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利斧高考古诗鉴赏类阅读解题方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授之以利斧高考古诗鉴赏类阅读解题方略

授之以利斧——高考古诗鉴赏类阅读解题方略 谢玉荣 古诗鉴赏类阅读是高考语文科目的必考项目。《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一、鉴赏文 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尽 管笔者从高一时就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也做了大量的高考题,但效果还是很 不理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苦苦思索的 问题。直到有一天,我正声情并茂地讲解一首诗的时候,发现学生瞪大眼睛望着我发 呆——那是一种完全茫然无知的表情。我突然明白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提高的 症结所在:长期以来,鉴赏只是老师的事情,学生只负责记笔记。虽然做了大量的练 习,也只是老师对某一首诗某一道题作具体分析,学生并没有掌握到赏析的方法,不 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换了一首诗一道题,他们就无从下手,无法应对了。 《诗经·南山》云:“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学生没有“斧头”,如何能析 古诗鉴赏这块“薪”呢?那么他们又是运用什么样的“工具”来鉴赏诗歌而导致严重 失分的呢?我考察了很多学生的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发现造成学生严重失分的原因主 要是以下几点: 1、埋头做题,不看原诗,答案完全脱离诗歌内容。如:“最是橙黄橘绿时”的 言外之意是什么?生答:春天水果上市了,五颜六色,非常新鲜。 2、不明了题干中的某些术语的含义,张冠李戴,所答非所问。如:这首词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生答: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误解原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产生错误联想,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如:“拣 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两句,许多学生解释为“一个老人执着地辛劳地在寂 寞的沙漠上拣拾树枝来取暖,再冷也不肯停下来”。 4、不注意标题、注解的提示,答题时思路狭隘。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 “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等词语,学生便理解为春天外出观景的美好感受,完全没 有注意到标题,不明白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 5、不能筛选有效信息,分不清主次,答题不得要领。如:杜甫登岳阳楼为什么 会流泪?生答:因为百闻不如一见,今天终于登上岳阳楼,激动得流下眼泪。或曰: 因为孤苦伶仃,老弱病残而流泪。 6、平时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如:这首诗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生答:很美但很难过。他不知道可以概括成“忧伤凄美”四个字。 7、逻辑性不强,语无伦次,答案无条理,不完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思 考不严密,想到一点说一点,也顾不上什么顺序了。 8、表达能力弱,表述不准确,不严密。如:请你谈谈本诗最后一句“疑是经冬 雪未消”的妙处。生答:用怀疑是经过冬天白雪仍然在梅花上,所以看上去像白玉一 样白,突出了梅花颜色的洁白。 9、整体感悟能力弱,评价失之偏颇或过分拔高。如:评价白居易“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很多学生回答:表达了对普天下劳苦大众的深 切同情。 10、不懂各种题型的应对方法,一笔糊涂帐,实在拎不清。如:苏轼的《卜算子》 塑造了什么形象?生答:塑造了诗人寂寞清冷孤独思乡的情怀。 但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能够找出规律性的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导 致学生始终不能举一反三地去解决问题。《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复习到位, 答题到位,就必须自己先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研究到位,再引导学生训练到位,才 能真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读懂原诗)、自解(分析、获 得信息)、自鉴(判断、评价信息)、自为(利用信息、组织语言)的目标。 笔者悉心研究了近两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发现命题人设题不外乎从思想内容和 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出发,遂由此入手,针对各种题型,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 策略,在学生中获得了良好的反馈。现不揣简陋,罗列于此,以就教于方家。 一、诗歌内容的鉴赏方略 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总是喜欢在诗歌中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或者说理,但说理 的诗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景物人情”作为构成诗歌内容的四个主要元素。 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元素。人是物的持有者,是景的感受者,是情的抒发者。人会托 物言志(理),会触景生情,会借景抒情。所以,赏析诗歌必须从人出发,则一切景 语皆情语,一切意象都可能有所象征。 这景,可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深沉壮阔,也可以是“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烂漫奇幻;可以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 澎湃豪放,也可以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多情婉约……这物,可以是白居易在浔阳 江头聆听过的一支琵琶曲;也可以是陶渊明采自东篱的一束野菊花;可以是贾岛打磨 了十年未曾试过锋芒的一柄宝剑,也可以是李白月下独酌时手中的一壶酒……这人, 可以是落拓不羁的柳永,也可以是一身烟尘的杜牧;可以是禅心禅意的王维,也可以 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但,不管是景也好,物也好,人也好,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一 个“情”字上,因为诗歌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题型一、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这是高考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型。学生应当熟悉古诗中常见的几种情感,以及 几种常见的抒情方式,才能对号入座,游刃有余地答题。 1、古诗中常见的情感 情 亲情 思乡 怀人 爱情 悼亡 欢聚 伤别 友情 慰勉 述志 惜别 忠情 建功立业的豪情 壮志难酬的苦情 国破家亡的悲情 山水情 热爱自然 归隐田园 怀古讽今 参禅悟道 体物情 明志悟理 感时伤怀 情 2、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喜怒哀乐,愁恨怨忿,惆怅迷惘,泣涕沾襟,忧愤悔惧,凄楚悲 凉…… 借景抒情 借事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真情 应对策略:从诗歌的标题入手,联系作者的所处的时代特点、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性格 特点,以及当时的气候节令,在诗歌中寻找出直接表达情感的字眼,或是特定的意象、 事件和细节,从而准确判断或推断出作者的情感。注意答题时应对抒情方式作准确判 断,将有关的诗句作为依据列入答案,并将具体的情感写明确。 题型二、这首诗塑造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思想? 古诗中的形象又称之为意象。所谓意象,历来众说纷纭,笔者综合了各家的学说, 提出这样一个能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定义:意象就是寄寓了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意的能 够构成某种意境的艺术形象。它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一般来说,古诗 中的意象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鸿雁,“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常用“鸿雁南飞”寄寓思乡之情。 鸿鹄,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孤鸿,比喻傲岸不群、高洁自爱的人。哀鸿,比喻哀伤苦痛、 流离失所的人。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柳”、“留” 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 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梧桐和芭蕉,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都象征着高洁傲岸的人格精神。花中四 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都象征着芬芳、高洁、隐逸的情怀品质。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杜鹃常 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 们的乡愁乡思。 应对策略:作者在诗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往往寄寓了作者独特的情感思想,作者和这一 形象之间一般具有自比自况的关系。所以首先要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即典型形象,然 后概括出这一形象的特征,明了其特定的寓意,再联系作者的性格特征和身世经历, 准确把握作者对这一形象的爱憎好恶的态度,进而推断出作者的思想特征。注意答题 烘托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间接抒情 例: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不消”表面上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________(伤感和烦闷情绪)。 ②、作者用“绿肥红瘦”来形容怎样的情景?抒发了女词人怎样的情绪?   形容海棠花叶多花少的情景;抒发了暮春时节惜春伤春的情绪。 ③、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心情?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 例:  一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这白鹭是一个洁身自好而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是诗人的自况。 的格式应和所设的提干保持一致,即“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 题型三、这首诗(或某些诗句)描写了什么?怎样描写的? 应对策略:如果问题涉及到全诗,就把诗中提到的主要意象一一列举出来,概括组织 成句,如果只涉及若干句,就把这几句诗的大意描述一下,略作解释概括。“怎样描 写的”这一类问题实际考察的是学生对写作顺序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题型四、分析这句诗。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句) 诗。这首(句)诗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应对策略:对某一句诗的分析,如果没有限定从哪种角度,那么除了分析诗句的内容 还应分析其表达技巧。注意答题步骤应为: 首先描述诗句的大意,明确写了什么景、 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然后指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最后加以解 释概括,并指出这句诗在结构上的作用。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全诗,就是 要你赏析抒情的特点。应先将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分别找出,描述其大意,明确描写的 角度,然后指出景情之间的关系,诸如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或者借景抒情 之类。 题型五、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所谓意境,也历来是众说纷纭,笔者也综合了各家的学说,提出一个能为学生理 解和接受的定义:意境是由多种意象构成的能引起人们联想想象而发生情感共鸣并获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 上静睡不动。这是一 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 更 漏 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 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一句在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从上阕的写人叙事转入下阕写景抒情。在内容上点示了 诗的内涵。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该句用 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 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得审美享受的某种艺术境界。因此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这种题目问的就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实际上,营造怎样的意境完全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心境明朗则意境明朗,心 境阔大则意境阔大,心境悲凉则意境悲凉,心境萧飒则意境萧飒。而言由心生,心境 的色彩也就决定了所运用的词句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来揣摩把握诗人的心境,进而体会诗中的意境,然后选用合适的词语来加以表述。 应对策略:首先抓住景物特征,将意象重新组合,描述诗句的大意,然后根据词句的 感情色彩,揣摩作者的心境,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特 点,诸如孤寂清冷、萧瑟凄凉、雄浑壮丽、清新澄明等等,最后具体指出诗人的情感 特征。 题型六、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这种题型考察的就是有关景物或人物描写的问题。描写景物一般从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和整体感觉等方面出发,按照空间顺序,从上下、远近、高低、俯仰等角 度立体地描绘景物。描写人物则往往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着手, 常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等手法,注意答题步骤为:先找出写景 或人的句子,然后提取主要意象,概括组合成句,再明确从哪个方面哪种角度写景或 人的,要点出写景或人的顺序,运用了什么手法。。 总之,对诗歌内容的赏析应抓住“景物人情”四个要素,把握所描写的意象的特 征,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个性学识,注意标题和注解的提示,运用引用 原句、翻译描述大意、解释概括作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来答题,使答案尽可能的具体 完整。 例: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 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 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 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例: 菩 萨 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 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问:(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答: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 筝女的神情、动作。 问: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 答: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 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 子,这里是特写。“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 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 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 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二、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略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即诗人驾驭语言表现思想、反 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艺术形象的巧妙技能。一般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去鉴赏。表达方式有叙述和议论,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直 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尤以对抒情方式的考察最为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对 偶、借代、夸张、双关、设问、互文、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白描、 细描、烘托渲染、以动写静、反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 征寄托、欲扬先抑等。 题型一、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有时候,学生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实在并不能都怪学生不开窍。笔者就发现很多 题目要求分析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结果命题人列出的答案却是诸如比喻、拟人之类 的修辞手法。这样的题目做的越多,学生就越糊涂。命题者昏昏岂能使答题者昭昭? 此可为命题者戒。当然,我们应当把可能的答案都罗列进去,包括修辞手法在内,以 防万一真遇到这样昏昏然的命题人,也不会失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积累一定的术语, 才能从容应对。否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没有存货,神仙也帮不了你。 应对策略:先指明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描述诗句的大意,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 题型二、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有什么妙处?或者: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 么字?为什么?或:某个字用得很有韵味,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这种题型俗称“炼字型”,要求学生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词语的妙处。诗眼指的 是诗歌中最能体现景物特征、传达作者情感、揭示主题的最精炼的那个词。一般来说, 诗眼往往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如“日色冷青松,泉声咽危石”中的“冷” “咽”,“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等词语。 应对策略:首先根据词性找出诗眼,然后明确这个词体现了怎样的景物特征,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思想。注意把握诗眼所在诗句的大意,分析时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 联系全诗包括标题去揣摩诗人的情感思想。如果发现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要把这种手法列入答案,简要说说有什么作用,以使答案尽可能的完整。 题型三、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所谓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就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达到的效果, 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 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例: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问: 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答:是“摇”和“滴”两个字。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月是 不会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换言之,这种题型考察的就是学生对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掌握。有时候会将表达技巧 细化,直接考察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但无论考察什么,都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 容去分析。 应对策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去鉴赏。应打开思路,不 要局限于一个方面。分析作用时要抓住所叙述描写的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 容去组织语言。 题型四、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阿·托尔斯泰把文学语言比喻为一种“神 奇的电波”,认为作家应当利用这种电波把自己的感情、美妙的幻想和各种思想发射 出去,传达给读者。我们的祖先则说“言为心声”,“立言”必先“立心”。所谓立 心,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熔铸在描写对象中,使主客观融合一体, 呈现出作家本人的创作个性和语言风格。这种创作个性和语言风格越鲜明、越独特, 作品就越具有艺术魅力。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外化的 手段。所以语言的特色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诗人的个性魅力和学识素养。而诗人一贯的 个性魅力和学识素养会使这种语言特色保持一种稳定性,进而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 创作风格。因此考察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能力就是考察学生对诗歌“语言 风格”和“创作风格”的把握能力。而要在短时间内鉴赏极具形象性、运动性和音乐 性的诗歌语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语言风格,对文学素养不高的学生来说,确实难度 很大。因此,积累一定的术语是必要的。诸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 晓畅、委婉含蓄、深情婉约、简练生动、雄浑豪放、纤巧灵动、浑厚深沉,冲淡静远 等等。 应对策略: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然后引用诗中有关语句为例,具体分析 这种特色,包括精于炼字,叠词、数词的使用,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句子成分 的省略等等。最后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什么艺术效果。 题型五、为什么说这句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哪个句子起到了提纲挈领、统率全篇的 作用?这句诗照应了哪些内容?这个字是怎样贯穿全篇的? 这种题型考察的是学生对诗歌结构的把握能力。古人写诗,尤其是写律诗和绝句, 讲究“起承转合”,结构圆整;伏笔照应,滴水不漏。律诗以首尾两联为起合,颔联 例: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问: 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论野草凄凉中,《玉树后 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 感的具体形象。 例、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田野,月明荞麦花入雪。 问: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乡村之夜的特征。两个叠 词运用贴切,富有韵味。朴实的语言蕴含了无限情致,给人一种清新恬淡的感受。 承上,颈联转下。所谓起,就是发端,入手点题,为正起;所谓承,就是衔接,承首 联写景;所谓转,就是转折,转入下联言情;所谓合,就是结束,照应本题,或与首 联呼应。八句四联,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这是律诗写作的正常章法。绝句章法结构 和律诗相同。全诗关键句在律诗来说往往是颈联,在绝句来说则是第三句。这是因为 律诗的颈联和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担负着转入抒情的重任,若律诗颈联和绝句第三句不 转,则平铺直叙,全篇板滞乏趣。而一篇之中起提纲挈领的统率作用的,在律诗是首 联,在绝句是首句。这是因为律诗的首联和绝句的首句往往具有破题引入、预设背景、 制约全诗情感的作用。有时候,某个字或某个词也会成为全诗的关键,因为这个字或 词很可能是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全诗的思想。在词中,关键的句 子一般也是起转折作用的句子,往往是上阕的结语。 应对策略:把握住全诗起承转合的结构,分清层次,找出关键句或关键词,指出与其 相关的内容,加以描述,说明原因。回答“诗句照应了哪些内容”这样的问题,应当 注意把诗歌的标题也考虑在内,因为标题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是诗歌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回答“这个字怎样贯穿全篇”的问题,要逐句寻找相关内容,加以描述概括。 回答结构方面的问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即语言要有条理,要按照诗句本身的顺序 答题。 总之,对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应紧密联系原诗的内容,准确把握景物的特征, 理清结构层次,熟练运用相关术语,语言组织周密有条理。 另外,近几年来,比较阅读的题型越来越受到命题人的关注,因为考察的范围可 以比单一作品扩大一倍,难度自然加深,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命题仍然 是从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出发。学生在答题时要针对题干的要求,从相同和不 同两个方面分别寻找答案,组织语言,切忌混在一起,条理不清。 评价诗歌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题型单独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我们也要有所准 备,才不致临场乱了方寸。这类题型包括对主旨的概括,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 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艺术风格,以及指出作者思想的 积极性和局限性等。注意从原诗中去找依据,阐明自己作出某种评价的原因、理由, 切忌脱离原作,空发议论。 当然,上述题型往往是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还有层出不穷的变体。但万变不离 其宗。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锻造出“利斧”,再将这“利斧”传 之于学生,教会他使用,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也只有授之以利斧,学生方能 从容应战,笑傲考场。 (作者单位: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问:词首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答: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 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在结构上 自然引出下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