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5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5含答案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5)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互联网崛起的大背景下,影评界的标题党哗众取宠,耸人听闻,严肃深刻的评论变成吐槽时代的稀缺资源。‎ ‎②南方春意很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阵冷雨。‎ ‎③要想真正落实实名制,防止未成年人过分沉迷网络,同时也防止其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监管部门仍然任重道远。‎ ‎④潜艇在深海突遇重大险情,全艇官兵奋力排险,仅用3分钟就妙手回春,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后续任务。‎ ‎⑤他说:“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科学家,不单单是要面向科技,面向社会,还应该面向更多的老百姓。”‎ ‎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申请的项目正式得到国家层面的批准,中德双方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水落石出。‎ A.①③⑥ B. ①④⑤ ‎ C. 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D ①耸人听闻:使人听闻非常震惊。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望文生义。③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④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死的病人治好。不合句意。⑤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⑥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不合句意。‎ ‎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21世纪世界将如何发展,实难预料,绝不能指望物质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和人的精神的进步。‎ B.说错话或做错事以后的认错和纠正方式,对于犯错者是否能够恢复公众的可信任度,是否能够成功地修复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我们强调公民的自由权利时,往往总是忽略公民的义务,即保证不侵害其他人的公民权利。‎ D.北京空气、水资源、交通等“大城市病”的表象背后,是因为承载了过多非首都功能,因此要进行有力、有序、有效疏解。‎ 答案 B 解析 A项缺少主语,应在“绝不能”前加“我们”。C项“往往”“总是”语义重复,应删去其一。D项误用关联词,应删去“因为”。‎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某人写给一位慕名已久的诗刊编辑的一封信的正文: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敝人素喜诗歌,学习之余,附庸风雅,凑成几句,微瑕颇多,但自己不能修改,望您于工作之暇给与斧正并不吝赐教。‎ B.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了一张便条:余爷爷,获悉您老病了,家父让我登门探望,未能见面。现敬献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C.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很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拜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儿子,能在百忙之中应邀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D.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给我们精神矍铄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学生,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答案 A 解析 “拜读”只能用于阅读别人的作品。‎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会感到不好意思,① 。达尔文在书中就曾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探讨“人为什么会脸红”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话题。他以自己深谙的生物学的逻辑推理方式,最后得出结论:② 。或许正因为懂得脸红,人才是地球上唯一配得上“文明”二字的动物。当然,③ ,它需要后天成长环境的熏染、社会教育的养成,并且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答案 (示例)①是文明的一种体现 ②人是地球上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③文明并非与生俱来 二、古代文化知识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谥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B.“杖”是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这种刑罚相沿直至清末。‎ C.《礼》也叫作《仪礼》《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是儒家的“五经”之一。‎ D.“中国”一词,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在古代汉人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 答案 A 解析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 ‎(1)韩愈《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在阐述了古代圣人从师而问之后,接着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一般人耻于从师。‎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酒遣怀,抒发思乡爱国之情。‎ 答案:(1)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的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 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革、一种出新。‎ 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 ‎【参考答案】‎ ‎1.AB [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B项不是“抽象概括”,是进一步的具体描绘。]‎ ‎2.(1)《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2)此诗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作者: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两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喻诗的创作而发的。‎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寻找桃花源 雷三行 两个城里人有五天假,他们相约去散心。去哪里呢?城市他们肯定不去的,城市带给他俩的是吵闹、拥挤和忧伤。八年了,他俩仍蜗居在巴掌大的地方。‎ 他俩把外出的地点选在大山里。从城市坐火车到小县城,又坐汽车到小镇,人越来越少,风景越来越美。在小镇停留片刻,他俩坐着三轮车行进了不知多少时间,下车后,他们漫无边际地朝前走。斜阳里,风景无限好。‎ 不知走了多少路,眼前的小河上出现一座小石拱桥,过桥,两座青山夹条小沟,溪水潺潺而出。沿着小溪,过山门,凉风扑面而来,旅途劳顿随风飘散。山间暮霭腾起,山雀呼唤,该是喊叫小雀回家了!‎ 城里人A说:“应该找户人家,要点吃的。”‎ 城里人加快脚步,过山嘴,远远就看到一户人家。城里人甭提多高兴。近了,城里人大失所望,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城里人A说:“难道山民还在劳作?”‎ 城里人B摇头。‎ 突然,B喊:“快看,那边山脚有人家。”A顺着B手指的方向,山脚果然有四五户人家,其中还有一座两层小洋楼。‎ 城里人飞奔而去。到了,他们又瞪大眼睛,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人都哪去了?”‎ ‎“鬼才知道!”‎ 又走了一段山路,一家家大门上仍是挂着一把把铁锁。就在城里人要绝望时,细心的A发现,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没锁,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这是三间土瓦房,借着月光,A毫不费力地解开铁丝,门开了。‎ 城里人像盗贼般进入,屋内有床,有电视,有电话,有灶台,日常用品几乎全有。两个城里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他们觉得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里。‎ 橱柜里有鸡蛋、方便面。城里人生火,舀一瓢溪水,煮面;吃毕,两人无力地躺在床上,惴惴不安等着主人回来,他们想好了将要给予的惩罚。‎ 夜深了,屋外依然静悄悄,银色的月光照在窗户上,城里人沉沉地睡了。‎ 城里人醒来时,天已大亮,屋外鸟雀欢唱。城里人没见到主人,A说:“屋主品格简直赛过七个小矮人,见我们睡着不愿打扰。”‎ 他们一骨碌爬起,大门还是那样虚掩着。“或许主人走亲戚了,亲戚留下不许回来。”城里人惊讶地说,“我们赶快吃饭,逃吧。”匆匆吃饭,把门环重新用铁丝缠绕。‎ 两人沐浴在晨曦里,沿着小溪继续走,到了小溪尽头,眼前是茫茫林海。‎ 城里人吃惊地说:“怎么没有一个山民!”他们走过的每一处山脚,每一个土场,每一块凹地,见到大门上统统挂着一把铁锁。‎ ‎“难道集体大逃亡了?”四目相对,没有答案。‎ 两个城里人又溜进昨晚的屋子,生火,做饭。第二天早晨,仍不见主人。‎ ‎“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A欢呼雀跃起来,B恍然大悟。‎ 有这么好的地方,回蜗居干什么!城里人拨通公司的电话,大声说:“喂,小资本家,爷爷不干啦!”城里人放下电话放声大笑。‎ 一天,A做了把万能钥匙,最终,他们把住地选在一户两层小洋楼上。小洋楼装饰优雅,生活用具齐全,还有几件瓷器、几幅字画做摆设。‎ 城里人进入了所有屋子,屋内大同小异。后来,城里人把目光散落在沟壑、山洞、森林里,他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时间真快,要过年了。‎ 腊月里的一天,一群男女老少吵吵闹闹沿着冰冻的小溪回来啦!两个城里人慌乱地扛着米面逃进山洞,在洞口,城里人看到一拨拨山民唱着歌回来了。‎ 过年了,山沟里灯火通亮,焰火绚烂,俨然一座山城。两个城里人悄悄溜下山洞,来到小洋楼外,见主人正在吃年夜饭,神龛上燃着蜡烛和一炷香;桌上饭菜丰盛,山民边吃边说着城市里的街道、超市、公园。‎ 热热闹闹到正月初六,山沟里倏地安静下来。城里人从山洞里探出头,一户户人家正在锁门,一拨拨人悄然离去。‎ 城里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多道理是没必要弄明白的,他们又回到小洋楼,小洋楼里添置了好多生活用品,冰箱里有牛肉鸡肉等等。城里人又在山民的小洋楼里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一天,城里人在小洋楼里的电视里,看到一群似曾相识的面孔:男女老少一伙人,在城市广场上,蓬头垢面啃着方便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话,不仅交待了故事的起因、时间、地点,更是突出了城里人对城市生活不满的态度。‎ B.城里人经过漫无边际的跋涉才到达风景无限美好的地方,作者意在表明世外桃源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抵达。‎ C.“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不仅写出了城里人找到新生活的欢愉,也照应了标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山村民风淳朴。村民无需过多照应门户,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就非常放心地出门了。‎ ‎[解析] A没有交代地点。B并非作者的写作意图。D“一户人家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不能体现“村民无需过多照应门户”。‎ ‎2.山民是一群怎样的人?刻画这一群体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示例:山民是一群在山村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却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的人。作用:①有利于情节上的完整,交代山民的家乡,使城里人的桃花源具体化。②有利于突出主题,城里人和山民都对已有的生活不满足,向往对方的生活,以对方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的桃花源。③照应标题,突出“寻找”的普遍意义。__‎ ‎[解析]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__‎ 示例:我不认为最后一段多余。理由:①最后一段丰富了山民的形象。他们快乐地回到家乡,可以过着富足的生活,却愿意在城里过着与之相反的生活,表现了山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②使小说情节完整。交代了山民离开村庄的目的。与城里人的行为相照应。③突出主题。城里人所追求的恰是山民所放弃的,山民所追求的正是城里人不珍惜的,表现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现有生活的厌倦,只是苦苦地寻找心中的“桃花源”。暗示了桃花源并非是可以寻找得到的,重在自己对待生活的心态。__‎ ‎[解析] 6分,观点1分,理由阐释5分,意思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