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第四单元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轮提高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第四单元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轮提高题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技能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抓住审题环节,规范解答非选择题 历史非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选择题,是历史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要想在非选择题部分得到高分,审题是关键,审题要注意以下四个环节:‎ 一审时空定范围。首先通过读题,确定试题考查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由此基本确定该题所考查的知识属于哪一部分的教材,为后面解答题目打下基础。这一环节,关键是要从题目中找出表示时间、空间的词句(有些是直接表示的,有些则需要转化一下)。‎ 二审材料找信息。找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三审设问联知识。这里的“联”就是联系,其实就是嫁接的意思。嫁接主要指根据题目设置的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四审分值组答案。在完成上述三步后,就要审清每个设问后面的分值。根据分值的大小不同,将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以及联系到的知识,组合成答案要点。总体原则是分值大就多答,分值小就少答。‎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材料二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材料三 严复曾说:“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还说他们“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彼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 ‎(1)材料一中,“以夏变夷”反映了统治者何种心态?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的“道”“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在当时的历史影响。‎ ‎(3)“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是何观点?严复对其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解析] 本题为综合型非选择题,设问较多,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再细审设问,条理作答。第(1)问应依据材料一指出统治者反对西学、盲目自大的心态,并分析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第(2)问对“道”“器”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了准确回答。第(3)问“西学中源说”依据材料概括出来。出发点: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作用: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答案] (1)心态:反对学习西学,盲目自大。根源: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和经济上的小农经济。‎ ‎(2)道: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影响:有利于减小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便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或推动洋务运动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更深层次地学习西方(学习西方只停留在科技层面)。‎ ‎(3)“西学中源说”。反对简单学习西方的科技,主张深入研习欧洲的政治制度。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跟 踪 体 验 ‎1.(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内容与评价。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材料在批判对方不懂“国民之原理”“世界之大势”“政治之本原”,而这些内容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据此排除顽固派、洋务派,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张之洞的《劝学篇》因其包含新学内容,倡议学习西方,故为光绪帝所接纳;而其力辟民权论,又为慈禧太后所欣赏。1900年出版英译本、美国人称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说明其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大趋势。这并非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或抛弃孔子学说,也没有体现出为未来中国发展指明道路,故排除B、C、D三项。‎ ‎4.(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晚清时期的近代化历程。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变革分别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三次运动均倡导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本题应选D项。前两场运动均由地主阶级发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技来抵御外来侵略,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中“反抗封建专制”、B项中“全面引进西方文化”、C项中“发展资本主义”的说法错误。‎ ‎5.(2013·江苏历史·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6.(2013·山东文综·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 国别 译书类别 ‎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 (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问依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的译书特点,并分析原因,共有两问,注意读表的纵横轴,然后分开有条理回答。第(2)问也有两个小问,读表分析专业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中体西用办学思想,然后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化影响,这样的大题要注意细分成小题来回答,条理清晰,可以得高分。第(3)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概括文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7.(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解析] 第(1)问,概括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持怀疑态度”“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联系爱因斯坦20世纪阐发相对论的贡献,引发了一场科学领域的思想革命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一中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材料二中的“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等内容进行判断。联系时间“1917年到1923年”“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判断与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旗帜有关。从材料中的“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判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判断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注意从合理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辩证地予以回答。‎ ‎8.(2013·安徽文综·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答案] (1)宗法制的传统;狄仁杰的劝说,人心所向。‎ ‎(2)①程朱理学本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重视人的品质,节操;②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元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些使得程朱理学在地方上推广;③封建社会下,重男轻女是普遍现象,程朱理学符合了人们的观念和传统。‎ ‎(3)主要史实: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发一系列社会法令,主张婚姻自由、禁止缠足等。‎ 辩证解读:①材料一是唐朝时期。国风开放,虽然重男轻女是传统观念,但对妇女的要求还不是很严格,武则天可以揽权。‎ ‎②材料二反应的是宋以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对妇女的要求更加严格,并逐渐僵化,女性地位更加低下。‎ ‎③材料三反应的是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破除了对妇女的歧视,女性地位开始提高。‎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而没有立侄子武三思可看出是宗法制度家天下观念的影响和人心所向,再根据材料武则天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改变了观念,可看出狄仁杰对她的影响。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程朱理学自身、地位和社会几个角度来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