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归纳系列大全共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散文归纳系列大全共24页

文学类文本 散文阅读 第1讲 分析结构思路类 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过渡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作用的。‎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 ‎2.全文的结构层次;‎ ‎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 ‎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 [常见设问方式]‎ ‎2012重庆卷 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安徽卷 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2011重庆卷 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描写×××的景色,却从另一面写起,这样安排材料好不好?请简析。‎ ‎(2)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3)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 ‎(4)作者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 ‎[解题方略] 行文思路分析“六字诀”‎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组织答案,运用模式。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题型二 局部思路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江苏卷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013安徽卷 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3四川卷 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或句?‎ ‎(4)某段或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角度一 开头句段的作用 ‎[解题方略] 开头句段的作用“五考虑”‎ ‎1.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引起下文。开头句或段,除了点题作用外,还有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景物开篇,烘托渲染。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首句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 开头句段作用题答题模板 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表现了……渲染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角度二 中间句段的作用 ‎[解题方略] 中间句段的作用“两思考”‎ 第一,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或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第二,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角度三 结尾句段的作用 ‎[解题方略] 结尾句段的作用“三思考”‎ 第一,首尾呼应(照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第二,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第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句段作用题因乱贴标签而失分 ‎[满分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从结构手法等分析上下文内容的关联 这就需要弄清句段位置,构建结构方面的技巧知识网络;第⑥段处于文章的中间,画线语句又处于这一段的中间位置,按常规就是转入下文。‎ 二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第一步,要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步,要抓关键性的语言,理解句段内容,进而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对主旨的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作用。‎ 解答此类问题可遵循以下流程图 第2讲 内容要点概括类 题型一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内容涵盖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江苏卷 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2013大纲卷 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 ‎2013安徽卷 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3)作者为什么说×××?请简要概括。‎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 角度一 层意概括 ‎[解题方略] 层意概括“两步”“两注意”‎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答题区域。‎ 题干(包括分值)常常暗示了答题的区域和方向,要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仔细审读,找到对应的信息语段,确定答题的区域。‎ 第二步,抓重点词语或句子,切分层次。‎ 中心(词)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关键,要抓住不放,认真辨析作答,筛选出相关符合题意的语言材料。‎ 注意一:答题区域如果是全篇,先分意义段,再概括各意义段的大意,概括段落大意要注意关键句,要抓住主要,舍弃次要,要特别注意主旨句。如果是几段的,通常是抓各段的大意。如果是一段的,通常先分层,分层时,要注意行文思路的转换,特别是关注一些标志性词句,然后再概括层意。‎ 注意二:层意概括不但要注意写的对象,更要注意对象的特点。‎ 角度二 原因概括 ‎[解题方略] 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 第一, 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 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 第三,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角度三 特点概括 ‎[解题方略] 特点概括“三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明确是什么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是怎样的特点,找到在原文筛选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区域。‎ 第三步,根据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 不论哪种命题形式,在组织答案时,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直接摘录词句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要点:抓住关键词句,找准答案起止。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所在,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进行组合。2.改写拼接法:就是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 要点: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解答,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3.综合句意(层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要点:(1)分析句子关系,理出答案要点。在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 ‎ ‎(2)研读意义(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部的意义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归纳。‎ ‎——————————————————————————————————————— ‎ 题型二 整体内容概括(主旨概括)‎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广东卷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3大纲卷 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3浙江卷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对某事的感悟是什么?‎ ‎(2)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 ‎(3)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角度一 概括情感态度 ‎[解题方略] 概括情感态度“两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具体考向。‎ 散文作品阅读中的“概括情感态度”类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考向:‎ ‎①情感变化类。题干要求多有“情感变化”字眼,如2013年大纲卷第17题“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情感梳理类。‎ ‎③情感认定类。题干要求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字眼,如2011年福建卷“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步,掌握各类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 ‎①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不断地变化。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重复。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②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③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就是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这种方法最为恰当。‎ 角度二 概括主旨类 ‎[解题方略] 概括主旨“三三”法 一、三遍阅读法 第一遍,速读 快速浏览文本,概括各层大概意思,建立对文本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找寻、揣摩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句、比喻句、连词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句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也就是说,要能参悟一些重要的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第三遍,速读 依文体,抓关键。散文就是要抓住叙述和描写中那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在前两遍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旨。如[例五]中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趋向及写作意图。‎ 二、三种概括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 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提炼的方法,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3.“因文而异”法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写人叙事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概括文章主旨,往往需要综合以上各种方法,另外还要关注写作背景、小注等一些细节。‎ 第3讲 理解词义、句意类 题型一 理解词语含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2010四川卷 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辨析。‎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角度一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解题方略]‎ ‎(1)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2)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从相关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角度二 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解题方略]‎ ‎(1)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瞻前顾后思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手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角度三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解题方略]‎ ‎(1)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2)圈定特殊语境。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3)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角度四 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解题方略]‎ ‎(1)根据词语出现的位置,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的对应位置,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 ‎(2)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 角度五 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解题方略]‎ ‎(1)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2)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语境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手法需要考虑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3)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解答词语的深层意义,并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最后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 不论理解哪类词语,都需要“三联一依”的思维方式。‎ ‎“三联”:‎ 第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的“泻”字。‎ 第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第三“联”,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如《荷塘月色》中的“幽僻”“寂寞”。‎ ‎“一依”:‎ 依托修辞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 ‎———————————————————————————————————————‎ 题型二 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含蓄句:运用象征等手法,意思隐晦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手法或写人绘物的描写手法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文眼句:即人们常说的揭示文章中心、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放在句段作用题中考查。‎ ‎4.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在句段作用题中已经讲述。‎ ‎5.结构复杂句:这里的结构是指语句本身结构复杂,不是指在文中的作用。因为结构复杂,隐含信息多,故而语句内涵丰富。‎ 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2013天津卷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013江西卷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其他设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3)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角度一 含蓄句 ‎[解题方略]‎ ‎1.联系语境,揣摩句意。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考虑其手法揣摩句意,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如[例六] 对“泥公鸡”象征义的理解。‎ ‎2.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3.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 角度二 修辞句 ‎[解题方略]‎ 理解赏析这类语句,需要:‎ 第一步,要确定描写或陈述对象。‎ 第二步,要明确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第三步,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文意,理解语句内容。‎ 第四步,将语句“还原”,就是将语句的手法句还原成没使用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如使用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 角度三 文眼句 ‎[解题方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概括文章的主旨,然后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文章主旨,特别注意对感情、态度的把握。‎ 角度四 结构句 ‎[解题方略]‎ 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角度五 结构复杂句 ‎[解题方略]‎ 理解此类语句需要分点逐步阐释。句子结构较复杂,内涵十分丰富。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复句找关系,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 句子含意题因理解表层化、片面化而失分 ‎[满分指导]‎ 解答此类题可遵循以下答题流程 一看词句位置:即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 二看词句特征:即看考题是从哪一命题角度出题的,是情感义,还是特殊义;是含蓄句,还是修辞句;然后思考这一考题需要从哪些思维角度切入回答。‎ 三看上下语句:即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含意的句子,而考生只需把它拿过来,稍加变通,即可准确作答。‎ ‎“一虑”就是考虑该词句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这样能避免肤浅化。‎ 第4讲 鉴赏形象、技巧类 题型一 鉴赏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记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2013广东卷 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 ‎2013天津卷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角度一 鉴赏人物形象 ‎[解题方略]‎ ‎1.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 ‎(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就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2)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 ‎(4)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2.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果是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主题的揭示和对现实意义的启示两方面思考。‎ 如果是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角度二 鉴赏物象 ‎[解题方略]‎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他(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 ‎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情感、内容等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用基本同人物形象)‎ 题型二 鉴赏技巧 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大纲卷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2012浙江卷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2012山东卷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角度一 修辞手法 ‎[解题方略]‎ ‎1.结合语句内容和形式,辨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内容和形式,常用的修辞手法不同: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对偶、排比、对比、反复;表达类——反问和设问。‎ ‎2.要清楚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作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 ‎  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 ‎(拟人)‎ ‎  人格化,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  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排比 ‎  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借代 ‎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问 ‎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  突出强调,引起思考,增强表达效果。‎ ‎3.分析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在形式上起什么作用(考虑是否对文章的结构有作用)。‎ 角度二 表达方式 ‎[解题方略]‎ 解答此类题,需要“两步走”:‎ 第一步,构建表达方式的知识网络。‎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类 作用 记叙角度 第一人称  ‎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详略 详写  ‎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 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方法 顺序  ‎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  ‎ ‎2.描写 ‎(1)写景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类 作用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写 又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 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臆:“惨象,已使我……”‎ ‎(2)间接抒情:‎ 方式 内涵 举例 借景抒情 ‎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  《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咏物言志 ‎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  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 ‎,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融情于事 ‎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  《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其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如[例四]题干已经明确了“第二人称”,所以答出其常规好处外,还需要结合文本答出作者对“你”的情感。‎ 角度三 表现手法(含结构技巧)‎ ‎[解题方略]‎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考方向。‎ 第二步,从诸多表现技巧中判断选择。这就需要构建相关知识网络。‎ 手法 内涵 一般作用 象征 ‎  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多运用在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 联想和想象 ‎  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衬托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托物言志 ‎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抑扬结合 ‎  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未扬先抑、扬中有抑、扬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 以小见大 ‎  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 ‎  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铺垫 ‎  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线索 ‎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 ‎  线索可以连缀散漫的材料,可以展现情感的发展变化,可以借助某些形象阐发哲理。根据散文类型明确线索,明确了线索之后,分析线索的作用就比较简单了,只要将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清楚,看各层中写了哪些与线索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 第三步,结合文本,从内容、主旨、情感等方面赏析其体现形式及作用或效果。‎ 角度四 语言特色 ‎[解题方略] 赏析语言特色题的四个思考方向 文章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刻画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在赏析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句式方面。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么从句式上来看,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 ‎(2)从语言特点方面。从语言的整体性上来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往往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含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性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3)要从词语的使用方面来看。主要是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4)如果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样要点明。‎ 鉴赏散文技巧题因表现技巧判断不准、答题术语模糊而失分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 第5讲 探 究 题型一 探究作品的意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学作品的意义,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是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考生不同层次地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有: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②求同务实,谦和持中;③家庭为重,亲疏有别;④伦理为纲,尊卑有序;等等。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主要有:①爱国爱家,关心社会;②义利兼顾,礼貌文明;③勤奋朴实,勇敢谦和;④标新立异,敬业乐群;等等。,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再说通俗简单些,那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探究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其出题切入角度有:‎ ‎1.人物形象: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究。‎ ‎2.故事情节(细节):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3.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4.语言表达:透过散文中的描写语言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 ‎5.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探究的就是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6.时代背景:探究文本的时代意义。‎ ‎ [常见设问方式]‎ ‎2013福建卷 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2013江苏卷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2012山东卷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句、段)内涵的理解。‎ ‎(2)请探究文本中的某一事物包含了哪几层深意。‎ ‎(3)×××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解题方略]‎ ‎“探究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1.从不同角度 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从不同层面发掘 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本考点就是要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这一考点往往出现在阅读题目中的最后一题,以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呈现。‎ 其次,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题型二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 ‎“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由于受学生知识面窄的限制,“创作背景”不好设置题型,近几年高考题中也没有出现对此项的考查,所以只探究“创作意图”。创作意图指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动机、态度和风格等因素。‎ ‎“探讨创作意图”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有:‎ ‎1.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2.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究。这要求考生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字里行间及注释中了解)。‎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北京卷 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 ‎2010全国卷Ⅱ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009广东卷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其他设问方式:‎ ‎(1)结合文意,探究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 ‎(2)作者写×××的意图(目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体现了什么精神(思想、品质、风格)?‎ ‎[解题方略] 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两步走”‎ 第一步,依本探源。‎ 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二步,内引外联。‎ 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解读创作意图。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 题型三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出题切入角度有:‎ ‎1.感悟和体验:要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而获得启示(启发);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出批判或质疑。‎ ‎2.延伸和拓展: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就自己的认知作答。‎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四川卷 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2013天津卷 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12北京卷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其他设问方式:‎ ‎(1)……说说某事对你的启示(启发)。‎ ‎(2)你怎样看待……‎ ‎(3)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题方略]‎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无原则解读,需要“五注意”:‎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4.相互联系,力求有据。‎ 在个性化解读时既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当代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体验、知识储备等进行个性化解读。‎ ‎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具体答题可运用“三步骤”:‎ 步骤一: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步骤三: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