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专题检测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考点专题检测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专题检测(十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生灵 张炜 ‎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最后交出的是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呜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 ‎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 ‎④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⑤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⑥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立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 ‎⑦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给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⑧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1.作者将羊称作“美生灵”,从全文看,“美生灵”美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外在的美:①模样、神情纯洁可爱;②个体温顺弱小,群体充满和谐与温情。‎ 内在的美(精神的美):①毫无侵犯性,无私地馈赠和奉献一切;②深刻理解世界,顺应天命。‎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赏析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作用:①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三只小羊的咩叫、嬉戏和心理特征,赋予小羊以人的情感,形象地表现了羊群的和谐和温情;②为下文对人类的丑恶进行反思和批评张本(或“作铺垫”),与人类的同类相残形成对比。‎ ‎3.文中写道:“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其他生命的馈赠毫不感激;②习惯于对羸弱的生命选行索取和掠夺;③对同类也要进行掠夺甚至杀戮,且不懂羞愧;④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还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4.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请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羊虽被欺辱,被杀戮,却依然继续默默地对人类奉献和馈赠;②它们用自己善良的本性、高贵的精神让人类看到拯救的希望(或“无声地向人类昭示可怕命数前的救赎之途”)。‎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寒山寺 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飘渺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官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闭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醺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惟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 ‎(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 ‎1.“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相关的信息区域,从中筛选并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组织答案文字。这一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就在题干引文所在的段落中。‎ 答案:①因失意而长期浸淫在诗歌哀婉的意境中。‎ ‎②摒弃种种功利声名,心灵变得透明纯粹。‎ ‎2.“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答案文字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五、六、七三段,但三段内容各有所侧重。第五段侧重于自己先前的主观想象,现实的环境与想象有出入;第六段侧重于诗意的品悟,眼前的景色与诗意不相同;第七段写本应清幽的境界却如同闹市,与自己的情趣与追求相异。‎ 答案:现实环境与主观想象不同,眼前景色与诗作描写有别,清幽的寺院如同俗世的闹市。‎ ‎3.“陌生人”的一席活,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照抄原文不符合“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要求。“领悟”的应该是道理,不能还是就事说事,因而要对原文的叙述有所概括和提升。‎ 答案:世事变化,我们无法强求现实的境界与古人的诗意相同;在与世俗的抗争中,我们应该珍惜心中那份美好的诗意追求。‎ ‎4.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思路的分析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是首尾照应,二是想象,对用意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①文章开头从张继的诗歌说起,结尾又写到张继,首尾照应,使结构更为严谨。②想象诗人赞赏“我”的看法,对文章主旨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也使文章更富有情趣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刺的痕迹,一块白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刺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摘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②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③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④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沱江的涛声饱含着沈老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和他魂归故里的无限欣慰;也饱含着故乡人民对沈老的无限敬仰与热爱。 (2)用真性情去思索人生,就能认识真实的自我;超越个人的际遇替别人考虑,才能更好地认识别人、理解别人。‎ ‎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死后四年终于魂归凤凰,叶落归根,所以作者称他安葬着的听涛山为“归根山”;此处的“忘情”是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意思,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所以作者称沱江水为“忘情水”;这块五色巨石上镌刻的挽联表现了沈从文谦逊让人的美好品格,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或答:“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象征了沈从文自然、本真的性情,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 ‎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为写沈从文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死后归葬听涛山作铺垫。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静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或答:委婉地表达了对逝者安息的祝愿)。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使结构更完整;紧扣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梅 郝卫宁 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 我之爱梅大概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而且,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主席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呀!我所敬爱的毛主席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 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性子,抽着空教我画梅。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他就沉默了。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 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 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中国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突破口。我答应了她。我很想再走近梅。‎ 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籍。我告诉梅英,“梅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 真梅到底在哪儿?我问自己。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画家的梅花,“梅婴”的梅花,带给我许许多多有“梅”陪伴的日子,使我孤寂中有了希望;身本洁来还洁去,叫我浮躁中有了恬淡。难道这就是“心中有梅”的含义?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 ‎(《散文选刊》2007年笫5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以“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头点题,开门见山。②用对比来说明作者对梅花特殊的感情,爱死了梅花,却没见过梅花,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自己寻梅经历作铺垫。‎ ‎④首尾照应,开头写没见过梅花同结尾写寻找“真梅”形成照应,深化了文章中心。‎ ‎2.本文标题是“寻梅”,阅读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寻梅”的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跟画家学画梅花,但终无所成;②“书海寻梅”,感受到梅花孤傲,高雅;③感悟到寻梅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 ‎3.作者在文中说“见梅者未必识梅,识梅者未必见梅”,这句话说明了一种现象,包含了一种哲理。请谈谈你的理解,说说你身边属于这种情况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生活在梅花之下,天天看见梅花,不一定喜爱梅花,成为梅花的知音;了解梅花傲雪凌霜的特点,喜爱梅花,心中有梅花,没见过梅花也无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神交,心仪等等现象。这句话包含了一种哲理: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们身边那些天天见面、非常熟悉的人,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往往和不相识的没有什么不同,而没见过面的网友、笔友,却可以成为很知心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互相支持帮助的情况都属于这种现象。(言之成理即可)‎ ‎4.作者寻梅最终也没有见到梅花,但是作者表示要寻找一辈子,请探究作者寻找的“真梅”是什么?请举两个写“梅”的古典名句说说你对梅花的认识(文中出现过的不得再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真梅”是指风骨、气节和韵味。在本文,梅花已经成了气节和品质的象征,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文章昭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高洁,决不低俗。‎ ‎②举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分析梅花,君子的象征,不畏严寒,对生命永远充满希望,让人精神一振。梅花珍惜早春的消息,保持晚春的气节,永远俏丽,永远欢笑,正是这种冷绝群芳的特性,使她成为审美的极致,人格的象征。‎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根骨头 蔡占良 ‎1968年,我7岁,年少的我已有了懵懵懂懂的记忆,加上长大以后,母亲又对我说过,那件事便像钉子一样钉在我的心里。‎ 我们兄弟姐妹6人,由于人口多,挣工分的劳动力少,经济要比其他农户人家拮据很多。‎ 这一年的春节将至,一般农家忙着蒸年糕,做豆腐,村子里少数的几户有钱人还能够煮肉、煮香肠,整个小村飘散着轻烟,弥漫着清香,温馨,祥和。人们沉浸在节日来临前的舒适和喜悦里。‎ 这天中午,天灰蒙蒙的,有铅色的云在飘,母亲在外间屋里心事重重,眉头微皱着看看这儿,看看那儿,一会儿掀动一下瓦盆盖,一会儿瞅一眼那几个干瘪的粮袋子,最后目光锁定在案几上的几个白菜帮子和一些手指大小的胡萝卜上,思忖了一下,下定决心似的说道:“一民,去抱柴禾吧,帮我做饭”‎ 我迟疑地看着母亲,想说什么。“快去呀!”母亲催促道。我只好无奈又不情愿地走开。‎ 往锅里填满水,我闷闷不乐地点着火,往灶里一点一点地添着柴。母亲细心地洗完菜,在案板上切着我见了就头痛的胡萝卜白菜帮子,刀碰到案板的声音让我幼小的心灵一直打寒战。‎ 我终于憋不住,嗫嚅着:“娘,要过年了,咱们怎么就吃这个?”我抽噎着,稚气未脱的眸子里有泪水溢出来。‎ 那天中午,我耐着性子吃了一点难以下咽的东西,便告诉母亲:“娘,我出去玩了。”‎ ‎“早点回来,别让我找你。”母亲叮咛着。‎ 贫穷也抵挡不住一个孩子爱玩的天性,见到了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便似出了笼的鸟儿,欢呼雀跃,四处追赶。在嬉戏玩耍中,忽然,我发现在一个角落处有一根骨头静静地躺在那儿。我怔了一下,玩的兴致在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开始敷衍着欢笑中的几个小伙伴。那根骨头强烈地诱惑着我,我咽了一下唾沫,可我不能去拿它。身边还有那么多的目光,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使我只能瞥它几眼。我努力克制着那个年代一个孩子的微薄而可怜的对一种渴望已久的味道的强烈的占有欲。待他们几个玩累了后,我支吾他们几句,便留下来。这时,天已近晚,黑云好像更重了些。‎ 我像个贼似的轻轻走过去,伏下身子猛地攥起它,像只饥饿的小狼突然间见到了美味。我双手握着骨头用力地吮吸着,尽情地撕咬着上面的一点残渣和几根筋脉。那是7岁的我第一次品尝肉味。一点、一点、一下、一下……我忘情地、贪婪地享受着肉给我的幸福和愉悦。沉醉其中的孩子不会注意到天气的变化,我的小手没有感到疼痛。针样的风中,我的身体也没有抖动,我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从天而降的美味中。‎ 那时,有一只小黑狗蹲在一旁静静地望着我。‎ ‎“孩子,我的孩子。”是母亲急急切切的叫喊声。那声音里分明隐藏着痛楚。‎ 我停住,抬起头,看见母亲正在一个高处,张开两只胳膊向我飞奔过来。风迎着她吹,刮起她补丁摞补丁的衣襟,整个脸部凸出来,面颊上交织着一想起来就让人落泪的情感。有东西绊了她一下,险些摔倒。我愣在那儿,怔怔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预感到母亲要斥责我或者打我一顿。可她没有,我能忆起她眼里的爱怜、辛酸和对生活的无奈。‎ ‎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 不知什么时候已下起雪,雪花不大,却很急,像细细的沙粒摔打在人脸上。‎ 在那个傍晚,在风雪中,在那个白菜窖旁,母亲蹲下来又一次用她粗糙但温暖的双手捧着我的脸,为我擦干眼泪。爱怜的目光透过朦胧的双眼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孩子,长大了要争气。”‎ 那是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也是她平生唯一的一次——为她的儿子吃了一根被别人遗弃的骨头。这件事已过去好多年了,现在想起,心里依然非常地疼。‎ ‎1.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第1段中“那件事便像钉子一样钉在我的心里”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7岁那年在寒风中品尝别人遗弃的一根骨头,记录了家境的贫寒、少年生活的辛酸,让“我”铭记在心。②那是一件有伤自尊的往事,并使母亲为此而痛心、忧虑,让“我”铭记在心。‎ ‎2.文章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试举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渲染年节温馨祥和的气氛,为叙写辛酸的往事作情感上的反衬。②写少数富人煮肉、煮香肠,反衬“我”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③写“这天”的“灰蒙蒙的天”和“铅色的黑云”“刺骨的寒风”等正衬“我”的辛酸行为和母亲的无奈与痛心。‎ ‎3.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慈爱。当她看到“我”啃别人遗弃的骨头时,她没有责备,只是把“我”搂在怀里,流下辛酸无奈的泪水。②坚强。在艰苦的岁月里,含辛茹苦,养育了六个孩子。③自尊。关心孩子成长,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自尊的精神。‎ ‎4.母亲在看到“我”后会作出怎样的举动?事情结果会如何?请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铺垫想象推测,补写出“____①____”处的文字。要求以动作描写为主,写出事件最后的结果。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亲一把夺过我手里的那根骨头,用力扔到了一旁,她摸了一下我的头,猛地把我搂住,拥在怀里,泪水簌簌地从母亲眼里流了下来,滴在我冰冷的头发上。我能感觉到母亲的泪流得很多,我听到母亲的抽噎声。就在骨头落地的瞬间,我看见等候多时的小狗跑上去闻了闻,摇了摇尾巴,失望地走开了。(以动作描写为主,要写出母亲的伤感、忧虑、辛酸、无奈和爱怜,合乎情理,语言有张力)‎ 天星教育网 天星教育 Tesoon www.tesoon.com t.e.s.o.o.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