻醉药感觉不到疼痛是产生的痛觉的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而其它感觉不受影响,故麻醉药不是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而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的传导。‎ ‎7.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 B.兴奋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C ‎【解析】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不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而是兴奋在由b向a传导时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8.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 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答案】B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是单向传递的,所以依图可确定A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端与效应器相连接,传导方向从A到B端。刺激E点,兴奋不能传到D点,若再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9.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C ‎【解析】A、B、D都与语言中枢有关,属于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是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神经活动。‎ ‎10.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 ‎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 ‎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答案】B ‎【解析】A、C、D均是观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果反射活动异常就有可能与神经中枢受损有关。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与神经中枢没有关系。‎ ‎11.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答案】A ‎【解析】刺激A点,电流计发生两次偏转,但都是由A点产生的兴奋向右传递,依次经过两个接点位置的结果,与兴奋是否能向左传递无关。刺激B点,电流计发生两次偏转,是由于B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向左、向右分别不同步传递到两个接点位置的结果。刺激C点,电流计不发生偏转,是由于C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向左、向右同时传递到两个接点位置的结果。刺激D点,电流计发生二次偏转,说明兴奋向左传递,而肌肉发生收缩,说明兴奋也向右传递。‎ ‎12.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下左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右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给予一次适宜刺激,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表现为:外正内负(膜内外电位差为正值)→内正外负→外正内负。‎ ‎13.下图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细胞通讯方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调节肝细胞生命活动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 B.A图中的激素一定是起降血糖的作用 C.如果B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1应该属于传入神经,靶细胞属于效应器 D.2所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在靶细胞内被分解 ‎【答案】A ‎【解析】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项正确;A图中的激素也有可能是胰高血糖素,能起升高血糖的作用;如果B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1应该属于传出神经,C项错误;2所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在组织液中被分解,D项错误。‎ ‎14.某成年女性因患病导致性周期停止,并出现泌乳现象。据此推断,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 A.胸腺      B.垂体       C.卵巢        D.乳腺 ‎【答案】B ‎【解析】本题以生活病例为背景,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题具有陷阱,如“性周期停止”、“出现泌乳现象”,容易误选C或D。成年女性性周期停止可能是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失调直接引起的,也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失调间接引起的,而泌乳是由垂体分泌的催乳素引起的,综合分析即可得出本题病例应该是垂体病变引起的。‎ ‎15.下图是青蛙的生活史。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发生在a、d、e B.b过程与性激素有关 C.c过程在输卵管内进行 D.缺碘会影响e过程 ‎【答案】C ‎【解析】青蛙是两栖动物,受精作用在体外进行。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幼小动物发育。‎ ‎16.我国复旦大学科学家揭示了母亲分泌乳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显示:母亲在哺乳过程中下丘脑神经细胞展现出非常有规律的同步发放分泌大量的促使乳腺分泌乳汁的激素M。同时,母亲大脑中的神经细胞N通过正反馈也参与激素M的分泌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神经细胞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B.乳腺细胞和神经细胞N是激素M的靶细胞 ‎ C.激素M的分泌可引起神经细胞N的兴奋 ‎ D.分泌乳汁的过程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答案】A ‎【解析】下丘脑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17.研究人员只以某种植物种子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能促使甲状腺增生 B.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少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B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分泌的,A错误。实验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导致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C错误。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18.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 B.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 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是由垂体分泌的。‎ ‎19.右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正常人中午还未进餐时,图示中的激素d不会增多 B.激素c既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但能使特定的靶细胞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C.当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可以由图中的B传到A D.如果人体内激素b分泌过多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 ‎【答案】C ‎【解析】兴奋不能反向传递。‎ ‎20.下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分泌物通过体液只能传送至靶细胞 B.在某些情况下,靶细胞也可作为分泌细胞 C.若该图表示人体的激素调节,则分泌细胞是内分泌细胞 D.体液调节中分泌物的作用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分泌物通过体液要“传送”到全身各处(有体液处就有分泌物),但分泌物只能“作用”于特定靶细胞;B,如卵巢(睾丸)既能分泌性激素,性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也包括卵巢(睾丸)细胞,即性激素能促进性器官发育等;C分泌激素的腺体为内分泌腺;D记忆即可。‎ ‎21.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颢。‎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           ,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         浓度高于膜内,膜内          浓度高于膜外。‎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 ‎(4)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        图,原因是                                                            。‎ ‎【答案】(1)外正内负      Na+       K+   ‎ ‎(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 ‎(3)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4)乙       甲的冲动只在纤维上传递,乙的冲动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转换(突触延搁作用)。‎ ‎【解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测定静息电位的方法: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μ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受刺激后形成的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不管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均为跨膜电势差。‎ 当a 处受到刺激时,会发生电位逆转成为外负内正,并产生局部电流回路,将神经冲动传到未兴奋部位,经过电流计时,电流计的左侧为动作电位,而右侧为静息电位,这样就具有电位差,产生电流,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方向为向右)。当神经冲动继续传导至电流计的右侧,使得右侧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左侧恢复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这样又产生可电位差而产生电流,使电流计的指针又发生一次偏转(方向为向左)。所以电流计的指针总共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时,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一系列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突触延搁。‎ ‎22.(12分)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所损伤。下图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分析回答:‎ ‎(1)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 。‎ ‎(2)皮肤感受器受针扎之后,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 ,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 。‎ ‎(3)皮肤被针扎之后,会感觉到疼痛,这是因为 。‎ ‎(4)某人因车祸致脊髓在颈部断裂,导致高位截瘫,用针刺该患者脚部皮肤,被刺的腿的伸肌和屈肌的反应分别是 (“收缩”或“舒张”)。‎ ‎(5)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血清中存在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受损。用针刺该患者脚部皮肤,对侧腿有无反应? 。‎ ‎【答案】(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保持正电位 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3)神经冲动会由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 (4)舒张、收缩 (5)无 ‎ ‎【解析】皮肤针扎后,由于①所在神经支配的伸肌舒张,故①处膜外还是正电位,②所在神经支配的屈肌收缩,兴奋经过②处后又恢复,故②处膜外电位有变化:即正电位→负电位→‎ 正电位;由于屈反射的反射中枢在脊髓,故高位截瘫能发生发生屈反射;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存在,乙酰胆碱受体受损,突触间的传递不能实现,故针刺患者脚部皮肤双侧退均无反应。‎ ‎23.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内表面的电位是(正、负或零)             电位。‎ ‎(2)如给A食物刺激,E分泌胃液,此反应为    (条件/非条件)反射。‎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                   。‎ ‎(4)B图是A图①的一段,如B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            ;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5)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下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速度。‎ ‎① 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的       部分。‎ ‎② 刺激1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秒,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 ×10-3秒。刺激点离肌肉中心距离分别为13厘米和10厘米。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           米/秒。‎ ‎【答案】(1)负;(2)非条件反射;(3)② //(4) b→a//相反;(5)① 轴突//传出神经//②30‎ ‎【解析】本题考察神经的调节知识。(1)静息状态时,神经元膜内外的电荷时内负外正。  (2)食物直接刺激属于非条件反射。(3)神经元之间因有突触结构,导致传到时单向动的。(4)a点先出现内正外负,电荷由b向a 流动,当电荷流向b点时,电荷又由a 向b流动,所以两次电流计c的指针的方向相反。(5)①坐骨神经时神经元发出的轴突部分。②计算可知为30米/秒。‎ ‎24.兴奋剂是国际体育界对所有违禁药物的总称,包含种类很多,常用兴奋剂有雄激素及其衍生物、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由上图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够增强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活动,从而增加血液中            细胞的数量,促进机体细胞进行           呼吸提供能量。运动员长期注射EPO会使机体血液中血浆比例相对          (填“增大”或“减小”),从而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2)雄激素及其衍生物类兴奋剂属于           类化合物,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此类兴奋剂会使血液中雄激素含量过高,从而           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导致相关激素(如促性腺激素等)的分泌量              ,进而引起自身雄激素分泌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性腺萎缩。‎ ‎(3)利用健康老鼠80只(雌雄各半), 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的雄激素溶液和必备的材料进行实验(实验条件满足要求),探究雄性激素作用及不同浓度(低、中、高)的雄性激素溶液对老鼠性腺大小的影响,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                                                                       ‎ ‎                                                                       ‎ ‎                                                                       ‎ 实验结果预测:‎ ‎                                                                       ‎ ‎                                                                       ‎ ‎                                                                       ‎ ‎【答案】(1)红      有氧     减小 ‎(2)固醇(或脂质)   抑制    减少 ‎(3)实验步骤(每步骤1分,共3分)‎ 从80只老鼠中选 40只雄鼠均分成A、B、C、D组 四组雄鼠分开培养在相同适宜环境中,A、B、C三组分别注射适量的低、中、高浓度的雄性激素溶液。D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多次。‎ 一段时间后,测量雄鼠睾丸大小,对比每组数据的平均值 结果预测与结论(每项2分,共6分)‎ 若四组雄鼠睾丸正常,平均值相当,说明雄性激素兴奋剂不会导致性腺萎缩。‎ 若A、B、C三组雄鼠睾丸平均值大小相当,都比D组的平均值小,说明雄性激素兴奋剂可导致性腺萎缩,但与浓度无关。‎ 若A、B、C三组平均值大小都小于D组,且A组>B组>C组。说明雄性激素兴奋剂可导致性腺萎缩且浓度越高,萎缩(副作用)越严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1)内环境知识: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下促进红细胞生成。对血红蛋白等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因此注射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血浆会减少。‎ ‎(2)考查反馈调节:雄激素分泌过程是一个负反馈调节,雄激素增多则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相关的活动。‎ ‎(3)考查对照实验。控制无关变量,减少其影响。‎ 实验步骤:1、分组编号(自身对照除外):标号,如甲烧杯、A试管。‎ ‎2、设置对照实验:即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处理,一般将不同的处理一起说,相同的处理也一起说。‎ ‎3、观察并记录结果,即观测指标观测的结果。总的要求:语言精炼、严谨。‎ ‎(所谓对照实验设计的“三步曲”就是:第一步:共性处理;第二步:变量处理;第三步:结果处理。对照实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因子对照实验;二是多因子对照实验。而对于多因子对照实验往往可以转化为单因子对照实验。)‎ ‎(另:设计实验步骤,一般有如下规律:A:分组编号:即分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或者分出几个相互对照的实验组,并编号,以便识别.B:共性处理:即对各组所施加的处理方法都相同,这种处理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从而减少或抵消额外变量即减少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这一步要注意使用一些定性、定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相同的”、“等量的”、“长势、生长状况相似的”等等。C:变量处理,即对不同的组施加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实验变量就在这一步产生。D:实验现象,记录结果:经过以上处理之后,将会看到不同组别所产生的现象,这就是实验结果,要把它记下来。就生物学实验来说,有的实验不是马上就能看到结果,而需要一定的时间,‎ 有的甚至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培养类实验),这就需要定期观察与记录,这一步同样需要用到一些定性、定量的词,“如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等等。(注:AB可以合并为一步,BC先后顺序可对调))实验结果预测:要搞清已知和未知,要搞清是探究还是验证,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自变量产生结果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25. 为了探究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以及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变化的相互关系,选取品种、性别、体重等体征相同以及对饲喂信号(如饲喂前给予的铃声刺激、信号灯等)反应一致的空腹实验狗,分组编号后,隔离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 验 措 施 实   验   结   果 胰岛素相对稳定值(10-5mg/dL)‎ 血糖相对稳定值(mg/dL)‎ ‎①号 不处理 ‎11‎ ‎90‎ ‎②号 给予饲喂信号后饲喂食物 升高至18后逐渐回落至11‎ 升高至110后逐渐回落至90‎ ‎③号 不给予饲喂信号直接饲喂 升高至18后逐渐回落至11‎ 升高至110后逐渐回落至90‎ ‎④号 给予饲喂信号不饲喂食物(假饲)‎ 升高至15后逐渐回落至11‎ 降低至82后逐渐回升至90‎ ‎⑤号 注射胰岛素溶液 升高至18后逐渐回落至11‎ 降低至72后逐渐回升至90‎ ‎⑥号 注射葡萄糖溶液 升高至18后逐渐回落至11‎ 升高至110后逐渐回落至90‎ 请回答:‎ ‎(1)①号狗起 ______ 作用。根据实验目的,还应增加一组实验才能准确体现血糖变化与胰岛素分泌的相互关系,增加的一组实验,实验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糖升高最快的是____号狗,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说明此结论的还有___________号狗的实验。血糖降低最快的是_________号狗,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号狗的实验说明神经系统参与了胰岛素分泌和血糖平衡的调节,调节该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假饲刺激的感觉器官是______________,对其产生的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处理的神经结构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升的血糖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照   注射生理盐水   ‎ ‎(2)⑥   血糖升高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②③(不全、错写不给分)   ⑤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 ‎(3)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不全不给分)   眼、耳(等感觉器官)大脑皮层   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产生的葡萄糖)‎ ‎【解析】考查的是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综合运用。‎ ‎(1)①号狗未作任何处理起空白对照作用,但由于实验组都加入了液体,为避免液体造成的影响,应设置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实验作空白对照;‎ ‎(2)⑥号直接注射葡萄糖,所以血糖上升最快,②③⑥随着升高至而胰岛素也迅速升高,说明血糖升高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由于血糖调节过程眼、耳(等感觉器官)感受信号刺激影响血糖平衡,说明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而激素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眼、耳(等感觉器官)。‎ 进了子宫发育。‎ 与“脊蛙”有关的实验试题例析 若将青蛙的头部齐鼓膜后剪去,但其余部分保持基本完好,这样的青蛙称脊蛙;脊蛙是进行反射实验的良好材料。很多神经调节方面的试题都是以脊蛙的反射实验为背景命制的,本文通过对相关试题进行分析,帮助同学们把握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例1(2006北京卷)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分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解析:在熟知反射弧结构的前提下,应通过分析破坏前的实验现象推出存在的反射弧,通过破坏后的实验现象推出可能被破坏的反射弧结构,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由表中数据可知:破坏前,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的反应一样,说明具有这样的反射弧“左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左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 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体,左、右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是传入神经或是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左后肢无反应但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的反射弧完整,而“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的反射弧不完整,说明反射中枢正常,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是神经中枢之后的结构。‎ 答案:C 例2(2010全国Ⅰ 卷)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其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中。‎ ‎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其传递特点,准确获取信息并抓住反射弧的结构、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特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第(1)小题中,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粘膜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结合题意,本小题的答案为:皮肤,脊髓。‎ 第(2)小题中,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突触的结构所决定的。‎ 第(3)小题中,刺激A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不能称为反射;刺激B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答案:(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 例3反射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应答。有人做了脊蛙反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须将蛙头部剪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右后肢下端的皮肤上,可看到____________现象。‎ ‎(3)若破坏蛙的脊髓,再重复上述(2)中的操作,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由一个神经元经___    __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析:在进行实验前要去掉脑保留脊髓,目的是观察脊髓的功能,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右后肢下端的皮肤上,蛙的后肢(也可能是两侧的后肢)肌肉收缩,这就是脊髓控制的搔扒反射,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为:感受器(蛙后肢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灰质)→传出神经→效应器(蛙腿部肌肉)。当破坏蛙的脊髓后,重复搔扒反射,则反射消失,其原因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这说明完成一个反射活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将不能完成。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 答案:(1)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2)右后肢(或双侧后肢)收缩,除去沾有硫酸的小纸片;(3)上述现象不出现(后肢不收缩);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反射就不能完成;(4)突触 准确把握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实质,解答有关分析题 一、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实质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⑴静息电位的形成:①电位:内负外正。②机理:K+外流。‎ ‎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时兴奋产生:①电位:内正外负。②机理:Na+内流。‎ ‎⑶兴奋的传导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⑷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 ①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②解读:a线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注意:⑴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⑵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⑶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⑴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⑵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⑶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⑷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⑸特点:单向性。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⑹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2010浙江理综生物)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机理。从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电位变化规律和电流计的工作原理入手解答该题,注意电流计的指针总是偏向负极。图①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相同,A错误;由于②电流方向为甲→乙,所以图② 中乙为兴奋部位,而甲为静息部位,甲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B错误;与图②类似的,图④电流方向为乙→甲,说明乙部位已经恢复为静息电位,而甲部位处于去极化过程,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C错误;图⑤电流表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部位均恢复为静息电位,即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D正确。‎ 答案 C ‎【例2】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对Na+和K+的通透性分别是(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和同学们的识图能力。知道静息和接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及电位变化的本质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后,表现外负内正,①‎ 符合题意;②中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始终为零,不符合题意。受刺激后电位的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外的Na+大量内流造成的,此时膜对Na+的电导率高;③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变化较大,符合题意;④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例3】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⑴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____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 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 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阴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如果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GABA离子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从而迸一步证明了GABA是一种___(兴奋、抑制)性的神经递质。‎ ‎⑵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____,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⑶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____,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____(缩短/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⑷研究表明: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对病毒、真菌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降低,据此推测,上图中相当于T细胞的是____(突触前神经细胞、突触后神经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机理。解题时,宜从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入手展开,并注意神经递质的类型(兴奋性和抑制性)及其图示所给信息。⑴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GABA作用于离体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说明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⑵癫痫病人体内GABA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从而表现异常兴奋,若想抑制其异常兴奋,必须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故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⑶麻醉剂分子结合的结构位于突触后膜上,由于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所以结合的结构是GABA受体;该离子通道打开,阴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故麻醉剂通过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⑷T细胞由于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的作用,活性受到抑制,所以T细胞相当于突触后神经细胞。‎ 答案 ⑴突触小泡       抑制    ⑵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⑶GABA受体    延长      ⑷突触后神经细胞 三、易错指导:⑴‎ 混淆突触小体与突触的概念。应注意突触小体为轴突末稍的膨大部分,里面有突触小泡和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突触包括上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稍的膨大部分的一部分(为突触前膜)、两神经细胞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和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膜的一部分(突触后膜);两者的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 ‎⑵只认为神经递质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其实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⑶不熟悉神经递质释放和作用方式;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 ‎⑷只注意突触小体中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忽略了与分泌有关的高尔基体和提供能量的线粒体在突触小体中的含量也较多。‎ 通过神经调节考点例析与拓展 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例1.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 应 破 坏 前 破 坏 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破坏前,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的反应一样,说明具有这样的反射弧“左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左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 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体,左,右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是传入神经或是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左后肢无反应但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的反射弧完整,而“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的反射弧不完整,说明反射中枢正常,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是神经中枢之后的结构,根据答案的组合可以确定是C。‎ 答案:C 变式1.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③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②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解析:由题干中图示可知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③处为突触结构。当刺激①时,神经纤维的Na+内流,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当①切断后,刺激②处,仍能通过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但由于③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这样其它结构也就没有电位变化了。‎ 答案:B 规律总结:‎ 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神经活动;损伤不同的结构造成的现象如下表:‎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没有感觉 没有运动 没有感觉 没有运动 没有感觉 和运动 有感觉 没有运动 有感觉 没有运动 注:这里的运动指的是具体刺激所产生的运动现象。‎ 考点二 兴奋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 例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解析:信息传递是耗能过程,突触后膜能特异性地结合递质。当神经元某处受到刺激时,膜外的正电荷变为负电荷。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以外排的方式把递质释放到突触问隙,所以递质释放与细胞膜选择透过性无关。‎ 答案:B 变式1.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d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ab=bd),同时在b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 )‎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A为突触前神经元,B为突触后神经元;刺激b点,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向a传导,在向d传导经过突触时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然后刺激B又产生电信号,由于化学信号传递速度慢,故先到达a点,膜外为负,电流由d→a,当a恢复静息电位后,d点兴奋,膜外为负,电流方向为a→d,故能产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变式2.(2007·全国卷Ⅰ)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该点兴奋,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使该点与两侧相邻部位之间在膜内和膜外都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发生电荷移动,其移动方向是: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且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故C项正确。‎ 答案:C。‎ 变式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解析: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导致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一次刺激只能引起一次兴奋是因为递质到达后膜后,立刻被分解。如果递质不分解,则会造成后膜不断兴奋。这种药剂使递质的分解过程受阻,则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断兴奋。 ‎ 答案:B 规律总结:‎ ‎1.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运动然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外排作用进入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 ‎2.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 ‎(1)突触的结构:只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从上一个轴突到下一个树突或细胞体;‎ ‎(2)反射弧结构:脊髓后角→脊髓前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在同一个神经元中是双向传导的,在不同神经元间是单向传导的。‎ 考点三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例3.下列有关条件反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条件反射使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活动具有预见性。‎ D.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反射弧是不变的。‎ 解析:当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以后,原来的无关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所以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使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活动具有预见性,条件反射需经常强化,不强化会逐渐消退。‎ 答案:D 变式1.下列有关人体的各项活动中不属于反射的是( )‎ ‎ A.气温升高人出汗 B.白细胞吞噬细菌 ‎ C.看见红灯时刹车 D.吃食物时流唾液 解析:A项是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B项白细胞吞噬细菌是免疫反应;C项是条件反射;D项是非条件反射。‎ 答案:B.‎ 规律总结:‎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条件反射在后天形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需要反射弧来完成的。‎ 考点四 高级神经调节 例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能运用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有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问题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作答试题”行为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所以中枢一定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区,而作答试题主要是看字、写字而非听、说,所以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而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植物性神经活动)以及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情绪性反应的高级调节部位。‎ 答案:D 变式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错误叙述是( )‎ A.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将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结构,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C 变式2.(07广东)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 ‎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垂体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所谓的“植物人”是脑功能部分损伤,即大脑损伤,而植物性神经正常,也就是大脑坏死了而下丘脑、脑干等正常工作。‎ 答案:B 规律总结:‎ ‎“植物人”虽然大脑受损,但脑干和脊髓等仍正常。所以还有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呼吸、消化、心跳等,但没有感觉和运动能力。‎ 与动物激素调节有关的实验问题分析 一、常规问题总结 ‎1.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常用方法 ‎⑴切除法:在实验动物身上,观察某种内分泌腺被切除后的生理变化,从而推断该腺体的正常功能。①如割除公鸡的睾丸,观察第二性征的变化;②小狗的甲状腺摘除,观察发育情况;成年狗的甲状腺摘除,观察代谢及神经活动情况。‎ ‎⑵移植法:切除某内分泌腺,一段时间后,再植入该腺体组织。如给阉割的公鸡移植卵巢,观察第二性征的变化。‎ ‎⑶注射法:切除某内分泌腺,再注射该腺体的提取物。如给正常的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或已摘除甲状腺的实验狗注射甲状腺激素,观察出现的变化。‎ ‎⑷饲喂法:切除某内分泌腺,再在饲料中加入该腺体的提取物。如用含有动物激素的饲料喂养小动物,观察变化。‎ ‎⑸临床观察法:在临床上观察内分泌功能过盛和不足的患者,研究相关激素的生理功能。‎ ‎⑹同位素标记法: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所要研究的腺体或激素,再加以跟踪。如应用放射性同位素131I 研究甲状腺的功能。‎ ‎2.常考激素的实验思路探究 ‎⑴甲状腺激素实验思路探究 处理方法 ‎ 异常反应 结论(功能)‎ 用甲状腺激素制剂饲喂蝌蚪 ‎①短时间内,变成小型青蛙 ‎①②④说明分泌物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③说明分泌物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⑤说明分泌物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摘除小蝌蚪的甲状腺 ‎②发育停止(小蝌蚪→大蝌蚪,不变态);③身体臃肿 摘除小狗的甲状腺 ‎④发育停止;⑤呆笨、萎靡 ‎⑵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实验思路探究 激素名称 分泌 作用 实验材料及处理 描述指标 对照 备注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血糖 小白鼠、小狗;注射法 昏迷 等量生理盐水 二次对照再注射高浓度葡萄糖,使其苏醒 注意: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胰高血糖素 胰岛A 细胞 升血糖 小白鼠;注射法 直接测血糖含量;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糖(斐林试剂)‎ 等量生理盐水 ‎3.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⑴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进行平均分组,且每组不能只有一只。‎ ‎⑵注意描述指标的确定,如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可用耗氧量、死亡时间、代谢或活动状况等,具体实验具体分析。‎ ‎⑶生理盐水在对照中的作用,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4.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进行实验分析时,先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再依据所学生物学知识,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实验设计时,要会控制自变量,检测因变量;当实验现象不能直接反应因变量的变化时,要补充实验加以确定,如例2。‎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2008·全国卷Ⅰ)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的实验设计能力。从实验的目的入手找到实验的自变量,再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 答案 A ‎【例2】为了证实“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抑制剂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某同学制定下列方案:‎ ‎    a.取两个玻璃缸分别编号为1号、2号;    ‎ ‎    b.在两个玻璃缸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水和新鲜水草,然后在每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lO条发育状况不同的蝌蚪;‎ ‎    c.向l号缸投放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2号缸投放含甲状腺抑制剂的饲料;‎ ‎    d.每天分别向两缸中投放一些饲料;‎ e.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观察时用小网将蝌蚪捞出放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上(‎1 mm×‎1 mm),观察并且测量蝌蚪的体长变化(前肢和后肢的生长情况,尾的变化等)。 ‎ 上述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一些明显的设计缺陷或不足,请你修改并完善该设计方案。‎ ‎(1)该设计方案的明显缺陷是                                              ‎ ‎                                     ,因此,a过程应该为(只需陈述修改内容,下同) ‎ ‎                                          ;‎ c过程应该为                                     ‎ ‎(2)方案中存在着引起实验误差的不妥之处,b过程的不妥之处应该改为                                                               ;d过程的不妥之处应该改为          ‎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抑制剂的生理作用及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应设两组对照实验,一组为条件对照,在饲料中加入甲状腺抑制剂.一组为空白对照,只加入普通饲料。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结果比较,才能充分说明实验组中所施加的因素——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否则只用条件对照无法说明问题。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对实验条件要严格控制,如蝌蚪的大小,投放饲料和药剂的量,否则实验不易成功。‎ 答案:(1)该实验设计方案的明显缺陷是缺少空白对照;在a过程再加1个玻璃缸编为3号(或:取三个玻璃缸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c过程应为:在3号缸内,投放和1号、2号缸数目大小相同的蝌蚪、普通的饲料,不加任何药剂,作为空白对照,来增强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2)b过程中“发育状况不同的蝌蚪”应改为“同时孵化出的发育状况相同的蝌蚪”;d过程中的“一些饲料”应改为“等量饲料”。‎ ‎“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调节模式典型例题分析 学会通过建构模型的方法来理解一些生命活动和调节过程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要求考生不仅会构建会模式图、曲线图,也要会对较复杂的模式图、曲线图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几个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例1(2008江苏卷)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分泌的调节过程,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就会加强。图中有两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答案:ABD 例2(2009全国卷Ⅰ)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 和 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下丘脑、垂体、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 、 和 。C进入血液后,通过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 (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2)从图中不难看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 ‎(3)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 答案:(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反馈 ‎(3)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例3为探索影响生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诸多相关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2个实验和1个实验设计。 ‎ ‎(1)实验一: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甲,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行不间断地监测,每间隔3天对甲鼠的甲状腺进行一次等量切除,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①图中曲线b表示____________激素,曲线a表示____________激素。‎ ‎②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在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甲状腺的体积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呈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给人以启示:对于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2)实验二: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乙,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行不间断地监测,每间隔3天给乙鼠注射一次等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监测结果表明,每注射一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成年雄鼠乙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总是先升后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生理原因在于: ‎①当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浓度升高时,就会刺激____________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__,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 ‎②当停止向成年雄鼠乙的体内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时,其体内过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抑制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分泌活动,从而使该激素的水平下降。‎ ‎(3)实验三:为了验证“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某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方案。即:取生长状况一致的雌(丙)、雄(丁)两鼠,对丙鼠喂以含有鼠必需的各种元素和ATP的完全营养液,丁鼠喂以不含碘离子但含其他相同营养元素和ATP的不完全营养液,将两鼠置于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并对两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监测。 该方案是否科学?如果你认为不科学,请写出你的改进意见。 ‎(4)若将实验三改为探究“烟草浸出液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请你预测探究结论。‎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动物体内激素的反馈调节过程。当体内甲状腺激素明显减少时,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以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明显增加,以促进甲状腺组织的生长和甲状腺的分泌;当体内甲状腺激素明显增加时,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又会慢慢减少。在实验设计的对照实验中,雌鼠和雄鼠体内的性激素种类和含量不同,所以可能造成实验的误差,结果难以分析。‎ 答案:(1)①甲状腺 促甲状腺 ②正相关 ‎ ‎(2)①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 垂体 ‎ ‎(3)不科学。应将对照组的雌鼠改为雄鼠。‎ ‎(4)①没有影响;②促进蝌蚪发育;③抑制蝌蚪发育。‎ 例4(2009江苏卷)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乙是一种糖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 功能。‎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 ;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的分泌量 ,原因是 。‎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 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 。‎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 。‎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关知识,本图体现的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1)下丘脑细胞还有部分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物质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乙为促甲状腺激素,物质丙为甲状腺激素。外源添加甲状腺激素,使体内甲状腺激素增加,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他们分泌的物质甲和乙减少。用添加乙的饲料喂养,物质乙(糖蛋白)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所以物质丙的含量没有变化。(3)物质乙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4)刺激A点,使A处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向电表处传导,电表两侧分别兴奋一次,所以指针从零位向左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答案:‎ ‎(1)内分泌(分泌激素)‎ ‎(2)减少、减少 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乙(糖蛋白)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受体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 ‎ 典例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概念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 结构基础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体液(主要是血液)‎ 基本方式 反射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只起着把调节组织活动的信息传递给靶器官和靶细胞的作用。‎ 信息传递 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以突触的结构形式在神经细胞之间单向传递 经体液(主要是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反应速度 迅速、准确 比较缓慢 作用范围 比较局限 比较广泛 作用时间 时间短暂 时间较长 二、联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1)表现在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控制,主要通过植物性神经控制着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系统可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分泌,也可通过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间接控制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如图1)。如鸟类一般在春天进入繁殖期,这是春天的长日照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下丘脑分泌较多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就开始发育并分泌性激素,鸟类进入繁殖期。这就是间接控制。又如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冷刺激可使有关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导致机体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另外,下丘脑在调节过程中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即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中居于最高的统治地位,可说是身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垂体,而垂体是人和高等动物内分泌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它可以分泌直接调节动物某一生理过程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垂体最重要的是分泌多种促激素,通过促激素调节相应内分泌腺的活动,来间接调节动物的某一生理过程。所以,垂体是激素调节的中心,具有调节、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作用,但垂体的活动要受到神经系统,主要是下丘脑的控制。‎ ‎(2)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调节作用。如甲状腺激素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性激素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动物性行为的控制。‎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的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动物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并且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 三、典型例题分析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和特点的区别 例1.若甲、乙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 C.细胞1产生的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细胞2且作用范围较广 D. 细胞3产生的物质通过突触小泡释放出来后作用于细胞3且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和特点的区别。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中的靶细胞上具有特殊立体构型的物质可与相应的激素或神经递质结合,并识别激素所携带的信息,把他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这种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图中甲是激素调节,乙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的速度要快得多,但作用范围狭窄;而体液调节尽管作用速度相对较慢,但作用范围较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 例2. 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依据此图各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寒冷环境中激素A、B的含量增加 B.当人体内缺乏碘元素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 C.C的含量增加是由激素A、B的含量增加反致,这过程仅体现体液调节 D.C的含量过多时,激素A、B的含量变化趋势是下降,此过程是反馈调节反致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激素调节中具有反馈调节作用的激素之间的关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