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师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师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细化预测】‎ 考点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2.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3.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 ‎4.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面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气压带风带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知道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能够绘制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5.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影响 常见的天气系统 ‎ 运用简易示意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学会从气温、气压、湿度等方面概括天气特征。‎ ‎2.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分析不同类型锋面的天气特征。‎ ‎3.结合示意图分析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及其相应天气状况。‎ ‎4.用案例说明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判断 ‎1.从不同的时间尺度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 ‎4.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特点了解气候判读的方法 ‎5.运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 ‎ ‎【构建知识体系】‎ 地球上的大气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的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规律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风 削弱作用 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圈环流 冬夏气压中心 海陆分布 气压带风带 季风环流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风 常见的天气系统 高压 反气旋 锋面 系统 低压 气旋 准静止锋 冷 锋 暖 锋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第5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 ‎ ‎【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__________。‎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 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 。‎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答案】地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辐射热交换 ‎ ‎【提示注意】(1)图解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能量源泉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能量最集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 ‎【答案】纬度分布不均 热量差异 ‎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 。‎ ‎【答案】水平气压梯度力 ‎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图示 ‎ 受力状况 ‎ 只受图中F__________的影响 ‎ 受图中F1__________与F2__________的共同影响 ‎ 受图中F1 ________、F2______ 和F3_______的共同影响 ‎ 风向 ‎ 垂直于_____指向_______‎ 与等压线_______‎ 与等压线_______‎ ‎【答案】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等压线 低压 平行 成一夹角 ‎ ‎【注意提示】图解风的形成 ‎ ‎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1.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解析】选C。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微弱,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的保温效应差,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皆晴时温差较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完成2-3题。  ‎2.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2.D 3.B 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大气每时每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据此完成4-5题。 ‎4.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 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 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一样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解析】高空气温较低,气压也较近地面低。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高压,高空则为低压,等压面下凹。气旋、反气旋不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答案】B ‎5.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 ‎【解析】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B、D两项错误。C项近地面风向由低压指向高压,错误。 ‎【答案】A ‎【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 ‎【知识归纳总结】‎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方法技巧心得】‎ ‎1.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和下垫面。就纬度而言,纬度越高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量越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弱;就下垫面而言,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它们能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导致在同纬度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从而产生地面辐射差异。 ‎ ‎2.图示法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简化认识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典型例题分析】‎ ‎【例1】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D表示    。‎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过程有关。‎ ‎ (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课堂针对练习】‎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 ‎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 ‎【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时成为露。 ‎ ‎【答案】 D ‎ 考点二 热力环流的形成 ‎【知识归纳总结】‎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心得】‎ 等压面和等压线的区分 气压的分布是用等高面上等压线的分布来表示的,等压线是某一海拔相等的等高面与空中若干个不同等压面相割(由于气压自地面向上递减,因此自下而上有很多数值逐渐减小的等压面),在等高面上所形成的许多交线。与地形分布中的等高线原理相似;‎ 等压面上凸区对应等压线的高值区,则为高气压,反之则为低气压,如下图。如果各地气压相等,则等压面就是等高面,等高面上无等压线。可以简单理解为:等压面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变化,等压线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变化。‎ ‎2.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城市风 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3)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改变而改变。‎ ‎【方法技巧心得】‎ ‎1.等压面(线)图的阅读技巧 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1000 hPa,PD′=PC′=500 hPa。‎ ‎(2)从气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则PA′>PA,PD>PD′,PB>PB′,PC′>PC。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凹陷;B、D两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起。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 ‎(4)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的排序应为PB>PA>PD>PC,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流向为B→A→D→C。‎ ‎(5)等压面的凸凹,主要跟下垫面的冷热有关。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热力状况的差异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地面温度较高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气压较低;地面温度较低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地面气压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该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2.根据气压分布规律判断气压高低 ‎ ‎(1)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这主要取决于空气密度的大小。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 ‎(2)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这取决于不同高度所承担的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如右图所示:A点所在平面承受空气柱的高度为h2,B点为h1,h2>h1,故A点气压高于B点。 ‎ ‎【典型例题分析】‎ ‎【例2】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列表比较A、B两地大气物理性质及天气状况。‎ A地 ‎ B地 ‎ 气温 ‎ 气压 ‎ 气流运 ‎ 动方向 ‎ 垂直方向 ‎ 水平方向 ‎ 天气状况 ‎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当地吹________风。‎ ‎(4)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解析】气压总是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根据等压面可以判断出3000米高空气压的高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即可判断出A处为高压,B处为低压,进而可推出A、B两处的气温、大气运动及天气状况。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B表示陆地,当地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A、B两处气流的垂直运动加强,A、B之间的气压差增大,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增强。‎ ‎【答案】 (1) ‎ A地 ‎ B地 ‎ 气温 ‎ 低 ‎ 高 ‎ 气压 ‎ 高 ‎ 低 ‎ 气流运 ‎ 动方向 ‎ 垂直方向 ‎ 下沉 ‎ 上升 ‎ 水平方向 ‎ 向四周辐散 ‎ 向中心辐合 ‎ 天气状况 ‎ 晴朗 ‎ 多阴雨天气 ‎ ‎(2)画图略(提示由A→B,逆时针)。(3)B 海 (4)增强 ‎【课堂针对练习】‎ ‎2.读图,回答(1)~(2)题。 ‎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 ‎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 ‎(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 ‎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 ‎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 ‎【解析】由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山顶冬季气温日较差小于夏季日温差;山谷冬季日温差约11℃,夏季日温差约13℃。比较山顶、陡崖、山谷三地日温差可知,山顶日温差最小。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 ‎【答案】(1)B (2)C ‎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知识归纳总结】‎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 ‎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力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地转偏向力 ‎ 摩擦力 ‎ 方向 ‎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与风向相反 ‎ 作用 ‎ 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 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 大小 ‎ 由气压梯度决定 ‎ ‎(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 ‎2.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 ‎ 风 理想状态 高空风 近地面风 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间有夹角,由高压吹向低压 ‎【方法技巧心得】‎ 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的风向和风力的确定 ‎ ‎1.风向 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 ‎ 第二步,作风向。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90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 第四步,作摩擦力。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 ‎ ‎【注意】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 ‎ ‎2.风力 ‎ 同一气压场中风力的大小,关键在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等压线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相反风力就小。 ‎ ‎【典型例题分析】‎ ‎【例3】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2)题。 ‎ ‎(1)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  ) ‎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 ‎(2)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