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构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构思

‎2011年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构思 波澜跌宕 摇曳多姿 【技法点拨】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回环。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文章是使人不忍卒读的。也正因此,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无不刻意构思,精心安排,力图使文章峰回路转,波澜迭起,往往在有几百字甚至百十字的短小篇幅里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奇效果。   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和现代的电视连续剧,在回与回之间和集与集之间巧妙地利用情节的张驰起伏的变化,从而扣住读者和观众的心弦,使之欲罢不能。   一、有张有弛,大起大落。   所谓“张”,就是用快速流动的笔法,描述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弛”就是用平缓的笔调描述轻松的内容。一张一弛,使文章跌宕起伏,产生和谐的节奏感。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有这样一篇超级小小说,题目叫《三封电报》。在仅仅一百五十字的篇幅中竟先后掀起了三次大的艺术波澜:巴布和其妻弟一起去非洲打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巴布猎狮身死”‎ ‎。这犹如平缓行驶的小船骤然遭到逆浪的冲击,读者的心随同伊莉薇娜的心一起震惊。(此为一折)悲痛的伊莉薇娜要求弟弟把丈夫的尸体运回家,读者的心也会紧张地等待着一睹巴布或鲜血淋漓,或残缺不全的尸体,不料弟弟却运来了一具庞大的狮尸!震惊尚未平息的读者,心里再次掀起波澜。(此二折也)无奈,伊莉薇娜只好再次去电告诉弟弟寄错了尸体。谁知弟弟立即回电:“在狮腹内。”至此,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波澜。(此三折也)至此,小说也收到了意犹未尽、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透过三折,我们仿佛看到了巴布被凶猛的非洲狮残害的血淋淋的场面,仿佛看到了伊莉薇娜初接电报时的无比震惊和悲痛,仿佛看到了“弟弟”为姐夫报仇时那一场惊心动魄的除害情景。短短一百多字的篇幅竟承载了一个如此惊险跌宕、大起大落的故事,真可谓尺水兴波,高潮迭起,妙趣横生,魅力无穷,足见作者匠心。   同样,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也可谓此类精品:成名在走投无路、惟思自尽之际,忽得驼背巫指点,于村东大佛阁捉得一俊健促织,真乃柳暗花明,一折也;举家庆贺未己,九岁子发盆毁虫,一家人 “如被冰雪”,二折也;而后子化促织,轻捷善斗,战败“蟹壳青”,取胜大雄鸡,三折也……这是从大处说,如果凝眸细观,更会发现大曲折中套着若干小曲折,如翻腾的激流飞进出点点雪浪花,景中有景,奇中生奇。《促织》就是这样在悲喜惊疑、逆境与顺境的反复交替中层层向前推进,一步步地揭示深刻的主题。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写普鲁士士兵号声已吹响,韩麦尔先生即将结束最后一课时,他站起来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的情景,情绪激动,这是“张”;接着写他呆在那儿,仅向学生做了个手势,什么也没说,显得深沉平缓,这是“弛”。这一张一弛的波折,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二、制造冲突,推向高峰   “一波三折”的艺术技巧,恰如中国 的盆景艺术,几寸大的空间却体现了大自然起伏变化的势态:高山的险峻,老树的苍劲,嫩草的纤弱,小河的蜿蜒。其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完整、和谐的审美过程,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当然,“一波三折”技巧中的“波折”要设计得入情入理。只有让读者感觉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才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一位同学的《三张电影票》就是很精彩的一个例子:妈妈一进家门就兴高采烈地宣布“今晚有节目了”,“我”和妹妹“拥抱着欢跳起来”。可就在这时,突然峰回路转,爸爸一句“别高兴得太早!”打破了欢乐气氛。姐妹俩深感扫兴。这无疑是一次不小的震动。在大家互相推辞之际,故事情节趋于平缓。但最后妈妈冷不丁爆出一句“还有一张在此”,又彻底打破了平静。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家四口,3张影票,4个镜头,相映成趣,展现了矛盾的发展经过,揭示了家庭生活中发扬民主与互让的心灵美。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蕴藉隽永,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随着事件的进程向前推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件的发展,去关注人物的命运。事情矛盾的激化与缓和使人物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化,形成,文章的起伏之美。   总之,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场激烈的球赛,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就像一幅美妙的图画,能让读者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文章不必像足球赛那样险象环生,激烈刺激;也不必像乐曲那样有高低、轻重、缓急的旋律和节奏,使人沉醉;更不必像图画那样使人产生疏密相间、浓淡交融的视觉美感。但是它可以使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活跃的图景,用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觉得非看下去不可。 ‎ ‎  当然,文章情节的曲折起伏不是凭空制造、随性而为的,而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并依据生活的逻辑,艺术化地处理的。如果一味地瞎编乱造,恣意安排,那将会失去写作的根本意义。 ‎ 实战演习】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位短跑老将说:“我用了十年的训练才仅仅加快了一秒多。”原来,那一秒之瞬间是用十年辛苦支撑起来的。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说:“我举得起我那一摞子书,但举不起我平时流下的汗水。”原来一部部作品是由那滴滴汗水支撑起来的。有了自尊的脖子,才能支撑起自信的头颅;有了不屈的脊梁,才能支撑起刚直的身体;有了无私的胸怀,才能支撑起无畏的抉择。   请你以“支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写作示例】                                    生死抉择   傍晚时分,滔滔洪水铺天盖地而来!舍不得离开家园又终于不得不离开家园的刘大爷,看到洪水已经漫上桥面,才拄着拐杖,扶着桥栏杆,带着孙儿,小心翼翼涉水过桥。   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原本好端端的桥栏杆有一两丈不见了,于是用木杖探试,才知道这座五孔桥中间的一孔已被洪水冲塌,多危险哪--要不是这断栏杆提醒他,爷孙俩再往前跨出一步,就会双双葬身激流之中!   于是爷孙俩赶紧掉头往回走,打算爬上屋后的小山避险逃生。   爷孙俩刚走回桥头,就看见不远处有一辆汽车正向大桥开过来。   险在眉睫! ‎ ‎  刘大爷当机立断,赶紧迎着这辆汽车奔去,站在公路中间,频频挥动手中的木杖示意并大声呼喊:“大桥断了!”   然而不知为什么,车上那位留着长发的司机不但没有因此停车,反而突然加大马力,不顾有木杖阻拦,快速绕过立在路当中的刘大爷,猛地冲上断桥,在刘大爷雷喊风吼般的“啊呀”声中冲入河底……   “爷爷,这位叔叔为什么自个寻死?”   “孩子,你不懂,他不是寻死,而是求生!他加大马力是为了尽快逃离险境。”刘大爷一边惋惜地拾起被车碾断了的木杖,一边说。   “你给他挥手,他为什么不肯停车?”   “风声雨声太大,他听不着我的喊声,他误以为咱爷孙俩要搭他的车逃难。他不愿意为咱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可是他哪里知道,前边等他的是一条死路!唉,可惜我木杖太短,没有挡住他。”   “他怎么敢碾断你的木杖?”   “这是非常时期。别说碾断一根木杖,甚至还可能把我撞倒,从我身上碾过去呢。”   “爷爷,洪水越发越大了。咱们还是赶快上山吧。犯不着在这儿拿生命去冒险!”   “我还要等一等。你听,远处又有汽车开过来了。我还得在这儿拦车,把大桥断了的消息告诉他们。你先抄小路上山,别在这儿等我。”   “如果他们还像刚才那叔叔那样,甚至对着你开过来怎么办?”   “不能这样想,世上的人不都一个样,如果再过来的司机仍误认为我要搭车逃难,却愿意把车停下来,那么他就能因此得知这一险情,同时也会因此大难不死。如果……‎ 如果他不肯停下,一意孤行,硬要去死,咱也挡不住,是死是活,现在只能让人家去选择。但是我绝不能见死不救!”   正说话间,又一辆汽车驶近了大桥。刘大爷猛地推了孙子一掌,吼道:“你--快走!”紧接着几大步跨过去,视死如归地又一次站在公路中间。 ‎ ‎【品味评析】   这篇文章既有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又有一波三折的道德观念的强烈冲突,更有“刘大爷”这个“舍生取义”者的光辉形象!不足1000字的文章在有限的篇幅里,不但把事情写得如此引人入胜,而且给读者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审美享受。闪烁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镜头剪接 灵动飞扬 【技法点拨】   “镜头剪接法”,也就是所谓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一词来自法语,原是建筑学上关于构成、装配的术语。后用于影视艺术,就是编辑、辑合的意思,即把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根据导演的一定意图,按照生活和视觉的逻辑,有机地剪辑组合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主题统一的影片。写作上的蒙太奇,是把本来没有直接连系的生活片断,依照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加以连接,来表现作品主题的技法。恰当地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可以增强作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随着影视事业的发展,现在许多人又将“蒙太奇手法”叫做“MTV”式包装。就写文章而言,MTV可以理解为分镜头的合理剪接。让文章材料在一条红线的贯穿下,呈现一种生动画面的组合。 ‎ ‎  这种构思法,像广角镜一样把人物身后广阔的现实生活和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呈现在读者面前。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读者的青睐。   一、把握主题,精选镜头   “镜头剪接”构思法成功与否,首先在于灵活机动地精选“镜头”。也就是说,所选的镜头片断,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断,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断,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断,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因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文章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因此,运用镜头剪接法构思文章,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在选择“镜头”时,思维纵横驰骋,机动灵活,主题一旦确定,表达主题的镜头就不难找到,构思速度也异常快捷。 这种构思法受人青睐的最大优势,在于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约束,它体现了作者思维的跳跃,突出了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并且它省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段上,以便快速而更臻完善地成文。它的行文感觉是:明快、简洁、大气,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比如2005年上海高考卷有一篇《周杰伦的魔兽争霸》,精心编织了四个梦幻故事——“半岛铁盒之恶魔猎手”“米兰的小铁匠之山丘之锤”“回到过去之兽王归来”“最后的战役之死亡骑士”,形式上似乎很有创意。   再如,要表现现代女中学生的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蓬勃朝气的精神风貌,我们就要精选生活中那些最富有现代气息的最典型的材料。有一位高一女生根据自己的的生活原形,写了一篇文章《不是淑女》。文章分四个部分:(一)我是女生。写“我”‎ 一边唱着徐怀钰的《我是女生》,一边蹦着跳着跑进教室,并且很响亮地给别人打招呼。结果引得好几个男生对我侧目而视,竟说我不像girl?(二)恋爱专家。写“我”吮着棒棒糖,兴冲冲地走在大街上。突然看到同学叶子一个人躲在这儿发痴。原来她在等一个无论长相还是打篮球时的姿势都好帅好帅的男孩。“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而她还竟然用充满敬佩的目光看着我,说:“哇!你是爱情专家啊!以后我一定多多请教!”(三)以牙还牙。写有一次上课,同桌男生嘴痒了,无故对前后桌宣布我是老妈子,是葫萝卜,是天下无敌的大丑女。“我”没理他,结果他得寸进尺了,又在“我”的草稿纸上画满了奇丑无比的猪,末了还在旁边写上“我”的名。结果我杀气腾腾地凑到他面前,很很地揍了他一顿。结果那男生发出一声杀猪般的嚎叫。我做了个“OK”的手势,仰天长笑而去。这篇文章的三个生活镜头,十分典型,生动地再现了多彩的中学校园生活,刻画当代女中学生的时代风貌。   江苏徐州一考生以《水祭》为题,精选四个镜头,来演绎“水”的故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北方下起了沙尘雨;南方下起了酸雨;而中原地带人们挤出泪水,血与泪化成人工雨,点点滴滴,涌向大地……(二)“路上行人欲断魂”——毒辣辣的太阳,灰蒙蒙的天穹。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滴水。小河干涸,井水枯竭。路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垃圾遍地的大路上。水“拍卖会”热火朝天。(三)“借问洒家何处有”——人们无力地往前走着。剑南春呢?孔府宴呢?没有水还得有酒嘛!酒?无水兑!无人操兑!(四)“牧童遥指杏花村”——在牧童的带领下,来到一片杏林,这里山青水秀,绿树成荫。鸟儿自由飞翔,羊儿自由吃草。杏花村老村长意味深长的对吃饱喝足的人们说:“这水是什么!是你们的尿水,是你们倾倒的污水,看,那就是污水治理站!如果再不珍惜的话,最后一滴水将是你们的眼泪!” ‎ ‎  本文所选四个有关水的连缀镜头,象一组精彩生动的FIASH画面,绘制出“水”的过去、现在、未来,再现了一个水危机的恐慌现状。水啊,水,这孕育了万物生灵,却又被生灵所摧残。她的渐枯是谁的悲哀,她的怒吼又是谁的灾难?本文以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诗句为框架和线索,生动、传神,画龙点睛,大大增强了丰富的文学性和传奇色彩。特别是“拍卖会”、“杏花村”更富有创意,引发人们珍惜水资源、改造水资源的思索。 ‎ 二、夸张变形,移植重组   精选好所需镜头“镜头”后,就应该根据主题需要,将它们夸张变形,移植重组,运用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把没有连贯性的几个生动的场景画面连接在一起,在镜头的推拉摇移中,完成作者的描写;或把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用分场景描绘的形式组合起来。这样单调的描写也就有了情趣化。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而“蒙太奇手法”的巧妙创意,将那些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线索或头绪纷繁的材料,穿插组织起来,不但能够灵活地演绎话题,显示考生组织材料和结构文章的才气,而且还能打破刻板和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镜头”的剪接方法,常见的有横向式、纵向式、对比式、跳跃式等几种。   如一篇题为《天涯·凝望·飞翔》的满分作文,紧紧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分别用“英雄本色”“骚客传奇”和“我的选择”三个小标题,以纯诗化的手法虚写自己选择的心境,在考场上,现出独特的优势。   还有一位同学以《真爱的色彩》为题,前后连缀五篇日记,以“寻找真爱”‎ 为红线,各段日记之间既紧密相连,又各个独立;既灵活跳跃,又自然贯通,通过一个一个高度浓缩的生活画面,生动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间自有真爱。整篇文章显得潇洒飘逸,灵气飞扬。   针对“交流”这个话题,一位重庆市的同学以《“交流”栏目的一次直播》为题,用电视访谈节目的形式,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   本次节目聘请的嘉宾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畅快先生,谈的是有关教育的话题。十年前,在某校某班发生这样一件事:临近期未,时间紧,同学甲和同学乙自习课期间在教室吃饭,老师表扬了同学甲,说他把吃饭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同学乙却遭到了老师的打批评,责怪他不按时吃饭,在教室里吃饭,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认为他是一位严重违纪的学生,罚他扫教室一周。老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似乎都有道理,但却使两位同学的人生迥异。为此,本台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这里选了两个镜头:镜头一,在豪华的办公室。镜头二,在乡间插秧田里。根据两镜头所提供的生活画面,主持人与嘉宾畅快先生进行了交流。表达了“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同学们应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的主题。文章形式新颖活泼,有创新,有文采,反映的问题深刻,令人深思。   总之,“镜头剪接法”是一种易于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构思法,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形式简洁,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像能力,又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这种方法,在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上,有较大的自由灵活性;从内容上可以体现出形散神聚、浑然一体的特色;结构布局上,又有起有伏,错落有致。 ‎ ‎【实战演习】   当今有很多社会现象值得人们反思:环境污染、人口剧增、诚信缺失、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我们我们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请以“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示例】                                    孩子的世界  【画外音】不知哪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想象的天才,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有自己的世界。那么,为何孩子大了反而愚钝了呢?或许下面的电视短片会给你有所启示……  【空镜头】阳光洒在石头路旁的一排小平房上,静列胸的,暖暖的。不知从哪间房子里传来了声音:“音子,明天到幼儿园去!”  【转换镜头】明亮的教室,一位女老师笑眯眯地对一群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学折纸。我们先学折盘子。”  【换镜头,推近】一个聪颖的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盯着老师。 “盘子应该这样折!先对折,再……”  【独白】太好了,我最喜欢折盘子。我会折好多好多种。老师折的那种不好看,我自己折一种好看的。  【拉远】女老师走到那女孩旁边,说:“这样折不好,来,跟老师折!应该这样,先对折,再……”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再拉远,叠映,无声镜头】又有好儿次,那女孩被老师一次次改回来多种“创作”:画小猫,折小船…… ‎ ‎ 【画外音】其实,孩子的想象力在我们手中被渐渐扼杀,孩子手中的答案也成了完完全全的“拷贝”。我们渴望孩子有真真切切的自己的世界!  【远景】那个女孩跟着父母搬进新家,转入另一个幼儿园。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站在讲台上,温柔地对小朋友说:“今天,我们上画画课。大家现在开始画。”  【转换镜头】那女孩还呆呆地坐着。年轻的女老师走过来问:“陈音,你为什么不画呢?”   女孩怯怯地问:“可以随便画吗?”   老师笑着,点点头。   女孩又怯怯地问;“可以用任何一种颜色吗?”   老师笑意更深:“当然可以。否则,大家画的都是一样,我怎么知道是谁画得好呢?”  【独白】这个学校真好!这个老师真好!  【画外音】我们应该为这位老师鼓掌,因为她懂得同一样东西有好多形态,同一个好多种答案;更因为她懂得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的世界。 【品味评析】   本文采用了电视专题片的写法,巧妙地把几个思维跳跃性非常大的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人直观地进入了无拘无束的儿童世界。作者边叙边议,运用衬托对照的表现手法,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主是。第一个对照是女孩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被一次次打回,成了一个个的“拷贝”‎ ‎,写出了现行教育的尴尬;第二个对照是聪明才智受压抑的女孩从不敢画到随意画;第三个对照是两位老师对学生习作的不同看法。全文布局精当,选材典型,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又造成了一种思维跳跃,它的满分秘诀正在于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和内容形式的新颖性!‎ 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技法点拨】   所谓“悬念”,就是被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的一个技巧,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巧设悬念”是文章行文过程中,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是使结构避免平铺直叙的一种好方法。   “巧设悬念”就象相声艺术中常用“抖包袱”来吊听众的胃口一样。“包袱”抖好了自然就能迷住读者,使之饶有兴趣地进入你的“圈套”。这就需要精心构思,匠心独运,将故事安排得一波三折,层层相扣,象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去铺垫,一层层设置悬念。   一、设置谜团,扣人心弦。   “巧设悬念”技巧,关键在于通过具体情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搁置起来,暂时不把情节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然后在适当时候再交“底”。设置谜团的目的是使读者见了生疑,疑而难解,从而引得他急切往下看,以求弄清个中原委。悬念设置得新颖独特,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心理,扣人心弦,最后悬念要解开,不能久悬未决。同时,还应力争把悬念设得自然一些,且不要着急一下子抖开“包袱”‎ ‎,而要在最后给人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局,以此扣住读者的心弦,营造迷人的魅力。   如有一篇题目为《圈套》的文章,写的是“我”与本班的一位叫Kate女孩吵架了,她几次要与我和好,我就是不领她的情。可她的人缘总是比我好,同学们都爱和她说话,她还总爱向别人“献殷勤”。“我”对她不屑一顾。有一次,她向全班同学发出邀请去参加她的生日Paty,惟独没请“我”。晚上,我家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她打给我班阿梅的,却错打到“我”家。原来他们商量准备在Paty上捉弄Rose。哼,看“我”不揭出你的狐狸尾巴。“我”飞快地闯上她家的楼,推开门。“其实,Kate是要给你过生日。”黑妹对“我”傻笑。还没等明白过来,“我”就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被拉到了蛋糕前……   这篇文章高妙的戏剧性,整个故事悬念迭起,妙趣横生,这主要来自它的重重悬念的巧妙设置。kate主动要与“我”和好,可她却居然又不请自己,此悬念一也;而 “我”的生日居然没人来给庆祝,难道 “我”在班里如此“臭”吗?此二也;两个悬念还未解决,Kate这时却又打“错”了电话,那么“我”能否“揭穿”她?此悬念三。这就更悬起了读者的心,便使之急着想知究竟,因而也就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这也就中了作者的“圈套”‎ ‎。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悬念对于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起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回旋的曲线富于变化,波澜起伏、回旋跌宕的情节更能吸引读者。读《药》、《我的叔叔于勒》、《促织》、《春蚕》等名篇,人们仿佛在迷宫中探索,盘绕回环,不见出路。迷惘使人焦虑,揣测使人忐忑不安,期待又给人以希望。就在这种复杂情绪交错融合之时,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蓦然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深深地感到审美的满足。   二、制造矛盾,推波助澜。   设置悬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制造矛盾的过程。随着矛盾的重重设置,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也会随之增加,读者的好奇心理会越来越强烈,急于看下去的心情也会越来越迫切。在这个过程中,矛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的情节也会因此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描写了一个名叫苏比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为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想办法去蹲监狱,以获得免费的食宿。但结局都是既出读者意料之外又在读者意料之中。出读者意料之外的是苏比六次作恶警察却熟视无睹,不肯把他抓进监狱。这实际上就是六重矛盾的设置。而当他在庄严的教堂前,受到高尚圣洁的赞美诗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萌生了改恶从善的念头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还是进了监狱。最终并未出读者意外。作品就是这样步步蓄势,层层结织,读者在惊愕之余,细细品味,不得不承认结局的合理性。   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大王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借助一条项链的真假得失,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女主人公为一夜的虚荣而付出了十年的辛酸。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指出项链是假的,这就把玛蒂尔德还清债务后仅存的一丝欣慰也冲击得荡然无存。项链是假的,虚荣心也像这串项链,是心灵的锁链,它带给人们的只有辛酸和不幸。这篇小说点的设计巧妙,线的脉络清晰,面的揭示不凡。细究这篇小说的全盘构思,不难看出,作品的点、线、面浑然天成得力于悬念,铺垫和穿插的巧妙运用。   可见,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   但要注意一点,“悬念”固然能够吸引读者,而作为考场作文来说,矛盾不宜过于复杂,悬念不宜设置过多,一般有一两个就行了,否则,就有可能会有弄巧成拙、哗众取宠之感。 ‎ ‎-‎ ‎【实战演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希望是给予积极进取的人,成功是给予坚持到底的人,健康是给予涵养身心的人,财富是给予勤俭精明的人,智慧是给予用心学习的人,机会是给予准备完全的人……   生活中“给予”的现象很多,你也许亲身经历过、耳闻目睹过、畅想思考过。   请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示例】                                 章老太的遗赠   章老太终于病倒了。   她终日瘫在床上,眼神若有所思。懂事的孙子明明天天服侍她吃药,细心照料,可病情总不见好转。   “啪!”一声拍桌子的声音从隔壁传过来,一个女人尖利的骂声也清晰地传了过来:“七老八十的老太婆,怎么老赖着不走?真是个老不死……”   那个女人继续嚷:“你这个窝囊废,你要是再背着我给你妈买药,我就带儿子走人!不信,你试试看!”得了“气管炎”的明明他爸唯唯喏喏。章老太都听到了,两颗浑浊的泪珠无声地滴在明明的手背上,明明顿时感到心中一阵抽搐。 ‎ ‎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章老太最终没有斗过病魔,永远地走了。她那阴暗的小房间因为没有人也显得更阴暗了。明明和他爸爸站在章老太的遗像前,泪流满面。而这时,身为儿媳的那个女人却看不到一点悲伤,相反地,她的步子变得异常轻快。她走进那间她几乎从来没进过的小屋,翻箱倒柜地找着什么。“唉哟,你们快过来看,快点!”明明和爸爸擦了擦泪水,木讷地走进去,只见那个女人手里拿着一个心形盒子,兴奋得眼睛发光。"我就知道这老家伙有好东西,你们看,这戒指真漂亮,我在枕头底下找到的。"明明往床上看了一眼,整个床上被翻得乱七八糟。突然,他发现掀开的床单里露出几张纸片。他走上去抽出那些纸看了看。天哪!那是奶奶的遗书!明明声泪俱下地读着:   “我知道自己不行了,趁着还能动时,写了这封信。   “……我给你们添了很多麻烦,对不住你们。我用几十年的积蓄托人给你们每人买了一份保险,已经付了两年的保险金,保险单在箱子最下面。我还给明明他妈买了一个戒指,算是给她的最后的礼物。箱子里有张存折,供明明上学……”   明明再也读不下去了,捧着信大哭起来。一向懦弱的爸爸慢慢走到妻子跟前,扬起了巴掌。“啪!”那个女人一下子坐在了小屋的尘埃中。父亲走出小屋,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无声地抽泣着。   那个女人呆呆地坐在地上,许久,许久…… 【品味评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甚至自己备受冷落与凌辱也是如此,本文的章老太即是真实的写照。当章老太的那封信呈现在儿孙及读者面前时,我们仿佛又看见她那饱含着辛酸与挚爱的浑浊泪水。作者善于安排悬念,以朴质的情感打动读 记叙文构思2‎ 裁剪妙处非刀尺——精巧而新颖的构思往往是赢取读者青睐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标志。善于谋篇,长于布局,精于筹划,巧于运思,不但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艺术。它决定着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尤其是供阅卷老师评等赋分的考场作文,在构思方面若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做到独特、新颖、匠心独运,那么文章升格获得高分将会成为现实。“天织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 巧妙的构思就象天上的云锦,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出自心中。 制造误会, 引人入胜 ——记叙文创新构思系列之一 【技法点拨】   所谓“制造误会”,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先故意安插一些思维上的逻辑性错误,给人一种常识性的“错误”印象。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将谜底层层展开,给人以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艺术享受。并且通过这一次次误会的纠正,可以逐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与深刻的道理,使故事的结果更趋于明朗化,从而又进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制造误会”是记叙文创新构思的一种方法技巧,其目的在于力避叙事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写法,营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效果。在悬念迭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这种谋篇技巧,能更好地吊起读者的胃口,引人入胜,增强阅读的兴趣。   一、巧布“歧途”,大开大阖 ‎ ‎  在文章的开始设计误会,然后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误会”设置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阖的情节中使人物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   “误会法”常为一些大作家所青睐。作家许行的的一篇小小说《钱包》的情节是: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男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 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钱包》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在于巧妙设置几个“谜团”:A、钱包被偷 B、猛追绕树追 C、追回的钱包才发现不是自己的。“追回钱包”的过程中,一步比一步猛烈的行动描写使文章达到情节高潮,于是,当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追回的钱包原来不是他的,而是对方的,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这一个个谜团的设置,情节上的大开大阖,是吸引着读者看下去的重要因素。当你读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定会被工人的酸甜苦辣所打动。   在写作中,用误会法来结构整个情节框架,既可扩大作品的信息容量,又可增加情节趣味。   二、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 ‎  运用“制造误会”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人为编造的破绽,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修车》的记叙文,情节是“我”家门前来了个修车的,年龄和“我”相仿。“我”一面让他修车,另一方面又为他年纪轻轻不读书却摆摊儿修车而看不起他。当他说“难修”时,“我”更以为他是卖关子敲竹杠,对他既是冷笑,又是嘲弄。车修完了,他却没要钱。原来他和我同在一个学校读书,是利用星期天义务为人民服务的。明白了直相后,“我”十分尴尬。   如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的精短小说《在柏林》就是这样: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篇小说之所以精彩,从艺术技巧上来说,应该归功于作者故意耐着性子以“‎ 制造误会”,以此来设置悬念的高超本领。这是一篇用“泪”和“血”写成的战争小说。其感染力和冲击力决不亚于被称为战争影片之王的美国电影巨片《拯救大兵瑞恩》。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把战争放在幕后,只通过一个单一的场面揭示了这场侵略战争的后果。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就是由一个巧设的“误会”来铺设的。开始“两个小姑娘”看到“老妇人” 指手划脚的奇特举动,“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看到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一,二,三”时,“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就为故事的发展巧妙地埋下了伏笔。最后,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的一句话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使得“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至此,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会在强烈控诉希特勒侵略战争的同时,又会被作者高超的构思艺术所叹服。 总之,运用“误会”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人为编造的破绽,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实战演习】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以“发现身边的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示例】                                     最美的时刻   有人把美画在脸上,有人把美穿在身上,也有人把美藏在心里。   那天,我正坐在医院的走廊上,等候医生叫我的名字。走廊的一头传来温和的声音:“大爷,您慢点,马上就到了,您坚持一会儿。”‎ 寻声望去,一位身穿白大褂、拖着长辫子的女护士,一只手扶着举步艰难的老人,一只手举着药水瓶正从我们面前走过,一直进了休息室。   “瞧!这大概就是有‘红包’的特别护理吧!”   “听说过,但没享受过。”   “我看也不见得,特别护理应该在专用病房才是。”   “态度好一点,收入高一点,市场经济嘛!”……两个身影像一阵飓风,刮起各样的议论。   无独有偶,我居然就坐在老人身边打点滴。我刚坐下,那位护士阿姨就走了进来,手时拿着一个装着热水的瓶子,轻声说:“大爷,输液时可能感到胳膊冷,您可以用热水瓶焐一下。”说完就帮老人把瓶子塞在袖口。   老人转动着舌头几次想说点什么,但仿佛过于激动,竟一句话也没说出。那位阿姨转身看着我,亲切地说:“小同学,你就坐在老人身旁,老人说话走路都不方便,有事你帮忙叫一声好吗?”我连忙点点头。   其实,用不着我操心,护士阿姨在老人输一瓶液的时间内来往过好几次,又是为老人量体温,又是端水让老人吃药……老人药水输完,又是她来拔去针头。老人自始至终都把感激写在脸上,只是苦于表达不出来,护士阿姨从口袋里取出二十元钱,边塞给老人边说:“我听收费处说了,你刚才付药费还欠一元钱,我已经替您付了,这二十元钱是给您乘车用的。”   老人一边摇头,一边发出含糊的声音,眼神中多了几分困惑。护士阿姨真诚的说:“大爷,收下吧,我不为别的,我的父亲是军人,我的爱人是军人,看了您的病历,我知道您也曾是军人,您就把我当亲人吧!”   阿姨搀扶老人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我突然发现,那一刻是最美的。 ‎ ‎【品味评析】   这个看似简单却十分精彩的故事情节是由一个巧设的“误会”来铺设的。“白衣天使”的热情服务多次招来了周围人的误会和猜疑。也正是这误会和猜疑,一步步推动故事的发展,最后揭出谜底。至此,你定会被她的真情所深深打动。主人公真诚的语言和真诚的关爱体现了她美丽的心灵。她的形象和众人的评价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永恒的美的记忆。 编织巧合,营造意趣 【技法点拨】   由于出人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偶合或人物奇遇,称为“巧合”,也就是古代一些章回小说中说的“无巧不成书”。由于偶然巧合,才构成了动人的故事,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也正是由一系列的颇有生活原味的偶然和巧合,为我们提供了极广阔的创作空间。   说到“巧合”,同学们,想必你还记得《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这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吧!“白雪公主”在林中巧遇七个小矮人,死后又巧遇路过的王子;“灰姑娘”巧得仙女的帮助;“小红帽”巧被过路的猎人搭救……这些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使惩恶扬善的传统主题得到了圆满地表现,也在你的心灵深出处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这些故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关键是在技巧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法”。   通过偶然事件的巧合,造成一种喜剧效果。如果是由于信息隔绝,造成误解和错觉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就是误会法。运用误会或巧合,可造成波澜,使文章曲折动人。   一、巧妙突破,引水成渠   “巧合法”常常会使故事更具戏剧性。失去戏剧性的巧合,故事的也就会失去很多情趣。当然,由于“巧合法”‎ 在作品中的运用,使得情节也将更为复杂、多变;而复杂而多变的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也会就故事更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   有人说,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巧合总是在不经意的拐弯处等着你。前面铺垫做得好,就为后面的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里还需要找一个巧妙的突破机会才行。   许多名家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善于运用这一技巧。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林教头进酒店巧遇李小二,李小二又巧遇陆虞侯,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林冲山神庙又恰巧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个情节,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孙犁的《荷花淀》中,女人们去找丈夫时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在敌人追赶、危急万分的当口,游击队员恰巧出现。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亲、兄弟、兄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这些看似无意却有意的“巧合”安排,为文章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也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   我们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守财奴》、《项链》等篇都是这样。《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项链是假的直到最后才由佛来恩夫人道破,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实际上作者已多次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她的女友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玛尔蒂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举动就难以信了。再说玛尔蒂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这里,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恰当好处地作了暗示,使最后的结局丝毫不显突兀。 ‎ ‎  美丽的巧合,恰似偶然翩翩飞过窗前的一只彩蝶,总带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惊喜。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在一篇文章之中,不能设置太多的“巧合”,否则就会使故事失真,让读者产生反感,良苦用心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着力铺垫,预示必然   为了显示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显得自然,我们需要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记叙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它们环环紧扣,紧密联接。如果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完整性。只有在高潮到来之前,把原因和根据充分提示出来,高潮的爆发才显得合情合理,就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 ‎ 有一篇《买花》的文章,情节是:“他”要去休假,母亲希望“他”顺路去和她聊聊天,因为“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而“他”以“忙着赶路”为托词。在路上,“他”想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就“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在花店,恰好碰上一个买花的小男孩;小男孩买花恰好也是作为送给***生日礼物。“他”继续上路,转过一个小山坡,恰好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原来小男孩倾其所有是给不在人世的妈妈送生日礼物,小男孩纯洁而美好的心灵感人至深。这一系列的巧合,震撼了“他”的心灵,最终促成“他”‎ 改变主意:亲自给母亲送上生日礼物。文章情感浓郁,感动人心。这里最主要的是作者在前面一路铺垫,才有了后来的再次与小男孩见面的巧妙结局,这样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   有一篇题目为《邻居》的有趣的小说,大致情节是:有两位退休的老头儿在一栋新楼里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他们不谋而合地在同一个时间搬了家,就在新居的楼梯平台上相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心里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俩从前都是孤身一人,没有亲友,从今以后有人朝夕相伴,就不会寂寞地度过迟暮之年了。于是,两人决定先安置好家具,然后按照老年人的习惯来共庆乔迁之喜。他们在附近的食品店买了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矿泉水和一些简单的小菜。两个老头儿坐在散发着油漆气味的厨房的餐桌旁边,喝完了第一杯,又干了第二杯。这时他俩才开始仔细地打量对方。突然,两人惊呆了,默默无言地坐着,过了一会儿,突然都哭了起来。原来,一个老头儿是前是法院侦查员,而另一个老头是他审讯的对象,后来被判了刑,过了多年的囚禁生活。于是,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帷幕……   这是一个极有趣味的小说。生活似乎跟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生活如此具有戏剧性,竟然将这样两个曾经有着密切而不一般关系的人扯在一起,并且又是那么近。但仔细深思起来,真正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巧合啊,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偶然,太多的巧合。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服务的,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因而必须在主要情节中得到照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末在最后一幕里就得****,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实战演习】 ‎ ‎  根据下面的对话,写一篇作文。   车轮质问方向盘:“你为什么老是束缚我的自由?”方向盘说:“要想随心所欲,那只有滚到邪路上去!”   请以“车轮与方向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示例】                                       红 灯  小港机场下完了客人,运气不错,又有人拦车。   我偷偷地端详了这位小姐,不是美,但五官分明。两排长睫像围着湖泽的小丛林;弧形分明的双唇,很有个性地紧抿着……   “民生医院”,抛下了目的地,她便合上了眼,斜倚在后座上,似乎很累很累。   我扳下了车资表,比平日更专心地开起车来。说也奇怪,忍不住从反射镜中,多看她几眼,但我不能看得太勤,免得让她误会我心怀不轨。   车行一半,我在镜中,忽然看到她潸潸泪下,就像一枝带雨的梨花,惹得我有说不出来的怜爱。   “探病吗?小姐。”本不应该向乘客多舌的。   “……”拭干泪水,她轻轻地点头。   “病情如何?”该死!问这干嘛?开几年车,最痛恨的,就是一上车叽喳不停的乘客。今天自己中了什么邪?搭这个什么讪?万一……   “弥留。”她沉重地吐出这两个字,泪像决堤的洪水,哭得凄凄切切,叫人好不心疼。 ‎ ‎  我见过弥留的病人,和死人只差一口气。她一定急着见这个亲人,慢一步说不定天人永隔。我该……   于是,加足马力,闯了一个又一个红灯,甘冒被警察罚款的危险。我想帮她一点忙。   “嘎——”到了,踩稳了刹车,油然而生的英雄感,使我无限骄傲。好啦!现在就等着她谢意的眼光……   谁知,“啪——”一记清脆的耳光声响自我左颊。她原本姣好的脸孔,一阵青一阵绿地扭曲成一团,从牙缝中恨恨地挤出:“都是你们这些没道德的司机,专抢红灯,否则我先生也不会被撞得奄奄一息,躺在医院里!”她像丢垃圾一样扔了两百块钱在我脸上…… ‎ ‎【品味评析】   这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小说,极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因“情”而“甘冒危险”,“闯了一个又一个红灯”的违规驾驶员。文中的“我”加足马力,闯了一个又一个红灯,甘冒被警察罚款的危险。而那位美丽小姐的“先生”,即“处于弥留之际的病人”正好是就是因为“没道德的司机,专抢红灯”所致。真是太巧了!“我”那“油然而生的英雄感”也荡然无存了。那的“啪——”一记清脆的耳光声肯定能唤起所有读者的深思。由巧合所致的这一出人意外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结尾那一记“清脆的耳光”确实出乎我们的意外。但仔细品味,又是那么符合生活逻辑,让人十分可信,它不仅给因徇私而闯红灯者以冷静,也能给局外人以思索,实在是最能体现作者匠心之所在。 笔锋突转,震撼人心 【技法点拨】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在情节上往往按照“起因——经过——结果”‎ 的记叙文常规模式,平铺直叙,跳不出程式化的框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要想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那么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就是技巧之一。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叙事文章的灵魂,似画龙之点睛,下围棋之做眼,也有人把它比喻为“引爆审美想像的雷管”。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推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这突转的一笔,既出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逻辑之中;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起伏,又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可以使文章具备腾挪跌宕、一波三折,创造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张本蓄势,引发威力   所谓“张本蓄势”,就是把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先“隐”起来,然后把有助于表达主题的内容层层铺垫开来。因为前面的铺衬愈充分,后面的高潮也便愈壮观。这就好比拉弓射箭,弓拉得愈满,箭射得愈远;又好比蓄水储能,水蓄得愈多,开闸后水势便愈猛。   “张本蓄势”技巧,开始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目的是要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做坚实有力的准备,制造最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这一环节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描述矛盾的展开和难以解决,为把“关子”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张本蓄势,引而不发”。   在运用“蓄势”技巧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张本蓄势”与“水到渠成”的关系。前者必须以悬念为先导,然后通过人物的活动和故事予盾的深入展开,使悬念逐层推进,时刻紧扣读者的心弦。当“万事具备”之时,就可自然转入后者,达到“水到渠成”的自然境界此时,“包袱”抖开,悬念冰释,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两种看似矛盾的标准也就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 ‎ ‎  巧妙设计结尾,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可以在结尾处再掀起一个波澜,收到余音袅袅,绕梁不绝的艺术效果。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得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都是结尾出奇制胜的典范。谈歌的小小说《桥》写的是一个在洪水到来时工地上一百多号人挤过独木桥逃生的故事。即将退休的党支书维持秩序,他喊,党员排在后边。有一个小伙子不理睬,老汉把他拖出,骂道:“你***还是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结果老汉和小伙子都死了。结尾写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老支书这个人物的形象顿时光芒四射。   正如前苏联作家苏曼诺夫说的:“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这种文章让人读后荡气回肠,不得不掩卷沉思。当然,我们在写作中也不能一味地为技巧而技巧,为片面追求惊奇的结尾而忽视生活的逻辑。否则就会陷入哗众取宠,矫揉造作的误区。我们永远不要脱离生活。   二、抑扬互变,摇曳生姿   “抑扬互变”,也是使笔锋突转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抑扬互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抑扬互变往往使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往往大出读者的意料,但更加耐人寻味。这一类作品,情节跌宕,意味深长,意蕴丰富而深刻,艺术效果十分强烈。欧·亨利是运用这种手法的高手,他的名篇《最后的藤叶》、《麦琪的礼物》等,都运用了逆向铺垫的手法,成为不朽的名篇。这种独具一格的艺术技巧,被称之为“欧·亨利手法”。 ‎ ‎ 有一篇小小说《小站歌声》,讲的是,一天晚上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帖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因为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孩子们舍不得她,但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等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的时候,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悲地立着,为老师唱了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小说到此戛然而止。这篇文章的最亮丽之处便是结尾笔锋陡转,出人意料。孩子们不知道老师得了白血病,他们还祝福老师一生平安,这更增加了故事的凄凉之感,更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一位同学以《距离》为题,写“我”带着“隔膜”的心态踏进了继父的家门,为了鼓励我努力学习,继父每天晚上都捧着一本书,陪“我”读到深夜。不管多累,第二天早上他依然出苦力,干活挣钱。一年365个夜晚的伴读,渐渐愈合了“父女”间的距离。如果就此收尾也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匠心独运,设计出了石破天惊的突变式结尾:   收到通知书那天。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无尽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地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 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当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突变式情节设计迸射出浓烈父爱的强大震撼力,激荡起读者心头感情的潮水。   在具体写作中,要做到“抑扬互变”,也应该掌握好一定的“度”,做到“抑扬要自然,转换顺畅”。否则,就可能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更切莫故弄玄虚,否则便会画虎类犬。 【实战演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冬天的阳光最温暖,春天的和风最温暖;寒冷时的一件棉袄最温暖,饥饿时的一块面包最温暖;伤心时的一句安慰话最温暖,困境中的一句鼓励最温暖,失落时的一个微笑……生活中充满着温暖的种种情境。   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温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示例】                                    窗口的微笑   只有在有风雨的日子里,才能看那个窗口的女孩子与那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微笑。期待风雨,就是期待久违的微笑。   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车上载着升入中学的烦恼与失落,慢慢地前进,任疾风扫过我的脸,任雨点浇湿我很累很累的双肩……‎ 曾经拥有那么多的掌声与赞美、鲜花与微笑,今天却离我太远太远了;我在象牙塔喧闹的穹顶下丢失了自己的微笑,今天泪水伴着雨水从脸颊滚下来。这样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一个不经意的抬头,风雨中,我发现了那个女孩子——站在窗口的女孩子。她在微笑着是在对我微笑吗?啊!是的,她一直在对我微笑,她的笑容是那么天真灿烂,就像一束阳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的心充满温暖。“既然别人能对你微笑,你为什么不对自己微笑呢?”我豁然开朗,我擦干了泪,回头望望那个女孩,她始终在对每一个失落的人微笑。感谢你,窗口的女孩子,生活是这样地美!我要找回我的微笑。   拼搏,冲刺!在一次又一闪的打击中,再从头“收拾旧山河”,在惨不忍睹的失败中锻炼“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勇气和毅力。我变得越来越坚强。我的生活开始阳光灿烂。   “帘外雨潺潺”,在一个下着雨的星期天,我骑着自行车不经意地来到女孩子的窗下。巨大的惊异使我差点失声喊出:“她是个盲人!”生活这么美好,而她的世界却是一片黑暗,那些失去光亮的白天和夜晚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抚慰呢?可我却分明看到,她的眼里充满了希望……   生活中总有太多太多的失望,而我们又怎能总是沉湎其中,暗自感伤呢?朋友,当你失落的时候,别忘了给自己一个微笑! 【品味评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同样不是缺少感动,就看我们善不善于用心去捕捉和发现罢了。只要你细细体会,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你感动的事情。本文作者就是一个有心的人。他在“一个偶然的一个不经意的抬头”中,发现了“一个女孩——站在窗口的女孩子”。她的笑是那样美丽,那样迷人,“‎ 即使眼前是无边的黑暗,也应笑对人生,风雨中女孩子灿烂的微笑照亮世间每一个角落”。于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就这样展开。自己也从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得到了一个道理:给自己希望,永远坚强!” 对于那个女孩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她的“笑”上。她一直在对“我”微笑,她的笑容是“那么天真灿烂,就像一束阳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的心充满温暖”。可见,只有捕捉并描写那些来自生活的最纯净最自然的东西,才会真正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