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知能梯级训练套题答案详解演练
模拟考场 · 实战演练(二十二) 1、选D。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②属于基因突变,③属于基因重组,④属于基因重组,⑤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所以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①⑤组合。 2、选B。①表示染色体中fg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②表示染色体中缺了gh片段;③表示染色体中增加了e片段;④表示染色体某一片段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 3、【思路点拨】根据图中染色体大小及形状,理解染色体组数与染色体数的关系;受精卵是由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结合而成的。选B。图示植物卵细胞内,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各有3条,则有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内有4条染色体,精子、极核中的染色体组数和染色体数与卵细胞中相同。胚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则其数量如下表所示: 4、选C。如图所示,甲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染色体;乙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2条染色体;丙细胞中有1个染色体组,含有3条染色体。结合选项分析,C项正确。 5、选D。本题以多倍体育种为载体,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所形成的新个体是四倍体;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的新个体是单倍体;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的新个体是二倍体;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可以发育成三倍体。 6、选A。某一性状发生改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由染色体变异或环境变化引起;但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而三倍体香蕉的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7、选D。二倍体水稻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三倍体水稻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二倍体水稻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果实大、营养成分多;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过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表现高度不育,不可能结出种子。 8、选D。基因型为Aa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和A组合为AA,A和a组合为Aa,a和a组合为aa,结果AA∶Aa∶aa=1∶4∶1。 9、选B。多倍体一般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因此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组是甘蔗和甜菜。 10、选B、D。果蝇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4条染色体;染色体1、3、5、7为非同源染色体,可以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3、4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能发生交叉互换,属基因重组,故B项错误;1与2为同源染色体,由于果蝇单倍体基因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故D项错误。 11、选A、D。四倍体芝麻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授粉后得到的是三倍体种子,由于三倍体是不育的,因此,此四倍体理论上已经是新物种了;四倍体芝麻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有遗传效应;产生的配子中也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配子后,得到的是四倍体,且可育;将此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属于单倍体。 12、选C、D。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成为四倍体,但不能使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根尖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不能增加非同源染色体重组机会,因为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的分裂,所以细胞周期是不完整的。 13、【思路点拨】明确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来的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1)①过程表示将甲(GGRRee)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四倍体(GGGGRRRReeee),与西瓜乙(ggrrEE)杂交获得三倍体(GGgRRrEee),表现型为绿皮红瓤无子。 (2)②表示用花粉刺激柱头而使子房发育为无子西瓜(三倍体),③表示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而获得无子西瓜(二倍体),三倍体与二倍体相比果实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多。 (3)在显微镜下检查根尖分生区细胞内染色体数目,观察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一个(4)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获得F1,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来的,细胞内含有3个染色体组,其中2个来自母本,1个来自父本。胚乳细胞形成的幼苗,由于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它结出的西瓜没有种子。 答案:(1)秋水仙素 多倍体育种 GGgRRrEee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33条。 14、Ⅰ.(1)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是易位,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和顺序发生改变。(2)端粒酶可以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实质上此过程是逆转录,端粒酶是逆转录酶。(3)细胞中端粒长度的缩短,说明细胞分裂次数增多,增殖能力将逐渐降低。(4)精子中的端粒长度与受试者的年龄无关,这说明精子中端粒酶能正常表达,使端粒保持一定的长度。(5)癌变细胞端粒酶的活性较高,增殖能力较强,细胞膜表面出现异常的蛋白质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使癌细胞裂解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所以可以通过抑制端粒酶的活性来治疗癌症。 Ⅱ.(1)实验原理:低温可以影响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有丝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2)设计表格:设置不同温度作为自变量,至少有常温和一个低温作为对照。设置不同时间作为自变量,可以设置时间梯度如5小时、10小时和15小时。(3)设计思路:用不同温度处理根尖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染色体进行计数。(4)实验预测: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模拟考场 · 实战演练(二十三) 1、选D。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而且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导致遗传病。近亲结婚的结果是隐性遗传病的患病概率增加;如果环境条件改变,也可以引发多基因遗传病。 2、选C。先天性心脏病目前来说主要与母亲孕期病毒感染、接触放射线等有关,而与遗传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2条常染色体及X、Y 2条性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故B项错误。通过人类基因组测序,可以认识到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故C项正确。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故D项错误。 3、选C。孕妇缺碘,婴儿得先天性呆小症;缺少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甲型肝炎,以上都没有改变遗传物质,因而不属于遗传病。该男子接受父亲的遗传物质,40岁表现秃发,应该属于遗传病。 4、选C。由题意可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再生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为3/8。由于该病为遗传病,女童母亲40岁时再生育,仍然能生出有病的孩子,致病基因不会随年龄增大而消失。为了生出正常的孩子,在小孩出生之前要对胎儿进行诊断,这种方法已成为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5、选D。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丈夫患病,若妻子是携带者,则后代男、女患病几率相等,若妻子正常,则后代均正常,通过鉴定胎儿性别,无法进行有效产前诊断。若丈夫为21三体综合征,后代男性、女性均可患病。若丈夫为血友病,即XhY;当妻子为正常个体时,后代男性、女性均正常;当妻子是携带者(XHXh)时,后代男性、女性正常和患病的几率相等,无法通过鉴定胎儿性别来判断孩子是否患病。若丈夫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由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妻子正常时,所生女孩均患病,所生男孩均正常,可以通过鉴定胎儿性别达到产前诊断的目的。 6、选B。乙系谱中,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男孩的父亲完全正常,故A项错误。丁系谱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会是苯丙酮尿症,则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4×1/2=1/8,故B项正确,C项错误。乙系谱中,该病可能是红绿色盲,故D项错误。 7、【思路点拨】题干中异卵双胞胎和同卵双胞胎不同,两者同时发病的比例也不相同。选D。据题意可知,同卵双胞胎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异卵双胞胎来源于两个受精卵,故前者比后者同时发病的概率大得多。由于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的概率不是100%,故一方生病时,另一方不一定生病,还要受非遗传因素的影响;异卵双胞胎一方患病时,另一方也可能患病,但同时患病的概率比较小。 8、选D。5、6个体患病,9个体表现正常,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5和6个体的基因型为Aa。若7、8婚配,则aa×2/3Aa,故后代表现正常的概率为2/3×1/2=1/3。 9、【思路点拨】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研究其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所采取的方法不同。选D。发病率是指所有患者占所有被调查者的百分比,所以只能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需要通过性状表现分析致病基因的遗传路线,只能在患者家系中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 10、选A、D。胎儿性别决定于受精过程,甲和乙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性别应该相同,故A项正确。若丈夫为患者,妻子可能为携带者,故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B项错误。若妻子为患者,胎儿是女性时,一定为携带者,表现型一定正常,故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C项错误,D项正确。 11、选B、D。由于夫妇表现型正常,女儿患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与表现型正常的人结婚,子代中男孩和女孩患病概率相等;若夫妇一方患病,则子代可能患病,也可能是携带者;若夫妇都是携带者,则子代患病概率是1/4。 12、【思路点拨】人类优生的主要措施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前者只是预测手段,后者是专门检测手段。选A、C。猫叫综合征可以在妊娠早期检测出来,但产前诊断不能把所有的先天性疾病都检查出来。遗传咨询可以预防生出遗传病患者,但它不能代替产前诊断。由于导致遗传病发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故通过禁止近亲结婚可以有效预防遗传性疾病患儿出生,但不能杜绝。 13、(1)分析甲病情况,因为Ⅱ-2患病,Ⅲ-1正常,则排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无致病基因排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分析乙病情况,Ⅰ-1、Ⅰ-2无乙病,Ⅱ-2患乙病,则为隐性遗传病,由于Ⅱ-4无致病基因,Ⅲ-4患乙病,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由于Ⅱ-2两病兼患,且Ⅰ-1表现正常,则Ⅱ-2基因型为AaXbY,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Ⅲ-2的基因型为AaXBY,Ⅲ-3基因型为1/2AaXBXB或1/2AaXBXb。只考虑甲病:Aa×Aa,正常孩子概率为1/4,则患病孩子概率为3/4;只考虑乙病:1/2XBXB×XBY,或1/2XBXb×XBY,则患病孩子概率为1/8,正常孩子概率为7/8,故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7/8= 7/32,同时患两病的概率为3/4×1/8=3/32。 (3)①因为Ⅲ-1的基因型为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女孩都表现正常,男孩不患甲病,患乙病的概率为1/2,故需要进行性别检测。②因为Ⅲ-3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男孩、女孩均可能患甲病,但女孩不会患乙病,故应进行胎儿的基因检测。 14、【思路点拨】题干中“人类遗传性斑秃(早秃)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属于从性遗传,虽然此性状与性别有关,但与伴性遗传截然不同。还要注意男性杂合子表现早秃,女性却表现正常。 (1)根据表1中数据分析,该病患者共有40人,其中男性患者39人,女性患者1人,则发病率为40÷3 262=1.23%,该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①,根据调查表2中第3组,双亲正常,男孩早秃,则该病不符合一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分析②,早秃基因(B)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且与性别有关系,女性杂合子(Bb)表现正常,男性杂合子(Bb)患病,故早秃患者多数为男性。分析③,第4组中,父亲基因型为Bb,母亲基因型为BB,则女儿正常(Bb),儿子斑秃(BB、Bb)。 模拟考场 · 实战演练(二十四) 1、选C。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等太空综合因素诱发植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具有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所培育的植物性状是地球上没有的。 2、选C。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通过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改变基因的结构,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 3、选D。人工诱变育种有很大的盲目性,基因工程育种难度比较大,单倍体育种操作复杂,杂交育种只需要两年就可以得到新品种(aabb)。 4、选D。A项中所依据原理是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故A错误。B项中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没有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故B错误。C项中秋水仙素作用都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C错误。D项中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故D正确。 5、选D。以基因型为RRYY和rryy的二倍体植株为亲本,培育出基因型为RRrrYYyy的四倍体植株,染色体组的数目成倍增加,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或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处理。而用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会使染色体组的数目成倍减少。 6、选D。由于白色雄猴是隐性突变,让这只白雄猴与棕雌猴交配,得到棕色猴(F1),在F1中选出棕雌猴与该白猴交配,就可以在短期内得到白色猴。 7、选A。用γ射线照射作物种子进行选育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获得所需性状的频率很低;获得新基因的方法是基因突变,而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能获得新的基因型,不能获得新基因;三倍体植物可由四倍体和二倍体产生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由于基因突变的多害少利性,获得的突变体很少表现出优良性状。 8、选B。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后,进行RNA转录过程,故用到DNA解旋酶、RNA聚合酶和4种核糖核苷酸。 9、选B。“生物导弹”携带DNA分子,注射入组织中,然后进入细胞内,DNA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10、【思路点拨】本题中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不同;注意运载体上抗性基因的作用;获得目的基因不一定只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选B、D。基因治疗是将外源正常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治疗某种疾病。运载体上抗性基因的存在有利于检测运载体是否导入受体细胞。一般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剪切目的基因和质粒,但也有两种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产生相同黏性末端,如G↓ATTCG 和↓ATTC。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基因重组,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 11、选B、C。过程②③④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型aaB_有两种类型:1/3aaBB和2/3aaBb,当它们自交后,子代中aaBB的概率为1/3+2/3×1/4=1/2;过程⑤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它作用于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其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12、选B、D。由于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AaBB与AaBB杂交,或对AaBB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均可获得AABB的生物;选取AaBB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则获得基因型为aB的单倍体;将外源基因C转入生物AaBB中,则获得基因型为AaBBC的生物;将生物AaBB用秋水仙素处理,则获得基因型为AAaaBBBB的四倍体。 13、Ⅰ.(1)根据题意可知,第1年,将有芒抗病(AARR)和无芒不抗病(aarr)的两种水稻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AaRr)种子;第2年,将F1自交得到F2种子;第3年,从F2中选出无芒抗病(aaRr或aaRR),通过自交选出纯系植株(aaRR)。 (2)第1年,在开花前将母本水稻的雄蕊除去,这是为了避免自花传粉。 Ⅱ.假设果蝇红眼基因为W,白眼基因为w,如果用一次交配实验证明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则选择的亲本应该为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由于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所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不会在Y染色体上。如果该基因在X染色体上,子代中雌果蝇全部红眼,雄果蝇全部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XwXw×XWY→XWXw、XwY。如果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子代中雌、雄果蝇全部为红眼,或子代中雌、雄果蝇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即WW×ww→Ww,或Ww×ww→Ww、ww。 14、【思路点拨】注意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及运载体的条件。基因重组后得到的是杂合子,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1)切割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要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使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用DNA连接酶将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连接起来形成重组质粒。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经过组织培养形成抗虫棉植株。作为运载体必须具有标记基因,以便于进行筛选;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才能表达一定的性状。 (3)如图Ⅳ合成多肽的起始密码子是AUG,所以第一个氨基酸是甲硫氨酸,其余两个依次是丙氨酸和丝氨酸。 (4)该抗虫棉植株是杂合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则自交产生的F1中,具有抗虫特性的植株占总数3/4,需要进行连续自交,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性状。 模拟考场 · 实战演练(二十五) 1、选A。同种生物的群体分为群体A和群体B后,群体A生活环境变化剧烈,基因频率变化较大,故群体A的进化速度比群体B快。 2、【思路点拨】题干中将家蝇分为多组,每组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通过对照实验就可以选出具有抗DDT特性的个体,然后进行逐代选择就能选出强抗性的个体。选C。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由于变异家蝇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有的无抗药性,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筛选出抗药性强的家蝇,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经存在,而不是DDT诱导的结果。 3、选D。如果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数量较多,相应基因频率高;如果生物不适应环境,则可能被淘汰,相应基因频率会接近于零;如果基因型AA与aa个体数量相等,则A与a基因频率相等。该种群数量不仅与环境选择作用有关系,同时与遗传因素也有关系,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也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选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于变异的存在,生物就会出现多样性,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是生物间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长期的地理隔离可以形成生殖隔离,但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5、【思路点拨】注意计算基因T的频率时,在感染锈病之前,要考虑三种基因型,即TT、Tt、tt;在感染锈病之后,则考虑两种基因型,即TT、Tt。选B。由题意可知,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在感染锈病之前T的频率是在感染锈病之后,由于易感染锈病的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TT∶Tt=1∶3,TT占1/4,Tt占3/4,基因T的频率 是 1/1+3/4×1/2=62.5% 6、选C。由题意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40%,a的基因频率为60%,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40%×40%=16%,aa:60%×60%=36%,Aa:48%,A的基因频率:16%+48%×1/2=40% 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16%+48%×1/4=28%,aa:36%+48%×1/4=48%,Aa:1/2×48%=24%,A的基因频率:28%+1/2×24%=40%。 7、选D。由图可看出,G的基因频率逐渐增高,接近于1,则等位基因g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被淘汰。在产生后代时,各种基因型个体的产生是随机的,若是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各种基因型的产生是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但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下存活率可能不同。这一基因频率的变化表明生物已发生了进化,但并未产生生殖隔离,即没有新的物种产生。 8、【思路点拨】题干中A地区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后,环境条件改变,引起基因频率变化,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解析】选B。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故D项错误。 9、选D。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①表示自然选择学说,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②表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③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应该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10、选A、B。狼的实例恰恰解释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环境不同,选择不同,导致种群基因库改变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而且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而共同进化。 11、选B、D。在这两种生物进化过程中,病毒和兔始终在一起,不存在隔离,两生物的协同进化是由于彼此存在变异(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相互选择。 12、选A、C。捕食者一般不把所有的猎物吃掉,这样可以促进被捕食者的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3、(1)根据题意可知,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交配,导致基因库不同,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只是形成了两个亚种。 (2)图中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则B表示同化量,D表示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植物所固定的能量先流入初级消费者,再到华南虎体内,能量传递效率最高为20%,所以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B的1÷20%÷20%=25倍。 (3)当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时,一方面,华南虎的生存空间缩小,得到的食物减少,生存困难;另一方面,造成地理隔离,阻碍了雌雄个体之间的交配。 14、本题主要是通过生物进化理论知识考查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能力。 (1)本实验研究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 (2)实验应该选择绿草丛区与干草丛区进行对比,收集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 (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例说明。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较多,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较多。 (5)①绿草丛区、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生活在其中的蚱蜢,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的不易被捕食,存活数量较多。 ②选取多对绿色蚱蜢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黄褐色蚱蜢雌雄个体进行交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