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完整版高考语文考纲说明含题型示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官方完整版高考语文考纲说明含题型示例

2017 年高考语文考纲说明 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 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 70 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 35 分,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表达题 80 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写作 60 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 题 9 分;文学 类文本阅读,3 题 14 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 题 12 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 题 19 分;古代诗歌鉴赏,2 题 11 分;名句名篇默写,1 题 5 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语言文字运用,5 题 20 分;写作,1 题 60 分。 全卷共 22 题。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 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 (知识)和名句名篇等。 例 1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13 年高考全国Ⅰ卷) (1)足蒸暑土气, , ,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杜 牧《阿房宫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赤壁赋》) 例 2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2015 年高考全国Ⅱ卷)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 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 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 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 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例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013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历历在目....。 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 积虑..。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 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 销。 例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014 年高考全国Ⅰ卷)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 格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 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 很大的改进空间。 D.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 是富有创造性的。 例 5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试题。(2014 年高考全国Ⅰ卷)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 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 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 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 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 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 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 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 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 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 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 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 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 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 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 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 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 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 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 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 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 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 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 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 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 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 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例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2014 年高考全国Ⅰ卷)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 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 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 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 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 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 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 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 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 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 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 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 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 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 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 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 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 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例 7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试题。(2014 年高考全国Ⅰ卷) 科学巨人玻尔 1927 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 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 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 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学。 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 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 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 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 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 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 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 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 1917 年申请,并于 l921 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 40 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 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 600 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 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 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 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 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 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 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 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 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 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 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 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 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l957 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 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 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 l913 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 建立起了重要作用。l927 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 有重要贡献。获 19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 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 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 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 为什么玻尔和爱因斯坦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 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例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2014 年高考全国Ⅰ卷)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例 9 阅读下面文学类类文本,完成试题。(2014 年高考全国Ⅱ卷)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 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 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 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 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 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 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 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 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 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 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 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 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 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 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 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 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 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 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 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 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 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 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 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 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 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 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 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 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 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例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2014 年高考全国Ⅰ卷)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 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 ① 。然而,也有 研究指出, ②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 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 ③ ,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 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例 11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个字。(2014 年高考全国Ⅰ卷) 例 12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试题。(2014 年高考全国Ⅱ卷)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 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 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 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 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 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 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 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 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 新属 5 个,新种 121 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 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 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 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 41 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 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 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 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 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 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 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 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 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 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 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 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 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 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 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 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他受林业部 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 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 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 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 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 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 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 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例 13 阅读下面文学类类文本,完成试题。(2008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 10 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 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 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 20 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 20 年前,这儿, 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 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 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 约定:20 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 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 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 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 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 20 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 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 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 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 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 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 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 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 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 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 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 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 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应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Ⅳ题型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2011 年高考全国Ⅱ卷)(未变,沿用)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 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 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 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 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 “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 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 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 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 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 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 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 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 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 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 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 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 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 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 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 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 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 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 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 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 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 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 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 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 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4 年高考全国Ⅱ卷)(未变,沿用)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 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 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 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 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 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 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 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 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 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 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 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 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 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 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 /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 /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 /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 /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 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 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 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 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②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4 年高考大纲卷)(未变,沿用)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 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 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 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 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 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 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 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 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 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 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 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 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 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 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 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 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 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 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二)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2012 年高考大纲卷)(新增) 落叶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 ①修睦,晚唐诗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得两项是(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使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C.颈联“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的“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自己的情态,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E.全诗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2011 年高考全国Ⅱ卷)(未变,沿用)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3 小题为 2011 年高考全国Ⅱ卷;4-5 小题为 2014 年高考全国大 纲卷,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未变,沿用) 1.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 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 , ”,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有 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5.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 而“ , , ”。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6 年高考全国Ⅲ卷,四道小题中删掉了原第 3 小题)(新 增)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 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 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 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 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 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 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 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 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 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 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 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 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 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 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 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 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 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 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 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 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 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 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 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 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 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 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观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9 年高考全国Ⅱ卷,保留原卷第 1 小题和第 3 小题,新加 四选一的选择题)(新增) 岳 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 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 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 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 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 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 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 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 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 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 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 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 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 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 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 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 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 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 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 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 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 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 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 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 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 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 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 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 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神。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新加) A.文章以“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开头,主要是为了呼应下文,暗示那时长白 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值得记忆的景点不多。 B.文章始终以岳桦与白桦的对比为主线,通过白桦养尊处优、风流傲慢与岳桦身处绝境、倔 强不屈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C.文章最后写到,“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并非是指岳桦发生了基因上的改变, 而是指它们在精神上、性格上完成了自身的超越。 D.文章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岳桦这样一个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 的艺术形象,赞叹了自然界生命力量的伟大与神奇。 (2)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6 年高考全国Ⅱ卷,四道小题中删掉了原第 3 小题)(新 增)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 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 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 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 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 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 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 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 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 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 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 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 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 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 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 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 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 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 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 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 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 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 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 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 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 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 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 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7 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 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 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 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 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 ”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 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 “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 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 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 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 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 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 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 “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 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 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 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 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 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 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 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 “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 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 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 中第一样省气力的勺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 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 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 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 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 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 奈。 (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 (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 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 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9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孕妇和牛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 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 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 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 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 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 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 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 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 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 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 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 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 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 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 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 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 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 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 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 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 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 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 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 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 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 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 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 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 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6 年高考全国Ⅱ卷,废掉原卷第 2 小题和第 3 小题,改原 卷第 1 小题为 2 小题,新加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新增)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 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 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 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 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 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 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见到了 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 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 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 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 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 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 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 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 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些系列成 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 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 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 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 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 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 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 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 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 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 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 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 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 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 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 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 物 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 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 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新加) A.吴文俊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六年中学数学教师,是恩师陈省身帮他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 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 B.吴文俊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认为要创新就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若只参考借鉴前人的成果而不能独辟蹊径,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C.在吴文俊看来,我国的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应着 重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而不是追求海量题目训练和竞赛获奖。 D.吴文俊不仅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而且学术视野广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 质,独辟蹊径,因而他能够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举世公认的创造性成果。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 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 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 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 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 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3)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 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7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叶圣陶在四川 1940 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 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 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 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 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 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 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 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 年 8 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 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 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 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 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 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 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 1945 年 9 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 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 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 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 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 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 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 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 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 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 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 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 年 8 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 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 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 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 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 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 概括回答。 (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 请简要分析。 (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 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11 年高考全国Ⅱ卷)(未变,沿用)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 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 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 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 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 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 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 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 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 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 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 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 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孤线等线条形式; 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 年编 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 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 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 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现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 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 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 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 动静。1922 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 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 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 1925 年在上海举办 第一次个人画展,26 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 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 已经 80 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 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八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 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 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 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 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 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 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 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干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 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 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存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 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非高考试题,2015 年高考考纲说明开始添加,2016 年保留, 2017 年文本减少了“材料四”文字,原来四道侧重比较报道信息异同的小题全部废掉,现改为四选一和五选二两 道选择题以及一道探究题)(有变动)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 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7.8%,较 2012 年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 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 76.7%,较 2012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 2012 年下降超过 5 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 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 2007 年至 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 4.77 本,比 2012 年增加了 0.38 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 70.85 期(份)和 5.51 期(份),与 2012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 2.48 本,比 2012 年增加了 0.13 本。与 2012 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 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 的比例增幅明显,与 2012 年的 29.2%相比,增长了 13.5 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 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 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 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 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 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6.97 本,较 2012 年提高了 1.48 本,其中,14—17 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 8.97 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 年我国 0—8 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 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 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 23.87 分钟陪孩子读 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 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 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 年 4 月 23 日 01 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 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 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 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恨铁不 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其实,不必过于焦虑。中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比如,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 书合计阅读量为 7.25 本,较 2012 年上升了 0.51 本。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 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 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试 想,那些喜欢龟壳书的人有理由嘲笑竹简书吗?而习惯于竹简书的读者又有理由嘲笑纸质书吗? 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载体不同? (摘自 2014 年 4 月 23 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 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 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 年 4 月 25 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新加)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 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 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 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 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二项是( )(新加)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 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 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 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 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 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新加) 五、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9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A.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 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 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C.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 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8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A.鸽子能利用地球磁场来导向,这种细菌在磁场中的行动,相映成趣的是,研究人员新近发 现一种细菌也能感应地球磁场,这种细菌在磁场中的行动方向就像是一个罗盘针。 B.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家常,一 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 C.专家指出,只要采取“绿色生活方式”,使家里的每件物品都物尽其用,就可将家庭产生 的垃圾量降低 25%,化学洗涤用品的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二。 D.这些优秀作品并没有在获奖后被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丰富 文化市场,让本地群众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009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 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 教育培养和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 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 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于适当的物质奖励。 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2007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 变,沿用)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 , , 。他以极度残疾之 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着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9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 变,沿用)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 , , ; , ; ,象 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此题为高考试题的复合:A、E 选项来自 2012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B、C 和 D 来自 2009 年高考全国Ⅰ卷)(新加) A.他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 理解得那么充分。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 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 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 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E.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 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7.扩展下面的句子。要求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并保持原意。(不少于 65 个字)(非高考试题, 早在 2007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考试说明题型示例里出现)(未变,沿用) 阳光照在他脸上,为了父母的期盼,朋友的嘱托和自己心底的那份信念,他迈开步子朝前走 去。 8.读下面的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的句式,补写出其他空缺的句子。(非高考试题, 题目材料源自汪国真的说理诗《如果》)(未变,沿用) 如果你是大河,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 ,何必 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9.请按情境要求完成下列各题。(非高考试题,早在 2007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考试说明题型示例里出现)(未 变,沿用) 高中即将毕业,你班级组织毕业晚会活动。 (1)班委会征集晚会主题词,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请你设计一则主题词。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天长地久》,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 目写几句串台词。 (3)毕业晚会后,学校校报编辑向你约稿,要你为校报“青春寄语”栏目就高中毕业写一篇展望 未来的短文,鼓励同学们开拓崭新的视野。请你以“青春是……”开头写一段含有激情的话, 送给即将毕业的同学。 (4)晚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时,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高考了,时间那 么紧张,你们还搞这样的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 1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 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008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 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 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 尽“洋相”。 ①总要 ②却是 ③更 ④但 ⑤随着 11.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几处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2009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通 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敝工程将于 2009 年 6 月 10 日 20 时至 11 日 8 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 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 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 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12345678。 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有限公司青山分公司 2009 年 6 月 7 日 六、写作(2011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未变,沿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 21 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 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 75 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 3 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 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 “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附录 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共 64 篇段)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7-9 年级(50 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 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马说) 韩 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 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 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 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 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 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 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 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 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 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 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 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 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 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 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 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 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 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 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二)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庄 子 3.师说 韩 愈 4.阿房宫赋 杜 牧 5.赤壁赋 苏 轼 6.氓 《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 原 8.蜀道难 李 白 9.登高 杜 甫 10.琵笆行 白居易 11.锦瑟 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 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