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东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19年广东省东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 ‎ 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 ‎ 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 ‎ 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 ‎2.(4分)据历史记载,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3.(4分)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士宦,还是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是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规定。这说明(  )‎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 B.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 D.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 ‎4.(4分)王守仁认为土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5.(4分)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6.(4分)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7.(4分)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 ‎ 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 ‎ 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 ‎ 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 ‎8.(4分)《吉林省驻京办事处简志》在阐述1955年吉林省驻京办事处设置的动因时指出:当时,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方面,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据此可知,吉林驻京办设立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吉林的管理 ‎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C.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 D.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9.(4分)苏格拉底因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耻于向陪审团乞怜,甚至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而是居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团难以采取变通做法。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 ‎ B.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 ‎ 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 D.公民缺乏演讲技巧的能力 ‎10.(4分)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1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现象(  )‎ A.推动法国城市化水平提高 ‎ B.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 C.说明法国工业革命未完成 ‎ D.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1.(4分)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 A.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 B.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 C.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 D.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结下深厚友谊 ‎12.(4分)2018年12月17日,世贸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提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材料反映了(  )‎ A.美国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 ‎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C.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 ‎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二、非选择题 ‎13.(25分)唐装的概念与唐期有关,但并非只是指唐朝时期的服装,而是对各种富于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的泛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早期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后未,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 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 ‎﹣﹣据权江华《话说唐装﹣﹣谈唐装的现代传承》等整理 材料二:现在的“唐装”基本上是以清末的对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成的中式轻上装。为什么不把“唐装”称为“满装”呢?一是因为马褂也不纯粹是满族人的服装,它是长期以未满、汉服饰不断融合的产物;二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被公认的“国服”是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 ‎﹣﹣据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等整理 材料三: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们身穿洋溢着浓厚中华神韵的中式服装亮相。这套衣服经过了传统和现代二者之间,在款式、面料以及工艺上的保留与创新,并融入了新世纪时尚文化后的“唐装”,并迅速成为新时代“国服”的代表。‎ ‎﹣﹣丁锡强主编、李克让主审《新唐装》‎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唐装”与唐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杷《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 歌》)定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衣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力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材料: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据韩琦《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6.材料:陈济棠是广东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治粤期间(1929年﹣1936年)对广东教育发展影响深远。以下是他的一些言行:‎ ‎“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妻学以致用。”‎ ‎“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使乡村农民皆俱农业矿业之常识。”‎ ‎“务使成年之人能够粗识本国文字,能够阅读书报”。‎ ‎“教育须职业化,学生须劳动化”。‎ ‎1934年,陈济棠要求各地恢复祭孔,并祀关岳,高喊“非恢复固有道德无以救中国”‎ ‎,并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复古读经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济棠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陈济棠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 ‎2019年广东省东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 ‎ 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 ‎ 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 ‎ 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高考中对西周宗法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宗法制的内容及其特点,②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解答】A说法错误,二者互为表里,排除。‎ B宗法观念与题意不符,排除。‎ C与题干无关,排除。‎ D“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之后孟尝君安心了,说明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正确。‎ 故选:D。‎ ‎【点评】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分)据历史记载,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 ‎)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考点】28:古代赋税制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解答】豪强地主崛起在东汉,排除A。‎ 题干与土地兼备没有联系,排除B。‎ 古代征收赋税与人头有关,等级细化有利于赋税的征收,故C正确。‎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4分)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士宦,还是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是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规定。这说明(  )‎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 B.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 D.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 ‎【考点】36:宋明理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解答】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倡导“三纲五常”思想,而材料中妇女改嫁,提出离婚,说明理学思想影响范围较小,故B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升,拥有婚姻决策权,故A错误;‎ 三纲五常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北宋时期强化,故C错误;‎ 儒家伦理道德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地关键是对材料中宋代婚姻现象的认识,宋代婚姻仍然存在着离婚重婚的事件,说明理学思想影响较小。‎ ‎4.(4分)王守仁认为土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考点】36:宋明理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王阳明的观点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解答】A.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是明朝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王守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5.(4分)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 ‎【解答】“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表明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6.(4分)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考点】IG: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体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解答】根据材料“…‘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政治体制这个上层建筑的变革,实现共和。‎ A B C均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进步性与局限性。‎ ‎7.(4分)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 ‎ 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 ‎ 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 ‎ 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 ‎【考点】F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需要掌握新中国初期体制改革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初期体制改革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8.(4分)《吉林省驻京办事处简志》在阐述1955年吉林省驻京办事处设置的动因时指出:当时,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方面,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据此可知,吉林驻京办设立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吉林的管理 ‎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C.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 D.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考点】GJ: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的时间,以及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可以看出未来是加强,国家对计划的经济指导所设立的,所以体现的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特征。‎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和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4分)苏格拉底因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耻于向陪审团乞怜,甚至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而是居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团难以采取变通做法。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 ‎ B.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 ‎ 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 D.公民缺乏演讲技巧的能力 ‎【考点】4B: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判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苏格拉底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故A项正确。‎ 材料“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说明“博得同情”的方式是可以影响陪审团的意向的,故B项错误。‎ 法庭辩论、陪审团投票的方式说明司法程序没有问题,故C项错误。‎ 雅典人是最讲究演讲技巧的,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4分)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1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现象(  )‎ A.推动法国城市化水平提高 ‎ B.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 C.说明法国工业革命未完成 ‎ D.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考点】5B:第二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工业革命的进行,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工业革命的准确把握。‎ ‎11.(4分)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 A.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 B.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 C.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 D.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结下深厚友谊 ‎【考点】E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美苏两极格局下,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通过对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式来扩大影响,获得自身的影响力和优势地位。‎ ‎【解答】苏联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联系所学可知,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组织“经互会”,经济联系较强外,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因此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程度不高,更谈不上一体化程度,故A排除;‎ 由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故B不正确,排除;‎ 苏联援助其它国家主要带有与美国争霸的目的,带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故D不正确,排除;‎ 苏联对外经济贷款,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美英法,只能说明苏联与这些国家存在经济互补性,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信息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用排除法做题。‎ ‎12.(4分)2018年12月17日,世贸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提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材料反映了(  )‎ A.美国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 ‎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C.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 ‎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考点】EB:多极化趋势加强.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2018年12月17日,世贸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提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解答】“2018年12月17日,世贸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提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 ‎13.(25分)唐装的概念与唐期有关,但并非只是指唐朝时期的服装,而是对各种富于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的泛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早期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后未,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 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 ‎﹣﹣据权江华《话说唐装﹣﹣谈唐装的现代传承》等整理 材料二:现在的“唐装”基本上是以清末的对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成的中式轻上装。为什么不把“唐装”称为“满装”呢?一是因为马褂也不纯粹是满族人的服装,它是长期以未满、汉服饰不断融合的产物;二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被公认的“国服”是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 ‎﹣﹣据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等整理 材料三: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们身穿洋溢着浓厚中华神韵的中式服装亮相。这套衣服经过了传统和现代二者之间,在款式、面料以及工艺上的保留与创新,并融入了新世纪时尚文化后的“唐装”,并迅速成为新时代“国服”的代表。‎ ‎﹣﹣丁锡强主编、李克让主审《新唐装》‎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唐装”与唐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 ‎【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服饰。考查唐朝服饰的特点;“唐装”与唐朝的关系;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以及“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需要掌握唐装演变历程、原因和影响。‎ ‎【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唐装的概念与唐朝有关,但并非只指唐朝时期的服装;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波及海外,外国人将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穿着的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孙中山自行设计;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山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征服的提倡。‎ ‎(3)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 故答案为:‎ ‎(1)特点:种类多样;吸收少数民族特色;具有等级色彩;影响深远。‎ 关系:唐装的概念与唐朝有关,但并非只指唐朝时期的服装;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波及海外,外国人将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穿着的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 ‎(2)原因:孙中山自行设计;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山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征服的提倡。‎ ‎(3)意义: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 ‎【点评】本题考查对唐装演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杷《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 歌》)定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衣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力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MH: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歌变迁,需要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合理联系,并围绕问题进行准确地、逻辑清晰地解读。‎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维护大清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故答案为:‎ 变迁及解读: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 ‎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外交需要而定国歌。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维护大清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建国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材料: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据韩琦《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考点】V6: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及其影响,康熙历法改革促进了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成就的总结,抵制了西方文化渗透。‎ ‎【解答】(1)“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复用西洋历法”“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滞后;西学东渐;中西礼仪冲突,传教士干预清廷内政;摆脱西方科技垄断;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西学传播;促进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成就的总结;抵制了西方文化渗透;未实现科技转型,拉大了与西方科技差距。‎ 故答案为:‎ ‎(1)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滞后;西学东渐;中西礼仪冲突,传教士干预清廷内政;摆脱西方科技垄断;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成就的总结;抵制了西方文化渗透;未实现科技转型,拉大了与西方科技差距。‎ ‎【点评】本题以康熙历法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6.材料:陈济棠是广东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治粤期间(1929年﹣1936年)对广东教育发展影响深远。以下是他的一些言行:‎ ‎“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妻学以致用。”‎ ‎“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使乡村农民皆俱农业矿业之常识。”‎ ‎“务使成年之人能够粗识本国文字,能够阅读书报”。‎ ‎“教育须职业化,学生须劳动化”。‎ ‎1934年,陈济棠要求各地恢复祭孔,并祀关岳,高喊“非恢复固有道德无以救中国”,并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复古读经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济棠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陈济棠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 ‎【考点】9X: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考查陈济棠的教育主张及其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妻学以致用”、“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使乡村农民皆俱农业矿业之常识”、“务使成年之人能够粗识本国文字,能够阅读书报”、“教育须职业化,学生须劳动化”、“陈济棠要求各地恢复祭孔,并祀关岳,高喊“非恢复固有道德无以救中国”,并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复古读经教育”等信息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主张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主张:教育是立国之本,要尊师重教;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重视国民教育;要重视职业教育;重视传统道德教育。‎ ‎(2)评价:积极:推动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广东的国民素质;为广东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 消极:其教育思想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其推行复古读经教育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广东民众思想解放。‎ ‎【点评】本题考查对陈济棠的教育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14:32:33;用户:qgjyuser10215;邮箱:qgjyuser10215.21957750;学号:2198522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