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类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类 一、必备知识 (一)掌握访谈文体的相关知识“访谈”的概念 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 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这里要注意以下要点: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 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一个成功 的访谈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 深入、细致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所以要做到: (1)根据目的和受众需要,选定访谈对象,确定采访方式。 (2)适当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搜集与访谈问题有关的资料,详细了解访谈对象的方方面面。 (3)确定采访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访谈的具体细则。访谈主题要明确集中,有针对性;具体细则要清楚 明白,便于操作,并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机动应变。要列出访谈提纲,分类设计问题。 2、精心实施、调控好访谈过程 访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要能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 进入主题。主体要根据进程的变化,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内容的拓 深、拓广。特别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见微知著,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 的价值。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访谈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方式,但不是简 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根据情景进行创造。一般可以综合运 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上提问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回答则要视具体内容和人物性格而定。 3、抓好访谈文本写作 先要整理资料、写出访谈纪要,再作进一步加工。访谈写作力求全面真实地记录与访谈对象的谈话内 容,尊重事实真相,尊重谈话者本意。由于访谈反映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所以需要对材料进行再加工,要 适当剪裁,着力突出关键。注意访谈文章的时效性,典型性,使文章更加凝练、中心更加突出,个性更加 鲜明。 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较好地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二是体现和强调现场感。 (二)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 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在阅读时着 重就是要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 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 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 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三)重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1、如何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要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 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 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 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 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 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2、如何对访谈进行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 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 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 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 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 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 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 否定。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文中有关 XXX 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析。 【答题思路】 备考 4 大策略 客观题居多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时,要注意以下 4 点: (1)采用正确的阅读顺序,即“主观题题干→原文→客观题”,这种顺序既能避免客观题错误选项“先 入为主”,又能第一时间发现主观题的答案要点。 (2)加强客观题的训练,把握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客观题题文的“比对点”,提高比对效率。 (3)提升读图能力,掌握解答图表题的技巧。这一点对准确理解文意和精准做题均至关重要,考生在平 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对图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专项训练。 (4)掌握根据原文内容,摘取、整合、提炼答案的能力。 【典例分析】 一、【2019 年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悠悠敦煌情 ——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 1948 年赴美国留学。1950 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 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 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 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 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东 西出了一本《敦煌石窟艺术》。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的 艺术,数典忘祖。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常沙娜:那是 43 年。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到了敦煌第 一顿饭吃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 常沙娜:第一要除沙。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把 洞埋起来。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 他要求研究所都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 1945 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 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 国去看看。 曹可凡:为什么你在美国呆了两年就回来了? 常沙娜:当时在美国留学生大家都在讲中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而且把家信念一念。国内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留美同学大家见面就说什么时候回国,就成了一个回国的高潮。我为了回国买票,就半工半读, 到陶瓷厂拉坯上釉。 曹可凡: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 生道路。 常沙娜:是的。当时我父亲高兴的很,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临摹了上百件的东西都没有展示过。我父 亲告诉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都很重视这个展览,他们看的激动。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 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我们就搞了一 些新的设计,适合现代生活。52 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 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 曹可凡:您也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吧? 常沙娜:我参加了。我有一些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 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这个现在还在。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 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 这个给我的启示太大了,这决定了我后来这一辈子我从事设计的宗旨。 曹可凡:您其实是没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常沙娜:是,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但是我是实在在的,是尽力的,是为了我要做的事情而实实 在在的,要学我父亲的“杭铁头”(注)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好,做完。 (摘编自《可凡倾听), 2017 年 10 月 21 日) (注)“杭铁头”,杭州人。 1.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访谈以“常沙娜”名字由来切入,这样提问拉近了双方距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B.本篇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直接提问,明确集中;有时陈述事实,给受访者制造表达空间。 C.本篇访谈围绕“敦煌情”展开,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卓越的访谈技巧。 D.本篇访谈语言体现了对受访者常沙娜的尊重,平实、口语化,自然亲切,符合访谈基本要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书鸿先生当年回国扎根敦煌,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后来常沙娜从美国 回国也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怀。 B.犹太人叶丽华对常沙娜非常欣赏,并热情的邀她出国深造,因为她欣赏常沙娜绘画造诣,也热爱充满魅 力的敦煌艺术。 C.常沙娜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下对景泰蓝进行抢救,不仅抢救了工艺,还设计了适合现代生活的用品, 有一些设计品成了国家礼品。 D.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 计方案之一。 3.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C 2.A 3.(1)常沙娜在敦煌临摹大量作品,受到了艺术熏陶。(2)展出在敦煌的画作,为她带来了留学的机会。(3) 因敦煌艺术展,促成常沙娜从事工艺美术。(4)在设计工作中,敦煌艺术给她提供很多灵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 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 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 项,“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中“所有问题”错误,从访谈者中访的一方曹可凡来看,他并非都是在 提问题,他有时是直接提问,明确集中,如“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 别的寓意吗”“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 的呢”“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有时陈述事实,如“据说 1945 年的父女画展很轰 动”“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 “您其实是设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这就给给受访者常沙娜制造了表达的空间。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 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 项,“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错误,文中说的是“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 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文中只能看出对常沙娜的欣赏,看不出“热爱充满魅力的 敦煌艺术”。 C 项,“不仅抢救了工艺”错误,文中说的是“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 蓝”,文中说的是“要抢救工艺美术”,而选项变成“抢救了”。 D 项,“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 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错误,文中说的是“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 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 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首先要理解“悠悠敦煌 情”的内涵,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常沙娜与“敦煌”相关的内容。如文章开始部分常沙娜与父亲在敦煌临摹, 然后 1945 年办了父女画展,并因此带来了留学的机会,“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 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 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后来“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 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 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52 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 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可见在设计 的工作中,敦煌的艺术给了常沙娜很多的灵感。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二、【2019 年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 月 19 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笑项之一,代表 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2011 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现龙、 莫言、毕飞字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 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 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 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 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讲《一句顶一万句》,没评上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 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 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 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 多年前有 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 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 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 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记者: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 刘震云: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 从写作者到倾听者,是刘震云在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时的最大感悟。作为一个倾听者,刘震云在这部 作品中将每一个人物的话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部与说话有关的作品《手机》, 《手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因为职业的关系,严守一每天都要说很多的话,但 在这部书的封底,却写着这样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记者: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 刘震云: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 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 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灵的出口,所以当严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后,他突然觉得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 说话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他应该怎么表述呢?严守一像他 6、7 岁时一样,拿着一个手电,一个人又到村 口的同样的土岗上往天上写字,奶,想你。我突然觉着的话,往天上写字的这种状态,我特别地想跟严守坐在 一起聊天。可能他在说,我在倾听,够了。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写作也变得无比的 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 记者: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 刘震云:你是创造出来了这么一个人物,但是这个创造是怎来的,过去的话,可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 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一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出发了,我出发的同 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你呢 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 记者:只是个同路者。 刘震云: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 的是解放。 记者:哪方面的解放? 刘震云: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记者:我现在就很解放,很自由。 刘震云:好的主持人一定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最好的提问者。 (摘编自《面对面·刘震云文学之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同刘震云面对面的新闻访谈,从他的获奖作品聊起,最后谈到了他的创作理念。 B.“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刘震云在作品中体现了这种“有用”的观点。 C.刘震云尝试用在作品中来展现普通民众的生活,他的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D.访谈中刘震云的回答朴实而不失幽默,善用比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访谈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询问、倾听和记录等活动。这篇访谈体现了主持人有较强 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 B.作者借助《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的创作,传达出他不说废话,只传达人物原汁原味的对话意图。但这并不 意味着他已达到文学创作中的巅峰。 C.刘震云的创作理念是将文学创作回归朴实,尽可能还原生活,由写作者变为倾听者,并最终成为和读者水 乳交融的同路者。 D.这次的访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作家刘震云朴实接地气的创作风格,通过了解作家,从而更好理解作家 在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 3.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 1.D 2.C 3.①获茅盾文学奖的心情②获奖小说名字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③作家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的文学 创作理念。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 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 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 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 项,“善用比喻”一句理解有误。刘震云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没有使用比喻句,不能因此推断他善用 比喻。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 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并最终成为和读者水乳交融的同路者”分析错误,根据文本分析可知,刘震云说的“同路人” 指的是作者与小说中的人物成了同路人。故选 C。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 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文本概括如下: ①获茅盾文学奖的心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没有大喜”“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 好的”。②获奖小说名字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一句有见识的话,胜 过一万句废话”“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③作家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的文学创作理念。“似乎说话的 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作者更愿意做一个倾听者,倾听作品中人物说话,把自己和作品中的 人物当做同路人。作者认为这样的写作状态更水乳交融。 三、【2019 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二模语文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2017 年 1 月 14 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 112 岁。本次访谈完成于 2010 年 1 月 21 日。 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 诵吗? 周: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 人吟诵,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调子 用不着教,他就会了。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格的标准的。 访: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去学习,有没有要掌握的规则呢? 周: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我看你们可以自己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 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 据记录来恢复。记录它的语言呢,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汉语拼音,可以方便打字; 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每一句都有 5 个方法记录下来。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 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多方言都失传了。怎样来保留文化, 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律诗和绝句它们的吟诵是否一样?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 是不同? 周: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 候,可以用调子表达。可是你的表达人家不一定理解。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己听的。小时候,我父亲有 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他念给自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 周:是很自然的。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他的语言、手和脚、身体的运动啊, 会发生共鸣的。都是自然的现象。 访:现在的老师教学生读书,已经没有这个姿态。已经不用了吗? 周: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少摇。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摇头摆脑的。 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自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不是给人看的。 访:中国古代私塾这种读的方法,只求把文章记熟,不去追求理解它的深意,就是您刚才说您小时候 老师这样教你们读书的方法,您说好不好? 周: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一笔糊涂账。那时几乎没听到教学法这个名字, 反正是你跟着我学就算了。 还有个有趣味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有个同学从小就读古书,会背许多古书。我很羡慕他,我家里没有 古书,他会背,我不会。他很用功,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吟诵念书,我也五点钟起来跟着他学,我好多古书 会背就是跟他学的,现在也忘不了。 那时候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学校上午上三课,九点钟上课,每课是五十分钟。下午没 有正课,有许多课叫作游艺课,你可以去学,可以不去学。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游艺课什么 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音乐有中国音乐,外国音乐。还有打拳。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 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么都行。就这随便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是把精力放 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琴圣手”。 还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 那里教书了,可是他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现在用强逼方法叫学生考试,不一定好。随便 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 (摘编自《我读书时如何学习中国古诗文——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吟诵是文学、音律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防止其失传,可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 B.周有光读私塾时吟诵是没有规则的,也不用专门去学习,但他不反对给吟诵制定规则。 C.周有光认为吟诵的调子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吟诵是给自己听的,完全可以自由表达。 D.周有光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他认为记录一种文化可综合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手段。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围绕“吟诵”这一话题,从吟诵的方法和规则、被访者对吟诵和这种传统读书法 的评价这两方面提出问题。 B.周有光谈到用科学方法纪录苏州评弹的一次试验,采访者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 去,这表明周有光保留传统文化的方法对采访者深有启发。 C.周有光发现老师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书常摇头摆脑,而在课堂上面就很少摇。长此以往,吟诵的姿态就无 法得到传承,学生们在吟诵时也不知该怎样摇晃了。 D.周有光认为,对吟诵这种读书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有违背现代教育法的地方,但也使自己终生受益。 由此可知,现代教育传承这种方法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这篇访谈围绕“吟诵”展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艺课制度”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 1.C 2.D 3.①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想借此说明传统教育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②吟诵是自由的,游艺课也是这 样,说明自由宽松的学习更容易成才,启发大家对当今的教育进行反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 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 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 项,“周有光认为吟诵的调子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 说法错误,原文是“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选项属于曲解原文的意思。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采访者围绕 ‘吟诵’这一话题”说法错误,本文不光是“吟诵”这一个话题。B 项,“采访者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 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理解有误,应该泛指记录传统文化。C 项,“长此以往,吟诵的姿态就无法得到传 承,学生们在吟诵时也不知该怎样摇晃了”曲解了周有光的意思。文中周有光说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 少摇。可是常常听到老师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摇头摆脑的。是说吟诵的姿态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自 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不是给人看的。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 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 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结合文本谈 谈自己对这篇访谈围绕“吟诵”展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艺课制度”的看法。答题时,仔细 阅读“吟诵”和“游艺课制度”内容,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根据两者的共同点谈访谈围绕“吟诵”展 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艺课制度”的看法,周有光由“吟诵”谈到“游艺课制度”的看法由 什么目的。比如两者都属于中国教育,“吟诵”是自由的,游艺课也是这样自由的,“你可以去学,可以不 去学。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游艺课什么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音乐有中 国音乐,外国音乐。还有打拳。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么都行”,可是“就这随便 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是把精力放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 琴圣手’。 还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那里教书了,可是他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再结合周有光的最后一句话“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现在用强逼方法叫学 生考试,不一定好。随便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说明自由宽松的学习更容易成才,启发大家对当今 的教育进行反思。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且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三、方法小结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 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 的问题; 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 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 有据的分析; 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 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 具体答题技巧为: (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 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 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 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 (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