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高考重点
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 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②地形: 地形过渡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④土壤: 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人为原因: ①毁林开荒等植被破坏; ②不合理的轮荒制度; ③不合理的开矿。 ④建窑洞、修路、修水利 水土流失的危害 • 对山区的危害——侵蚀和淤积 • 对土壤的危害——多裸露地,一经暴雨冲刷,会使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从而使农业减产。 • 对工矿交通的危害——水土流失加剧沟壑发展,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不便耕种,在高山深谷,引发流石流,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 造成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 对河湖的危害——大量泥沙冲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地上河”; 淤积水库,库容量降低,蓄水能力减弱,严重影响水库、湖泊防洪能力,加剧洪涝灾情。 • 对水资源影响——水资源匮乏,为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整治措施: •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植面积,因地制宜用地,扩大林草种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 ③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 ④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 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 • ②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系 • 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设置沙障工程。 • ③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 ④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推广省柴灶 • ⑤控制人口增长 •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一、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必要性 二、 综合开发治理的措施 三、 流域开发经验的启示 设置(1)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是国会立法建立的独立机构,经济上完全独立,行政上不受流域各州政府人事更替的影响,从而保证了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配合火电、核电,优先发展高耗能化学工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投资者,促使田纳西河流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开发热潮。 (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田纳西河流域注重创建一个开放的宽松环境,在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通过长期的开发与开放,田纳西河流域奠定了现代农业和新兴工业的坚实基础,并大幅度加强了对外交流联系。 (5)流域的开发要综合治理开发整个流域 我国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给进一步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造成了障碍。不过,我国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如成立的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就是对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指挥机构。 重点3.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立法,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做到治理与开发并重。 (3)应加大开发力度和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发展经济。 (4)开发中注重环保,从长远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 重点4.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为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 ②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 ③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 ④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 ⑤发展特色旅游业。 探究二: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 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解析:荆江河道弯曲,导致泥沙沉积,所以荆江的治理要裁弯取直;而黄河是含沙量大,水流平缓导致泥沙沉积,需要在中游地区保持水土。 答案:成因不同: 荆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 荆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我国能源供求挑战之一:人均资源量少 挑战之二: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挑战之三: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挑战之四: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挑战之五: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面临的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五大挑战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 重工业~向 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三废的治理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A 利于西部地区的 优势转化为 优势,促进西 部地区 B、改善沿线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我国森 林砍伐,植被破坏而带来的 。 C、加快建设 ,增加 机会,拉动 刺激 发展。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 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优化 ,改善 ③发挥 、技术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西部地区的 优势与东部地 区的 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 1、沿线地区:促使沿线居民能源结构气化;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2、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 ,改善大气质量 3、沿线农村地区:可减少植被破坏带来的生态破坏。 负面影响 该工程的西段大致与古代的丝绸之路 相接近,存在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经过的 灌溉农业区有: 新疆的绿洲,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破坏野生动物 生活环境 重难点1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与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业、运输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地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 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实施“西电东送”工程意义 • 对西部地区: • (1)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同时为西部的电力提供广阔的市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 (2)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 (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 • (4)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 对东部地区: • (1)缓解东部地区电力紧张状况; • (2)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可以把资金更多地转向高新技术产 •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有利影响 •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止因缺水造成的生 • 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问题 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中线工程移民问题;文物保护;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西线工程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采取对策 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1)读图,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 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答案: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工业城市,输煤、电距离近。市场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交通方面:位置适中,外运条件好。 (2)“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试简要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 答案:输煤(晋煤外运)——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 输电(晋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加剧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简析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 相应的治理措施。 答案:生态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煤矸石等弃置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还会自燃引发火灾等。 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土层,进行复垦;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