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I卷文综高考题答案
绝密★启封前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1.D 2.A 3.C 【解析】 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佛山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原材料和市场需求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企业竞争加剧不是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 考点: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 【名师点睛】该题组文字材料字数不多,但隐含的信息量大,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与问题相关的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分析。第1题最容易错选A了,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与同期的景德镇相比得出,改革开放政策是佛山有而景德镇不具有的,而开放政策的实施利于引进国外生产线继而发展陶瓷产业。第2题,由文字材料中“佛山的陶瓷主产区划入中心城区范围”,进而联系该地城市发展,地价,劳动成本及治污成本的上升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陶瓷产业的外迁。第3题,提取文字信息: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明确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推理其产业基础好。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4.A 5.B 6.D 【解析】 试题分析: 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这可知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核心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不受影响,因而城市的服务等级也没有受到限制。 5. 根据材料,各城市分工明确,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因而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技术创新、市场扩展和产品升级不是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是产生的直接影响。 考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名师点睛】该题组通过文字材料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能力。第4题,解答该题的关键点是通过文字信息明确该空间规划的一个特点:核心城市功能定位,由文字信息中的“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并进而推知这些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受到了限制。第5题,通过获取文字信息,可明确该空间规划的另一个特点:城乡土地空间分布明确。 “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明确并进一步推理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间在空间上有着明确的地域分布,所以促进了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第6题,通过对文字信息归纳总结,该地区规划的城市地域与空间结构,体现了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解析】 7. 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考点:堆积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 【名师点睛】该题组是选择题部分难度最大的一组题,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考查了河流堆积作用、海浪侵蚀及堆积作用,要求学生对有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较强分析推理能力。 第7题,学生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认为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而错选B,这就要求学生审题一定要准确,抓住“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第8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探究海岸线是如何远离贝壳堤的,主要是由于海水的堆积作用造成的。第9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的变动及携带泥沙情况,主要考查了河流泥沙的沉积作用对海岸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10.A 11.C 【解析】 10.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m左右,四川西部某山地海拔4000m高的位置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常绿阔叶林带为四川山地的基带自然带,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等。 考点: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不大,主要通过获取图文信息,分析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10题,解答该题,先读取图中磷高积累区的海拔高度为4000米左右,再结合四川所在的纬度位置,可推测出该海拔高度所属自然带的类型。第11题,读图可知2000-3000米处磷积累量很低,该地为山地迎风坡降水最丰富地段,植物生产量高;由文字信息可知大气温度低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利于磷的积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由此确认C选项符合题意。 12.互补品战略是企业利用两种商品之间的互补关系,优化产品组合,达到一定目标的经营战略。下列做法属于该战略的是 ①某快餐店与饮料商合作,提供汉堡包与饮料搭配的套餐 ②为降低碳排放,某运输公司将动力燃料由汽油改为天然气 ③为促销增利,某企业降低其喷墨打印机价格,题高墨盒价格 ④玉米价格上涨,某饲料厂在生产中减少玉米用量,增加小麦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区分,替代品是两种商品的功能相近或相同,所以可以代替使用的,而互补品是两者必须配合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明确了它们的区别,题目就很简单了。 13.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数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基金在投资国债、银行债券等债权性资产的同时,可以投资股票、股票基金,但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比重不超过30%。上述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资本流动性,平抑资本市场的波动 B.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C.优化投资组合,追求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D.提高投资安全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增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养老基金在投资国债、银行债券等债权性资产的同时,可以投资股票、股票基金,这说明注重收益;但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比重不超过30%说明要考虑风险,故要优化投资组合,C适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考点定位】投资理财的选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投资理财原则的掌握情况。投资理财既要注意收益,又要注意风险,还要注意把风险分散,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各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不一样,所以在投资的时候要综合考虑。 14.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流感特效药的制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为保证药品的正常供给,政府对该类制药企业实施生产补贴,若用S、S’表示补贴前后该药品的供给曲线,不考虑其他因素,准确反映补贴前后该药品供给变化的图示是 【答案】A 【考点定位】价格变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做经济生活的图像题,首先要确定横轴和纵轴各代表什么,然后根据所学知识确定是正比还是反比曲线,如果是由自身价格引起的变化是一条曲线,如果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变化是两条曲线。箭头向外表示增加,箭头向内表示减少。 15.2015年,某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下: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从2.5%下跌至1%,低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值3%。据此,预防通货紧缩成为关注的焦点。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传导路径是 ①产能过剩→工业品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走低→企业利润下滑 ②消费低迷→消费品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走低 ③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④企业投资萎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传导性试题,要明确变量之间的关系,可采用首尾法进行确定。即先确定第一个题肢或者先确定最后一个题肢,如果先确定第一个题肢,可以以此往后推,如果是先确定最后一个,可以以此往前推。同时要注意排除错误选项,按此步骤,基本上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企业是市场主体,利润下降,失业上升,收入降低,消费低迷,供给大于需求,故正确的传导顺序是①→④→②→③,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企业、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反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通货紧缩的知识点。通货紧缩是因为发行的纸币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此时需求不足,商品供过于求,即产能过剩,价格下降,这也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减少,企业的失业率增加,工人失业,收入急剧减少会导致消费的低迷,从而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 16.某市规定,对下派社区的工作事务,实行清单管理:属于各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需要社区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这一规定 ①彰显了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 ②创新了社区组织管理形式 ③有利于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 ④旨在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基层群众自治 【名师点睛】本题要弄清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区别。社区是按照一定人口比例和居住范畴,由城市居民按照自愿选举产生的自治机构。 社区是自治机构,不是一级政府,不受任何党派、政府或行政机关领导,只对居民负责。街道办事处属于最低一级政府,人员是国家公务员。弄清区别,题目就好做了。 17.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8月29日签署特赦令,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特赦令指出,对符合特赦条件的服刑罪犯,经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后,予以释放,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人民法院 D.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享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它的常设机构。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B适合题意;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行政机关,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全国人大的职权 【名师点睛】能行使最高决定权的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法院只能行使审判权,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我国的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18.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法官的培养。例如。截至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师资库和5个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有兼通藏汉双语的法官199名,约占全国总数的62%。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汉双语法官有利于 ①民族地区各级法院变通执行国家法律 ②保障民族地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 ③民族地区个民族的相互沟通和团结 ④确定民族语言作为民族自治机关公务语言的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明确我国的自治机关只有两类:人大和政府,只有自治机关才能行使自治权,法官代表的司法机关,我国的法律是全国通用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少数民族也不例外,所以不能“变通执行”。 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的途径 【名师点睛】本题用排除法比较合适。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这是考生非常熟悉的知识点,据此可以排除③,即排除了CD,这说明①一定正确,只需要分析②③即可。用排除法既可以提高正确率,还可以节约时间。 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是错误的;新型智库建设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适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发展真理 【名师点睛】这种四选二的题目务必用排除法,考生很容易确定①是错误的,立即可以排除AB,说明③一定正确,不用考虑,只要分析②④即可,大大缩小了判断的范围。 21.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考点定位】矛盾的主次方面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矛盾主次方面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正确认识矛盾的主次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做此类题既要分析选项,又要仔细的阅读材料,领会材料的主旨,才能确定出正确的答案。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劳动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①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是错误的;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内涵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些知识点基本都是属于记忆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考生只需要准确记忆,在做题时小心审题就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 23.图3漫画《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 图3《学习先进经验》(赵汀阳,《读书》) ①学习他人经验就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②先进经验通过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东西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事物的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考点定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名师点睛】做漫画题要读懂漫画的信息。漫画的标题往往是诠释漫画主旨的点睛之笔,对漫画主旨有提示、启发作用。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对漫画的主旨理解也很有帮助,只要弄懂漫画的主旨,再结合排除法,就很容易选出答案了。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图片内容明显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以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图片内容中反映不出来,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到汉代井田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所以C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本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以火柴、洋布等为代表的外来工业品已经深入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说明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中国关税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虽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自然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还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不可能的,所以B项错误;中国近代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开放的状态中,真正打开国门主动对外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以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外来商品的销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认识和理解。本题涉及到了国共关系,契合了当前海峡两岸、祖国统一的时政热点。在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当前形势下,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呼吁国共实现第三次合作的呼声不绝于耳。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新中国建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很长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在60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并没有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以A项错误。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因此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实施与改革开放以后,所以C项错误;建国后新中国坚定的实行一边倒政策,打破了欧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所以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交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封锁,许多西方国家迫于美国压力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坚定的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打破了欧美的外交封锁。进入六十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并且因为意识形态和领土问题与中国爆发争端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往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识到在国家交往中,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底线,以此来看待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和准则。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罗马法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罗马法形成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包括习惯法和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在内的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在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这些内容适应了后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成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但罗马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其具体条文和内容对今天来讲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识到,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不能用今天的情况和标准进行判断。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掌握和认识。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剥夺了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诸多权力,但给国王保留了行政权。所以题干中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在国王权限范围内,但问题出在安妮女王的行为没有经过议会。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初期的细节部分,属于考点中的一个盲点和易错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考点的掌握要全面而精确,尽量不要出现盲点和死角。 34. 表一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性经济组织的相关内容。茶叶、石油、可可和天然橡胶都属于能源和原材料的范畴,这些行业组织显然主要是由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组成的,与发达国家无关,且资源是否紧缺也无法体现,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大多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是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能源和原材料不属于生产领域,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表格中没有体现这些国际组织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所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就无法体现,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国际组织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秩序的认识和理解。表格类问题主要侧重于内容和数据的前后对比以体现变化,对很多表达性和描述性的内容无法体现。所以解答表格类问题要特别注意排除那些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的选项。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材料分析比较能力的锻炼,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和理解。“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的援助欧洲的经济扩张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在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遏制了苏联,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使西欧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并为此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 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6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使得,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3)此题注意问题的细节,“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和“横县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是有区别的,同时再结合图中横县的地理位置,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主要从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分析。 (4)问题①,根据材料提示,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是突出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农业优势,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则可以从现在产品结构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品牌,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 考点: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广西横县地理位置和茉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从地域认知到人类活动,设问细致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与探究问题的能力。(1)依据文字材料中有关茉莉的生长习性,对比横县与苏浙地区气温和降水特点可得出答案。(2)设问精细,答题时需抓住河流冲积平原的土层厚,距河近便于灌溉等特点,还要明确地势较高的优势。(3)设问重点考察横县聚集众多茶厂的区位优势条件。可从茶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入手分析。(4)设问自由度高,能很好的评价区域发展观。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答题。该开放性的问题与以前的高考试题略有变化,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一改过去正反观点进行选择然后论证的情况。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 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3)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甲地是熊出没的地方,也就是鲑鱼河流而上必经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隐蔽,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考点: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地形对气候影响,动物数量多少的成因,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名师点睛】该题以勘察加半岛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为载体,考查从地形对气候的区域差异影响,到探究该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最后到推测熊的拍摄地选择的理由。从宏观到微观,对该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同时对学生的基本规律认知,地理要素信息的提取及要素间逻辑关系的思考和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该题难度较大,是整套试题难度最大的题。(1)从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提取山脉走向和相对高差的信息,结合当地季风的特点分析气候的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及垂直分布差异。(2)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3)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拍摄所需要的气象条件,遮挡条件及拍照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材料二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2015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开展跨国产能合作的中国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同时还带动了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区。合作区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14分) 【答案】 (1)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能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自身发展。 (2)沿线国家: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中国:扩大产品市场化;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解析】 (2)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通过阅读材料和审读设问可以发现,本题可以从沿线国家和中国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主要包括就业的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角度思考。 【考点定位】世界多级化、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业的意义、科技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名师点睛】本题的第一问已经给定了知识范围——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这是政治生活的第四单元,考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回答,这提示我们对每一本政治书的单元标题都要熟悉,因为考试时常用单元标题作为范围限制,考生若不熟悉,很容易使答案跑偏。 本题的第二问考查的是考生对“一带一路”这个时事热点的理解情况,备考中应该都有涉及,这提示政治复习必须关注时事热点。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 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更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郑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12分)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4分) 【答案】 (1)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受错误价值观驱动,否认英雄的言论歪曲了历史,遮蔽了真相,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只有尊重历史,坚持真理,树立和弘扬正确价值观,才能抵制否认英雄的谣言,消除其影响。 (2)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3)树立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勤奋学习,掌握为国家。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本领;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3)本题设问指向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属于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发言要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语言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 【考点定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修养 【名师点睛】做哲学主观题一定要仔细的审范围,看看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若范围定位错误,就一分不得了。而如果范围定位没有问题,只要原理方法论熟悉,一般都能得到高分。 做文化的题目,要根据设问和材料来定知识点,还要分清是哪一种题型,是原因类、措施类、体现类等。 开放性的题目,一要审清题目要求,不能随便发挥,二是要用政治术语,要结合知识点,要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解析】第(1)问清代人口增长内容的考查,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相关有效信息。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可知当时社会稳定,税收制度进行了变革。由“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知清代农业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对人口膨胀的影响的考查,通过阅读材料也能提炼相关有效信息。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膨胀主要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人口增长·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清代人口增长,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总结、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既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的热点问题。这两问主要都考查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第(2)问的第二小问则涉及到对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这体现了当前高考长淡化教材意识,注重能力考查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发展进一步的能力。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论述能力。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且在历年高考的考查中都要求学生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所以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比如本题要求围绕 “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题目,但就回答难度来讲,最简单的还是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角度入手,这就要求学生对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熟练的掌握。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图7示意莫干山的位置。 分析莫干山名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 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三角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考点:区域旅游发展条件。 【名师点睛】该题以莫干山今年来的“名宿”开发为背景材料,通过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莫干山名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试题难度不大。 43.【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关键是审核,是冰川泥石流破环力巨大的原因,不要理解为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材料中提到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夏秋季冰雪融水量大,同时降水也多,提供充足的水源条件,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狭窄的河谷,落差大,水流急,为泥石流发生积累具体的能量,所以破环力巨大。 考点:自然灾害破坏力大的原因。 【名师点睛】该题以青藏高原东南部古乡沟冰川泥石流为背景材料,以文字信息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文字材料,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注意抓住关键词“夏秋季节”、“破坏力巨大”,仔细思考关键词的用意所在。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8)。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碱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考点:水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引海水养虾为背景材料,通过图文信息,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解答此题关键是获取有用的材料信息“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分析海水对当地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第(2)问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影响,唐太宗的谱牒改革使原世家大族的等级降低,而很多从草原迁移而来的新兴家族跻身“高门”之列,这样就打击了世家大族社会地位,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位和政治的控制;而按照当前爵位高低确定门第等级高低,也有利于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同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将皇族排为第一等级则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加强统治。 【考点定位】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唐太宗谱牒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也延续了去年高考中本题对唐代政治经济改革内容的考查。本题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考查了对唐太宗谱牒改革的认识。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对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材料解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第(2)问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积极作用的考查。本题需要注意题目中的设问要求,即“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然后总结概括材料,提炼相关有效信息即可。由“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可知,质询制度的发展完善,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英国质询制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英国民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相对来讲,本题在选修题当中作答较易,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理解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所以如果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考生不建议选做此题,但今年本题考查难度较低,对教材的依赖程度降低,重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总结、概括材料的能力。 4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发展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第(2)问对美国急于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的考查,要求学生在总结概括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由“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战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同时越南战争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越南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越南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本题对中美关系的考查也契合了当前中美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外交关系热点。中美关系发展历史悠久,美国作为侵略的中国的列强之一与中国发生联系;在抗日战争中又与中国并肩反对法西斯主义;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歧中美之间关系陷入冰点;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美之间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战争往往涉及到复杂而众多的因素和背景,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6分) 【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第(2)问对高仙芝评价的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基本要求使用两分法进行评价,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仙芝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唐朝名将高仙芝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当时唐朝社会经济文化和唐朝与西域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当前“一带一路”的时政热点。本题第一问对唐朝当时时代背景的考查难度较大,高中阶段对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涉及较少,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或者能够采用初中所学知识来作答此题。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更有现金红包等您来拿! 淘宝扫一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