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必备文言文个虚词
1.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不能用也。”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3.如 ①<动>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 ②<动>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其指,内狼于囊。” ③<动>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意,便还就孤。” ④<动>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车盖。” ⑤<动>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地利。” ⑥<动>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何?” ⑦<副>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勿伤。” ⑧<连>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相问。” ⑨<连>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⑩<连>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礼乐,以俟君子。” 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也。” 焉yān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则 zé ①<名>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 ②<名>榜样。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 ③<动>效法。《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之。” ④<名>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 ⑤<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副>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 ⑦<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⑧<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⑨<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束载、厉兵、秣马矣。” ⑩<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⑾<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国语·晋语》:“美~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⑿<助>无意义。《诗经·齐风·鸡鸣》:“匪鸡~鸣,苍蝇之声。” ⒀<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陵迟故也。” 【则例】成规。 【则天】以天为法。唐代女皇武后的谥号,世称武则天。 【则效】效法。 为 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wèi 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利来。” 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以 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 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其 qí 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 ②<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 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 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 ⑥<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 ⑧<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 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 ⑾<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⑿<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 jī ①<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 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 且 qiě ①<副>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不出,火~尽。” ②<副>暂且;姑且。《梦游天姥吟留别》:“~放白鹿青崖间。” ③<副>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连>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伐檀》:“河水清~涟漪。”《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⑤<连>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矣。”《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久已疲矣。” ⑥<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⑦<连>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史记·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固命也?。” 也 yē ①<语助>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5.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②<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以为神。”2.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 ③<助>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因 yīn ①<动>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 ②<动>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③<动>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④<动>顺应。《察今》:“变法者~时而化。” ⑤<名>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 ⑥<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⑦<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势象形,各具情态。” ⑨<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⑩<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⑾<连>因为;于是。《雁荡山》:“祥符中,~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谗之。” 【因革】沿袭旧习惯和创造新方法。 【因袭】继承。 于 yú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所 suǒ ①<名>处所;地方。《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 ②<名>合理的结果;应有的归宿。《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也。” ③<代>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说》:“道之~存,师之~存也。” ④<助>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劫” ⑤<数>表示不确定的数目。《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皆衣缯单衣。” ⑥<量>处;座。用于建筑物等。《魏书·尔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在高山之上。”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何 hé ①<代>⒈什么。《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自托于赵。”⒉哪里。《齐桓晋文之事》:“~由知吾可也。”《赤壁之战》:“豫州今欲~至?”⒊为什么。《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也?”⒋怎么。《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能及君也?”⒌哪;哪个。《诗经·隰桑》:“中心藏之,~日忘之”《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古之法?” ②<副>多么。《汉书·东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无礼也。” hē<动>通“呵”,呵问。《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 hè<动>通“荷”,扛,背。《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戈~祋。” 乃 nǎi ①<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②<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动>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④<副>竟然;却。《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副>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 ⑥<副>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⑦<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⑧<副>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以千数。” ⑨<连>于是;就。《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若 ruò ①<动>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 ②<动>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 ③<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复~赋。” ④<代>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连>至于。《齐桓晋文之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连>假如;如果。《殽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⑦<连>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副>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华】若木之花。 【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 【若时】⒈顺应天道。时,四时;天运。⒉此时。⒊彼时。 【若属】你们这些人。 【若许】犹“如许”。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呼 hū ①<动>吐气。《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嘘毒疠。” ②<动>呼叫;呼喊。《劝学》:“顺风而~,声非加疾也。” 【又】召唤;呼唤。《鸿门宴》:“欲~张良与俱去。”《屈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父母也。” ③<动>称呼。《大铁椎传》:“人以其雄健,~宋将军云。” ④<助>用于感叹,经常“呜呼”连用。《伶官传序》:“呜~!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⑤<象声词>《口技》:“火爆声,~~风声,百千齐作。” 者 zhě 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之可追。” 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用兵之患也。” 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 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 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 ⑨<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与 yǔ ①<动>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②<动>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名>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 ④<动>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连>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 ⑥<介>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归?” ⑦<介>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 ⑧<介>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 yù ①<动>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 ②<动>参与;参加。《殽之战》:“蹇叔之子~师。” yú<助>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br> 【与国】友好的国家。 【与手】施毒手杀之。 补充虚词汇编 安 ān ①<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 ②<形>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 ③<动>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④<动>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与结盟好。” ⑤<形>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 ⑥<动>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营。” ⑦<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⑧<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在?” 【安厝】1.安葬.《三国志·蜀书·先主甘皇后传》:“园陵将成,~有期。”2.停灵待葬或浅埋以符改葬.《红楼梦》:“且说贾政等送殡到了寺内,~毕,亲友散去。” 【安堵】安居;不受骚扰.《三圉志·魏书·钟会传》:“百姓士民,~旧业。”也作“案堵”“按堵”。 彼 bǐ ①<代>那,那个,与“此”相对。《伐檀》:“~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代>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谋攻》:“知~知彼,百战不殆。” ③【又】他,他们。《韩非子·说疑》:“~又使谲诈之士。” 但 dàn ①<副>只;仅;唯独。《陈情表》:“~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指南录〉后序》:“~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②<副>只管;尽管。《孔雀东南飞》:“卿~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③<副>不过;只是。《卖油翁》:“无他,~手熟尔。”《采草药》:“~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正枯,采掇者易辩识耳。” ④<副>徒然;白白地。《汉书·食货志》:“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人工商之贡~赊之。”《汉书·匃奴传》:“何~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 ⑤<连>只要。《失街亭》:“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但可】只须。《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敕会取艾,不足自行。” 独 dú ①<形>单独;独自。《庄暴见孟子》:“~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完。”《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存。” ②<形>老而无子这样一种状态叫“独”。《赵威后问齐使》:“哀鳏寡,恤孤~,振困穷,补为足。”《礼记·大同》:“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③<形>独特;特殊。《史记·游侠列传序》:“读书怀~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绝。” ④<副>只是;仅仅。《垓下之战》:“今~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陈涉世家》:“陈守令皆不在,~守丞与战谯门中。”《赤壁之战》:“~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⑤<副>唯独。《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而此~以钟名,何哉?”《卖柑者言》:“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不足子所乎?” ⑥<副>岂;难道。《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哉?”《信陵君窍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不怜公子姊邪?” 【独步】指超群出众,无与伦比。 【独夫】⒈独身的男人。⒉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独行】只身孤行。志节高尚,不随俗沉浮。 耳 ěr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石钟山记》:“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夫 fū ①<名>成年男子。《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论积贮疏》:“一~不耕,或受之饥。” ②<名>大丈夫。《左传·宣公十二年》:“闻敌强而退,非~也。” ③<名>指服劳役或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智取生辰纲》:“农~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 ④<名>女子的配偶;丈夫。《陌上桑》:“罗敷自有~。” fú ①<代>⒈这;那。《归去来兮辞》:“乐~天命复奚疑?”⒉他。《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往而学焉。” ②<助>⒈用在句首,引起议论。《烛之武退秦师》:“~晋何厌之有?”⒉用在句中,使语气显得舒缓。《论语·阳货》:“食~稻,衣~锦,放女安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盖 gài ①<名>用草编的覆盖物。 【引】器物的盖子。《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矣。” 【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相属于魏。”《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 ②<动>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叶叶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庐,笼~四野。” ③<动>胜过;超过。《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世。”《赤壁之战》:“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世,众士仰慕。” ④<副>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游褒禅山记》:“~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副>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寡。”《与妻书》:“吾之意~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⑥<连>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出师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六国论》:“~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助>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答司马谏议书》:“~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hé通“盍”。 ①<副>何;怎么。《庖丁解牛》:“技~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亦反其本矣。” 故 gù ①<名>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报刘一丈书》:“乡园多~,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名>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欺秦邪?”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迹,岂信然邪?” ④<副>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 ⑥<形>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 ⑦<动>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只有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副>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嫌迟。” ⑩<副>通“固”,本来。《促织》:“此物~非西产。” ⑾<连>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其称物芳。” 【故人】⒈旧友。《汉书·高帝纪下》:“所封皆~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⒉指前妻。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从阁去。”⒊指前夫。《孔雀东南飞》:“怅然遥相望,知是~来。”⒋死者。《儒林外史》:“今不想已作~。” 【故事】⒈过去的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⒉先例;成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子命公赞不名,……如萧何~。”⒊典故。《六一诗话》:“先生老辈患其多用~。”⒋花样。《红楼梦》:“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闹起~来了。” 【故意】旧情。杜甫《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感子~长。” 胡 hú ①<名>兽类颔下的垂肉。《中山狼传》:“前虞跋~。” ②<形>长寿。常“胡考”“胡耇”连用。《诗经·丝衣》:“~考之休。” ③<代>什么。《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万之众,国~以馈之。” ④<代>为什么;怎么。《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不归?”《察今》:“上~不法先王之法。” ⑤<名>古代对北部和西部民族的泛称。《过秦论》:“~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又】泛指外国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白马寺》:“~神号曰佛。” 【胡卢】笑的样子。 或 huò ①<代>有的;有的人;有的事。《寡人之于国也》:“~百步而后止。” ②<副>有时。《归去来兮辞》:“~命巾车,~棹孤舟。” ③<副>又。《诗经·宾之初筵》:“既立之监,~佐之史。” ④<副>或者;或许。《冯婉贞》:“猱进鸷击,~能免乎?” ⑤<形>通“惑”,迷惑。《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失道。” 莫 mò ①<代>没有什么;没有谁。《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之能御也。” ②<副>不要;别。《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③<副>没有;不。《促织》:“成仓猝~知所救,顿足失色。”《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消长也。” mù<名>通“暮”。日暮;黄昏。《石钟山记》:“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 【莫莫】⒈茂密的样子。⒉尘土飞扬的样子。⒊广大的样子。⒋暗暗地;不声不响地。⒌敬谨的样子。 即 jí ①<动>走近;靠近;走向。《诗经·卫风·氓》:“匪来贸丝,来~我谋。”《童区寄传》:“夜半,童自转,以缚~炉火烧绝之。” ②<动>到。《报刘一丈书》:“~明日,又不敢不来。” ③<动>根据;以……为根据。《原毁》:“取其一不责二,~其新不究其旧。” ④<介>就在;当。《鸿门宴》:“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 ⑤<副>就;便。《狱中杂记》:“情稍重,京兆、五城~不敢专决。” ⑥<副>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此~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⑦<副>立即;马上。《左忠毅公逸事》:“公阅毕,~解貂覆生,为掩户。” ⑧<连>如果;倘若。《论积贮疏》:“~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⑨<连>即使;纵使。《报刘一丈书》:“~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⑩<连>则;就。《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匆予,~患秦兵之来。” 然 rán ①<动>燃烧。后来写作“燃”。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因谓之安。” ②<代>这样;那样。《鸿门宴》:“不~,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对的。《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诚有百姓者。’” 【又】<形意动>认为……对的。《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之。” 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出涕。”《石钟山记》:“森~欲搏人。”《兰亭集序》:“快~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 ⑥<连>然而;但是。《鸿门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虽 suī ①<连>即使;纵然。《子鱼论战》:“~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训俭示康》:“吾今日之俸,~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②<连>虽然。《送东阳马生序》:“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已 yǐ ①<动>停止。《<论语>十则》:“死而后~,不亦远乎?”《劝学》:“学不可以~。” ②<动>完毕;完了。《苏武传》:“剑斩虞常~。” ③<动>治愈;消除。《捕蛇者说》:“可以~大风、挛踠、瘘、疠。” ④<动>罢了;算了。《冯婉贞》:“诸君无意则~,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⑤<副>已经。《察今》:“舟~行矣,而剑不行。”《垓下之战》:“汉皆~得楚乎?” ⑥<副>随后;随即。《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 ⑦<副>太;过于。《五人墓碑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众矣。” ⑧<介>通“以”。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活板》:“五代时始印五经,~后典籍皆为板本。” ⑨<助>同“矣”。《<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已而】过了不久。 矣 yǐ ①<助>表示肯定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扁鹊见蔡桓公》:“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②<助>表示推测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③<助>用于感叹,可译为“了”、“啊”。《愚公移山》:“甚~,汝之不惠!” ④<助>表示请求、禁止语气,可译为“吧”。《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勉之~,老臣不能从。” ⑤<助>与其他疑问词结合,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了”、“呢”。《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以王~?” 载 zài ①<名>乘具;车子。《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厉兵、秣马矣。” ②<动>乘坐。《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不?’” ③<动>装载。《赤壁之战》:“乃取蒙冲斗舰十艘,~燥荻枯柴。” ④<动>负载。《谏太宗十思疏》:“~舟覆舟,所宜深慎。” ⑤<动>充满。《诗经·生民》:“厥声~道。” ⑥<动>开始。《诗经·七月》:“春日~阳。” ⑦词缀,用于动词前。《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欣~奔。” zǎi ①<名>年。《张衡传》:“自去史职,五~复还。” ②<动>记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如史~田横事。” 【载笔】携带文具记录王事。 【载籍】书籍;典籍。 【载书】盟书。古代诸侯会盟时,记载盟誓的文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