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高考冲刺模拟卷 语文 解析
2016年高考冲刺卷(5)(江苏卷)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是 ▲ 。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来麻痹自己, ▲ 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搅得人 ▲ 。可是那个声音恰恰是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的,它叮咛我们:“成为你自己!” A.自欺欺人 因为 心烦意乱 B.欲盖弥彰 因为 心烦意乱 C.欲盖弥彰 如果 魂不守舍 D.自欺欺人 如果 魂不守舍 【答案】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二、不明语素,三、不明褒贬,四、不明范围,五、不明差异,六、不明谦敬,七、不明出处,八、不明语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听说博士生导师曾敏教授要开讲《中国酒文化》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上课时间,学校报告厅就挤满了很多学生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B.今年的产品发布会上,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C.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D.刘怡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以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句式杂糅。“学生来听课” 改为“来听课的学生”。B项有歧义“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的,可能是松下公司的产品,也可能是索尼公司的产品。C偷换主语搭配不当。“津京两地居民”不能和“送到”搭配,“搭乘” 的主语应该是快递件,要在“交寄”后加上“的”。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C项偷换主语搭配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A.句式杂糅。“学生来听课” 改为“来听课的学生”。B项有歧义“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的,可能是松下公司的产品,也可能是索尼公司的产品。答题是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C.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D.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案】B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答题时注意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 , 。 。 。 。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 ①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喜气洋洋 ②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 ③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 ④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 ⑤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⑥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A.⑤③④②⑥① B.①⑤③④⑥② C.①⑤④③②⑥ D.⑤④③①②⑥ 【答案】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纵观近几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题型无非是三种:①嵌入题(也称“复位题”),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填上一句或几句话;②排列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③承接题,只给定上文(句),要考生选择与之衔接连贯的下文(句)。在熟悉题型的基础上掌握“句式知识”“命题规律”“解题方法”等;平时多读些名家作品或时文中的精美语段,增强语感;要有整体意识,欣赏一段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意识地研究语句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语言风格等;要有文体意识,把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文字的各自表述顺序;要学会从陈述对象入手,通过梳理句子主干把握陈述主体,确定选句的角度。该题中考核嵌入题(也称“复位题”)。 5.对下面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进一步增强了漫画的讽刺意义。 【答案】B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漫画类题型在本质上是现象类题的变形版,因此其答题结构和思路基本一致。此类题型一般利用简单,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者社会上的图画,通常会用到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手法来做到赞扬或讽刺的作用,社会气息比较强。 可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①现象类:现象类漫画题可以转化成文字型的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题目可以采用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题目的思路来作答。②联想类:大家可以联想一下生活和社会实际,把握讽刺对象或行为。③故事类: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来推测出故事想要表达的信息。④价值观类:漫画中寓意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可以参考综合分析观点类题目的思路来作答。辨析漫画寓意一定要细心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发挥想象,选择题采用排除法,先排除不合理的想象,可使答题事半功倍。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谢曾子开书① 秦 观 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又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望阁下之屦舄也。 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知己者,迹相仍、袂相属也。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势之然也。 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贽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者莫识其面;而阁下徒见其骫骳② 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消垢翳以发其光明,不间疏贱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入矣。古语有云:“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惟阁下裁之。 【注】 ① 曾子开名肇,曾巩的弟弟,当时任国史院编修,故文中称史院学士。② 骫骳(wěi bèi):风格卑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 款:敲打,叩 B.迹相仍、袂相属也 属:聚集 C.介绍不先,贽纳不前 贽: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 D.消垢翳以发其光明 翳:遮蔽物,蔽障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B项可以联系课内所学的内容解答。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肇在交游的朋友中得到秦观的文章,并且多次称赞,以至于引起了士大夫的怀疑,有人误认为秦观曾经和曾肇之间有过交往。 B.秦观批评当时大量读书人汲汲于富贵,千方百计以求仕进,结果适得其反的行为,意在突出自己不同流俗、自守清高。 C.在写这封信之前,秦观曾经拜见过曾肇,但因过于仓促,未能畅所欲言,不久就离开京城,短期内没有机会再次入京。 D.“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的意思是牛肉煮熟了却不放盐,致使事情没办好。这虽是个小事情,但可以比喻大道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意在突出自己不同流俗、自守清高”有误;意在强调对在自己不曾登门拜访的情况下,得到曾肇的称赞,自己非常感激。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并非是突出自己的不同流俗、自守清高的特点。 8.请简要概括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用意。(2分) 【答案】(1)感谢曾子开对自己的知遇之恩(1分)。(2)请求曾子开指点自己的文章,以取得进步。(1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文的概括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然后仔细审题,寻找答题区间,比如本题,就可以到文中找到倒数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然后进行概括。最后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要点: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以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二是句意(层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读者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3分) (2) 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4分) (3) 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3分) 【答案】(1) 不料您在交游的人中间见到我的拙作并且多次称赞它们。(3分,评分建议:“游从之间”1分,“其鄙文”1分,“数称之”1分) (2) 用好言好语来求传达信息使者,不顾义理和脸面来拜见守门人。(4分,评分建议:“善词令”1分,“谒者”1分,“理色”1分,“阍者”1分) (3) (我)闲居无事,独顾念没有东西来答谢您浓厚情谊的万分之一。(3分,评分建议:加主语1分,“燕居闲处”1分,“万一”1分。翻译为“不能答谢您万分之一的深厚情谊”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游从之间”,交游的人中间;“其鄙文”,我的拙作;“数称之”,多次称赞它们。第二句中,“善词令”,好言好语;“谒者”,传达信息使者;“理色”,义理和脸面;“阍者”,守门人。第三句中,“燕居闲处”,闲居无事;“万一”,万分之一。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史院学士,我不才,处于下位已经很长时间了,只是生性粗俗浅薄,加之学习的知识迂腐而不切实际,所有刻苦学习而仅有的一些知识,大概都不符合世事。因此,理应被当世抛弃,又不敢随便登门拜访达官贵人。近来,不料您在交游的人中间见到我的拙作并且多次称赞它们。听到这件事的士大夫都私下怀疑,暗自称怪,认为我之前曾经在您手下做过事情,然而我却一次也没有见过您呀。 我看当今的读书人,穿着礼服在官员那里求被任用的大概有五六千人,把教育当成自己职责的学宫儒馆大概有几百。他们通过姻亲、亲朋、好友等关系来介绍,议论道德学问的真义来当作献赠的礼物,用好言好语来求传达信息使者,不顾义理和脸面来拜见守门人,冒着被侮辱,忍受着耻辱,企求运气好遇到能知遇自己的人,足迹不断,衣袖相连。然而得到善待的十个当中不及五六个,能够被推荐进而得到耐心指导的十个当中没有两三个。至于被称赞为“国士之风”,得到不费力的表扬的(来访者),大概一百个中没有一两个。他们兜售自己的才能越急切,身价就越低,也是形势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和您没有父兄意气相投的关系,没有姻亲同县同乡的旧情,没有人提前在中间引荐,也不是进献礼物在先,传递信息的人不知道我的姓名,守门的人也不认识我。而您只是看到我的水平拙劣的文章就认为我可以值得教导,于是多方面推荐并给予过分的赞美。书传中说:“鸣声相互呼应,意气相投的伙伴相互随行,人由于精神相同而投合,物品因为属于同一类而在一起。”呜呼,阁下赏识我,我被您赏识,可以称得上无愧于当今的人了。 前不久拜见过您一次,紧接着紧急东下,没有来得及再次相见,来说完我想说的话。不久,遭遇落第之事,于是没有入都的时间,闲居无事,唯独常常想没有东西来答谢您浓厚情谊的万分之一。于是,趁着(有人)西行的便利,简略陈述浅陋的意见,并附上最近所写的诗、赋、文、记一共七篇,献给您。我想,您既然在开始的时候推许引荐我,应该会自始至终成全我,不断浇灌使我的基础更深厚,除去我的污垢和障蔽,开启我的光明;不觉得关系疏远、地位低下,而用书信的形式指教我,使我在穷途末路之际可以加入到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的行列。那么,我和您不仅无愧于当世之人,而且将无愧于古人了。古语说得好:“煮牛,却不放盐,是变味变质的原因。”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物,却可以比喻大事。请您来衡量裁断。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1)简要分析“香径无人兰叶红”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3 分) 【答案】①“香径无人”承接上文“水烟空”,②“兰叶红”与“香径无人”及“水烟空”构成对比,③“兰叶红”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每点 1 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比如本题,问的是“香径无人兰叶红”在结构上的作用;联系上下句——联系全诗;简要解释诗句——分析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内容——议论、抒情、描写(渲染氛围),结构——统领全文、奠定基调、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比如本题,在结构上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2 分) 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不可能不知。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游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读懂诗句,然后再揣摩诗人的用意。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属于指桑骂槐型。 (3)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陈诗扣“览”展开,(1 分)借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1 分)皮诗扣“怀”展开,(1 分)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1 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中的要求和提示,比如“结合标题”,这四个字是编者给学生的提示,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但题目不同,一个是“览”,一个是“怀”,这两个字暗示诗歌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所不同;比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是要求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明确这些内容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⑵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⑶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⑷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⑸高者挂罥长林梢,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⑹志士仁人, , 。(《论语·卫灵公》) 【答案】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⑵朝搴阰之木兰兮;⑶梦啼妆泪红阑干;⑷莫笑农家腊酒浑;⑸下者飘转沉塘坳;⑹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渚”“麋鹿”“搴阰”“阑”“腊酒浑”“坳”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吃喝之外 陆文夫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桂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这家饭馆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大河上。房屋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作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店主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桂鱼,约两斤不到点。 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两斤。” 两斤黄酒,一条桂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桂鱼,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桂鱼,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和得月楼的桂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这些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以后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恢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妈妈用绣花挣来的钱替你买一碗粥,看着你站在粥摊旁吃得又香又甜,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你又饿又馋,她的眼中含着热泪。你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作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小摊头之后,还看了出猢狲把戏。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没有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与那小馄饨共酿成一坛美酒,这美酒在你的心中、在心灵深处埋藏了数十年,酒是愈陈愈浓愈醇厚,也许还混和着不可名状的百般滋味。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但往往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子、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有删改) 12.“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点明题旨,文章写的是吃喝之外的虚的东西;(2分)总领全文,全文内容是写饮食中虚的因素对食客的影响;(1分)引出下文“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1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这类题目,主要是分析段落的作用。 考生需要熟知的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13.文章多处描述了“味道”,请概括影响味道的几个要素,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环境:吃喝环境会影响吃喝味道,如三十多年前小酒楼青山、碧水、白帆就餐环境下吃的桂鱼就给作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2分)心境: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会影响心情,影响吃喝的味道,如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吃糖粥。(2分)处境(人生经历、遭际):处境不同味道不同,如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品尝小吃,味道不如从前。(1分)制作工艺不如从前。(1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14.“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这句话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选取湖面上代表性事物;(1分)运用视听结合、俯仰视角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描写手法;(任意2点得2分)句式对称、工整,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表达特色的题目,常常是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思考作答:选材、描写的角度(包括时空角度、感官角度)、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所给的语段从选材上来看,是选取湖面上代表性事物;描写的角度既有俯视,也有仰视,既有远眺,也有近观;既有听觉,也有视觉;句式对称、工整,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广义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描写)、修辞手法和狭义的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此外还包括情节安排的技法(悬念、伏笔、突转等)。表达特色的题目,常常是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思考作答:选材、描写的角度(包括时空角度、感官角度)、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 15.本文以朋友“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这句话结尾,有什么深意?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6分) 【答案】对当下追求高级宴会的行为的否定;对传统的美食文化的留恋怀念之情;对童年生活、亲人等记忆深处的情味的怀念。(1点2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所以在语文试卷中几乎是必出的考点。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一是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作用,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水平。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修辞型、指代型、筛选概括型)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节选自《文汇报》)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案】①首先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②其次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③接着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④最后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评分细则:①、②点各2分,③、④点各1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首先明确答题规范,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然后看本文大概有几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最后概括层意即可。本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一、二两节,以海子、苇岸为例,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第二层为第三节,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第三层为四、五、六三节,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第四层为第七节,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所谓思路题,就是理清文本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是结构的先导,结构是思路的反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是有先有后而已。当然,论述类文本的思路,总体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说是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第一是紧扣段落入手。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弄清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比如本题,就应先将本文分出层次,然后再概括层意。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可以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如此,前后连接起来,论述思路也就形成了。就答题规范而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述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 17.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当代中国诗人对于祖国诗歌传统缺乏深入了解;②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评,传统文化资源已几近枯竭;③西方文化强势输入。④传统文化某些负面因素让当代诗人反感。(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般说来,有结论就必有理由,有结果就必有原因。所以,回答原因题,最佳办法是由结论推出理由,由结果找出原因。具体地说,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划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比如本题,就可以找到第一段和第三段。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表原因的句子。其四是验证。要用“因为”来连接整合起来的句子,看看能否推出有关结论或结果。 18.文末画线句应怎样理解?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陶渊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传统,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②年轻一代文学家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③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消亡的担忧。(评分细则: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末画线句应怎样理解”,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意,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解答此题,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本句中需要解释的关键词句是“不幸”、“陶渊明再度死去”、“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陶渊明再度死去”,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中的①;“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从第七段中“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可得出答案中的②。“不幸”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根据文本内容得出答案中的③。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比如本题就应回归文本,找到句子所在的段落,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二是要划出要点。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要筛选领悟。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其二是要分条。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其三是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谈到发展旅游,讲述了他母亲和姐姐的一次旅游经历。两人慕名自费去广西西北山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平安村旅游。这是一个偏僻却又令人神往的地方。村民自古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无论魏晋,不知有汉”,有长寿村之誉。山村一经出名,游人蜂拥而至。一些百岁老人,已经很会利用自身优势生钱,每天和游人照相,每次10元。彭书记的母亲付过10元钱后,和一位百岁老太照了相。他的姐姐刚要去照,老人转身拒绝,要求再付10元。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 华山的隐士去哪儿了 彭书记讲这个故事,是为了提醒人们,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度开发对于环境的破坏并不亚于工业污染,尤其是对民间文化的伤害会更大、更彻底。环境可以花钱修复,而民间文化环境一经破坏,便不会再生,即便补救,也会失去原真性,形成一种伪文化。当一位百岁老人变着花样挣钱时,再谈什么心静如水,那是矫情。 旅游进而民间文化退的现象如今并不鲜见。云南丽江,曾经是多么令宣科先生这样的文化卫士自豪。而今,似乎很少听到宣科的声音,听得更多的是发生在丽江的旅游纠纷。泸沽湖的走婚仪式不再那么纯粹,更多地已成为游客嬉戏、调侃、玩弄这种纯洁家庭组织形态的闹剧,而泸沽湖村民在不知不觉间充当了闹剧中的演员。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已经对传统的民俗风情文化形成强大的夹击之势,不少原本十分纯朴无邪的地方已经失守。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2009年出过一本关于中国隐士的着作《空谷幽兰》。书中,他和隐居在华山四十五年的薛道长有一段对话。“问:这儿是个修行的好地方吗?”“薛:不,不再是了。不是在华山上。住在这儿的道士们不得不去照顾游客。我们不能专心致力于修行。这样谁也成不了什么事儿。想修行的人不得不搬到山的更深处。”“如果你想找个地方修行,你就必须到山里去。但是如果你进山了,衣食又成了问题。”“但是在山里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辟谷,也不穿衣服。也许披几片破布。他们练习气功,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饿或者冷了。不过大多数人是不能住山的。这个不容易。”华山是中国着名的隐士隐居地,旅游的快速发展,彻底挤压了隐士们的生活空间,世俗化的物质生活又诱引一些隐士想着还俗,真正的隐士不得不退居山的更深处,延续着有限的隐士文化。 现代生活方式时常会对几百上千年所形成的独特民间文化有种摧枯拉朽式的消融作用,人们出于对这种文化的好奇,而不是尊重,随意地去调侃和冒犯,直至消失。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使消失的速度加快。也许不出数年,再难看到那些大山深处的民俗风情。记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说过,我们没有权利使我们的后代看不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风景(大意)。而一些地方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时如同盗墓者,四处寻觅地处江湖之远的活态文化,不计后果地将这些特有的文明形态匆忙推向市场,吸引游人,赚取钞票。至于这些宝藏是否会遭到毁坏,已经全然顾不得了。生活化的文化遗产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就会消亡。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就看不到我们今天还有的民风民俗了。果真如此,世界是多么的无趣、乏味!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唐朝诗人贾岛笔下的隐士生活,呈现出的是一种自在和潇洒。而华山现在的“道士们不得不去照顾游客”,则是一种无奈和投降。至于那些原本心如止水般的偏远文化部落人群,他们本就是一群草根隐士。游客的到来,让他们无处可逃,无力抵御,只能眼睁睁地被蚕食。新西兰着名的旅游地,毛利人聚集地鲁特路瓦是一块净土,毛利文化至今受到政府的高度保护。在旅游开发热度不减的当下,我们能否对这些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周密的普查,并出台一些严格的法规加以保护呢?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二、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比如本题,对于老人的做法,命题者应是否定的。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找对象法,即从文中不同的对象入手进行立意。比如本题,可以从发展旅游、游客、山村村民以及民间文化等角度立意。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每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 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这句话的大意是: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中,可以抓虚词,“者”“然”;在抓不能分开的词“幕下”“庶几”。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1.《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其作者是 时期的 。(2分) 【答案】东汉 许慎(2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22.据上文,“若膺之学”深在何处?(15个字以内)(3分) 【答案】通文字,兼通声音、训诂。(3分) 【解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信条束缚了刘备的手脚,因为义,他迟迟没有夺取刘表及其子刘琦的荆州牧,对待刘璋的益州也久久不用兵。 B.《呐喊》里《头发的故事》由女子学校里女生剪去长辫子而留短发一事引发议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封建思想并没有从人们心底消除的现实,启发读者:男女真正平等的道路在中国还要走很久。 C.《茶馆》情节环环相扣,衔接巧妙,例如第二幕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涨,引出了王利发夫妻之间的口角,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城门要关了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了铺垫。 D.《边城》中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对边城的乡土性的诗意揭示,也是优美的诗意烘托。 E.《子夜》里的玛金和蔡真是闸北丝厂总罢工的领导者,在陈月娥汇报了裕华丝厂车间的情形及姚金凤家会议之后,她们认识统一,决定让裕华丝厂先罢工再冲厂,并商讨好罢工的一切布置。 【答案】BE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头发的故事》并非从女生说起,后来也没有明确说“女子学校”,文章也没有以男女平等为主题;E项认识不统一,蔡真决定先罢工再冲厂,玛金认为还需要再考虑。 【考点定位】考查考生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名师点睛】考生要熟记名著内容,对一些典型的细节也要准确无误。如本题B项《头发的故事》并非从女生说起,后来也没有明确说“女子学校”,文章也没有以男女平等为主题。 24.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海棠诗社起社时,探春为什么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5分) 【答案】第一问:①黛玉住处潇湘馆有竹子;②斑竹又名湘妃竹,黛玉住处又名“潇湘馆”;③娥皇、女英哭竹成斑,黛玉也爱哭,将来想宝玉,也要变成斑竹的。第二问:预示了黛玉的命运和结局。(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春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的原因,首先理解“潇湘妃子”的含义,斑竹又名湘妃竹,黛玉住处潇湘馆有竹子,娥皇、女英哭竹成斑,黛玉也爱哭,将来想宝玉,也要变成斑竹的。所以取名“潇湘妃子”。作者安排的用意为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考点定位】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人物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对语言的理解不能离开说话的语境、前提,不能离开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把握。此句是探究探春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的原因,考生要理解深透,解答要表述其蕴含的哲理。斑竹又名湘妃竹,黛玉住处潇湘馆有竹子,娥皇、女英哭竹成斑,黛玉也爱哭,将来想宝玉,也要变成斑竹的。所以取名“潇湘妃子”。 (2)简述葛朗台太太的形象。(5分) 【答案】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她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俭朴。她对自己的丈夫百依百顺,从不反抗,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事实上不仅助长了葛朗台的专制和吝啬,也给自己和女儿带来了苦难。她虔信天主教,把人生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进入天堂的信念。同时她是个慈母,非常理解和疼爱欧也妮。 【考点定位】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能力层级为D 【技巧点拨】考生要在整体理解人物的基础上,结合故事情节分析,注意多角度分析葛朗台太太的形象,如本题可以从葛朗台太太自身,对丈夫方面,对女儿方面,宗教信仰等方面分析。葛朗台太太是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她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俭朴。她对自己的丈夫百依百顺,从不反抗,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事实上不仅助长了葛朗台的专制和吝啬,也给自己和女儿带来了苦难。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以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在这片绝对自由的园地上,各式各样的韵律的变化,与各种不同的结构形态都经尝试而有新的发现。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如是,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渐认识线条上之美质,像笔力、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又认识结体上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有时甚至可由特意的萎颓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因是,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是来自动植物。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中国文人接触了这些,把其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它表现生动的美,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 现代艺术为寻求韵律而试创结构上新的型体,然至今尚无所获。现代艺术家们,如果你研究下中国书法,也许能够获得新的启示。 (节选自林语堂《中国书法》,有删改) 25.为什么说中国“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请分点概括。(5分) 【答案】①使用的是能够传达韵律变动形式的毛笔;②书家笔下是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其决定创造的字体;③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渐认识到线条、结体等的美质(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26.根据文意,概括中国书法中所融会的“神韵”的具体内涵。(4分) 【答案】动物运动机能的和谐;植物美的素质(每点2分。若照抄原文“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则不可赋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先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段落,在进行概括。“概括中国书法中所融会的‘神韵’的具体内涵”答案要点在文中的第二段,从“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这些语句中就可以概括出答案。但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不可摘录原文。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27.在作者看来,中国书法可以给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以怎样的启示?为什么?(6分) 【答案】回归自然,亲近自然(2分)。因为:①中国书法正是从大自然中尤其是从动植物身上捕捉到了艺术的灵感(2分);②中国书法的动态美正是源自自然界所具有动态美(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题干问“中国书法可以给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以怎样的启示?为什么?”,文章没有专门的段落进行阐释,但要从上面的两个题目中获得启示,可以换成“中国书法对现代艺术家们有什么影响?”,这样答案就好组织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回归原文,概括归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