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必备 农业易错点精析终极大盘点
农业 (2000年山西卷)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的在零下40℃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别早稻了。”据此回答2~4题: 2.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D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3.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C 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砖红壤 4.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D A.芒果 B.荔枝 C.龙眼 D.柑橘 (2000年广东卷)7.将农业的输入要素按自然和人文两类归纳,同属一类的是A A.化肥、技术、机械、农药、劳动B.降水、化肥、机械、劳动、土地 C.光照、降水、土地、灌溉、化肥D.种子、降水、劳动、土地、资本 37.图14示意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I表示烟草业的变化,Ⅱ 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10分) (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 。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 。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后括号内): A.减少运输成本 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37.(1)“四季如春”,降水丰沛(4分) (2)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2分) (3)技术创新(或技术开发、引进技术)(2分) (4)C D(2分) (2001年江浙卷)36.(3).经该公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学校所在的省区简称是(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B 】 A.鲁 B.浙 C.青 D.吉 40.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3)读图8,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的特征,(6分) 图8 1999年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示意 (4)该图9,说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 图9 1999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 40.(3)耕地比重较小,(2分)森林比重较小,(2分)草地比重较大。(2分) (4)农业产值比重偏高,(3分)牧业、林业、渔业产值比重偏低。(3分)(答出牧业偏低得2分) (5)①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国可耕地少、人口多。(4分)② 要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一靠改革,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2001年天津山西卷)3.经该公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学校所在的省区简称是(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A.鲁 B.浙 C.青 D.吉 【 B 】 (4)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A.充分利用竹、木资源,建立小型造纸厂 B.适度发展花卉种植业,满足市场需求 C.加大科技投入,建设茶叶和柑橘生产基地 D.在公路两侧,辟建费旧电器回收加工区 E.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 【 BCE 】 (2001年广东卷)图3表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一般模式。参考图3回答13~15题。 13.处于阶段Ⅲ农业的显著特征是B A.大农场生产 B.生产专业化 C.集中于温带草原地区 D.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地区 14.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C A.进行农业区划 B.加强水利建设 C.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D.退耕还林还草 15.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是D A.加大技术投入 B.加强市场营销 C.改善交通条件 D.大量使用农药 31.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千克/(公顷·年)] 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厘米2·年)] 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地点 Q(105) T W S 拉萨 8.5 0.38 0.5 0.6 酒泉 6.3 0.42 0.1 0.8 沈阳 5.1 0.40 0.9 0.8 武汉 4.9 0.63 1.0 0.8 (1)东北平原南部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可达( )(用沈阳数据)。(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A.ll01.6千克 B.11016千克 C.31016千克 D.110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河西走廊主要是(用酒泉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B(2分) (2)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2分)S小(土壤肥力差,土质不好)(1分)W小(降水较少,较干燥)(2分)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1分) (3)T大(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W大(降水较多,较为湿润)S大(土质好,土壤肥力较高)(3分) (4)发展灌溉农业;进行生态建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发展节水农业(3分) (2001年上海卷)34.读“我国山东半岛南部某地区土地类型示意图”,回答:(1分) (1)图中海域属于我国近海中的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2)填表:将下列选项前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每空格限填一个) ①贝类养殖 ②小麦种植 ③油棕种植 ④甘蔗种植 ⑤苹果种植 ⑥柑橘种植 土地类型 丘陵 平原 滩涂 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 (3)丘陵地区如植被被破坏,将导致 ,平原地区如不合理灌溉将造成 。 (4)该地区所属温度带的名称是 带,耕作制度是 ,所属的自然带名称是 。 (5)该地区由于城市发展需要,拟在图上A、B、C、D四处中选择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经比较,你认为 处作为选址更合理。 34.本题10分 (1)B(1分) 依次为:⑤(1分) ②(1分) ①(1分) (3)水土流失(1分) 土地盐渍化(1分) (4)暖温(1分) 两年三熟(1分)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分) (5)B(1分) 31.甲图是“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部分)”示意图,乙图是“地球上的行星风带(部分)”示意图,读图回答:(11分) (1)气压带、风带②的名称是 带,A地区所属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名称是 。 (2)B地区受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特点是 ,该地区种植业除麦类外, 等种植非常广泛。 (3)气压带②的名称是 ,C地区在其控制下盛行 气流,农业的主体是 ,气候类型属 。 31.本题11分 (1)西风(1分)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1分) (2)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2分) 葡萄或柑橘、油橄揽、蔬菜(1分) (3)副热带高气压带(1分) 下沉(1分) 粗放畜牧(1分) 热带沙漠气候(1分) (4)④⑤(1分) 热带稀树草原(1分) (2002年全国卷)39、(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3分)【 C 】 A 华北平原 B 汉中平原 C 太湖平原 D 江汉平原 (2002年春季文综卷)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三江平原地区作为高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B A 单位面积产量高 B 人均耕地面积大 C 交通发达 D 水热条件好 (2002年广东地理卷)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位。回答4—6题。 4.下列四省中,广泛分布着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的是 C A.山东 B.海南 C.江西 D.甘肃 5.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标是 C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提高生态质量 ④提高农民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① 6.近年来,建设防护林提倡多树种搭配的根本目的是D 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C.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而同期粮食需求却持续增长。回答26~27题。 26.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AC A.农用土地退化 B.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下降 C.灌溉用水日益短缺 D.无机肥料使用减少 27.为扭转这种趋势,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AD A.保持和增加耕地数量,改善耕地质量 B.提高农产品价格 C.大量开垦荒地 D.控制人口增长 32.(11分)图4展示了1992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 (2)根据图并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村的生活能源以 为主,东南丘陵农村的生活能源以 为主。 (3)指出这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 答案:32.(1)以生物(质)能(秸秆、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共占71.5%。 (2)秸秆、薪柴。 (3)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一,砍伐植被(森林),(破坏生态结构)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第二,秸杆不能还田,减少耕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第一,(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第二,(大力)建设薪炭林;第三,提高能源利用率。 (2002上海大综合卷)33.加人WTO后,面对美国农产品的竞争,我国下列地区的农产品中,受较大影响的是C A 珠江三角洲的甘蔗 B 长江三角洲的桑蚕 C 东北平原的大豆 D 江汉平原的水稻 15.长期以来,上海市郊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菜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2001年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达到5︰5,产值之比达到1︰3,农民增收42亿元。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D A 工业发展水平 B 科学技术水平 C 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 D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16.现在,上海市郊农业已经形成了种苗、园艺作物、出口蔬菜、名特优新为主的小宗经济作物四大特色,其主要原因是由于C A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B 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C 商品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D 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用地减少 (2002上海地理卷)5.下列关于美国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 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 B 畜牧业产值居世界首位 C 小麦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D 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12.下列关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D A 糖料作物基地集中在华南地区 B 全国性商品棉基地集中在西北内陆 C 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分散在各大农业区 D 饮料作物——茶叶主要产区在南方丘陵山地 21.《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在BC A 地形 B 土壤 C 气候 D 市场 24.以下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CD A 季风气候区都是水田农业 B 发达国家的农业均为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C 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D 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ABD A 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大河流域 B 俄罗斯和巴西气候完全不同,但都种植糖料作物 C 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所属自然带相同,都是大豆的主要产区 D 东南亚和几内亚湾沿岸气候类型不完全相同,但都是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 (2002天津文综卷) 图1 图1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1完成1~3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A A 冲击扇 B 河流沿岸平原 C 河边滩地 D 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B A 热量充足 B 太阳辐射强 D 水资源丰富 D 土壤肥沃 3.该国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C A 水土流失的治理 B 酸性土壤的改良 C 荒漠化的防治 D 河流的综合整治 36.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图5 某农场的土地利用(左图)和年收入构成(右图) (1)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理由:(9分)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农场在P农田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6分) 36.(共15分) (1)混合经济 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的比重 (2)临近公路,便于运输 有河流穿过,满足有水需求 (2003全国卷二)读图3并回答8~11题。 9.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D A 引入灌溉水源 B 增加土壤肥力 C 平整土地 D 排水 10.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 A 热量条件 B 土壤条件 C 降水条件 D 光照条件 11.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C A 天然林 B 水源林C 湿地 D 草地 (2003辽宁综合卷) 在原产地以外定居、生长、繁育的生物种被称为“外来种”或“侵入种”。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请回答40~42题。41.(6分)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41.产生上述差异主要因为:温带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3分)亚热带的热量条件优于温带,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3分) (2003江苏地理卷)图1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读图回答4—7题。 5.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C A 热量不足 B 水分不足 C 土壤贫瘠 D 耕作粗放 6.该地区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是A A 建小水电站 B 开采小煤窑 C 钻小气井 D 上山砍柴 7.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应该D A 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 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 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 D 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7所示。读图7回答20—22题。 20.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D A 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 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 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 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21.上述四种农作物优势产区确定的主要依据是AD A 自然条件 B 交通条件 C 劳动力因素 D 产业化基础 22.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C A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B 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C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D 缩小地区差距 (2003春季文综卷)11.右表是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省区分别是( B ) 省区 稻谷 小麦 甘蔗 甜菜 a 242.4 1.5 57.5 b 156.7 42.3 18.2 A.内蒙古、江苏 B.广西、黑龙江 C.湖北、甘肃 D.河南、新疆 40.(50分)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3)判断甲、乙两图中表示ab剖面所在地区的气候直方图是 (甲、乙)图,并根据图示资料,分样ab剖面附近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11分) (4)另一幅直方图反映的是都江堰附近地区的气候资料,与ab剖面附近区域相比较,都江 堰地区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什么?在筑堰之前,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的因 素是什么?(11分) 答案:(3)甲图。 有利条件:①地势较为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左右),有经过(河谷地区);②暖温带,夏季气温较高。 限制性因素:③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低于0℃);④年降水量较小(约600 mm),冬春季较干旱(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于60 mm)。 (4)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全年气温0℃以上,热量条件好;降雨更为丰 沛。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的因素:夏季雨量集中,易有洪涝灾害。 (2003广东地理卷)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28-29题。 28.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AC A 年降水量 B 海拔高度 C 荒漠化程度 D 人口密度 29.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AD A 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B 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 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 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32、(3)位于潘帕斯草原的B地1月月均温19.8℃,7月月均温8.5℃,年降水量912mm。简述B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因素。 (3)气候温和,年内气温变化和缓;降水较为充沛;有利于牧草生长 (2003江苏文综卷)40.读亚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一),回答:(8分) 图一 (1)图示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1分) (2)图示地区有利于该粮食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是 。(1分) (3)按投入多少分类,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2分) A 粗放农业 B 密集农业 C 混合农业 D 自给农业 (4)夏季,影响图中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 和 。(2分)为了减轻上述灾害的损失,目前人们采取的非工程措施有(至少答出两条措施) 等。(2分) 答案:40.(共8分) (1)水稻(l分) (2)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或水热充足,或水热条件好等)(1分) (3)B(2分) (4)暴雨洪涝 台风(各l分,共2分) 建立灾害的预报警报系统;实行防灾保险;拟定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和对策等(答出一条给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共2分) (2003上海地理卷)(三)阅读有关我国畜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 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草原和荒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牦牛等牲畜。 27.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确定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阴山— 。 28.图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 地带性变化。 限制牧区②和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 ,牧区③是 。 29.东部农区牧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 和 。东部农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 。 30.无论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的畜牧业都为当地居民供应 等禽畜产品,其生产布局主要受 因素影响。 (三)27.大兴安岭 青藏高原东缘 28.经度 气候干旱 高寒 29.饲料丰富 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众多 河网稠密 30.肉、乳、蛋 经济地理位置(或消费市场) (四)阅读我国甲、乙、丙三城市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料,填表并回答: 城市 甲 乙 丙 位置 91°E、30°N附近 104°E、31°N附近 120°E、30.2°N附近 海拔(米) 3658 505 7 年太阳总辐射量 (千卡/厘米2·年) 202.4 88.5 112.3 年日照时数(小时) 年平均气温(℃) 7.5 16.3 16.1 七月平均气温(℃) 14.9 25.8 28.7 一月平均气温(℃) 干湿地区 半干旱区 湿润区 湿润区 年均降水量(mm) 所在农业区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农业区 主要农作物 3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及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 (年日照时数): A 1239.2 B 1970.6 C 3005.3 (一月平均气温):A -2.3 B 3.6 C 5.6 (年均降水量): A 453.9 B 976 C 1400.7 (所在农业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A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B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 C 草地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A 水稻、甘蔗等 B 青稞、油菜等 C 水稻、茶叶等 32.从表中资料分析甲、丙两城市所在农业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甲: 丙: (四)31.自上而下依次为CAB ACB ABC CAB BAC 32.甲: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间长,草场辽阔,有利于农牧业发展。 丙:地势低平,水热资源丰富(或气候暖热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 (2004全国卷三)36.(15分)读图3,完成下列要求: (1)、①、②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①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在我国输出量最大的省区是(3分)( ) A.广东 B.吉林 C.新疆 D.陕西 (3)、说明①②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8分) 答案:36.(1)玉米 小麦 (2)B (3)商品谷物农业。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004江苏地理卷)20.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 B A.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21.近年来,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其需大量投入的是 CD A.劳动力 B.土地 C.资金 D.技术 (2004春季文综卷)读图2,回答4~6题: 6.F区是商品粮基地,其形成的有利条件主要是D A.生长期长 B.年降水量大 C.夏季风影响时间长 D.灌溉条件良好 36.读图3和图4,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6分) (4)该地形区(黄土高原)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12分)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 (2004上海地理卷)(四)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主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就业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读图回答:(14分) 32.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今后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应提高 业的比重,降低 业的比重。在种植业发展中,应保证 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33.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多项选择) A. 将劳动力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 B. 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第二、第三产业 C. 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以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D. 将东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西部牧区迁移 34.在不同规模城市中, 城市是联结广大乡村的桥梁。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35.根据世界农业生产地域分类,图中①所在地区为 业;②所在地区为 农业;③所在地区为 农业;④所在地区为 农业。这表明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 性,因此不同地区应当依据 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36.下列措施中,属于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多项选择) A. 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 华北平原推广水稻种植 C. 建设长江中上游和沿海防护林 A. 依靠科技优势,在上海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B. 在黄土高原上全面建造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C. 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的绿洲上建设粮棉生产基地 答案:32.林、牧、渔 种植业 粮食33.ABC 34.小 补充劳动力 活跃经济(市场) 35.粗放经营 传统旱作 水田 热带种植园 地域 自然 36.ACDF (2004广东大综合)我国是农业大国,最近,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新技术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空前影响的形势下,我们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有科学的、前瞻性的认识。请回答以下问题。 45.(2分)我国现有13亿人口。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到2030年总人口可能达到16亿。全国现有耕地1.3亿公顷。今后耕地可能会进一步减少。试说明如何协调我国人口与耕地的关系。 45.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适度进口粮食以缓解国内耕地的压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2004广东地理卷)20.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分别集中在:D A.低纬度季风区;中纬度沿海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沿海地区 C.低纬度大陆东岸地区;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D.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区 甲地每年9月下旬种植冬小麦,次年6月收获后再种植玉米。乙地每年4-7月种植早稻,8-11月种植晚稻,冬季种植绿肥或油菜。据此回答21-22题。 21.符合甲、乙两地的气候条件分别是:BC A.无霜期分别约为150天、180天 B.≥100C积温分别在34000C、45000C以上 C.年降水量分别约为650毫米、1300毫米 D.年降水量分别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22.甲、乙两地可能分别位于AD A.华北平原,鄱阳湖平原 B.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 C.鄱阳湖平原,河套平原 D.渭河平原,江汉平原 31(3)在剖面图上标出M、N两点,将地形分成3类,分别实行封山育林、经济林种植和适度规模的农业种植。对你的地形划分和土地利用方案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3)M、N点的海拔分别为350米和250米(参见上图) 就剖面线所在的山坡看,高于M的坡度较陡,应该实行封山育林。在MN之间的山坡,坡度中等,不宜开垦,但是可以适度发展果树种植。低于N的山前地带,地势平缓,可以适度发展种植业。 (2004江苏文综卷)7.荷兰的鲜花装点 着世界许多城市。使荷兰的鲜花市场扩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D A.地形 B.气候 C.政策 D.交通 (2004北京文综卷)41.(49分)“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 (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人均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中国耕地不断减少,如2003年耕地净减少253.74万公顷。用地理知识分析造成耕地减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8分) (3)读图9,分析1995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4分) 41.(2)、自然原因: ①灾毁耕地。社会经济原因:②生态退耕。③建设占用。④农业结构调整。(3)、人均纯收入增加; 人均纯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2004天津文综卷)39. (34分)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图6),回答问题。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4分)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9分) 39.(2)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 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0. (33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4)这四个国家(丹麦、荷兰等)发展畜牧业(含乳畜业)有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9分) 答案:(4)海洋性气候, 适宜生长多汁牧草, 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交通发达, 科技水平高。 (2005全国文综卷一)36、(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2)有发展耕作业、林业、果树业和开发水能的潜力。开发中应避免坡地垦荒(过度开垦),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2005全国文综卷二)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图4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9.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D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10.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C ) A.E、F B.F、G C.E、H D.F、H 11.与其它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 A )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39.(68分)根据图8和资料回答问题。 (1)图8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属于 高原,B属于 平原,C属于 山地。(6分) (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12分) 39 (1) A黄土 B 渭河(关中) C 秦岭 (6分) (2) B平原地形平坦(在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这片平原更显珍贵) (3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冲积下来的深厚、肥沃的土壤) (3分);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 (3分);水源丰富(有渭河及其支流),便于灌溉(3分)。 (2005全国文综卷三)图2表示中国、日本、韩国2000年蔬莱贸易关系,圈中箭头①-⑥表示贸易方向,相应的贸易量见表1。据此回答10-11题。 10.甲、乙、丙代表的国家依次是c A、韩国、日本、中国 B、日本、中国、韩国 C、日本、韩国、中国 D、中国、韩国、日本 11.甲国每年大量进口蔬菜的原因之—是B A、气候不适宜种植蔬菜 B、农业用地比例小,蔬菜种植成本高 C、山地众多,交通不便 D、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粗放 39.(60分)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4)、根据图4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12分) (5)、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8分) 39.(60分)答案要点 (4)、主导自然条件是水。内陆干旱地区或气候干旱(根据经纬网确定为内陆地区;沙漠广布;季节性河流或内流河)。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 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廊)。 (5)、(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早,)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2005北京文综卷)图3为中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对比图。读图回答10~11题。 图3 10. 与乙、丙、丁3个省市对应的依次是( C ) A. 苏、鲁、粤 B. 京、吉、苏 C. 吉、苏、鲁 D. 粤、京、吉 11. 与全国相比,戊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 D ) A. 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B.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D.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36、(3)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指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盛产天然橡胶的自然因素。(6分) (4)1980 年前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成本相差不大。2002年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710、3540、2000美元,该指标差距加大,同时劳动力成本差距也增大。 结合图13,说明马来西亚天然橡胶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答案:(3)热量充足(高温),降水丰沛(多雨),土壤肥沃。 (4)产量及排名下降。马来西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天然橡胶生产成本加大,导致产量下降。 (2005北京春季文综卷) 8.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是A A.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B.城市建设用地扩大 C.沼泽地和盐碱地的改良 D.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9.当前,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是D A.退耕还林、还草 B.兴建开发区,进口粮食 C.加快城市化进程 D.发展科技,保护耕地 36、(4)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4)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005广东地理卷)27.关于西部开发的战略部署,要求根据各地区的区域特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以下各地区与其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是BD A.北疆地区——苹果园、奶业、茶叶 B.河湟谷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C.渭河平原——棉花、制糖、番茄、葡萄酒业 D.云贵地区——烤烟、花卉、药用植物 31.现代经济发展虽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有所减弱,但由于受产业传统和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仍表现出一些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类型。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1)图中B、F处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水稻种植业区 、 混合农业区。 H 处(填写图中字母)的 潘帕斯 草原是大牧场牧牛业。C处是世界著名的 北海道 渔场。 33、(2)在土地利用上,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坡地宜种植 水土保持林 ;100—200米的坡地宜种植 亚热带经济作物 ;100米以下平地宜种植 粮食作物和蔬菜 ;在沿海沙地应种植 防护林 。 (2005江苏地理卷) 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据此回答3~4题 4.乙点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C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 图6是我国某地区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图中a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是AD A.光照充足 B.降水丰富 C.地势低平 D.气温日较差大 27.图中a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C A.春小麦 B.冬小麦 C.甜菜 D.棉花 (文综)8.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C A.俄罗斯B.阿根廷C.美国D.加拿大 (2005辽宁文理综合卷)3.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呼和浩特建乳品加工厂的优越条件是 ( A ) A.原料供应充足 B.交通运输便捷 C.市场庞大D.技术领先 (2005上海地理卷)3.近年来,我国产值比重逐年降低的农业部门是A A.种植业 B.牧业 C.渔业 D.林业 6.下列国家中,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最有利的是B A.中国 B.印度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10.下列因素中,与美国乳畜带的形成无关的是D A.气候冷湿 B.城市集中 C.土壤贫瘠 D.天然牧场广阔 12.黄淮海平原地区适宜发展C A.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B.以甜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 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D.以瓜果、甘蔗为主的灌溉农业 15.下列选项中,反映珠江三角洲农业特点的是C A.盛产棉花,商品率高 B.天然橡胶产量高 C.劳动力集约化程度高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2006全国卷一)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1,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C 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 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 2.M省可能是B 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 (2006全国卷二)图2示意某农产品的产地、产量及贸易状况。读图2,回答6~8题。 6.该农产品是A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豆 7.该农产品的贸易状况表现为C A.南北半球间的贸易量大于东西半球间的贸易量 B.进口国都是发展中国家 C.主要进口国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D.出口国均为发达国家 8.在主要出口国,该农产品的产地主要集中分布在A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9.(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收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农业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1)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12分) 39.(32分)答案要点 (2)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3分)要依靠科学技术;(3分)要增加农业投入;(3分)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3分)(若考生答“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等与设问相关内容,可酌情给分) (2006北京文综卷)36、读图12,回答: (1) 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6分) (2) 简述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柑橘生产的影响。(8分) (3) 按加工层次,柑橘加工业划分为以罐头生产、原汁榨取为主的初级加工业,以饮料生产、香精与色素提取、果酸加工为主的中高级加工业。 分析甲地柑橘加工业的区位优势,说明不同加工层次的布局指向。(10分) (4) 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5)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6分) 36.答案要点:(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柑橘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市场地域扩展。 (3)原料丰富,市场大,劳动力成本低等,初级加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工业,中高级加工业是市场指向型工业 (4)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 5)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40、 (4)简述图18所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状况。(5分) 答案:有荒山、林地、果园(园地)、农田(耕地)、湖泊(鱼塘)等。 (2006广东地理卷)5.该地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条件是 A A.光照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4.“湖广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区,其主要原因是 AD A.雨热条件好,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D.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26.都市农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表现为 BD A.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方式 B.保护开敞地,防止非法倾倒垃圾 C.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改善城市微气候,美化城市环境 31、(5)该地区(河西走廊)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是 。 答案: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水源(或灌溉)有保证。(任答对2点给满分,共2分) 32、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共 19 分) 资料 1:见图 11 资料 2:图 12 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 3:表 2 是图 11 中 A—B 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1)根据资料 1,从 B 至 A反映出 和 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经济地带包括 。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 300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 450mm之后,森林对水土的 保持作用明显 。 (3)根据资料 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 区,耕作制度是 。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32.(共19分) (1)纬(经)向和经(纬)向,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每空1分,共3分) (2)较低(或弱,或不强)(2分),300至450(2分),增强(2分) (3)半干旱,一年一熟。(每空1分,共2分) (4)存在问题:(任答4点给满分,每点1分,共4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②垦殖过渡,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 协调措施:(任答4点给满分,每点1分,共4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①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②治理水土流失;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④调整农业结构;⑤政府支持;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⑦控制放牧;⑧(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 (06广东大综卷)3、“天下黄河富宁夏”。有关宁夏与广东的说法,正确的是B A. 宁夏昼夜长短相等时,正是广东荔枝成熟时 B. 宁夏平原发展农业具有水土与光热匹配的优势,灌溉条件好,日照强 C.广东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 D.广东农业基础明显削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总量下降 4、根据图4信息分析,正确的是D A河南农业用水总量下降幅度最大,原因是大规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B.青海农业用水总量下降幅度最小,是因为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比重下降 C.北京农村用电增长速度最慢,是因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D.广东农村用电增长速度最快,吉林农村用电增长速度最慢 (2006江苏地理卷)青藏铁路将于2006年7月1日投入试运行。西安某中学计划组织学生举行“乘火车-进拉萨”夏令营活动。据此回答1-3题。 a b c d 1.图1所示的四种景观,同学们乘车途中可能看到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31.图14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3)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定在答题卡的表格中。(11分)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3)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2006上海地理卷) 7.下列省区中,既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又是我国重要甜菜产区的是B A.青海 B.新疆 C.西藏 D.黑龙江 9.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生产主要改变的生产条件是A A.光热条件 B.市场条件 C.地形条件 D.土壤条件 11.我国“南米北面”的传统饮食习惯,体现了农业生产的A A.地域性 B.周期性 C.商品性 D.市场性 12.塔里木术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地理特征的相同之处有C A.位于相同温度带 B.都是旱涝灾害频发区 C.位于相同干湿地区 D.都有商品棉基地 14.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有利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C A.地势平坦,草原广阔 B.地下水资源丰富 C.冬季普遍温和湿润 D.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25.在发展耕作业方面,两国(印度、巴西)相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印度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巴西主要制约因素是 。 答案:面积广大(或地形平缓),水热资源丰富; 西南季风进退和强弱年际变化大,降水不稳定,常发生水旱灾害; 北部广大热带雨林地区不宜大规模开发 32.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 属于 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 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33.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 (单项选择) 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势 C.发达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 32水田 劳动集约化(集约化) 33 B 52西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2006四川文综卷)读表1,据此回答1-3题。 表1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3. 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2006天津文综卷)39.(39分)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天津市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了结构多样化的城郊农业。 (5)据图14说明本市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6)参考范例,用简练词语(不多于8个字)分别概括某乡镇农业持续发展三类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6分) 范例: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培训。 优化农业人口 ①采用喷灌、滴灌;施行间作、套种;冬季发展大棚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用农家肥,少用化肥;生物治虫,少用农药;发展沼气,少用矿物燃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选用优良品种,集约化生产;开拓销售渠道。_________________ (7)若在本市推广上述某些措施,能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4分) 答案:(5)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地广,适合发展海水养殖; 湖泊、水库和洼淀较多,适合发展淡水养殖。 (6)①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 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 ③发展商品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7)旱灾(虫灾); 寒潮(冻害)。 (2006重庆文综卷)39、根据图5和材料回答问题。 (1)填空:图中A是_______水利枢纽。(2分) B区域的油料作物主要是_______。(2分)影响C所在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简要分析C商品棉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13分) 39、(1)小浪底。花生。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2)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适中;劳动力丰富,植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棉纺织工业基础好)。 (07年全国卷一)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9~10题。 9.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10.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C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2007年全国卷二)读图 2,回答 6~7 题。 图2 甲耕地 乙耕地 丙耕地(梯田) 村庄 果园 丁耕地 6.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B A.甲 B.乙 C.丙 D.丁 7.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D A.甲 B.乙 C.丙 D.丁 37.(21 分)图 8 为某国简图。读图 8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m 等高线 河流 国界线 22° 26° 90° 24° 92° 5m 1m 图8 (3)该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⑤ 。(2 分) (4)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6 分) 37.(3)⑤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4)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如果雨季来得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灾。 40.(60 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 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 世纪 80 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 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 18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 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 1956 年达 1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推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 分) 图9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 , 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4)甲地属于 ① 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 ② ,适宜发展的农业为 ③ 。乙地属于 ④ 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⑤ 。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 ⑥ 平原。(14 分) 读表 1,回答问题。 表 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 单位:1000% 年份 稻谷 小麦 玉米 合计 2001 686.9 53.8 2609.5 3350.2 2003 541.0 22.1 2627.2 3190.3 2004 600.1 11.4 2901.5 3513.0 2005 654.0 9.5 2775.2 3438.7 (5)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 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⑧ ,2005 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 ⑨ 。(6 分)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 2 中国玉米产需表 单位:10000 年度 产量 年度总需求 需求结构 饲料消费 食用消费 工业加工 其他 2001 10600 11813 8380 771 1180 1482 2002 11136 12410 8327 737 1380 1966 2003 12130 13789 9020 828 1450 2500 2004 11400 13077 9156 792 1540 1589 2005 12160 13181 9360 820 1730 1271 2006 13000 13400 10000 — — 600 (6)根据表 2 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10 分) 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把玉米加工产业当作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加以发展。近年来,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中国玉米燃料乙醇工业迅速发展引起玉米供需关系明显变化,库存迅速下降,并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2006 年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支持玉米燃料乙醇等产业过度发展。40.(60 分)答案要点: (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4)①温带大陆性 ②降水少(干旱) ③畜牧业 ④温带季风 ⑤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产 ⑥松嫩 (5)⑦先隆后升 ⑧82.6% ⑨0.28% (6)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 2001 年至 2006 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2007北京文综卷)读图2,完成6~7题。 6.图中箭头B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7.该图所示的农业属于D A.原始农业 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 (2007重庆)36、(36分)图8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9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按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6分) (2)2000-2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 。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 (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 (省名)。(6分)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4)简要说明两省农业结构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14分) 36、答案要点: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 (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4)差异:甲省以种植为主,畜牧业和渔业也占重要地位;乙省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也占重要地位,渔业比重低。 原因:甲省平原地形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域面积广;乙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土壤贫瘠、草原面积大、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2007广东)9.图4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C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28.有机农业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一种农业类型。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是AD A.农村劳动力丰富 B.大型农业机械广泛使用 C.耕地资源十分丰富 D.气候类型多样 30.我国南方某省北部山区自高速公路通车后,在政府引导下,由原来粮油产地转变为鲜活农副产品基地。促使这种转变的区位因素是CD A.资金力量雄厚,机械化程度高 B.劳动者素养高,生产集聚条件好 C.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 D.运输条件改善,缩短了产品运达市场的时间 34.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是在“十五”期间提出的。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共18分) 资料1:见图18-20。 资料2:见表4和图21。 表4:2000-2003年我国粮食供需状况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总产量(亿吨) 4.62 4.53 4.57 4.31 总需求(亿吨) 4.79 4.83 4.88 4.93 供需平衡(亿吨) -0.17 -0.30 -0.31 -0.62 注:供需平衡=供给量-需求量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1)1996-2003年,我国耕地数量总体上呈明显的 趋势。就各地区耕地数量占全国的比例来看,增加幅度最大的是 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地区。(6分) (2)在非农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数量最多的类型是 。2000年以后,非农建设用地的势头还呈 趋势。(4分) (3)2000-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呈 趋势。(2分) (4)1950-1960年,J省玉米种植重心向 方向移动;1960年以后,J省玉米种植重心的总体移动方向是 。(4分) (5)你认为我国粮食燃料乙醇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 34.(本题共18分)本题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重大社会问题,体现地理学的实用性。 (1)下降。东北,华北。 (2)独立工矿。加速上升(或增长) (3)下降 (4)西南,向东(或先东北再西南)。 (5)①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短缺; ②耕地(持续)减少,粮食供需矛盾加剧(或粮食生产压力大); ③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2007海南卷)图5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回答15~16题。 15、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A A. 降水 B. 温度 C. 地形 D. 光照 16、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B A.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B. 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C.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D. 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21、(10分)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2、表3)。完成下列要求。 表2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表3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比较* (%) 径流量比较* (%) 土地利用总收(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 ;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 。(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4分)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6分) 21、答案要点: (1)CBA(2分) CBA(2分) (2)本题可在B、C方案中任选一种 若选B方案(2分) 理由:该方案环境效益较高,(1分)且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小,(2分)8年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有较大提高。(1分)。 若选C方案(2分) 理由:该方案环境效益最高。(2分)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多,对农户生活水平有较大影响。(1分)8个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1分) 注:如果学生给出的理由与答案不一致,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4分。 (2007江苏地理卷)32(4)马可波罗途经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喀什时,得知当地有美丽的花园、葡萄园、果园,棉花、亚麻产量十分丰富。请简要分析当地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要点:光照条件好、热量充足、灌溉便利、地势平坦 (2007江苏文综卷)6.农民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产品种植面积最终取决于A A.市场 B.气候 C.地形 D.交通运输 13.读“美国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 (1)图中A、B所示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 。 (2分) (2)美国小麦区和玉米带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1分) (3)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特征是① ;② 。(4分) 13.(7分) (1)玉米(1分);小麦(1分) (2)商品谷物农业(1分) (3)生产规模大(2分);机械化程度高(2分) (2007上海地理卷)15.目前,江南丘陵地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有B ①大力改良红壤 ②扩大棉花种植南积 ③应用大型农业机械 ④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九)阅读下列法国与德国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 法国工农业均发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约点20%,农业产值约点4%。法国气候温和湿润,平原点国土总面积的2/3,耕地面积达3350万公顷,土壤肥活。法国地中海沿岸盛产葡萄。 德国经济高度发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约点30%,农业产值约点1%。德国耕地面积1183万公顷。德国北部为平原,多沼泽湿地,土壤贫瘠,低温潮湿日照少;中部为山地;南部为高原与山地。 33.法国、德国工农业结构特征分别是 。 34.法国、德国耕作业条件的差异是 。 35.法国盛产葡萄的气候条件是 。 答案要点:33.法国工农业均发达(1分) 德国工业比重较大,而农业比重较小(1分) 34.法国气候温和湿润,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活(任答两点得1分) 德国热量条件较差,耕地面积较小,土壤较贫瘠(任答两点得1分) 35.法国南部为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光照条件好(1分) (十一)读国中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2分) “湖文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点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53.9 11.5 67.3 19.7 85.1 31.9 328.4 366.5 400.7 495.2 421.5 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46.1 29.7 32.7 24.3 14.9 11.3 334.9 352.6 355.1 396.3 328.0 379.9 39.右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 为 。该 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 平原、 平原和 平原。 40.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坪原和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 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41.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 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 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43.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 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 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 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 44.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45.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 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46.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 (十一)本题22分 39.黑、吉、辽、内蒙古(答全得1分)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答全得1分) 松嫩(1分) 河套(1分) 40.鄱阳湖(1分) 41.B(1分) 42.小麦(1分) 秦岭-淮河(1分) 43.持续下降(1分) 不断增长(1分) 北粮南运(1分) 44.AD(2分) 45.每空格一分(6分) 46.要联系变化的社会现实学习地理;要运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结论;要从自然与 人文的结合上探究地理原因,解决地理问题;要善于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要 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探索地理新问题等(任答两点得2分) (2007四川文综卷)36.(36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3)指出图9中甲阴影区与图10中乙阴影区农业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3)甲区以畜牧业、园艺业为主,乙区以种植业为主。甲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温凉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乙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同季),适宜谷物生(2007天津文综卷)5.俄罗斯专家发现图3中标示的某种地理事物与实际分布不符。它是B 甜菜 冬小麦 苔原原 针叶林 A、 C、 B、 D、 36.(32分)图9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1)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甲区域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及其治理措施。(12分) (2)说明乙区域河流下游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6分) 答案要点:(1) (2)雨热同期; 地势平坦; 人口稠密。 一、选择题 (2008年上海卷)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完成1-3题 1.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2.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3.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解析:第1题:按照能量的形成和来源,将能源分为三大类:①来自于太阳辐射,②来自于地球内部,③来自于天体引力,风能属于来自于太阳辐射的能源;按照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风能的特点是干净、可再生、能源巨大,建成后收益大,但风能分散、不稳定,建设风能发电站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阳能。 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多大风,东部沿海地区则是夏季多大风。 第3题: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风能比较贫乏的地区主要是因为盆地地形,四周有天山、昆仑山、喀拉昆仑山等。 答案:1A 2B 3C (2008年北京卷)4.目前,人类已知月球上的能源有 A.生物能、风能 B.核能、潮汐能 C.潮汐能、太阳能 D.太阳能、核能 解析:月球上没有大气,太阳辐射强烈。月球没有水,没有海洋,没有潮汐能;月球上空气非常稀薄,也就谈不上风能。但月球上拥有地球所没有的核能发电原料Ηe3。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008年广东卷)5.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4分) 资料一:见图11 图11 世界各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图(2006年) 资料二:见图12 图12 主要国家经济水平与能源消费关系图(2006年) 资料三:见图13 图13 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 (2006年) (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三个国家是_______、________和中国。(3分) (2)根据图12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3分) A.美国与加拿大比,人均能源消费量接近,单位产值能耗比低 B.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人均能源消费量小,单位产值能耗比高 C.意大利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澳大利亚单位产值能耗 比低于法国 E.中东地区石油生产大于消费 (3)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_______(填写正确项字母)。(2分) A.福建 B.黑龙江 C.四川 D.甘肃 (4)图13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____________,说明理由。(3分) (5)荷兰(见图13)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和结合区域地理知识,综合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答案:(1)中东地区 美国 日本 (2)ABCE (3)D (4)丙地 理由:①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②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③热带沙漠气候 (5)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2008年江苏卷)6.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门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2分)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3分)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8分) 解析:该题通过读图学生能很快得到这样两个最基本的信息:①第二产业用电量最大,②东部地区用电量大,生产量小于发电量。 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