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2 中国古代农业与近现代中外对农业的改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2 中国古代农业与近现代中外对农业的改造

‎【2012考纲解读】‎ ‎1.中国古代辉煌的农耕文明 ‎2.中国古代的经济格局 ‎3.中国近现代对农业的改造 ‎4.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5.资本主义各国对农业问题的处置及其影响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l 中国古代辉煌的农耕文明 ‎1.按下图顺序,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 A.①谷物加工②汲水③耕地④耕地 ‎ ‎ B.①耕地 ②汲水③耕地④灌溉 ‎ C.①耕地 ②汲水③耕地④谷物加工 ‎ D.①谷物加工 ②耕地③耕地④灌溉 ‎ 【错误解答】C ‎ 【错解分析】 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差,基本功不扎实,对教材不熟悉,平时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或者对一些农具的具体功能缺乏明确认识,以至于不能把古代一些农具的名称、功能和形状结合起来。‎ ‎ 【正确解答】B ‎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 )‎ ‎ A.成都平原 B.河北平原 C.渭河平原 D.淮河流域 ‎ 【错误解答】C ‎ 【错解分析】 考生一方面是在学习过程中不仔细,相关知识点没有落实;另一方面在答题过程中没有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中明确提示芍陂为楚相孙叔敖所修。根据楚国的地理位置,只有D项最适合。‎ ‎ 【正确解答】D ‎3. 阅读下列材料:‎ ‎ ‎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于河,北通涿县。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 ——《通典》卷十《漕运》‎ ‎ 材料二:(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网四十步,通龙舟,……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官草顿。‎ ‎ ——《大业杂记》‎ ‎ 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 ——《隋书》卷六八《阎毗传》‎ ‎ 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渡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胡曾《汴水》‎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皮日休《汴河怀古》‎ ‎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 请回答:‎ ‎ (1)隋朝开凿大运河除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 (2)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 【错误解答】审题不清,答题不全。‎ ‎ 【错解分析】考生缺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知识迁移及客观分析评价史实的能力。第(1)问,从“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并置驿官草顿”“将兴辽东之役,以通运漕”等有效信息,可以得出隋开凿大运河的其他目的。第(2)问,从“亡隋波浪九天来”“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取尽脂膏是此河”等有效信息中,可以得出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第(3)问,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 【正确解答】 (1)目的:沟通南北交通运输,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的奢欲,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 ‎ (2)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李敬方着重指出了运河开通后统治者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 ‎ (3)积极作用: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加重了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也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刮、掠夺。开凿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 ‎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 )‎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 ‎ ‎5.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 ‎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错误解答】A ‎ 【错解分析】 学生对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的影响认识不透。明朝由于甘薯和玉米的引进和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有重要意义,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正确解答】B ‎【特别提醒】‎ 中国古代有着辉煌发达的农耕文明,在学习过程中,须仔细扎实,认真落实相关的知识点。一方面要注意区分不同时期的农业成就,防止混淆;另一方面不妨按类别(如水利、农具、作物品种等)作一些整理。在应试过程中须特别仔细区分,防止发生混淆。‎ ‎【变式训练】‎ ‎1 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其中“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所指的是 ( )‎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B解析:注意与地图相结合,形成时空概念。‎ ‎2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浪潮 ‎2.C解析:改革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它只能瓦解周王室的统治,而不能强化其统治。‎ ‎3 明清时期,为了解决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 )‎ ‎ ①引进推广高产粮食作物 ②培植推广一年多熟作物 ③实行一条鞭法 ④鼓励垦荒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B解析:本题的易错点是④,不少同学疏忽了④,实际上鼓励垦荒是增加粮食数量的多种途径之一。‎ ‎ 4 下列农业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 ‎ ①桔槔②曲辕犁③踏犁④《齐民要术》 ⑤棉花在江北种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④③②⑤‎ ‎4.B解析:注意识记并区分各时期的农业成就。‎ ‎5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D解析:从多角度考虑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6 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其中对“公私仓禀俱丰实”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 A.诗人夸大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B.诗句准确反映了当时粮食高产 ‎ C.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 D.诗句反映国富民强 ‎6.A解析:公仓的丰实是靠剥削百姓而获得的,所以当时百姓仍受相当重的剥削,不可能公私仓禀“俱”丰实,明显有溢美之辞。‎ 易错点2中国古代的经济格局 ‎1.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 ‎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 【错误解答】A ‎ 【错解分析】 学生对六朝经济的特点没有把握准确。唐后期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已由北方转到南方。C项出现在唐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是过度发展而非衰落。‎ ‎ 【正确解答】D ‎2.对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理解正确的是 ( )‎ ‎ 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②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有利于缓解农民缺少土地的问题 ④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良影响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 ‎ 【错误解答】D ‎ 【错解分析】 学生应注意图文知识与课文具体知识的联系,以利于形象和全面地领会历史。‎ ‎ 【正确解答】A ‎3.关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和“国家根本,养济东南”的说法,这反映了 ( )‎ ‎ A.宋朝江浙地区水稻种植普遍 ‎ B.宋朝江浙地区水稻产量高 ‎ C.政府重视推广南方的生产技术 ‎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 【错误解答】 B ‎ 【错解分析】 学生没有理清经济重心南移对社会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此后,东南一直是古代的经济重心,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 【正确解答】D ‎4.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主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区域是在 ( )‎ ‎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 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结束时 ‎ ‎ 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 ‎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都时 ‎【变式训练】‎ ‎1 导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关键因素是 ( )‎ ‎ A.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 ‎ B南方地理条件优越 ‎ C.南方统治者比较注重农业生产 ‎ D.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1.A解析: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进步,正是由于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才促使北方农民南迁并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从而促使经济重心南移。‎ ‎2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宋元时期已完成,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 ‎ A.宋元时期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主 ‎ B江南地区工商业城市的大量兴起 ‎ C.元朝时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 D.元朝开通南粮北运的海运和漕运(经大运河)‎ ‎2.D解析:元朝的漕运和海运是为了解决北方粮食不足,这说明当时的产粮中心在南方。‎ ‎3 三国和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其共同原因是( )‎ ‎ ①实行均田制 ②大批农民南迁 ③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到南方 ④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的共同开发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B解析:三国时并未实行均田制。‎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 ‎ A.新兴封建城市成为繁华商业中心 ‎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使耕地面积扩大 ‎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大力推广种植 ‎ D.江南迅速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4.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应是经济格局的变化。‎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 )‎ ‎ ①土地大量开垦 ②耕作技术进步 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④农作物品种增多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D解析:注意从多角度去掌握经济发展的表现。‎ ‎6 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 ( )‎ ‎ ①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导致南方人观念的更新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A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审准“最直接”这一核心限定词。‎ 易错点3中国近现代对农业的改造 ‎1.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 【错误解答】A ‎ 【错解分析】 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解掌握不准。孙中山游历英美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提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必其功于一役”,其社会革命的思想就是民生主义。‎ ‎ 【正确解答】C ‎2. 仿真卷)下列关于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 A.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 ‎ B.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 ‎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 D.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唯一的途径 ‎ 【错误解答】 B、C、D ‎ 【错解分析】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及本质认识不到位。它是一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它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农民仅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因此B项错误。它仅仅是适合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将被集约化经营所取代,因此C、D两项错误。‎ ‎ 【正确解答】A ‎3. 图一、图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凤阳采风的资料:‎ 图一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农民喜庆丰收。‎ ‎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结合资料及历史知识,以凤阳的变化为例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作用。‎ ‎ 【错误解答】 审题不清,答题不全。‎ ‎ 【错解分析】 考生缺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从图1、图2中不难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再结合教材中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就不难解决本题了。‎ ‎ 【正确解答】凤阳农民通过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生活得到改善。‎ ‎4.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 【错误解答】审题不清,答题不全。‎ ‎ 【错解分析】 考生对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缺乏理解和认识,应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和所处的时代去理解和iLiY,他们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1931‎ 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 (2)历史的启示:‎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特别提醒】‎ 在做这类题目时,应着重掌握两大类问题:一类是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对农业改造的不力:另一类是无产阶级对农业的改造。在认识第二类问题时,应注意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中共不同的土地政策,正确区分土地革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四大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找出其相同点和区别。‎ ‎【变式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激烈的军事斗争形势 ‎ B.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提出的土地纲领不彻底,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 C.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共都注意开展土地革命,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 D.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1.D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没能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它不符合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维新派根本没有触及土地问题;抗日战争时期中所实行的“双减双交”政策不是土地革命。‎ ‎2 在中共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中,最能体现当时民主革命任务的是 ( )‎ ‎ A.依靠贫农 B.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C.限制富农 D.消灭地主阶级 ‎2.D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中消灭地主阶级体现了反封建这一任务。‎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所领导的土地革命与以前的地革命在目的上的不同之处是 ( )‎ ‎ A.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 ‎ B.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 C.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3.A解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土地革命的目的就应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 ‎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 )‎ ‎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C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联合地主阶级抗日,没有实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政策,“双减双交”只是限制封建剥削。‎ ‎5 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与过去的主要不同是 ( )‎ ‎ A.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 B.限制富农经济,中立富农 ‎ C.保护民族工商业者 ‎ D.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5.D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型的最佳选择题。通过比较中共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知,C项与题意无关。其他各项中,表述最准确的是D项。‎ ‎6 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②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③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④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6.C解析: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影响可以排除①,其他各项都是正确的。‎ ‎【难点突破】1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1.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关注农民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 )‎ ‎ A.维新派提出了涉及土地问题的改良方案 ‎ B.革命派发动农民作为同盟军 ‎ C.孙中山提出J,民生主义的主张 ‎ ‎ D.在国民大革命中,农民运动受到普遍的支持 ‎ 【解析】 近代史上资产阶级运动中,涉及农民问题的并不多,通过回顾教材可知,维新派在其纲领中根本没有涉及农民问题.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大局限就是没有充分动员群众,更谈不上以农民为同盟军。D项的表述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事实上在大革命中,支持农民运动的只是中国共产党。所以只有“平均地权”的主张是资产阶级关注农民问题的表现。‎ ‎ 【答案】 C ‎2.建国从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民问题,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运动。下列各项中,未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解析】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必须抓住题目的要求,题目要求从几次运动中找出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一次;其次是对历次运动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土地改革只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仍然是土地私有制。‎ ‎ 【答案】 A ‎ 3.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 ‎ A.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B.小农经济缺乏群众基础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小农经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解析】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可用排除法,排除 B、C两项,因为这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在剩下的A、D两项中,经分析可排除A项,因为土地改革运动已经把地主土地没收分配给农民。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其原因就是分散经营的个体农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答案】 D ‎ 4. ‎ ‎ 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 ——《旧唐书》‎ ‎ 材料二:“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线,……马牛被野。”‎ ‎ ——《新唐书》‎ ‎ 材料三:表1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全国 ‎109906064‎ 河北道 ‎21029924‎ 河南道 ‎22467641‎ ‎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 ‎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 ‎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 学知识不难看出河北、河南两道及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当时全国的重要地位;第(4)‎ 问,可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对政局的影响这方面去考虑。‎ ‎ 【答案】 (1)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 (2)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 (3)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 (4)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 农业和农民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古代就有“重农抑商”的政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现今“三农”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 ‎【难点突破】2 资本主义各国对农业问题的处置及其影响 ‎1.下列各项中,通过购买或赎买方式解决土地问题的是 ( )‎ ‎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法国大资产阶级对旧社会的改造措施 ③美国《宅地法》④俄国1861年改革 ‎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解析】考生解答本题,须对每个选项进行仔细鉴别,谨防粗心大意。解题时的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把法国大资产阶级当权时所采取的措施与雅各宾派的措施混为一谈;二是误把美国《宅地法》中规定的所交象征性的手续费当成赎买或购买。‎ ‎ 【答案】 A ‎2.在17世纪初满洲贵族开展了大规模的圈地,同期英国的圈地运动正在进行。对此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都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 B.都造成土地与原有劳动力的分离 ‎ C.都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 D.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土地运动 ‎ 【解析】 这两次圈地运动,表面上是类似的,但本质不同,它们发生于不同的环境之中,且由性质不同的阶级所主导,英国圈地运动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所主导的,这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在兴起,所以其资本主义色彩很浓。而满洲贵族属于地主阶级,此时中国是完全的封建社会,其行为纯粹是为了掠夺土地。在解答本题时,一定要从各自的社会环境出发,注意其区别。‎ ‎ 【答案】 A ‎3.列举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举措及其影响。‎ ‎ 【答案】 (1)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拍卖等方式,使土地大多落入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从而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这种处理方式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带有浓厚的血腥色彩;但另一方面却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并且先进的资本主义大衣业对后来英国资本主义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2)法国:大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通过决议,取消农奴制和封建义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革命前的土地所有关系。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没收逃亡贵族的土地并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可十年付清,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这些举措尽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激发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使法国革命暂时渡过了危机,但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后来严重制约了法国资本主义的长远发展。‎ ‎ (3)美国:内战前,南方盛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使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市场、原料等受到严重影响,后来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内战过程中,颁布《宅地法》,不仅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而且使西部的大片土地得到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 (4)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并获小块份地,从而使他们成为个体小农。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尽管改革后俄国农村中的雇佣劳动等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发展起来,但速度缓慢,而且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 (5)日本:在明治维新中,改革封建领主土地制度,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承认土地私有,从而在法律上确认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 ‎4.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国解决土地问题的评价,正确的是 ( )‎ ‎ ①法国革命中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②雅各宾派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取得了农民对政权的支持 ③拿破仑执政时期改变了农民占有土地的情况 ④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导致了法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题。拿破仑公布《民法典》,使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故③是错误的表述,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故只能选C项。‎ ‎ 【答案】C ‎【特别提醒】‎ ‎【2012名师预测】‎ 一、选择题 ‎1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 A.增强秦国实力 B.发展农业生产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限制商业活动 ‎1.A解析:当时群雄争霸,只有增强实力,才能生存,才能一统天下。‎ ‎2北魏均田制 ( )‎ ‎ ①确认了农民对其所使用土地的所有权 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④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 A.①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B解析:农民所受“露田”死后归还,所以农民并未完全取得土地所有权;均田制只是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与减轻农民负担无关。‎ ‎3 下列关于隋唐农业生产状况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圩田比较普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②放火烧山的现象很多③茶叶成为唐代生活必需品④黄河流域出现了曲辕犁。利于水田耕作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3.A解析:曲辕犁出现于江东地区。‎ ‎4春秋战国时期,造成黄河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并使南北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是 ( )‎ A.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B.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众多 D.北方铁器和牛耕的大力推广 ‎4.D解析: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5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地主贵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5.B解析:从募役法的内容和作用可得出答案。‎ ‎6 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 )‎ ‎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 ‎ 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6.D解析:赋役征银的规定有利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7 明清时,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有 ( )‎ ‎ ①引进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 ②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③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形成产品集散地④茶叶普遍种植,政府开始征收茶叶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7.B解析:④是唐朝时的现象。‎ ‎8 明清时期,政府都采取措施,鼓励垦荒,同时大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大力推广多熟作物。这反映出 ( )‎ ‎ ①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 ②统治者鼓励对外交往和贸易 ③统治者仍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④当时人口的增长已给社会经济造成压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④ D.①③④‎ ‎8.C解析:引进作物新品种与对外贸易是不同的,题目中的现象只能反映重农而不能反映抑商。‎ ‎9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 B.把农业和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 C.这一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 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9.C解析: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0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重视农业生产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重视边境防御 ‎10.C解析:注意结合北宋的社会环境理解本题,读懂引文的意思。‎ ‎11 《天朝田亩制度》没能实施的原因有 ( )‎ ‎ ①紧张的战争环境 ②不能代表农民阶级的意愿③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蜕变 ④脱离当时社会实际和生产力水平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11.D解析:②不符合史实,③与题干无必然因果关系。‎ ‎12 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 )‎ ‎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 ②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⑧只学习两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2.D解析:思考本题时,不仅要找出二者的局限性,而且要是它们共同的局限性。‎ ‎13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 )‎ ‎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在形成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3.B解析: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民既有反剥削压迫的革命性,但又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封建主义而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 ‎14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 )‎ ‎ A.使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 B.致使革命阵营成分复杂 ‎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使革命政府缺乏经济后盾 ‎14.C解析: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就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 ‎15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15.C解析: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的变革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土地所有制的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它对农村生产力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B项和D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 ‎16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所经历的步骤,按照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 ‎ A.土地改革一农业合作化一人民公社化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土地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农业合作化一人民公社化 ‎ C.农业合作化一土地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人民公社化 D.农业合作化一人民公社化一土地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A解析:建国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时间分别是1950年、1953年、1958年和1978年。因而A项正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实质上是 ( )‎ ‎ A.限制农村中的封建剥削 ‎ B.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剥削 ‎ C.建立起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D.调动地主抗日的积极性 ‎17.A解析:地主减租减息的规定,只是对封建剥削作限制,而没有废除。‎ ‎18 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 ( )‎ ‎ ①生产自主权②纳税自主权③土地所有权④土地使用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④‎ ‎18.D解析:税收具有固定性、强制性的特点,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19 18世纪英国议会通过圈地法令,结果“虽然种地的人少了,但土地提供的产品和过去一样多,或者比过去更多,因为伴随土地所有权关系革命而来的,是耕作方法的改进,协作的扩大,生产资料的聚集等等”。以上材料 ( )‎ ‎ ①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②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④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19.D解析:注意认真读材料,准确理解其含义。‎ ‎20 美国的“西进运动”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其不同点是 ( )‎ ‎ A.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 B.开拓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 ‎ C.导致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劳动力条件 ‎20.D解析:西进运动并没有提供劳动力条件。‎ 二、非选择题 ‎21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素有“农,天下之本”的古训。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 ‎ (1)图一,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我国的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各出现了什么现象?试结合史实简要分析其原因。面对人口的增长,当时政府解决农民口粮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 (2)结合史实分析图二中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400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21.(1)17世纪中期我国人口骤减,耕地面积缩小的原因:明朝后期社会黑暗,赋税沉重、天灾不断,明清之交长期战乱。18世纪我国人口增长迅速,耕地面积也有所增加。原因:清朝前朝统治者调整政策,重视农业;康熙、雍正时赋税政策的改革,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解决办法:推广种植玉米、甘薯,利用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 ‎ (2)主要原因:建国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及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由于“大跃进”及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粮食产量严重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农业生产条件与技术显著改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 (3)措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控制人口增长;增加科技投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2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指出:平均地权是由国家通过征税和收买的办法,使土地之增值收归国家,对缺乏土地的农民,则由国家给予土地,资其耕作。不久又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 材料二:在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经济管制的形式,农民是一大批管制和立法的受益者,这些管制和立法主要通过削减农产品产量以及国家储备农产品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 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到1982年底,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主要形式。……到1985年,全国有6000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中。‎ ‎ 材料四:“中国现在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这场制度革命的核心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和邓小平在对待农村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 (2)罗斯福为提高农民的收入采用了何种方式,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3)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人均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中国耕地不断减少,少253.74万公顷。用地理知识分析造成耕地减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 (4)简述新中国历史上的前两次“解放农民”的时间、内容和结果。‎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的认识。‎ ‎22.(1)差异:①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 ‎,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②邓小平采取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的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的繁荣。‎ ‎(2)方式:主要通过削减农产品产量以及国家储备农产品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 (3)自然原因:①灾毁耕地。②水土流失。社会原因:①生态退耕。②建设占用。③农业结构调整。‎ ‎ (4)①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是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认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获得巨大成功。当前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农民收入,让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器。‎ ‎23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材料一:中共中央1942年通过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故于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政策,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 ——《解放日报》1942年2月6日 ‎ 材料二: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238页 ‎ 材料三:经过农村经济改革,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还应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国家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就增加300亿元以上。目前农业收入偏低的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规模不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平均已达3:1,我国仅为O.6:1;发达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达到全部农产品的80%以上,我国尚不足40%。‎ ‎ (1)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种土地政策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改变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谈谈当前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应采取什么措施。‎ ‎23.(1)基本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主要依据: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要改善农民生活,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也要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 ‎ (3)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应该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和规模,增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收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和投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24 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阅读下列图文 ‎ 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3‎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 ‎(2)依据上图,指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 ‎(3)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24.(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2)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原因:实行“摊丁入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商业和外贸有所发展;外国资本渗人。‎ ‎ (3)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