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程标准下解析几何高考考情解读
新课程标准下《解析几何》高考考情解读 一.考情概述 1. 考试要求 内容 考试说明(理科) 考试说明(文科) 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1.直线与方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 (1)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3.空间直角坐标系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2)会简单应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直线与方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 (1)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3.空间直角坐标系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2)会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选修2-1,第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理) 选修1-1 (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 (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3)了解双曲线、抛物线 ,圆锥曲线与方程(文) (3)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渐近线). (4)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5)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6)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 (4)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5)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了解坐标系的作用. (2)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化情况. (3)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理解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区别,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4)能在极坐标系中给出简单图形(如过极点的直线、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表示的极坐标方程.通过比较这些图形的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理解用方程表示平面图形时选择适当坐标系的意义. 没有要求. 1. 近三年新课程标各省《解析几何》高考分值表(理科) *从考试要求看,新考纲更加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认知规律,强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通性通法,教材的编写贯彻了新课标“反复出现、螺旋上升”的新理念. *从各省的《标准》卷看,分值的分布都比较稳定,题型都是一大几小,加重了解析几何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与考试要求相吻合. 二.考情分析 (一)基本的解题思想 1.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的思想就是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或构造函数,再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方程的思想就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或方程组,然后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 例1(2012广东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且椭圆上的点到点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 (1)求椭圆的方程; (2)在椭圆上,是否存在点,使得直线:与圆: 相交于不同的两点、,且△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及对应的△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1)建立函数关系求最值;(2)离心率条件要先用. 解析:(1)由可得,因为,所以,即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设椭圆上的一动点, 则 ① 若,当时,,解得 ② 若, 综合①②,,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2)假设在椭圆上,存在点满足题意,则 在△中,, 所以当时,有最大值, 此时,点到直线的距离 即, , 所以在椭圆上存在点,使得直线与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且△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 2.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相互转化来解决问题,华罗庚教授写了一首诗:“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然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与形,永远结合,切莫分离”.非常形象地阐述了“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的关系,它是优化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例2(2011江西理)若曲线:与曲线:有四个不同的交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 B.(,0)∪(0,) C.[,] D.(,)∪(,+) 本题的本质是一圆与两直线有四个交点,画出图形,即可得出答案B. 3.分类与整合思想 分类与整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逻辑方法与数学思想,它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分类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 (2009全国Ⅱ文22)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过右焦点F的直线与相交于、两点,当的斜率为1时,坐标原点到的距离为. (Ⅰ)求,的值; (Ⅱ)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当绕F转到某一位置时,有成立? 若存在,求出所有的P的坐标与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Ⅰ)设,直线,由坐标原点到的距离为 则,解得 .又. (Ⅱ)由(Ⅰ)知椭圆的方程为.设、 由题意知的斜率为一定不为0,故不妨设 代入椭圆的方程中整理得,显然. 由韦达定理有:........① 假设存在点P,使成立,则其充要条件为: 点,点P在椭圆上,即. 整理得.w.w.w.k.s.5.u.c.o.m 又在椭圆上,即. 故................................② 将及①代入②解得 ,=,即. 当; 当. 4.转化与化归思想 转化与化归思想就是借助数学各知识间的联系,根据已知条件将数学命题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回归到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它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解析几何》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要体现在轨迹条件坐标化,把图形条件转化为坐标条件,几乎所有的解析几何大题都要用到此思想. 例4(2012重庆理20)如图,设椭圆的中心为原点O,长轴在x轴上,上顶点为A,左右焦点分别为,线段,的中点分别为,且△ 是面积为4的直角三角形. (Ⅰ)求该椭圆的离心率和标准方程; (Ⅱ)过 做直线交椭圆于P,Q两点,使,求直线的方程. 解析:(Ⅰ)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右焦点为, 因是直角三角形,又, 故为直角,因此,得. 结合得,故,所以离心率. 在中,,故 由题设条件,得,从而. 因此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Ⅱ)由(Ⅰ)知,由题意知直线的倾斜角不为0,故可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得, 设,则是上面方程的两根,因此 , 又,所以 由,得,即,解得, 所以满足条件的直线有两条,其方程分别为:和. 5.特殊与一般思想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把题中变化的若干变量用特殊值(或特殊函数、特殊角、特殊数列、图形特殊位置、特定图形、特殊方程、特殊模型)代替.即可得到问题的结论,再由特殊到一般,用数学方法论证在一般情况下也成立,这就是特殊与一般思想.在解数学选择题时,由选择题题型的特殊性,只完成第一步就可得出答案. 例5(2012湖北理21)设是单位圆上的任意一点,是过点与轴垂直的直线,是直线与轴的交点,点在直线上,且满足 . 当点在圆上运动时,记点M的轨迹为曲线. (Ⅰ)求曲线的方程,判断曲线为何种圆锥曲线,并求其焦点坐标; (Ⅱ)过原点且斜率为的直线交曲线于,两点,其中在第一象限,它在轴上的射影为点,直线交曲线于另一点. 是否存在,使得对任意的,都有?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Ⅰ)如图1,设,,则由, 可得,,所以,. ① 因为点在单位圆上运动,所以. ② 将①式代入②式即得所求曲线的方程为. 因为,所以 当时,曲线是焦点在轴上的椭圆, 两焦点坐标分别为,; 当时,曲线是焦点在轴上的椭圆, 两焦点坐标分别为,. (Ⅱ)解法1:如图2、3,,设,,则,, 直线的方程为,将其代入椭圆的方程并整理可得 . 依题意可知此方程的两根为,,于是由韦达定理可得 ,即. 因为点H在直线QN上,所以. 于是,. 而等价于, 即,又,得, A y 故存在,使得在其对应的椭圆上,对任意的,都有. M O D x 图1 图2 图3 解法2:如图2、3,,设,,则,, 因为,两点在椭圆上,所以 两式相减可得 . ③ 依题意,由点在第一象限可知,点也在第一象限,且,不重合, 故. 于是由③式可得 . ④ 又,,三点共线,所以,即. 于是由④式可得. 而等价于,即,又,得, 故存在,使得在其对应的椭圆上,对任意的,都有. 在做此题之前,我们怎么知道时不存在呢?是否两种都要做?其实我们一可以从图形发现;二可以淡化分类,从方程入手;三是先取,求出,再证当时,对,均有. (二)基本解题方法 1.联立方程法 联立方程法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适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方法,一般考虑把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组成方程组,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利用韦达定理,结合其他条件去解决问题. 联立方程法几乎适合所有的解析几何题. 2.点差法 设一圆锥曲线(,且,不全为负数)上两点,,则,上式下式并整理得: 设线段的中点,即() 则. 这说明已知中点的坐标可求出的斜率,已知的斜率可得出中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点差法”. 点差法主要适用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有关线段中点与斜率的问题,解答过程非常简洁. 3.点坐标法 已知抛物线(),我们可设抛物线上的点,这样非常直观明了,变量也更少,便于把握及运算,这就是所谓的“点坐标法”,它适合于抛物线,椭圆与双曲线很难适用. 例6(2011浙江理21)已知抛物线:,圆:的圆心为点M (Ⅰ)求点M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 (Ⅱ)已知点P是抛物线上一点(异于原点),过点P作圆的两条切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若过M,P两点的直线垂直于AB,求直线的方程. 解(I)由题意可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所以圆心M(0,4)到准线的距离是 (II)设, 则题意得, 设过点P的圆C2的切线方程为, 即 ① 则 即, 设PA,PB的斜率为,则是上述方程的两根,所以 将①代入 由于是此方程的根, 故,所以 由,得, 解得 即点P的坐标为,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本题的点、、的设法就是点坐标法,这样减少了变量,便于计算和把握. 处理解析几何题,学生主要是在“算”上的功夫不够.所谓“算”,主要讲的是算理和算法.算法是解决问题采用的计算的方法,而算理是采用这种算法的依据和原因,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现象,一个是本质.有时候算理和算法并不是截然区分的.例如:三角形的面积是用底乘高的一半还是用两边与夹角的正弦的一半,还是分割成几部分来算?在具体处理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问题及题意边做边调整,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处理解析几何问题,我们总是要设许多的量、,、,、---等。但最终都要把它们化掉,这种设而不求思想贯穿解题过程的始终。 解析几何问题虽然繁琐复杂,但总有规律可循:联立方程求交点、韦达定理求弦长,根的分布定范围,曲线定义不能忘,引参用参巧解题,数形结合思路明,设而不求方法好,一点破译全局活。 (三)《圆锥曲线》中的“动中有静”问题 1.以过椭圆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椭圆的相应准线相离; 以过双曲线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椭圆的相应准线相交; 以过抛物线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椭圆的相应准线相切; 2.过椭圆()的右焦点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在右准线上,且轴,为右准线与轴的交点,则直线恒过线段的中点. *双曲线(、在同一支上),抛物线均有类似的性质. 3.过椭圆()的左焦点作任意一条与两坐标轴都不垂直的弦,若为椭圆左准线与轴的交点,则恒为的内角平分线. *双曲线(、在同一支上),抛物线均有类似的性质. 4.设、是椭圆()的左右焦点,是椭圆上一动点,由向的外角平分线做垂线,垂足为,则点的轨迹方程为:. *设、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椭圆上一动点,从向的内角平分线做垂线,垂足为,则点的轨迹方程为:. 5.已知是椭圆()上任意一点,、是左右焦点,点为的内心,延长线段交轴与点,则. *已知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是左右焦点,则的内切圆与轴相切与定点. 6. 椭圆:()的动弦与轴垂直,、是椭圆与轴的两个交点,则直线与的交点的轨迹方程是:(排除、两点). *若把和互换,则命题也成立. 7. 已知椭圆(),为椭圆上任意异于左右顶点的点,、是椭圆与轴的两个交点,则. *若、是椭圆与轴的两个交点,则仍然成立. *已知双曲线(,),为双曲线上任意异于左右顶点的点,、是双曲线与轴的两个交点,则. 8.已知椭圆(),其右准线交轴与点,左右顶点分别为、,是上任意一点,直线、与椭圆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则直线恒过右焦点. 9.已知、为椭圆()上两个动点,且, 则. 10.若点为椭圆()左准线与轴的交点,椭圆的左焦点为,过点作一直线交椭圆于、两点.关于轴对称的点为,则恒过左焦点. 11.动直线与双曲线(,)及其渐近线交于、、、四点,则.(、在同一支上结论仍然成立). 12.动直线与双曲线:(,)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两点,与双曲线的由准线相交于点,为右焦点,则恒为的内角平分线. 13.已知点为双曲线:(,)上除顶点外的任意一点,、是左右焦点,,,则(其中). 14.已知双曲线:(,),过其左焦点的直线交双曲线与、两点,交轴与点,设,则. 15.已知点,为抛物线()上任意两点, 则(为定值)直线恒过定点. 动中有静,变化中的不变是数学研究中的一大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仔细研究这些年的高考题,大家应深有体会. 三.教学建议 1. 关注教材与考试要求的变化 1) 新教材删减的内容 ①两条直线的交角;②椭圆的第二定义、准线与非标准的椭圆方程; ③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准线及非标准的双曲线方程; ④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到《选修4-4》. 2) 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①极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理科) ②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理科) ③两种坐标下的量的转化 3) 降低了考试要求的内容 ①“双曲线”的考试要求从“理解“降低为“了解“ ②“抛物线“的考试要求从“理解“降低为“了解“(文科) ③曲线与方程的概念降低了考试要求. 4) 提高了考试要求的内容: ①更突出思想方法的灌输,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突出了怎样用定义. 2. 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把握好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2) 夯实双基,回归本原(章建跃教授说过:数学最本原的东西是概念)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灌输 4) 拓展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重视教学反思,加强归纳总结. 四.2013年高考《解析几何》趋势与展望 1.题量保持在2-3个小题,一个解答题,分值22-28分. 2.难度和这两年持平,从考试院来的消息说今年理科的难度系数比较恰当. 3.关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问题,把握好基本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4.注重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把握好有关弦长、面积、最值、不动点、参数、轨迹等问题. 5.关注以解析几何知识为载体,结合向量、导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构成知识交汇的问题. 最后谈一谈与陶平生教授交流的一些体会,陶教授谈了他多年来的命题思路与构想. 1. 逆向推演,顺瓜摸藤 2.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 旁敲侧击、暗度陈仓 4. 联想类比、由此及彼 5.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七心) 6. 小中见大,得陇望蜀 7. 移花接木,适度转换 1. 居高临下,因流溯源. 2. 标新立异,借题发挥 3. 寓题于乐,玩出新意(王元教授“数学竞赛好”) 题目是:此中有真意,欲辩无忘言 结尾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本讲座参考了戴佳珉老师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高考考情解读》(北师大出版社出版).黄根发老师、陶平生老师的一些文章与讲座,在此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 江西省临川二中尧林华 2012.09.0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