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技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技巧 生物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实验现象等。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实验设计题是高考热点题型,所占分值也比较高。许多同学觉得解这类题目难以下手,有时只是心里明白,却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实只要理清思路,找准方法,就能化难为易,取得好成绩。 解答高考实验设计题可遵循以下思路:‎ 一、仔细审题,弄清实验目的和要求 ‎1.确定实验目的,找出要研究的问题,这一点题目中都会给我们提示,诸如“研究、验证、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是试题将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实验目的。‎ ‎2.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 ‎3.要弄清实验类型,即要设计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4.依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变量以及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5.确定实验器材,对于生物实验题中已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主要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一般应全部用上,不可遗漏,除非试题是让你选择使用或者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 二、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书写实验步骤的“三步曲”: ‎ ‎1.分组标号:包括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如果有浓度梯度,至少要分三组,如果有必要,每组还要设多个相同处理)、编号、非条件处理等。‎ 常用语言: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 本步骤强调分组的等量原则(器材的规格、生物材料的长势、分组的数量和随机性等),编号可以针对实验器具,也可以针对实验材料,有的非条件处理需在条件处理之后,则需写在第二步。‎ ‎2.设置实验组:(有单一变量)和对照组(无单一变量)。‎ 常用语言: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本步骤强调对照原则、各对照组条件处理的等量原则,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可用具体的量,如“在A组中加入2 mL……在B组中加入2 mL……”。‎ ‎3.培养或观察:放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常用语言:将两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或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 ‎ 本步骤强调各组外界处理的等量原则,两套装置必须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有可比性。培养的时间可根据具体的实验确定,也可以用“一段时间”描述。‎ 特别提醒: a.最佳的书写步骤是1→2→3;b.用规范性语言准确地描述。‎ 三、通过对实验结果(现象)的处理,综合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即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实验结论则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定性表述,结论要依据实验原理并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实验目的的类型不一样,结果和结论的写法就不一样。验证性实验一般有一种结论,而探究性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 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预料之中”的,因此结果和结论只有一种情况。结果即由所学知识或实验原理推出的现象,结论即实验目的。如“验证CO2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的实验,实验结果为:对照组叶片遇碘变蓝,实验组叶片遇碘不变蓝。结论为:CO2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 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的生物学现象进行探索,因此预期的结果及结论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其书写格式一般为“如果……则……”。如“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结果和结论会有以下几种情况:若相同时间内,在光下的一组比在黑暗中的萌发数多,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若在光下的一组比在黑暗中的萌发数少,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若两组的萌发数相同,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四、回归检验 ‎1.检查实验原理、原则:检查是否遵循实验原理;检查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如有无对照实验,看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2.检查实验过程:有没有科学性错误、是否违背实验原理、语言文字表达是否应用专业术语,一定要避免方言、俗语在答案中出现。‎ ‎3.检查实验器材:是否“物尽其用”,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器材都有用,除特殊说明外不允许额外添加实验器材,如有的同学一时疏忽把生理盐水换成了蒸馏水,这样就额外为实验添加了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 ‎4.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实验结果要符合实验原理,验证性实验一般只有一种结论,而探究性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都需要与实验目的相对应。‎ 五、题例领悟 ‎【典例1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 ‎(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要求,室温恒定。)‎ ‎(2)方法与步骤: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想要做一个探究实验。他们现已得到了两类动物的血液,并已离心分离出这两类动物的血浆各50 m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以完成研究任务。‎ ‎(1)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依据的实验原理:在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3)应准备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能的结果及相应结论:‎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选择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过程如下:‎ ‎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    ②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 ‎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    ④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    请分析回答:‎ ‎   (1)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 ‎   (2)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   ②将F1分成甲、乙两组,让其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当F6分别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百分比,分别计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典例1 】【解析】(1)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2)确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观察指标:‎ 实验目的: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实验原理:甲状腺激素能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使耗氧量增加;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活动量增加。‎ 观察指标: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 ‎(3)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甲状腺激素和蒸馏水。‎ 因变量: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 无关变量:鼠龄、温度、药剂量、灌胃次数等。‎ ‎(4)设计实验步骤:‎ 分组标号:包括分组、编号、非条件处理等。‎ ‎①将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分为两组并分别标记为甲组和乙组,然后分别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测定与记录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 设置实验组(有单一变量)和对照组(无单一变量):‎ ‎②每日用灌胃器给甲组大白鼠灌喂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乙组大白鼠灌胃等量的蒸馏水,饲养一段时间。‎ 培养或观察:‎ ‎③定期测量与记录甲、乙两组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 ‎(5)结果预测与分析:‎ 实验目的中有“验证……”,因此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结果和结论只有一种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未给甲状腺激素时,甲、乙两组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相近。 给甲组大白鼠甲状腺激素后,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 结果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耗氧量和活动量加大。‎ ‎【答案】 见解析中的加粗部分 ‎【典例2】【解析】(1)确定实验目的。题目中有“探索”字眼,由此可确定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探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 ‎   (2)找准实验原理。由题干“在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可以确定本实验的原理是在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作用。‎ ‎   (3)确定实验器材。本实验是让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组装渗透装置要用到烧杯、半透膜、细线等。‎ ‎   (4)设计实验步骤。根据书写实验步骤的“三步曲”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   ①先将淡水动物的血浆倒入烧杯中;②用半透膜封住长颈漏斗的口,用细线将半透膜扎紧;③将海洋动物的血浆倒入漏斗中,将漏斗浸入到烧杯中(即淡水动物的血浆中),使漏斗管中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平齐;④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管中液面的变化。‎ ‎  (5)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本实验可能的结果及相应结论有三种:‎ ‎   ①若液面上升,则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的。 ‎ ‎   ②若液面不变,则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与淡水动物的相等。 ‎ ‎   ③若液面下降,则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低于淡水动物的。‎ ‎【答案】 见解析中的加粗部分。‎ ‎【典例3】【解析】 本题是比较典型的实验评价题,先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 ‎   ①看有无对照实验,如果有,看对照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本实验无对照实验。此实验应该分为两组,甲组无人工选择,乙组有人工选择。‎ ‎   ②看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没有对照实验,所以没有单一变量。‎ ‎   ③看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不合理、不完整。应该对甲组不进行人工选择,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6次,统计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   ④看是否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的检测和记录:正确。‎ ‎   ⑤看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是否合理:本实验不合理,不能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果应该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 (1)不科学,没有对照实验。 (2)②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 ③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甲、乙两组中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3)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解答实验设计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理清题目要求;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原则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再次,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最后,回归检验,以确定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平时要注意总结实验设计题的一般解答模式,当再次遇到新情境实验设计题时也能灵活变通,理清解题思路,最终取得好成绩。‎ ‎08、09、10、11高考实验题汇编 ‎1.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2.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B.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利于保持湿度,适宜制作腐乳 C.加盐和加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D.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杂菌污染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改变NaCl溶液的浓度只能使DNA溶解而不能使其析出 B.在沸水浴中,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 C.加盐和加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D.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杂菌污染 ‎4.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有1位同学做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取材位置不合适 ②取材时间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 ④解离时间不合适 ‎⑤视野选择不合适 ‎ A.②③ B.②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6.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 ‎ 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 ‎ 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 ‎ 时间内产生CO2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 ‎7.右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B.过程①和都③只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9.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方法不包括 ‎ A.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 B.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 ‎ 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 D.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10.根据下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A. 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11.(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A.浓度高于 mol/L的生长索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12.(多选)下列关于DNA和蛋白质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提取细胞中的DNA和蛋白质都需用蒸馏水涨破细胞 ‎ B.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可去除蛋白质 ‎ C.蛋白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进行透析可去除溶液中的DNA ‎ D.蛋白质和DNA都可以用电泳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 ‎13.(多选)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 ‎ 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 ‎ 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4.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DNA粗提取的相关探究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 材料处理:称取新鲜的花菜、辣椒和蒜黄各2份.每份l‎0 ‎g。剪碎后分成两组,一组置于‎20℃‎、另一组置于一‎20℃‎条件下保存24 h。‎ ‎ DNA粗提取:‎ 第一步:将上述材料分别放人研钵中,各加入l5 mL研磨液,充分研磨。用两层纱布过滤.‎ ‎ 取滤液备用。‎ 第二步:先向6只小烧杯中分别注人10mL滤液,再加人20 mL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 ‎ 溶液,然后用玻璃棒缓缓地向一个方向搅拌,使絮状物缠绕在玻璃棒上。‎ 第三步: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2 mol/L NaCl溶液溶解上述絮状物。‎ DNA检测: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4 mL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 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溶液的颜色深浅,结果如下表。‎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性实验课题名称是 。‎ ‎(2)第二步中”缓缓地”搅拌,这是为了减少 。‎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 ‎ ①结论1:与‎20℃‎相比,相同实验材料在‎-20℃‎条件下保存,DNA的提取量较多。‎ ‎ 结论2: 。‎ ‎ ②针对结论I.请提出合理的解释: 。‎ ‎(4)氯仿密度大于水,能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与水和DNA均不相溶,且对DNA影响极小。为了进一步提高DNA纯度,依据氯仿的特性.在DNA粗提取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操作的步骤是: ‎ ‎ 。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溶液使DNA析出。‎ ‎15.在完成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2份资料。‎ 资料一 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一)解离:剪取洋葱根尖‎5c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二)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cm。‎ ‎(三)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四)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坡片……‎ 资料二 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注: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细胞周期 间 期 分 裂 期 前期 中期 后期和末期 实验小组1计数细胞个数 ‎43‎ ‎4‎ ‎1‎ ‎2‎ 实验小组2计数细胞个数 ‎44‎ ‎3‎ ‎0‎ ‎3‎ ‎……‎ ‎……‎ ‎……‎ ‎……‎ ‎……‎ 全班计数细胞个数 ‎880‎ ‎67‎ ‎18‎ ‎85‎ 计数细胞总数 ‎1 000‎ 各时期细胞数的百分比 ‎88.0‎ ‎6.7‎ ‎1.8‎ ‎3.5‎ ‎(1)请改正“资料一”中的3处错误。__________‎ ‎(2)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2.0h,请根据“资料二”,在答题卡上的饼状图中表示出间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和末期所占的时间(单位:h,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差。因而对整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___________。‎ ‎①取材时间 ②根尖培养温度 ③解离时间长短 ④载玻片厚度 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 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16.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 共4组实验,用1 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组、__________组和__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和 。‎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 ‎17.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进行3组实验。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温/℃‎ ‎10‎ ‎20‎ ‎30‎ ‎40‎ ‎50‎ 组别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清除血渍时间 ‎/min ‎67‎ ‎66‎ ‎88‎ ‎52‎ ‎51‎ ‎83‎ ‎36‎ ‎34‎ ‎77‎ ‎11‎ ‎12‎ ‎68‎ ‎9‎ ‎11‎ ‎67‎ 清除油渍时间 ‎/min ‎93‎ ‎78‎ ‎95‎ ‎87‎ ‎63‎ ‎91‎ ‎82‎ ‎46‎ ‎85‎ ‎75‎ ‎27‎ ‎77‎ ‎69‎ ‎8‎ ‎68‎ ‎(1)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________。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_。‎ ‎(2)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_________。‎ ‎(3)如果甲、乙和丙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 ‎(4)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理由。‎ ‎18.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 ;‎ ‎② 。‎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19.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的原理是利用酶溶液对细胞壁成分的降解作用。蜗牛酶液从蜗牛(以植物为食)消化腺中提取;果胶酶、纤维素酶从微生物中提取。为了研究不同酶液 的酶解效果,某实验小组取无菌烟草幼叶,切成相同大小的小片,等量放入6支试管中,试剂用量和实验结果列于下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 ‎(注:“+”越多表示绿色越深,“-”表示颜色无显著变化)‎ ‎(1)实验过程中,需要轻摇试管,其目的是 ,使原生质体从叶小片中游离出来,以便观察悬浮液绿色的深浅。‎ ‎(2)从绿色的深浅可推测:蜗牛酶液酶解效果最好,原因是蜗牛酶液含有 等多种酶。 该实验中 是空白对照组,其设置意义是 。‎ ‎(3)用网筛过滤原生质体到离心管内,离心后收集沉淀物,并用 洗涤。‎ ‎(4)原生质体是否符合要求还需进行检验,其检验的方法是 。‎ ‎20.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 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 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 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 ‎21.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 ‎ (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 (填序号)。‎ ‎ 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 ‎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 ‎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 ‎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 (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 ‎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 。‎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 ‎ (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mL的蔗糖溶液,则 ‎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 。‎ ‎③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 ‎ 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 ‎ 保持在0.3/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 、 。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 。‎ ‎22.右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 ‎ 别是酵母菌____ ___;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 。‎ ‎(2)图中含有RNA的结构有 (填序号)。‎ ‎(3)图中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的结构是 ‎ (填序号)。‎ ‎(4)为制备酵母菌原生质体,需用酶解法除去结构①,但应在 溶液中进行。[来源:学&科&网]‎ ‎(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有 (填下列操作的序号)。‎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人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08、09、10高考实验题汇编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B C C C B C C ‎11‎ ‎12‎ ‎13‎ BD BD AD ‎14. (1)探究不同材料和不同保存温度对DNA提取量的影响 ‎ (2)DNA断裂 ‎ (3)①等质量的不同实验材料.在相同的保存温度下,从蒜黄提取的DNA量最多 ‎ ⑦低温抑制了相关酶的活性,DNA降解速度慢 ‎ (4)将第三步获得的溶液与等量的氯仿充分混和.静置一段时问,吸取上清液 ‎15.(1)将“‎5cm”改成“2~‎3mm”;实验操作步骤应改为先漂洗后染色;将“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2)见下图 (3)①②③⑤⑥‎ ‎16.(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 ‎17.(1)加酶和适当提高温度 蛋白酶 蛋白酶和脂肪酶 (2)专一性 (3)没有差异,因为高温使酶失活 (4)未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18.(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19.(1)为了使细胞壁与酶充分接触,提高酶解效果 ‎ (2)果胶酶和纤维素酶 I、Ⅱ、Ⅲ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 ‎ (3)等渗溶液 ‎ (4)低渗涨破法 ‎20.(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 (2)样方法柱形图见下图 ‎ (3)增长型 ‎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21. (1)①③‎ ‎ (2)①无色、绿色 ②红色、绿色 ③改变光圈大小 调节反光镜(电光源亮度)‎ ‎22.(1)没有叶绿体 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②④⑥⑧‎ ‎(3)⑥ (4)等渗 (5)①④⑤‎ ‎(2011年福建卷)26.(28分)回答下列Ⅰ、Ⅱ题 ‎ Ⅰ。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 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组无辐射损伤;②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下同);③‎ 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O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 组别 处理方法 ‎0 h ‎12 h ‎24 h ‎48 h ‎①‎ 无辐射损伤 ‎0.046‎ ‎0.056‎ ‎0.048‎ ‎0.038‎ ‎②‎ 辐射损伤 ‎0.460‎ ‎0.420‎ ‎0.530‎ ‎0.520‎ ‎③‎ 辐射损伤+IL–18‎ ‎0.239‎ ‎0.265‎ ‎0.279‎ ‎0.269‎ (1) 选择脾细胞作为本实验材料,是因为脾脏是集体重要的_______器官。已知IL-18是一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与______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 自爆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______死亡。从表中数据可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______;从_______(组别)两组数据可知,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 (3) 科研小组还设置了第④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第③组相比,设置第④组的目的是______。‎ (4) 在作物育种中,可用60Co放出的γ涉嫌使作物发生基因突变,从中筛选出优良的变异类型,这种育种方法叫做______育种,其特点是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Ⅰ(1)免疫 抗体(溶菌酶)(2)编程性(程序性) 少 ②③(3)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4)诱变(辐射)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变异不定向,盲目性大;优良变异类型少(答出两点即可)‎ ‎(2011年江苏卷)31.(8分)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 ①鲈鱼的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 d,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 ‎②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 ‎③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 ‎④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 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 、947. 2%。‎ ‎⑤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 蛋白酶活性( U/mg)‎ 脂肪酶活性( U/mg)‎ 淀粉酶活性( U/mg) ‎ 对照组 ‎1. 09‎ ‎0. 08‎ ‎0.12 ‎ 实验组 ‎1. 71‎ ‎0. 10‎ ‎0. 13 ‎ ‎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 (1)步骤①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 ▲ ;实验前的驯养是为了 ‎ ▲ 。‎ ‎ (2)步骤②中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 ▲ ,其原因是 ▲ 。‎ ‎ (3)步骤③中还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 。‎ ‎ (4)本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 ‎ (5)推测鲈鱼的食性并说明理由: ▲ 。‎ ‎3 1.(8分)(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 (2)温度不能过高 高温会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3)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 (4)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5)肉食性,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 ‎(2011年安徽卷)29.(18分)(10分)保水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保水剂和氮肥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质栽培的小麦幼苗若干,保水剂,氮肥等。‎ 方法步骤:①选取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为A、B、C三组,分别施用适量的保水剂(‎60kg·hm-2)、氮肥(‎255kg·hm-2)、保水剂(‎60kg·hm-2)+氮肥(‎255kg·hm-2),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下培养,其它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②在小麦灌浆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于10:00-11:00从每组选取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CO2吸收量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均值)如下表:‎ ‎ 组号 CO2吸收量/μmol·m-2·s-1 叶绿素含量/mg·g-1 ‎ A 10.66 3.07‎ B 13.04 3.02‎ C 15.91 3.05‎ 实验结论:适量的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光合作用强度。‎ ‎(1) 请指出上述方法步骤的缺陷并改正:步骤① ;步骤② 。‎ ‎(2) 如不考虑方法步骤中的缺陷,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分析,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提高了CO2吸收量的原因可能是 。‎ (3) 实验测得的CO2 吸收量 (大于、等于、小于)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实际消耗量,理由是 。光合作用强度可通过测定CO2吸收量,也可以通过测定 释放量计算。‎ 答案:(1)缺少对照实验 相同部位(2)提高光合作用酶的数量和活性 (3)小于 实验测得的CO2吸收量是光合作用过程中CO2消耗量与呼吸作CO2用释放量之差 ,O2。‎ 解析:考察实验能力。实验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步骤①应该增加正常生长,不做特殊处理的对照试验,步骤②要保证无关变量相同,所以取相同部位的叶片。‎ ‎(2)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有色素和酶。根据题目表格信息,叶绿素含量几乎没有差别,所以是影响酶的数量和活性。‎ ‎(3)实验测得的CO2吸收量是光合作用过程中CO2消耗量与呼吸作CO2用释放量之差,实验测得的CO2 吸收量小于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实际消耗量。根据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光合作用强度可以是单位时间反应物CO2的消耗量或生成物O2的释放量。‎ ‎(11年四川卷)30(21分)回答下列I、II小题。‎ I.(9分)有人通过实验探究某海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以获得最大生物量(注:生物量指单位体积的藻体干重)。(1)在有光条件下培养海藻时,培养液中必须含有__________,还需定时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目的是提供 。海藻光合速率随着向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图中B点表示最佳的________培养条件。‎ ‎(2)该海藻的无光条件下仍能生长,但需在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等有机物,目的是提供____________。‎ ‎ (3)向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配成不同浓度的培养液,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培养该海藻,测定海藻的生物量如下表:‎ 要确定培养海藻的最佳葡萄糖浓度,还需设计_____________的实验。‎ ‎(4综合上述实验,获得该海藻最大生物量的培养条件是____________。‎ 答案:Ⅰ.(9分)(1)各种必需矿质元素(1分) CO2(1分) 光照(1分)‎ ‎ (2)碳源和能源(2分)(3)在0.2~‎0.6g/L之间更细分的浓度梯度(2分)‎ ‎ (4)适宜光照,添加适宜浓度的葡萄糖(2分)‎ ‎(11年大纲版全国卷)33.(11分)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编号 组1‎ 组2‎ 组3‎ 组4‎ 组5‎ 组6‎ 组7‎ 组8‎ 处理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空气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CO2和N2‎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空气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CO2和N2‎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检测结果 有淀粉 有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回答问题:(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__________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_____。‎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_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____,后者是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 __‎ ‎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_______(有、无)淀粉。‎ ‎【答案】(1)光合 H2O (2)组2和组 6 (3)葡萄糖 ATP 有氧呼吸 ‎ ‎4组无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合成缺少ATP (4)无 图10 正常和长期干旱条件下 ‎ 蝴蝶兰的干重增加量 ‎(11年广东卷)26.(16分)观赏植物蝴蝶兰可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 ‎(1)依图9分析,长期干旱条件下的蝴蝶兰在0~4时 (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 ;此时段 (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原因是 ;10~16时无明显CO2吸收的直接原因是 。‎ ‎(2)从图10可知,栽培蝴蝶兰应避免 ,以利于其较快生长。此外,由于蝴蝶兰属阴生植物,栽培时还需适当 。‎ ‎(3)蝴蝶兰的种苗可利用植物细胞的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此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 ‎26、答案:(1)有 此时段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第一、二阶段均有[H]产生,第一、二、三阶 段均有ATP生成;无 此时段没有光反应,而暗反应必须要由光反应提供ATP和[H],故不存在暗反应;‎ 气孔关闭。(2)干旱 遮阴(3)全能性 基因选择性表达 ‎(11年广东卷)29.(16分)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I.提取叶绿素 II.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 叶绿素溶液(mL)‎ 调pH至 处理时间(min)‎ 溶液颜色 ‎①‎ ‎3.0‎ Y ‎10‎ 绿色 ‎②‎ ‎3.0‎ ‎7.0‎ ‎10‎ 绿色 ‎③‎ ‎3.0‎ ‎6.0‎ ‎10‎ 黄绿色 ‎④‎ ‎3.0‎ ‎5.0‎ ‎10‎ 黄褐色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1)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应该为 ,原因是 。‎ ‎(2)表中Y应该为 ,原因是 。‎ ‎(3)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 食品,否则 。‎ ‎(4)小李想了解叶绿素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请你提供监测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 ‎29、答案:(1)二氧化硅(SiO2) 使研磨更加充分(2)8.0 以1.0作为pH梯度进行实验 ‎(3) pH小于6.0 叶绿素会由于酸性pH值而被破坏(4) 略 ‎(2011年江苏卷)28.(8分)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 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 01%、0. 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 h、36 h、‎ ‎48 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 h、12 h、24 h、36 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5~8 min。‎ ‎④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一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 清水培养时间(h)‎ 质量分数(%)‎ 时间(h)‎ ‎0‎ ‎12‎ ‎24‎ ‎36‎ ‎0. ‎‎0l ‎24‎ ‎10. 71‎ ‎13. 68‎ ‎14. 19‎ ‎14. 46‎ ‎36‎ ‎9. 94‎ ‎11. 99‎ ‎13. 59‎ ‎13. 62‎ ‎48‎ ‎7. 98‎ ‎10. 06‎ ‎12. 22‎ ‎11. 97‎ ‎0.1‎ ‎24‎ ‎7. 74‎ ‎9. 09‎ ‎11. 07‎ ‎10. 86‎ ‎36‎ ‎6. 12‎ ‎7. 87‎ ‎9. 98‎ ‎9. 81‎ ‎48‎ ‎5. 97‎ ‎6. 68‎ ‎7. 98‎ ‎8. 56‎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 ▲ 。‎ ‎(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 。‎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 ①质量分数为 ▲ 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 ▲ 。‎ ‎(6)右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形成 细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 ‎28.(8分) (1)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缓慢移动装片,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 (3)碱 (4)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 (5)①0.01% ②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 h,再在清水中培养36 h(6)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11年重庆卷)30.(26分)Ⅰ.下列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含量状况。‎ ‎(1)表中A是 ,B应 。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A起 作用。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控制枢纽是 。‎ ‎(2)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① 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②  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现象①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 ;现象② 说明该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 ‎ ‎。通常,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症。‎ Ⅱ.某兴趣小组将豆腐块灭菌,接种微生物后培养2天,加入适量食盐,经密封放置10天后制的豆腐乳。‎ (1) 在保质期内,豆腐乳放置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短肽和氨基酸含量越高。为研究其原因,该小组取适量豆腐乳之称样液,等量加入各试管,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样液的颜色将 。处理④中,‎100℃‎加热的目的是 。‎ 如果处理③与处理④相比,显色较 ,且处理 与处理 相比,显色较 ,则表明豆腐乳中蛋白质被微生物产生的 分解。最终使肽和氨基酸含量增加,因此保质期内豆腐乳放置越久风味越佳。‎ ‎(2)食用豆腐乳后,其中的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通过 作用形成的氨基酸,还可以由氨基酸产生的不含氨部分合成 ‎ 答案:30(26分)(Ⅰ)(1)促甲状腺激素 升高 抑制(反馈调节) 下丘脑 (2)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兴奋性(Ⅱ)(1)不变 使酶失活 浅 浅 蛋白酶(肽酶)‎ ‎ (2)氨基转换 糖类和脂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