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化学人教一轮选编练题5及答案
2019高考化学(人教)一轮选编练题(5)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下列条件下,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同密度、同压强的N2和C2H4 B.同温度、同体积的O2和N2 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O D.同压强、同体积的O2和N2 解析: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分子数相等,所以A、B、D错误;C项,密度乘以体积等于质量,C2H4和CO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28,所以,等质量时两者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也相等。 答案:C 2.由14CO和12CO组成的混合气体与同温同压下空气 的密度相等(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混合气体中,12CO占有的体积大于14CO占有的体积 B.混合气体中,12CO与14CO分子个数之比为1:2 C.混合气体中,12CO与14CO质量之比为15:14 D.混合气体中,12CO与14CO密度之比为14:15 解析: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定律,意在考查学生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理解及计算能力。由pV=nRT=RT得pM=ρRT,同温同压下,密度相等,则摩尔质量相等,设混合气体中14CO为x mol,12CO为y mol,则=29,解得x:y=1:1,12CO和14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A、B项错误;12CO和14CO的质量之比为28:30,即14:15,C项错误;体积相同时,密度之比等于其质量之比,D项正确。 答案:D 3.将0.4 g NaOH和1.06 g 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 解析:对于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当滴加盐酸时,先发生NaOH+HCl===NaCl+H2O,再发生Na2CO3+HCl===NaHCO3,最后发生NaHCO3 +HCl===NaCl+CO2↑+H2O,此时才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当滴入0.1 L盐酸时,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完全;当继续再滴加时,盐酸和Na2CO3开始反应,首先发生HCl+Na2CO3===NaHCO3+NaCl,不放出气体,当再加入0.1 L时,此步反应进行完全;继续滴加时,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此时开始放出气体,正好与图象相符,C正确。 答案:C 4.过氧化钠可作为氧气的来源。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后,若固体质量增加了14 g,反应中有关物质物理量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 二氧化碳 碳酸钠 转移的电子 A 0.5 mol NA B 53 g 0.5 mol C 53 g NA D 11.2 L 0.5 mol 解析:设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时,当固体质量增加14 g时,参与反应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x,生成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y 2Na2O2+2CO2===2Na2CO3+O2 固体质量差 2 mol 2 mol 56 g x y 14 g 解之得:x=0.5 mol,y=0.5 mol 碳酸钠的质量为0.5 mol×106 g/mol=53 g,因常温常压下0.5 mol二氧化碳的体积大于11.2 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0.5 mol二氧化碳参与反应时消耗0.5 mol过氧化钠,过氧化钠起氧化剂、还原剂作用,各占一半,故转移电子为0.5 mol××2=0.5 mol,即有0.5NA个电子转移。 答案:B 5.当大量氯气泄漏时,用浸润下列某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可防中毒。适宜的物质是( ) A.NaOH B.KI C.NH3 D.Na2CO3 解析: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皮肤,故A不选;KI与氯气反应生成碘,如浓度过高,对人体有害,故B错误;氨气本身具有刺激性,对人体有害,不能用氨水吸收氯气,故C错误;Na2CO3 溶液显碱性,碱性较弱,能与氯气反应而防止吸入氯气中毒,则可以用浸有Na2CO3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故D正确。 答案:D 6.下列不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物质是( ) A.碘水 B.溴水 C.氯水 D.溴化钠溶液 解析:因氧化性:Cl2>Br2>I2,则加入氯水、溴水,可将I-氧化为I2,淀粉遇碘变蓝,另外直接加入碘水,试纸也变蓝,而NaBr溶液与碘化钾不反应,不能变色。 答案:D 7.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其氢化物中甲、乙、丙、丁的化合价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元素 甲 乙 丙 丁 化合价 -2 -3 -4 -2 A.含氧酸的酸性:乙 <丁 B.元素非金属性:甲<乙 C.氢化物的沸点:甲>丁 D.丙所形成的单质可能互为同位素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中的原子半径规律和化合价规律判断甲是氧元素,乙是氮元素,丙是碳元素,丁是硫元素,N的含氧酸有HNO2、HNO3,S的含氧酸有H2SO3、H2SO4,酸性强弱无法判断,A项错误;O的非金属性大于N的非金属性,B项错误;H2O的沸点大于H2S的沸点,C项正确;C的单质可能为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是同种元素不同原子的互称,D项错误。 答案:C 8.下表为几种短周期元素的性质: 元素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原子半径(10-1nm) 0.74 1.60 1.52 1.10 0.99 1.86 0.75 0.82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2 +2 +1 +5 -3 +7 -1 +1 +5 -3 +3 对上述元素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④的原子序数小于元素⑦的原子序数 B.②、③处于同一周期 C.上述八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⑤ D.⑧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解析:①~⑧都为短周期元素,①有最低价-2价,处于ⅥA族,没有最高价,则①为O;④、⑦都有最低价-3价,最高价+5价,处于ⅤA族,且④的原子半径较大,则④为P、⑦为N;⑤有+7、-1价,处于ⅦA族,且原子半径比①大,则⑤为Cl;③、⑥都有+1价,处于ⅠA族,⑥的原子半径较大,且③不是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③为Li、⑥为Na;②有+2价,处于ⅡA族,原子半径大于Li,则②为Mg。⑧有+3价且原子半径比O大,比P小,则⑧为B。④为P、⑦为N,P的原子序数大于N,故A项错误;②为Mg,③为Li,二者为不同周期的元素,B项错误;⑤为Cl,八种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C项正确;⑧为B,其原子序数为5,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以硅藻土为载体的五氧化二钒(V2O5)是接触法生产硫酸的催化剂。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V2O5既避免污染环境又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废钒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为: 物质 V2O5 V2O4 K2SO4 SiO2 Fe2O3 Al2O3 质量分数/% 2.2~2.9 2.8~3.1 22~28 60~65 1~2 <1 以下是一种废钒催化剂回收工艺路线: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时V2O5转化为V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V2O4转化成VO2+。“废渣1”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氧化”中欲使3 mol的VO2+变成VO,则需要氧化剂KClO3至少为________mol。 (3)“中和”作用之一是使钒以V4O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废渣2”中含有________。 (4)“离子交换”和“洗脱”可简单表示为:4ROH+V4OR4V4O12+4OH-(ROH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了提高洗脱效率,淋洗液应该呈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 (5)“流出液”中阳离子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沉钒”得到偏钒酸铵(NH4VO3)沉淀,写出“煅烧”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V2O5及VO中的V均为+5价,“酸浸”时,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原子守恒及电荷守恒不难写出离子方程式;“酸浸”时,V2O5转化成VO,V2O4转化成VO2+,K2SO4可溶于水,Fe2O3及Al2O3分别转化成Fe3+和Al3+,所以“废渣1”的主要成分是SiO2。 (2)欲使3 mol VO2+变为VO需转移3 mol e-,1 mol KClO3作氧化剂生成Cl-转移6 mol e-,所以需KClO3至少0.5 mol。 (3)“中和”时加入KOH溶液,钒以V4O形式存在于溶液中,K2SO4可溶,Fe3+和Al3+分别转化成Fe(OH)3和Al(OH)3沉淀进入“废渣2”。 (4)该反应的逆反应为洗脱过程,增大c(OH-),有利于平衡向左移动,所以淋洗液应呈碱性。 (5)由流程图可以看出,H+在酸浸时损耗,钒转化为V4O(阴离子),Fe3+及Al3+转化为沉淀,所以“流出液”中阳离子最多的是K+。 (6)“煅烧”时肯定得到V2O5,其他物质自然写出。 答案:(1)V2O5+2H+===2VO+H2O SiO2 (2)0.5 (3)Fe(OH)3和Al(OH)3 (4)碱 (5)K+ (6)2NH4VO3V2O5+2NH3↑+H2O↑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