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1840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1840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 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答案】选D ‎ ‎【解析】材料中“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故选D。‎ ‎2.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这一条款(  )‎ 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 B.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 C.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D.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答案】选B ‎ ‎【解析】由该条约内容可以看出列强通过关税特权获得了贸易自由,表明列强通过此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 ‎3.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选B ‎ ‎【解析】“改年号为‘永清’”说明还是旧式政权,故A项错误;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采取的特殊措施,故B项正确;台湾民主国成立是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而不是脱离祖国的行为,故C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材料中体现不出拥护大清王朝的信息,故D项错误。 ‎ ‎4.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选B ‎ ‎【解析】材料中乾隆皇帝的意思是:西洋除了有英国外还有许多国家,如果都像英国那样派公使到北京怎能一一同意呢?《北京条约》中有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故B项正确。‎ ‎5.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后制作的时间轴,所标注的7处事件中,标注正确的有(  )‎ A.4处           B.3处 C.2处 D.1处 ‎【答案】选A ‎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年到1842年,三元里抗英发生于1841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894年到1895年,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反割台斗争发生于1895年,义和团运动的时间是1899年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是1900年到1901年,因而①②④⑦四处正确,选A。‎ ‎6.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答案】选C ‎ ‎【解析】‎ 依据材料中“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要求对方也守约”等信息说明随着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关系上逐渐近代化,故C项正确。‎ ‎7. 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  )‎ 题目 所刊载的期数 论非皇上复政则同乱不能平定 第49期 论义民与乱民之异 第52期 论中国民气之可用 第57期 排外平议 第68期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选C ‎ ‎【解析】由1898年可排除A、D两项;由“义民”“民气”“排外”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故选C项,排除B项。‎ ‎8.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答案】选B ‎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B项正确。‎ ‎9.《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道:“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答案】选D ‎ ‎【解析】据“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知材料所指事件为抗战时期的后撤,据“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可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 ‎10.下表呈现的情形反映了(  )‎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政权头目 ‎“满洲国”‎ ‎ 1932年3月 ‎ 长春 ‎ 溥仪 ‎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 ‎“中华民国革命政府” ‎ ‎1940年3月 ‎ 南京 ‎ 汪精卫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汉奸日益增多 C.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 ‎【答案】选A ‎ ‎【解析】侵华日军在华建立傀儡政权,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本质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A项正确。‎ ‎1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中、美、英三国“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开罗宣言》的发表(  )‎ A.标志着中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美、英等大国的承认 C.从国际法角度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地位 D.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正式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答案】选C ‎ ‎【解析】解答本题须明确这一宣言是国际性法律文件,以及这一宣言肯定了中国的合法权益,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12.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重庆举行的国庆大会上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我国近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之束缚,至此已可根本解除”。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英等国愿意撤销不平等条约的原因是中国的崛起 B.美、英等国愿意撤销不平等条约的目的是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维护反法西斯大局 C.至此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将被彻底废除 D.中国至此将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备受尊重的大国 ‎【答案】选B ‎ ‎【解析】抓住材料时间予以分析,1942年中国处于抗战相持阶段,还没有崛起,故A项错误;美、英等国愿意撤销不平等条约是因为中国坚持抗战,有力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故B项正确;抗战期间主要废除的是治外法权,“至此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将被彻底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抗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能说明中国至此将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备受尊重的大国,故D项错误。‎ ‎13.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拿破仑三世”“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等。拿破仑三世(1808~1873年)于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并在1856年与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从中获取了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以及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的权益,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中的条约不符合题意。‎ ‎14.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D ‎【解析】‎ 从图片中的星条旗可知,美国参与了这次侵华战争,由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故选D。A项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结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1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B ‎【解析】由清道光帝谕旨中“准其贸易”“赏借”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仍有体现,故B项正确。由谕旨中通商口岸的名称及题干中“道光帝”可知,A项错误;由谕旨内容可知,《南京条约》尚未签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由“香港仍坚持‘赏借’”可以看出D项错误。‎ ‎16.“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7.如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中国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被西方殖民者贬低为“野蛮”、而外国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却自诩为“文明”可知,作者意在斥责和抨击西方殖民者的侵略,B项符合题意;由画面中的“杀人”可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政治讽刺漫画”的特点,排除。‎ ‎1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有较强的干扰。“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的,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而是列强在华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因此D项错误,B项正确。‎ ‎19.2019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 标志 ‎ 终止时间 ‎ 欧洲战场 ‎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 ‎1945年5月8日‎ ‎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 太平洋战场 ‎ ‎1941年12月7日‎ ‎ 珍珠港事件 ‎ ‎1945年9月2日‎ ‎ 中国战场 ‎ ‎1931年9月18日‎ ‎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 苏联对日作战 ‎ ‎‎1945年8月8日 ‎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 ‎1945年9月2日‎ ‎ 材料二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 材料三 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9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并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2)从二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答案】(1)特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任答三点即可) ‎ ‎(2)说明:1944年,中国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1947年,中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3)第一次“换位”。‎ 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次“换位”。‎ 世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中国战场开始、结束的时间和反法西斯国家的相互配合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回答。 第(2)问,结合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关贸总协定的形成回答。 第(3)问,结合1894年和2019年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回答即可。‎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答案】(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可知,清廷官员的“天朝上国”心态;第三小问由“1834年”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国力强盛。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辛丑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西方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角度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